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观察静脉注射 (静注 )利多卡因对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的影响。对 12例起搏器安置术后 3个月以上的随访患者静注利多卡因 2mg/kg ,用相应的体外程控仪测试用药前、用药后即刻、15min、30min、2h的心室起搏阈值。结果 :8例患者出现起搏阈值升高 ,其中 2例起搏阈值超过 2 .5V ,出现起搏夺获缺失。用药后即刻平均起搏阈值由用药前的 0 .55± 0 .12V升至 0 .93± 0 .6 9V(P =0 .0 4 ) ;15min时升至 1.0 5± 0 .6 9V(P =0 .0 2 ) ;30min时则恢复至静注前水平。结论 :单剂量静注利多卡因 2mg/kg可使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
观察静脉注射(简称静注)利多卡因对心室慢性期起搏阈值的影响.对12例起搏器安置术后3个月以上的随访患者静注利多卡因2mg/kg,用相应的体外程控仪测试用药前、用药后即刻、15min、30min、2h的心室起搏阈值.  相似文献   

3.
观察静脉注射 (简称静注 )单剂量普罗帕酮对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的影响。安置起搏器 3个月后的患者 30例 ,随机单剂量静注普罗帕酮 70mg或 14 0mg,用相应的体外程控仪测试用药前后心室起搏阈值。结果 :固定脉冲宽度 (脉宽 )为 0 .5ms或 0 .4 9ms时 ,普罗帕酮 70mg组用药前、用药后即刻、30min、2h的起搏阈值分别为 0 .5 7± 0 .13,0 .5 1± 0 .12 ,0 .5 9± 0 .10 ,0 .5 4± 0 .11V ;14 0mg组分别为 0 .5 8± 0 .14 ,0 .5 4± 0 .13,0 .5 7± 0 .14 ,0 .5 2± 0 .12V。结论 :单剂量静注普罗帕酮对慢性期心室起搏阈值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胺碘酮对心室慢性起搏阈值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胺碘酮对心室慢性起搏阈值的影响 ,对 12例安置心脏起搏器 3个月后伴发症状性心律失常患者 ,予胺碘酮治疗 ,用相应的程控仪测试用药前后的起搏阈值。药前 ,药后 1h、4h、1周和 2周的起搏阈值 (输出固定为2 .5V)分别为 0 .0 8± 0 .0 2 ,0 .0 8± 0 .0 1,0 .0 7± 0 .0 2 ,0 .0 8± 0 .0 1和 0 .0 8± 0 .0 2ms(P >0 .0 5 )。结论 :胺碘酮对心室慢性起搏阈值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本院 90年代以来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时心室电极参数的直接测量结果。在 2 6例病人中 ,男 15例、女 11例 ,年龄 6 3 .9± 13.6 ( 19~ 90 )岁。Ⅲ度房室阻滞 14例、病窦综合征 12例。在更换手术中 ,应用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心室起搏电极参数。结果 :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114.2± 2 7.4( 5 8~ 179)个月。首次埋置时的起搏阈值为 0 .5 9± 0 .2 7V ,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 1.6 0± 0 .75V(P <0 .0 0 0 1) ,起搏阈值增加的幅度为198.1%± 141.1% ( 2 0 %~ 5 6 7% ) ,增加的绝对值为 1.0± 0 .7( 0 .1~ 3 .0 )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 ,起搏电极阻抗 5 5 8.5± 136 .3Ω。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后 ,继续使用原心室起搏电极 2 2例。术后随访 48.7± 30 .6 ( 6~ 96 )个月。 2例于更换术后 12 ,2 4个月 (即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分别为 98,12 0个月 )分别出现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重新手术时发现 ,原心室电极起搏阈值或阻抗增高。其余病人起搏与感知功能均良好。结论 :植入性心室起搏电极使用约 10年后 ,大部分电极的直接测量参数仍在良好范围 ,可以考虑继续使用 ,但必须注意随访 ,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主动固定螺旋电极的起搏阈值在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变化规律。方法72例共植入74根螺旋电极。电极到位后,分别测试螺旋旋出前后的起搏阈值。结果螺旋旋出前的起搏阈值为0.56±0.30 V,旋出后即刻为0.97±0.49 V,旋出后5,10 min分别为0.46±0.29 V和0.36±0.20 V。与旋出前相比,旋出后即刻的阈值明显增高(P<0.01)。随后阈值逐渐下降,在旋出后5 min可基本恢复至旋出前水平。同时右室不同部位的起搏参数无明显差异。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螺旋旋出前后阈值变化明显,5~10 min后达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有自动阂值夺获功能的DDD起搏器的节能效果及起搏的安全性。