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心力衰竭患者4例,其中心房纤颤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房纤颤并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采用右室双部位起搏替代双室同步起搏的方法,寻求心室再同步。结果:双部位起搏较单纯心尖部或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心输出量增加(P<0.05);3~10个月随访发现其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右室双部位起搏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易于临床掌握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林琳  高崇德等 《云南医药》2001,22(3):253-254
患者女性 ,17岁 ,出生后即发现心脏杂音 ,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胸闷、心悸、气促 ,尤以活动后明显 ,无蹲踞现象。查体 :血压 13 3/9 33kPa( 10 0 /70mmHg) ,P 84次 /分 ,R 18次 /分 ,T 37℃ ,神清 ,发育正常 ,皮肤无紫绀 ,心前区无隆起 ,胸骨左缘第二、三助间可扪及震颤 ,并可闻及Ⅲ~Ⅳ级收缩期杂音 ,较粗糙 ,三尖瓣区可闻及Ⅲ~Ⅳ级全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心电轴右偏 115°。X线检查示肺血不多 ,右心房室增大 ,诊断 :房间隔缺损可能。临床诊断为房间隔缺损可能。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右心房室增大 ,右室壁增厚( 8mm) ,…  相似文献   

3.
陈启旸  俞杉  陈欣  夏旻  张萍 《贵州医药》2005,29(8):675-677
目的对比研究右室双部位(RV-Bi)起搏、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及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QRS宽度(QRSd)、QRS电轴(QRSa)及心功能。方法8例患者于起搏器植入术中一次性完成研究.其中5例进行了永久性RV-Bi起搏并于术后3月重复术中研究。结果RV—Bi与RVOT起搏的QRSa相似,但与RVA起搏的QRSa明显不同;RV—Bi起搏的平均QRSd(148ms)最窄,比RVA(191ms)缩短43ms(22.5%),比RVOT(174ms)缩短26ms(14.9%)。RV—Bi起搏时心功能最佳,其平均射血分数、每搏量及心输出量比RVA起搏分别提高20%、22%及24%,比RVOT起搏分别提高10%、11%和10%。RVOT起搏采用普通心房J型电极,经3月随访,无一例脱位。结论RV-Bi起搏可改善心室的激动顺序及同步性,提高心功能,并具有手术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及价格便宜的优点,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5.
右室双腔心 (DCRV)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 ,可单独存在 ,也可与其它畸形并存。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 1%~ 2 .6% [1] 。无特异临床表现 ,常漏诊或误诊为其它畸形。我院自 1988年 3月至 1998年 5月共收治DCRV 7例均手术治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男 5例 ,女 2例 ;年龄 2~ 2 4岁 ;6例有劳力性胸闷、心悸 ,1例无自觉症状 ;均无紫绀 ;体检发现 :2例生长发育障碍 ;7例均有心脏杂音 ,杂音最响部位在胸骨左级 3、4肋间 ,并伴有震颤 ;P2亢进 2例 ,4例减弱 ,1例正常 ;X线胸片 :心胸比率均超过 0 5,肺血增多 6例 ,1例减少 ;E…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对少见先天性心内畸形右室双腔心的诊治水平,本文对1995年以来9例术前误诊为其它心几畸型的右室双腔心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就其误诊原因和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陈广明  李清泉 《江苏医药》1996,22(9):600-601
报告外科治疗12例右室双腔心,阐述了本病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与法乐氏四联症肌束肥厚、继发性右室流出道狭窄的区别。手术切口宜选择右室流出道切口,切除异常肌束时,注意勿损伤调节束、前乳头肌及主动脉瓣。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对少见先天性心内畸形右室双腔心的诊治水平,本文对1985年以来9例术前误诊为其它心内畸型的右室双腔心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就其误诊原因和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右室双腔心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右室双腔心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临床研究。方法 对2000~2004年收治的5例右室双腔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经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矫治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无临床死亡及并发症,随访6月~3年,无心功能障碍。结论 右室双腔心的诊断有赖于超声心动检查和手术中探查,外科手术矫治心内畸形是唯一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史文奇 《贵州医药》2012,36(11):1035-1038
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心脏电现象的早期认识、电刺激心脏的早期动物和人体实验、人类第一台起搏器、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雏形、临时心内膜起搏技术的发展、全埋藏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及现代起搏技术的确立等几个阶段[1].至今,心脏起搏技术还在不断发展,每年都有很多新的功能、新的技术问世,使起搏器技术更加完善,起搏器适应证也逐渐扩大.目前起搏器常见适应证为:(1)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晕厥发作者.(2)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伴阿-斯综合征或晕厥发作者.(3)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三束支和双束支阻滞伴有间歇或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  相似文献   

