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鼻靶向中枢导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脑梗死大鼠皮层Fas配体(FasL)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脑梗死组、脑梗死+皮下注射rhG-CSF组、脑梗死+经鼻导入生理盐水组、脑梗死+经鼻导入rhG-CSF组.线栓法制作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2 h后再灌注.于MCAO模型制作成功后1 d、3 d制备脑组织冠状冰冻切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asL和HO-1在缺血半暗带皮层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采集图像并计数阳性细胞数. 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中见极少量FasL和HO-1阳性细胞,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大鼠FasL和HO-1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1 d时较3 d时高),表达区域主要为缺血半暗带皮层,与脑梗死+经鼻导入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鼻给予rhG-CSF治疗后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内FasL阳性细胞表达下降,HO-1阳性细胞表达进一步上调,与脑梗死+皮下注射rhG-CSF组大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鼻靶向中枢导入rhG-CSF可以通过降低FasL、上调HO-1表达抑制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皮层神经元凋亡,参与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在不同缺血时间点观察大鼠神经行为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DNF阳性细胞数。结果在经颅磁刺激1 d,7 d,14 d,21 d组神经行为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均低于对应时程的MCAO组(P<0.05),二者的2 h组之间的神经行为评分及脑梗死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缺血半暗带BDNF阳性细胞数均增高,经颅磁刺激组的BDNF阳性细胞数高于对应时程的MCAO组(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能提高大鼠局灶脑缺血半暗带BDNF的表达水平,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溶血磷脂酸受体1(LPA1)的表达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24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A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组(B组)、MCAO+溶剂组(C组)、MCAO+LPA1拮抗剂(Ki16425)组(D组); 4组均于手术后48 h取标本; 利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的变化; 四氮唑红(TTC)染色观察大鼠脑梗死面积; 免疫荧光技术检测LPA1在大鼠皮层半暗带神经元表达水平; 免疫印迹、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脑组织中Caspase-3蛋白及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A组比较,B组有明显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为细胞肿胀,细胞溶解坏死,大鼠皮层半暗带神经元的LPA1表达水平较高; 与C组比较,D组大鼠脑梗死面积显著增大(P<0.05),缺血半暗带细胞肿胀更加明显,胞浆空泡区增大,细胞核固缩更加严重,细胞间隙增宽更明显; D组较C组缺血半暗带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p-Ak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后LPA1的表达可使大鼠脑梗死面积增大,细胞凋亡增加,同时p-Akt蛋白表达减少,这说明在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过程中LPA1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Akt途径来发挥保护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黄体酮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缺血半暗带内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与对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体质量为250~300g,并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剂治疗组、黄体酮治疗组.分别于脑梗死6h、24h、72h 3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用免疫组化、逆转录PCR(RT-PCR)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内Cycloxygenase-2(COX-2)的表达情况;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结果 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脑梗死发生后,缺血半暗带内COX-2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经黄体酮治疗后,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脑组织含水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黄体酮可以通过抑制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内的炎症反应,减轻梗死侧半球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半暗带区锌离子的变化,探讨锌离子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将2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和大脑中动脉梗死(MCAO)组(n=16),以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分别于再灌注0h、3h、12h和24h时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TTC染色检测梗死体积,并制作脑组织冷冻切片,采用Newport Green(NG)染色法计数半暗带区NG阳性细胞数目并检测其平均荧光强度,分析NG阳性细胞数目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1)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无梗死灶,也未见NG染色阳性细胞。MCAO组大鼠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脑梗死体积增大(均P<0.01),脑缺血半暗带区域NG阳性染色细胞数目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递增(均P<0.01)。各时间点间NG染色阳性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2)MCAO组大鼠脑切片NG阳性细胞数目与脑梗死体积比率呈正相关(r=0.88,P<0.01)。结论锌离子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研究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亚低温脑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39只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缺血组和缺血期亚低温组.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缺血2h再灌注48h,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TTC染色法观察梗死体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MMP-9表达.结果 亚低温减轻脑缺血组织病理学损伤,明显缩小脑梗死体积(P<0.05).常温下缺血侧脑组织可见大量TUNEL阳性细胞和MMP-9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皮质缺血半暗带区.亚低温减少脑缺血后TUNEL阳性细胞数目(P<0.05),明显下调MMP-9蛋白表达(P<0.05).