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QC活动在提高急诊护士对心肺复苏掌握水平的应用效果。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我院急诊科护士进行现状调查,发现影响急诊护士对心肺复苏掌握水平的主要原因是:业务学习培训效果不佳、75.9%的护士对美国心脏学会AHA的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不全理解,基础生命支持(BLS)及高级生命支持(ACLS)的流程不完善,对此制订及实施相关对策,并对开展QC活动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QC活动后CPR相关理论考核平均(90.4±4.5)分,双人心肺复苏操作考核平均(92.0±3.9)分,急救现场平均评估准备时间(18.9±4.5)秒,较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QC活动,提高了急诊护士对2010年心肺复苏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加强院前医、护、司三人在心肺复苏中的团队协作能力,观察和评价急救小组在完成心肺复苏流程中的有效性和意义。方法试验组共选取医生、护士、司机75人,随机分为25个由医、护、司三人组成的急救小组,按照河北省急诊、急救专家组制定的“三人配合成人高级生命支持操作流程”的共识意见进行前期培训;对照组选取医生、护士各25人,随机分为25组,按照“全国急救大赛双人心肺复苏流程”进行培训。利用Laerdal高级心肺复苏训练模型进行心肺复苏操作,观察并记录抢救过程中胸外按压参数、通气参数及是否能够完成高级生命支持操作。结果 CG组的各项按压参数和通气参数均优于SG组( P <0.05或<0.01),并能完成气管插管和锁骨下静脉注射,按压占复苏的时间提升到SG组的2倍。结论三人协作的团队配合能更好的完成复苏时的基本生命支持,并能完成复苏时急需的高级生命支持操作,更接近《2010心肺复苏指南》的要求,可以增加复苏成功的几率,在我国猝死患者的抢救中具有可行性、应用性、推广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1~2012年见习期轮转护士在急诊科培训心肺复苏前后效果的对比,探讨CPR操作过程中常见的缺陷,以提高低年资护士心肺复苏操作水平及急救意识。方法应用《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为标准,进行培训前后操作成绩对比,提出常见操作缺陷。结果培训后操作合格率明显提升。结论通过培训考核,提升了见习期轮转护士心肺复苏操作技能,增强了急诊急救意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提高本市猝死患者院前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2月经过本院急诊救治的268例患者的诊治经过及中间环节。结果在268例猝死病例中,复苏成功14例(占5.22%),康复出院8例。结论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复苏成功率相比差距较大,院前尽快采取急救措施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因素。普及全民急救知识,缩短抢救半径和反应时间,快速给予基础生命的支持;以期提高猝死患者的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急救人员实施院外心肺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救治的68例院外心脏停搏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及国际复苏联盟联合发布的心脏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进行急救工作,观察急救结果。结果本次研究的68例患者中,共35例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为51.47%。结论及时给予心脏停搏患者胸外按压、心电除颤、气管插管及给予高级生命支持等,能显著提高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操作在急诊科是一项需要所有医护人员熟练掌握的急救技能,呼吸骤停、心跳骤停造成的猝死在人类死亡中列首位,约占死亡人数的1/4。心肺复苏机的使用去除了不规范按压或因按压者疲劳导致的复苏失败等因素,人工气道等高级生命支持等因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影响就体现出来,现就结合我院使用心肺复苏机并行气管插管的42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资料与方法2012年6月~12月,我科对42例心跳、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心脏骤停急诊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抢救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心脏骤停接受心肺复苏的患者82例,按照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分成成功组和失败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总结成功与失败因素。结果成功组急救反应时间较失败组显著缩短(P〈0.05),成功组急救措施优于失败组(P〈0.05)。结论对心肺复苏工作给予重视,建立高效护理协助平台,配备优良先进设备,并注意其生物安全和卫生洁净度,从而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培训现状和学习需求,探讨提高基层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技能的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我市25家基层医院15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成绩普遍较低,知识平均得分为(54.95±10.75)分;技能掌握不合格;护龄5~10年、中级职称护士和本科学历的护士平均得分相对较高;98%护士未参加过急救技能培训;100%的护士对培训需求高;96.50%的护士选择短期学习的培训方式.影响基层医院护士参加培训学习的前3位原因是:没机会,名额有限,经费限制.结论 基层医院护士的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总体水平偏低,需引起重视,各级领导应对基层医院护士在学习的时间上、经费上给予支持和合理安排,建立符合基层医院实际工作情况的护理急救技能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反映本院心肺复苏水平,并探讨影响复苏的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在本院急诊科诊断为心脏骤停的138例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病例138例,经急诊抢救后成功36例,成功率23.09%,经ICU抢救后成功10例,成功率27.78%,总出院率:7.25%(10/138);不同年龄段存活率存在差异,20~59岁者组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从发病到医生开始CPR的时间〈5min组较≥5min组的存活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肺复苏生命链各个环节的紧密结合才能整体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与《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比较与应用,总结成人生存链的建立,提高心肺复苏(CPR)的急救成功率,说明了团队协作从院外第一目击者进行CPR到“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急救,快速转运,院内CPR基础生命支持阶段的定位定责,即连续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行电除颤、气管插管、生命支持药物应用及对高级生命支持中重要脏器的保护.阐述在CPR救护中的团队协作对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致残率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许洪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095-3097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寻求有效的心脏骤停的抢救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徒手心肺复苏进行抢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心肺复苏机进行抢救。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心肺复苏后收缩压、SpO2及心率分别为(95.2±10.4) mmHg、(93.1±8.2)%、(89.6±5.7)次/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8±6.7)mmHg、(78.7±5.5)%、(70.8±5.2)次/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6、8.246、9.625,均P<0.05);两组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5,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分别为72%、4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4%、2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低于对照组(1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5、6.42、10.15,均P<0.05)。