方法:35例病人,其中男21例,女14例,植入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DDD起搏器后1周、2周、3周、1个月、2个月、6个月、1年、2年分别检测心室起搏阈值、输出电压及心室刺激除极波振幅和极化电位。结果:心室起搏阈值在术后2周达到最大值,由原来的0.42±0.32V升至1.05±0.82V,以后逐渐下降稳定于0.80±0.58V。心室自动阈值夺获功能打开后,心室起搏输出电压稳定于1.31±0.46V,明显低于普通起搏器的输出电压(2.5-4.5V),大大节省了能量输出。同时该起搏器由于具有电压4.5V,脉宽0.49ms的保护性起搏,保证了起搏的安全性。结论: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DDD起搏器能自动调整起搏电压,高能量保护性起搏,节能效果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评价 15例患者经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的疗效。其中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衰 13例、缺血性心肌病心衰 2例 ;心功能Ⅲ级 9例、Ⅳ级 6例。结果 :15例患者安置时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 0 .5± 0 .3(0 .3~ 1.0 )V、R波振幅 15± 5 .98(6~ 2 4.6 )mV ,阻抗 6 13± 172 (32 0~ 90 0 )Ω。右室流出道起搏阈值 0 .7± 0 .2 6 (0 .3~1.3)V、R波振幅 13± 5 .5 5 (6 .5~ 2 3.6 )mV、阻抗 5 6 3± 194(30 0~ 90 0 )Ω ;双部位起搏阈值 1.45± 0 .45 (0 .9~ 1.7)V。双部位起搏心电图QRS波群时限比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单部位起搏缩短了 40~ 90ms。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双部位起搏后二尖瓣返流面积平均减少 5 .6cm2 ,射血分数值提高 5 .2 %。经 6 .0± 1.5个月的随访 ,15例中除 2例因突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外 ,其余患者的心功能分别从Ⅲ、Ⅳ级改善到Ⅱ和Ⅲ级。右室双部位慢性起搏阈值1.85± 0 .5 6 (1.5~ 2 .5 )V。随访期间QRS波群时限平均下降 5 0ms。结论 :右室双部位起搏能有效的治疗心肌病患者的心衰。  相似文献   

9.
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中备用脉冲发放情况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患者日常活动时,植入的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工作中备用脉冲的发放。方法对15例植入Affinity系列起搏器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采取人工逐跳分析的人机对话方法对发放的备用起搏脉冲进行计数及分类。结果本组患者随访前一个月的起搏阈值0.62±0.26V~1.17±0.55V,随访当日的自动起搏电压1.06±0.29V。15例患者(100%)在真性或假性心室融合波后有备用脉冲的发放,1例(6.7%)因未检测到ER波(EvokedResponse)而发放,2例(13.3%)因自动输出的起搏电压不能夺获心室而发放,1例(6.7%)因感知不良,起搏脉冲落在自身心室除极后未夺获心室发放。没有发现自动输出电压起搏心室失败又无备用脉冲发放的情况。结论自动阈值检测及备用脉冲的发放受真性或假性心室融合波,以及快速心律失常的影响,高于起搏阈值0.25V的实际起搏电压能够有效起搏心室。  相似文献   

10.
双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可提供起搏及抗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报道 11例双腔ICD应用的临床体会。男 8例、女 3例 ,年龄 6 0 .5 5± 10 .0 7岁。缺血性心脏病 9例、Brugada综合征 1例、缺血性心脏病合并肥厚型梗阻性心脏病 1例。双腔ICD安置指征有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6例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伴房室阻滞 1例、伴左室功能不全 4例 ;临床上明确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和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者分别为 8,2和 5例。 8例病人术前进行电生理检查 ,诱发出持续性室速 6例、室颤 2例 ;3例行电生理检查 ,其中 2例太虚弱、1例为反复发作持续性室速。 5例安置具有心室转复除颤伴心房、心室起搏的ICD ,5例安置具有心房、心室起搏转复及除颤的ICD ,1例安置具有双心室起搏及心室转复、除颤的ICD。所有病人在置入ICD时都进行除颤阈值的测定。总共有 2 3次室颤被诱发 ,除颤阈值为 12 .0 9± 5 .2 4J,除颤电极阻抗为 44 .0 0±11.0 5Ω ,P波和R波电压幅度分别为 3.5 3± 1.32mV ,13.42± 4.73mV ,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分别为 1.39± 0 .71和 0 .91± 0 .38V。随访 8.82± 5 .0 0 (2~ 19)个月 ,5例共有 12 0次持续性室速发生 ,其中 118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  相似文献   

11.