结论 亚低温可能通过下调脑缺血再灌注后MMP-9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发挥确实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对脑组织Fa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36只,随机分为rhG-CSF组和对照组,rhG-CSF组术后当日起给予rhG-CSF 50 μg/kg皮下注射,每日1次.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病灶体积、脑组织形态学变化和Fa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rhG-CSF组大鼠术后3 d、5 d时NSS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0.01);术后5 d时神经细胞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术后1 d、5 d时Fa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rhG-CSF对脑梗死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降低Fas蛋白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黄连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CDK4和cyclin D1表达的调节以及黄连素可能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5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给药组(n=15)、正常组(n=5)、假手术组(n=15)和模型组(n=15).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 1 h后再灌注1 d,3 d,5 d,用HE染色观察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缺血中心区和半暗带Bcl-2、cyclin D1和CDK4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给约组3 d和5 d动物脑组织半暗带神经元数目丢失少于模型组.免疫组化表明给药组1 d与模型组比较Bcl-2免疫阳性细胞数没有明显区别,给药组3 d和5 d与模型组比较,半暗带Bcl-2免疫阳性细胞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yclin D1与CDK4免疫阳性细胞减少.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时,黄连素抑制半暗带神经元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与CDK4的表达,表明黄连素可能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其可能机制为通过抑制cyclin D1的表达,并阻止其从细胞质转入细胞核内,从而阻断级联反应,抵抗cyclin D1介导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糖尿病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对模型鼠采用rhG-CSF50μg/(kg.d)皮下注射;分别于注射后7d、14d和21d采用神经功能评分(NSS)量表进行评分;对脑组织切片予以TUNEL染色,计数脑缺血周边区神经细胞凋亡数;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VEGF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hG-CSF组各时间点NSS明显降低(均P<0.01);脑缺血周边区的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均P<0.01);VEGF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明显增多(均P<0.01)。结论rhG-CSF通过增加糖尿病脑组织缺血后VEGF蛋白的表达,减轻神经细胞的凋亡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体酮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缺血半暗带内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以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体质量为250~300g,并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溶剂治疗组、黄体酮治疗组。分别于6h、24h、72h三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白介素-6(IL-6)的表达情况,并通过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脑梗死发生后,缺血半暗带内IL-6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经黄体酮治疗后,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脑梗死体积较治疗前亦明显缩小(P0.05)。结论黄体酮可以通过抑制大脑中动脉闭塞大鼠脑内炎症反应的程度,减轻梗死侧半球的脑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神经行为、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缺血半暗带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变化。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2组,Ⅰ组(假手术组); Ⅱ组(脑缺血组)。用线栓法建立动物模型,不给予再灌注,各组在术后48h断头取脑,处死前行神经功能评分,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用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GF、BDNF的表达水平。结果 Ⅰ组在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组织形态及大脑皮层相应部位NGF、BDNF阳性细胞数均正常。与Ⅰ组比较,Ⅱ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均严重受损; 光镜下Ⅱ组缺血性病理改变较重,与Ⅰ组比较,Ⅱ组缺血半暗带NGF、BDNF阳性神经元数增加(P<0.05)。结论 脑缺血本身可上调缺血半暗带NGF、BDNF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损伤对糖尿病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制备糖尿病模型,参照Longa等方法制成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采用Longa法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测定梗死体积,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rf2/HO-1及认知相关性蛋白p-Ca MKII/Ca MKII、p-Synapain/Synapain、p-Glu R1/Glu R1的蛋白表达。结果糖尿病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梗死体积较非糖尿病组明显严重(P0.05),同时伴有脑组织Nrf2/HO-1、p-Ca MKII/Ca MKII、p-Synapain/Synapain、p-Glu R1/Glu R1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糖尿病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Nrf2/HO-1表达降低,且与神经功能缺失及p-Ca MKII/Ca MKII、p-Synapain/Synapain、p-Glu R1/Glu R1表达下调一致,提示Nrf2/HO-1是糖尿病脑梗死后导致认知障碍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大鼠脑缺血后自发性抑郁行为的作用及对缺血半暗带纹状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术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脑缺血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卒中组,雌激素干预(皮下注射17β-雌二醇大豆油0.1 mL,×2周)组。观察脑缺血后及雌激素干预后抑郁行为学改变,检测缺血半暗带纹状体内BDNF表达。结果:脑缺血后,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雌激素组不动时间缩短,缺血半暗带BDNF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脑卒中组。