心肺复苏后5 min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S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868、0.922、0.747,均P>0.05);15 min、30 min后两组患者PaO2、PaCO2、SaO2等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984、4.673、4.685、9.647、8.356、5.534,均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较徒手心肺复苏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中具有明显优势,可明显缩短自主循环时间,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抢救方法,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中施行紧急气管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9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36例患者入院后由急诊医护人员立即行气管插管(紧急气管插管),对照组33例患者入院后则由麻醉科医师行常规气管插管(延时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及心肺复苏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分别为55.56%、52.78%,对照组分别为30.30%、27.27%,研究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成功率为91.67%,对照组为96.97%,两组气管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为(2.10±0.65)min,对照组为(4.72±1.20)min,研究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中施行紧急经口腔气管插管的效果显著,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在心肺复苏(CPR)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发生心跳骤停并符合入选标准患者54例,依据复苏是否恢复自主循环分为初始复苏成功组和失败组,监测CPR过程中PET-CO2的变化。结果:21例患者初始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组和失败组复苏即刻PETC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ETCO2水平在复苏开始后5、10min以及20min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ETCO2水平与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于本院实行抢救的86例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43例实行常规抗急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正压通气治疗的归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肺功能各项指标和存活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LVEF、LVEDD及LVESD等心脏功能指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指脉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等肺功能指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正压通气可有效改善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学科联合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6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进行常规治疗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2010年1月~2012年12月实施多学科联合治疗的48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ADL、GCS评分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为(89.36±15.33)分,GCS评分为(14.12±1.22)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为(62.37±10.28)分,GCS评分为(9.89±1.58)分,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12.5%,对照组死亡率为2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联合治疗可以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患者治愈率,降低患者死亡以及致残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进行脐静脉窒息复苏的新生儿36例为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出生的、进行脐静脉窒息复苏的新生儿3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脐静脉注射法。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脐静脉置管。观察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注射顺畅度,药液外渗率,脱出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脐静脉置管一次成功率100%,对照组穿刺一次成功率为66.66%(24/36)。两组比较,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导管行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疗效佳,穿刺一次成功率高,注药顺畅,药液外渗少,导管脱出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曹英俊  查贵智 《安徽医药》2014,(12):2373-2375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成人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患者3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按常规治疗,治疗组(17例)在常规心肺复苏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静脉推注,每12 h推注1次,5 d为1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72 h患者的血乳酸、心肌肌钙蛋白( cTnI)及B型利钠肽( BNP)水平并计算12、24、72 h患者的血乳酸清除率。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患者cTnI,治疗后72h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NP高峰(24 h)明显下降(P<0.05)。24、72 h乳酸清除率升高(P<0.05),组织灌注改善,住院天数缩短,病死率下降(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改善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组织灌注、对心肌功能障碍有一定保护作用,对该类患者预后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颈托制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急诊中心接诊的颅脑损伤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院前急救措施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式进行救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颈托制动的方式进行救治.比较两组院前急救的救治效果、院内死亡率.随访6~12个月,采用卡诺夫斯基健康状况量表(KPS)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3.75%,死亡率为2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7.50%,死亡率为23.75%,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急救车时及到医院时的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到医院时的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氧饱和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传统治疗结合颈托制动的方式进行救治的效果优于传统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