11.
双腔生理性心脏起搏能够维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在工作状态时可以明显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使患者的心脏活动恢复到正常或尽可能接近正常状态.我院从1998年至今已为4例患者安置双腔起搏器(DDD),均获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心力衰竭应用三腔起搏器(CRT)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5例为研究对象均运用三腔起搏器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收缩时间差(SPWMD)、二尖瓣反流面积、QRS时限以及血浆脑钠素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改善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三腔起搏器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一方面可以缩短心电图QRS时限,另一方面还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对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测等方法定期随访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 8例 (随访时间 2~ 3 1月 ) ,未见囊袋感染、瘀血、导线脱位、断裂等并发病 ,发现随访事件 6例次 (心房电极过度感知肌电 1例 ,起搏及感知A -V间期较短 4例次 ,阵发性房扑 1例 ) ,均经适当程控得以消除或控制 ,提示双腔起搏器可获得良好的生理性起搏 ,但可发生较多的双腔起搏器所特有的随访事件 ,需定期随访 ,适当程控 ,使双腔起搏器达最佳工作状态。开启PMT终止开关可避免PMT的发生 ,具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的双腔起搏器可感知房性心律失常而自动转换工作方式 ,以避免跟踪过快的心房率而快速起搏心室。  相似文献   

14.
15.
双心腔起搏 (DDD起搏 )用于晚期扩张型心肌病 (OCM )的治疗尚存争议。本院植入DDD起搏治疗OCM心力衰竭 1例 ,旨在探讨其适应证及疗效。病历资料 患者男 ,6 2岁。因反复胸闷、心悸、气急 2年 ,再发 1个月於 1999年 3月 13日入院。入院时BP110 / 80mmHg ,神清 ,颈软 ,心界明显扩大 ,二尖瓣区Ⅲ级SM ,两肺呼吸音粗 ,肺底可闻细湿罗音 ,肝肋下 3cm ,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心电图示P R间期 0 2 2秒 ,QRS波群时限 0 16秒 ,左束支阻滞 (LBBB) ,窦性停搏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心功能Ⅲ级。超声心动…  相似文献   

16.
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入道起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心功能恶化,故临床医师在不断寻找更合理的右室起搏部位。目前关于右室流出道起搏及间隔部起搏的研究较多,关于右室流人道起搏的研究罕见,本研究对24例患者采用右室流人道起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广平  王伟  华伟  尹力  黄体钢  陈欣 《天津医药》2005,33(3):172-174
患者男,58岁。主因间断性胸闷、气短3年,加重3d,于2003年3月4日入院。患者3年前出现轻体力活动后心悸、气短,伴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休息或坐起后可以缓解。曾于医院就诊发现“心脏扩大”,并因此住院治疗后症状缓解。3d前稍许活动即出现心悸气短。住院后查体:神清,高枕卧位或半坐位,血压100/70mmHg,心率79次/min,无明显颈静脉怒张,心界左侧扩大,  相似文献   

18.
陈雪琴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68-669
目的探讨使用心脏三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9例使用心脏三腔起搏器治疗的扩张型心脏病伴心力衰竭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分析护理干预中的要点。结果 9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心脏三腔起搏器,患者在此过程中未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等情况。随访患者1年,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患者使用心脏三腔起搏器的护理工作较复杂,其需要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细致观察患者实际情况,并给予详细的出院指导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双腔心脏起搏器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次安装永久性心房心室双感知双起搏双反应型(DDD)起搏器且心室起搏比例>40%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6个月检测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动态心电图、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并在随访结束后检测心功能参数。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QRS时限、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T-proBNP较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6MWT距离较短(均P<0.05)。术后6个月100例患者中41例发生心力衰竭。与无心力衰竭组比较,心力衰竭组QRS时限、左心房内径、LVESD、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NT-proBNP较高[(156±10)ms比(113±11)ms、(39.1±2.1)mm比(37.2±1.8...  相似文献   

20.
小儿右室双腔心的诊断与治疗山西省儿童医院(030013)张鸿毅,唐伟椿,陈瑞,石正峰右室双腔心(DCRV)又称右室异常肌束[1],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临床上单纯DCRV较少见,常合并其它心内畸形,以合并室间隔缺损最多见。因DCRV的临床表现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