结论:大鼠脑缺血后可以自发产生抑郁样症状,雌激素治疗可以改善这些症状,提高缺血半暗带BDNF表达可能为其治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瞬时感受器电位(TRP)C1和TRPM7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病理机制.方法 将50只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2h再灌注3 h组、缺血2h再灌注12h组、缺血2h再灌注24h组、缺血2 h再灌注72 h组,每组10只.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应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检测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缺血侧皮层TRPC1和TRPM7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TRPC1和TRPM7均有均有少量表达.脑缺血2 h再灌注3 h TRPC1表达开始增加,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强,至再灌注12 h达高峰,然后逐渐减弱,再灌注72 h时仍高于假手术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PM7表达也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高峰在再灌注24h.结论 TRPC1和TRPM7参与了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SA脂质体介导入白介素-10(hIL-10)基因转染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半影区钠氢交换器-1(NHE-1)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IL-10缺血脑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7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缺血对照组(24只)、hIL-10基因转染组(24只)、空质粒组(24只).采用Longa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操作;缺血对照组仅做大脑巾动脉阻塞(MCAO)模型和立体定向操作,不注射任何药物;hIL-10基因转染组和空质粒组在建立MCAO模型后,采用立体定向方式分别将SA脂质体/pcDNA3.1-hIL-10混合物或SA脂质体/pcDNA3.1混合物注射入大鼠侧脑室内.24、72、168 h分别用RT-PCR和ELISA检测其转染效果,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HE-1 mRNA和核转录因子NF-κB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1)RT-PCR结果 :hIL-10基因转染组人鼠在缺血再灌注72 h时,其皮层和海马中均能检测到hIL-10mRNA的表达,而正常对照组、缺血对照组和空质粒组中则不能检测剑hIL-10 mRNA.ELISA结果 :基因转染后24 h(764.63±87.88)脑组织中hIL-10蛋白与正常对照组(81.23±8.61)比较明显升高,72h(1310.21±86.19)较24h更高,但到168 h(541.32±80.77)时已明显下降,但仍高于缺血对照组和空质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lL-10基因转染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缺血对照组和空质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对照组、缺血对照组、空质粒组和hIL-10基因转染组NF-κB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00±0.33、4.76±0.41、4.58±0.62和2.77±0.4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它三组NF-κB mRNA的表达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hIL-10基因转染组的升高水平低于缺血对照组和空质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正常对照组、缺血对照组、空质粒组和hIL-10基囚转染组NHE-1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00±0.22、4.16±0.48、3.97±0.51和2.82±0.4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后三组NHE-1 mRNA的表达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hIL-10基因转染组的升高水平低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IL-10基因转染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NHE-1基因表达的增加而发挥缺血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表达变化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6只)和模型组(3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插线较模型组浅,不造成大脑中动脉闭塞.观察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缺血再灌注后6 h、24 h、48 h、72 h和7 d缺血半暗带AIF的表达,同时利用TUNEL法观察对应区域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模型组脑缺血再灌注6 h在缺血半暗带区AIF阳性细胞显著增加,再灌注48 h达到高峰[(130.47±11.32)个];各时相点均可见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数以再灌注48 h最多f(118.53±11.67)个];各组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可致AIF表达增加.并引起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鼠脑缺血时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后不同时相脑组织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的表达特性。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以尾壳平面为模板,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及缺血1、6、12、24和48h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阳性染色细胞的分布部位及数量。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左侧大脑半球氧化还原因子-蛋白在细胞核表达,而缺血组,在梗死中心的坏死区无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表达,在半暗带区,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表达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各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脑缺血后,半暗带区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免疫活性下降和DNA修复机制的失效,考虑与局灶性脑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凋亡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诱生型血红素氧合酶(HO-1)mRNA、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及其不同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测定HO-1mRNA、iNOSmRNA在局灶性缺血脑组织中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结果iNOSmRNA的表达在缺血后2 h出现,24 h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HO-1mRNA表达在缺血后2 h即出现,缺血后12 h达最高峰。结论脑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着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碳(CO)两种信使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HO-1mRNA及iNOSmRNA的表达上调并具有时相性。缺血后期HO-1mRNA仍然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可能具有对抗后期iNOSmRNA增高所产生的NO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