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SAH。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动脉瘤(50%~80%),此外,高血压性动脉硬化、颅内肿瘤、颅脑外伤、血液病等,则多引起脑实质内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SAH。  相似文献   

2.
3.
郭秀芳  杨景娜  张丽 《临床医学》2005,25(1):F002-F00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的脑底部或脑及 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 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SAH。此外,临床还可见脑实质内硬膜 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等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 为继发性SAH。SAH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动脉瘤,约占  相似文献   

4.
刘蕊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91-19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变,其再发率为30%左右,首发的SAH病死为20~30%,而再发的率高达40%~60%。SAH后的康复护理是防止其再发的关键,现将2002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69例SAH再发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rae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及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由于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由于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护理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凤泰 《现代护理》2002,8(8):636-637
随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 ,SAH的再出血及其死亡率大大地减少了。而引起SAH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CVS)受到了研究人员日益的重视。近年对SAH性CVS的病因、预防、治疗的研究也不断有了新的进展 ,因此 ,对CVS的进一步认识对提高SAH的护理质量 ,降低SAH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尤其重要。1 SAH性CVS概况CVS也称颅内动脉痉挛 ,为脑底大动脉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血管形态学变化———管腔狭窄及管腔痉挛 ,严重者可造成脑…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明显。近年来,我们接诊了3例表现非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其中表现为轻微头晕1例,眩晕1例,抽搐发作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颈髓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院收治颈髓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 ,报告如下。1病例摘要患者 ,女性 ,19岁。因反复颈项痛伴四肢无力9年 ,再发1周 ,于1998年9月拟“四肢瘫待查”入院。患者于9年内多次(分别在10岁、15岁、19岁)在活动后出现颈项部剧烈疼痛不能忍受 ,致躯体被迫后仰角弓位。入院体检 :意识清 ,血压15/10kpa(112.5/75mmHg) ,心肺肝脾无殊。颅神经正常 ,双上肢肌张力下降 ,双下肢肌张力增高 ,双上肢肌力3级 ,双下肢1级 ,左上肢轻度肌萎缩 ,深浅感觉正常 ,颈抵抗 ,克氏征、布氏征( +) ,双侧Hoffman…  相似文献   

9.
对我院1990~2003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误诊3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多种病因导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得名,又称之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在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者常见,而发生在脊髓表面血管者罕见[1],临床应加以特别关注。脑部SAH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5%左右,其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脑动脉瘤(50%~80%),其次是脑血管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多种病因引起的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其次为脑血管畸形,也可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动脉炎、脑底异常血管网、结缔组织病、血液病、抗凝治疗并发症等.与脑实质出血相比,SAH的特点为再出血风险大、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我院61例Hunt-Hess分级Ⅲ级及以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病例及护理资料。61例高级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经严格护理后大部分患者Hunt-Hess分级降低,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根据患者的Hunt-Hess分级情况进行有重点的护理,既可以预防动脉瘤再出血,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急危重病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且易并发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蛛网膜粘连等,直接影响治疔预后。我科于2001~2004年采用脑脊髓液置换法治疗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而言。此病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收治10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对本院2003—2007年间87例首次全脑血管造影呈阴性的SAH患者的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首次造影阴性患者中,有10例(11.5%)重新获得明确诊断,9例为动脉瘤,1例为动静脉畸形,5例重复造影明确诊断,4例手术探查明确诊断,1例CTA明确诊断。结论首次造影阴性的SAH患者应重复DSA检查,联合CTA等其他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诊断率,必要时也可以直接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H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及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提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预防脑血管痉挛、血压控制在13~16/9~11 kPa(120-100/70-80mmHg)、防止动脉瘤破裂:预防感冒,保持大便通畅;加强健康教育;术中做好体位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配合医生操作,加强病情监测;术后正确处理及预防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微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 ,其病因 95 %以上均为脑血管畸形 (CVM)和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痉挛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 ,发生率高达 30 %~ 90 % [1~ 3] ,常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 ,甚至导致脑梗死 ,成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3 ,4 ]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及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SAH后导致脑血管痉挛 (CVS)继发的脑缺血、脑血栓、疾病转归及药物治疗的选择等问题的认识均有了新的进展。1 CVS的特点1 1 CVS发生的部位 SAH后之CVS可发生于颅内动脉的各个部位 ,但以…  相似文献   

18.
1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定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SAH。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为继发性SAH。SAH约占急性脑卒中的20%。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外周血糖及脑含水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外周血糖和脑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36只Wiste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用快速血糖测定法测定SAH后外周血糖水平,湿重-干重(wet-dry weight)法测定脑含水量的变化。结果SAH大鼠外周血糖水平及脑含水量在SAH后6h~2d时程中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鼠SAH急性期外周血糖和脑含水量的变化提示二者均可能参与了该期的病理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由于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大量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SAH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多变。早期监测、预防SAH的并发症,可有效降低病人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护理工作极为重要。现将63例SAH病人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