新型食管心脏调搏电极导管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制一种新型食管心脏调搏电极导管,以进一步降低食管心脏调搏术的起搏阈值,减轻受检者痛苦,便于开展食管心室调搏术。第一阶段:设制出各型食管电极导管12种,每种导管随机测试病人20例,共240例,以揭示起搏阈值与电极宽度、电极长度和电极间距三者关系。第二阶段:据此,研制2种新型食管心脏调谐电极导管,每种导管随机测试病人40例,共80例。结果发现食管心脏调搏电极导管的最适电极宽度为5~6mm、电极长度为10mm和电极间距为35mm,按此规格研制的JD-2-9-35-10-5型和JD-2-9-35-10-6型新型食管心脏调搏电极导管,心房调掉时起搏阈值分别为12.1±3.2(5.0~17.5)V和10.3±2.6(5.0~15.0)V,心室调搏时起搏阈值分别为24.0±5.5(15.0~35.0)V和20.3±4.9(12.5~30.0)V,心室调搏的成功率分别为85%(34/40)和95%(38/40)。结论:与目前国内常用的食管电极导管比较,该导管具有起搏阈值低、病人痛苦少、适应性广、性能可靠和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起搏阈值、起搏阻抗和感知阈值的变化,对42根心房电极和49根心室电极进行了随访。结果显示:心房电极慢性期起搏阈值为1.17±0.35V/0.5ms,出现波动者6例(27.3%),心室电极为1.27±0.38V/0.5ms,出现波动者7例(30.4%);19根电极的起搏阻抗在急性期均有波动,慢性期为585.6±150Ω,慢性期出现波动者2例(10.5%);11根心房电极慢性期感知阈值(P波振幅)与植入时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永久起搏器更换时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方法1988年12月至2005年5月,143例患者因电池耗竭而更换起搏器时的起搏电极导线阈值与植入时的阈值比较。结果至更换时电极导线使用年限为6~18年,平均(9.66±2.67)年,心室电极导线起搏阈值由植入时的(0.64±0.21)V升至更换时的(1.99±1.13)V(P<0.01),阻抗和感知没有统计学差异。心房电极导线起搏阈值由植入时的(1.10±0.34)V升至更换时的(1.44±1.47)V,无统计学差异,阻抗和感知亦无统计学差异。原起搏电极导线的使用率为75.47%。结论大多数起搏器在首次更换时原电极导线阈值满意,可以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4.
InSync 8040起搏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观察InSync 80 40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DC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 8例DCM伴CHF患者 ,男 7例、女 1例。其中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6例 ,左前分支阻滞、右室起搏后宽QRS波 (>0 .2 0s)各 1例。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7电极起搏左室 ,右房电极和左、右室电极分别与InSync 80 40起搏器A、V1、V2 孔相连接。术后起搏阈值 3.75± 0 .6 (3.0~ 5 .0 )V。患者CHF的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胸比例较术前均有改善 (分别为 6 6 .1± 6 .93mmvs 72 .5± 8.1mm、0 .374± 0 .0 31vs 0 .2 81± 0 .0 5 3、19.8%± 2 .2 %vs12 .2 %± 2 .7%、0 .5 9± 0 .4vs 0 .6 4± 0 .2 0 ;P均 <0 .0 5 )。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表明 ,以InSync 80 40起搏器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HF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 sp2 188电极及普通心室电极经冠状窦行左心房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16例患者 ,其中 9例选用 sp2 188电极 ,7例选用普通心室电极。所有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X线采用正位或左前斜位植入冠状窦电极 ,寻找最佳的起搏和感知部位 ,同时高能量也不致心室夺获。结果  15例患者成功植入于冠状窦中、远端 ,术中起搏参数如下 (单极 ,脉宽 0 .5 4 m s) ,sp2 188电极组 :电压 ( 1.4 5± 1.4 5 ) V,感知 ( 4 .2 6± 0 .77) m V,阻抗 ( 5 0 5 .6±10 8.1) Ω;普通心室电极组 :电压 ( 1.4 3± 0 .91) V,感知 ( 3.93± 1.4 4 ) m V,阻抗 ( 4 6 8.3± 14 5 .1) Ω。两组起搏电压、感知、阻抗差异无显著性 ( P值均 >0 .0 5 )。随访 2~ 32 (平均 15 .0 )月 ,无一例死亡。其中 2例 sp2 188电极者发生脱位及微脱位 ,各有 1例 sp2 188电极者及普通心室电极发生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最后一次随访结束 ,两组患者冠状窦电极起搏和感知功能均良好。结论 普通心室电极经冠状窦中、远端行左心房起搏可行、安全 ,且价格便宜 ,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的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心肌R、P波振幅的影响.方法 62例患者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30例,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32例;新安永久起搏器者41例,起搏器更换者21例.安装或更换永久起搏器后1~3 d内,静脉注射酒石酸美托洛尔注射液10 mg(体重≤60 kg)、15 mg(体重>60kg),首次静脉注射5 mg,5~10 min后重复给药.检测静脉注射前及注射后10、30、90、180 min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心肌P、R波振幅.