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婧玮  梁启超 《中医学报》2019,34(5):912-915
阳旦证就是中风证,也被称为桂枝证。阳旦汤是由《汤液经法》中小阳旦汤剂量加减后又重新命名的桂枝汤。"经方"的概念源自《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是《伤寒论》对《汤液经法》中方剂的传承。张仲景在其著作中,时时强调"证"与"汤"的对应,提出了方证辨证的概念。方证辨证是与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同等重要的辨证方法之一,是中医理论需要挖掘和完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病因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是因果律作为方法论在中医学中应用的结果,反映了中医学对疾病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笔者从概念的性质、概念构建体系的作用、病因概念解决的医学问题以及"因"字在汉唐医著中的含义、病因概念与病邪和病源概念之间的区别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中医学病因概念形成于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  相似文献   

3.
"皮部"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重要的人体结构概念,在该书多处条文中均有提及。《素问·皮部论篇》是按照六经体系对人体皮肤分部进行专篇阐述的篇章,但是对皮部的理论研究鲜有开展。1987年澳大利亚学者Taylor基于解剖学发现提出了"血管区"理论,其论文中出现了类似的皮肤血运分区概念。通过比较两个理论的相似之处,发现"血管区"相关理论对于《素问·皮部论篇》相关理论的系统整理和深化认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不仅强化了对皮部以经脉为纪的认识;而且深化了对络脉流注特征的认识;亦为面部色诊提供研究基础。血管区理论的相关启示有益于利用现代医学科技深入理解并进一步探索皮部理论,从而更好地运用皮部理论指导中医的相关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标本"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标本理论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标本之说始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素问.移精变气论》云:"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皆极言标本之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内经》还列出《素问.标本病传论》及《灵  相似文献   

5.
"心肾相交"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维持了人体水火交通既济的平衡,对于维持人体脏腑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对《伤寒论》中以"心肾不交"为基本病机的方证进行系统梳理,主要有黄连阿胶汤证、猪苓汤证、栀子豉汤证、桂枝加桂汤证、附子泻心汤证、吴茱萸汤证等6种,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方证"是《伤寒杂病论》中特有的概念,文章就"方证"的应用规律,结合《伤寒杂病论》相关条文和内容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7.
《内经》中关于"神明"的记载颇为丰富,论述较为系统。中医学所言"神明"是人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调节脏腑器官功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然"神明所属"问题实为一个系统概念,即通于心,根于肾,藏于脑,见于目。"脑—心—肾—目"四者合而为一构成中医"神明"系统,此理论对神明疾患的发病、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气"在现代中医学中多与"邪气"相对称,是表达邪正病机理论的重要概念。然而《黄帝内经》中"正气"表达"正风"之义,本质内涵是与时节所应方位相正的风,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属于现代外邪的范畴。"正气"在魏晋南北朝最早出现生理性内涵,后逐渐成为"人体生理之气"的明确代指。再至宋代《素问遗篇·刺法论篇》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言彻底确立了"正气"生理之气的认识以及与邪气相抗争的对立关系,成为现代"正气"概念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邪气"亦称为"虚邪",是《黄帝内经》病因学核心范畴。邪气亦称虚邪,两者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性质指向、发生背景、致病时机等认识。邪者斜,是指自然气候中非时令之气,具有致病性;虚邪的概念源自运气理论,是指中运不及、本位气虚引动其他时令的气候来至,又称为胜复之气。对邪气、虚邪进行深入解读,对正确阐释《黄帝内经》的病因学理论,以及充分发挥其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内经》"阳明"二阳、三阳之说的本来意义。[方法]梳理《内经》与"阳明"相关的篇章,探析"阳明"二阳、三阳之说的真正含义。[结果]"阳明"在《内经》中的二阳之说有两种含义:一是阳气在五运六气中主气出现的次序,阳气最初的状态叫少阳为一阳,其次的状态叫阳明为二阳,最后的状态叫太阳为三阳;二是两种阳性脉象同时出现的状态叫二阳,此时的二阳并不是指阳气量的多少而是二种脉象。"阳明"在《内经》中的"三阳"之说,是指人体阳气盛极的状态。[结论]"阳明"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是《内经》、《伤寒论》六病模型的重要基础概念,理清经典中"阳明"二阳、三阳的真正涵义,对认识中医理论体系与指导临床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胸痹病名源于《内经》,所论与肺有关;后世中医著作所论胸痹概念不一,范围较广;中医内科教材及国家、行业标准等则将胸痹定位于心脏病,缩小了胸痹范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内经》教学中开展PBL教学法的尝试,认为构建劣构而真实的案例、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推进《内经》开展PBL教学法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人道”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具有丰富的“人道”恩想。它以形神兼备的观点看待人,并以此作为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黄帝内经》既使医学脱离了神秘力量的干预,又弘扬了医学的神圣性,赋予人类健康至高无上的地位。它规定了医学从业者在医疗技术、医疗品德以及职业中的规范,认为医师应精研经典,具备仁爱之心。还对患者在医疗中的地位进行了论述,成为后世医学人道主义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4.
简述民国时期黄山名士陈无咎的传奇经历,分析其医学思想。治学宗从《内经》,实践崇尚揆度;弘扬丹溪学说,创办中医院校;主张取长补短,融汇中西医学,旨在发展中医。  相似文献   

15.
《伤寒杂病论》是对《黄帝内经》的医经思维和《汤液经法》的经方思维继承与融合,其中"伤寒"之名及时间医学的观点均源于《黄帝内经》。但近代部分中医名家否定《伤寒杂病论》序文的真实性,继而否定《伤寒杂病论》与《黄帝内经》的密切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句仗、语法之争;(2)声韵、引文之辨;(3)浑说、详说之论;(4)余、我之论。  相似文献   

16.
《内经》所蕴涵的皮肤形质、神韵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医学美学的认识角度来分析《内经》中所蕴含的中医皮肤形质、神韵审美思想。面部皮肤的色质状况是人体审美的重要内容,《内经》在皮肤健美肤色特质及望色诊断上有较多论述。  相似文献   

17.
《内经》不仅建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今天研究《内经》如果不从临床的角度去研究其中的学术价值,就无法探骊得珠,推陈致新。目前的研究有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的个案研究,通过大宗病例回顾性研究验证《内经》理论,用流行病调查方法探讨《内经》学术观点和从古代医案考察《内经》理论的学术价值等几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完整的《内经》康复数据库,研究《内经》中医康复理论与方法。方法 :以现代康复医学功能障碍的内涵和分类为标准,对《内经》中的条目进行逐一分析、收集和分类,并采用关键词的形式建立数据库。结果:建立了运动、感觉、呼吸、二便、听力视力、言语、精神功能障碍共七类包含424条条文的《内经》康复数据库。结论:《内经》从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预后四个方面对七类功能障碍进行了阐述,表明《内经》已具有中医康复的雏形。《内经》对各类功能障碍的阐述以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为多,治则治法和预后较少,其内容对当今中医康复学的理论和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以功能障碍为纲、以关键词为目建立康复数据库的方法,为中医康复学在古籍整理方面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是《内经》提出的预防医学思想,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是符合当前重大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战略要求。在貌似"无症可辨"的状态下,并非"无证可辨"。因此,在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成为现代糖尿病主要致残、致死原因的今天,从"治未病"角度来确定对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诊疗方法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古籍语言系统分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古籍分类的历史沿革,制定了古籍分类的目的、原则,参照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的分类体系及古代分类注解《内经》的经验,结合具体古籍概念语义类型加工使用概况,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拟定了十二大类的古籍语言系统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