结果 新近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和起搏器更换患者心房起搏阈值、心室起搏阈值在用药前后各时间段均无显著变化(P>0.05);心房P波振幅、心室R波振幅也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静脉注射酒石酸美托洛尔对新近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P、R波振幅无明显影响;对已长期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和P、R波振幅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VVI型起搏器更换时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长期起搏器治疗后起搏阈值、电极阻抗的变化及电极使用的寿命。 32例病人 ,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 ,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心室电极参数。心室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 10 4 .2 2± 30 .10 (49~ 16 8)个月。置入时起搏阈值为 0 .72± 0 .33(0 .2~ 1.5 )V ,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 1.85± 0 .75 (1.0~ 3.5 )V ,P <0 .0 0 0 1。更换脉冲发生器时起搏阈值是置入时的 2 .5 7倍 ,增加幅度为 2 0 1.2 %± 16 2 .9% (10 %~ 70 0 % ) ,增加绝对值为 1.13± 0 .71(0 .1~2 .5 )V。置入时电极阻抗为 6 4 2 .83± 185 .39(333~ 980 )Ω ,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 70 2 .79± 73.0 0 (40 2~ 12 4 0 )Ω ,P >0 .0 5。更换起搏器后 ,对继续使用原心室电极的 2 8例随访 5 4 .91± 5 1.2 1(1~ 16 8)个月。 3例在更换术后 1~ 2 4个月分别出现起搏及感知障碍 ,再次手术时发现导管不全断裂、绝缘包鞘破损及微脱位。结论 :置入性右心室心内膜电极在使用 8年以上 ,大部分的直接参数在正常范围 ,可考虑继续使用 ,但早年生产的电极 ,更换术时参数即使正常 ,亦不排除电极可能短期内发生故障 ,须随访及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8.
食管导电球囊电极导管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因普通金属环电极在食管内较难定位心室部位 ,而且起搏阈值高 ,检查时病人痛苦较大 ,限制了经食管心室起搏的临床应用。为探讨一种低阈值、简单易行的经食管心室起搏方法 ,笔者自行设计研制了一种经食管心室起搏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该导电球囊电极经抽、充气可使球囊瘪缩或膨胀 ,以利于球囊导管自鼻孔插入或拔出。导电球囊经充气后膨胀 ,其导电面积较金属环电极增大 5 0倍 ,这有利于降低起搏阈值。笔者对 5 8例受检者同时应用普通金属环电极导管与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心室起搏。结果 :应用金属环电极导管只有 41例完成检查 ,而导电球囊电极导管有 5 6例顺利完成经食管心室起搏检查 ,其成功率分别为 68.3%与 96.5 % ,心室起搏阈值分别为 38.67± 1 .2 8V和 2 5 .2 7± 3.69V ;两者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该导电球囊具有导电面积大 ,与食管接触良好 ,易于在食管内定位起搏心室。与普通金属环电极导管比较 ,具有起搏阈值低、成功率高 ,病人痛苦小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观察双心房、单心室三腔起搏器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三根电极导线分别置入冠状静脉窦内、右心耳和右室心尖部行三腔起搏。冠状窦电极导线与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一个Y型转接器构成心房部分。结果 :10例患者 ,9例经左锁骨下静脉径路置入导线 ,1例因存在残存左上腔静脉 ,从右锁骨下静脉置入。 10例中 9例冠状窦电极导线置于冠状静脉窦中部、1例置于冠状静脉窦远端。冠状窦起搏阈值为 1.0 6±0 .2 0V、起搏阻抗 6 11± 115 .8Ω、P波振幅为 4.0 7± 0 .88mV ;右室电极起搏阈值为 0 .5 3± 0 .12V、起搏阻抗 6 70 .3±191.7Ω、R波振幅为 9.6 6± 1.87mV。随访 5~ 2 4个月有 9例起搏器呈DDD工作方式 ,1例呈AAT工作方式。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 10例中 8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完全控制 ,2例发作次数减少 ,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三腔起搏器技术安全、可靠。适合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0.
评价一次性置入双心室起搏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双腔IC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患者 ,伴有严重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置入双腔ICD。结果 :5例左室电极导管和双腔ICD均一次成功置入 ,左室电极放入冠状静脉的侧后枝 ,急性起搏阈值 0 .8± 0 .6V ,电阻 72 2± 12 8Ω ,R波振幅18.6± 5 .3mV ,电流 1.6± 0 .5mA ,而双心室起搏时其起搏电极参数均优于左室电极 ,除颤阈值≤ 14J。结论 :对伴严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置入双腔ICD是安全、易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