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早期功能康复的时机和方法。方法:135例(150膝)骨水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早期康复中按照预定的康复计划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2周平均关节活动度达90°,HSS评分平均82.8分。4例出现切口局部皮缘灶性坏死延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结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可使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并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护理的方法.方法 应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共16例,对患者进行术前的功能锻炼指导和术后康复训练及出院指导.结果 术后2周膝关节关节活动度80°~100°;术后6个月,关节活动度85°~120°.结论 术后早期实施功能锻炼和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促进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并可有效地预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方法在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珐: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70例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骨科处理加康复锻炼组,35例)和观察组(综合治疗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4、8周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治疗前后的步态参数、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结果:观察组治疗后4周与8周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步态参数、关节活动度和肌力也均分剐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综合治疗方法在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各个相关方面。  相似文献   

4.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28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及早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针对28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病人制定了康复护理计划,早期进行膝关节被动活动,肌肉等长收缩活动,借助CPM机以增加膝关节的活动度,对出院患者进行指导。结果: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术后护理及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患者恢复体力,增加肌力,增大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具有满意的早期疗效。自2001年~2004年间28例中无1例感染,膝关节僵硬,随访时间12个月,平均膝关节屈曲度为96.5度,平均HSS评分为82.8分。结论:术后早期实施康复功能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假体膝关节功能,使个人生活能完全自理,进而重返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5.
刘红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9):624-626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28例,36膝手术当天开始正确的患肢体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CPM训练、肌力训练,逐渐增加负重、平衡、步行等训练。结果术后14d平均HSS评分75分,平均膝关节主动屈曲度92°.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减轻粘连,最大限度地改善假体膝关节功能,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局部疼痛,是提高术后疗效的有效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训练对膝关节的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50例60膝,手术当天麻醉消失后即开始肌力及关节活动度训练,第2天至第3天开始使用CPM治疗,配合早期康复治疗。结果:平均HSS评分86.9分,平均膝关节屈曲度为98.5°。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尽早进行功能训练可减轻粘连,缓解局部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是提高术后疗效的有效治疗方法,并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意义及价值,回顾分析我科59例81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应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其住院期间治疗效果和临床意义进行综合分析,所有患者均未使用CPM机进行被动锻炼,以受累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OM作为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结果 ,在应用非CPM机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方法,59例81膝患者均于术后第二天下地,其术后平均ROM为(104.9±11.2)°,伸直均达到0°.采用非CPM机综合的康复治疗手段,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可促进关节功能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白倩  赵玲霞  李瑞华 《西部医学》2012,24(2):405-406
目的探讨正确及时的康复护理干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我科2007年2月~2010年11月收治的26例(31膝)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干预,针对性地做好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制定科学性、多元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包括患肢肌肉萎缩的预防、肌力的恢复、关节主动活动范围、患肢负重、平衡自理能力以及功能独立能力的训练。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无感染,皮瓣无坏死,3个月平均活动度(100°±10°),6个月平均活动度(110°±10°),HSS评分标准:优10个关节,良15个关节,可5个关节,差1个关节,优良率达80%。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及时行康复护理干预,能使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不仅改善了患者独立行走的能力,也提高了生活质量,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系统康复和短期康复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有无差异。方法回顾2006年3月至2010年11月我科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病例,选择骨性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4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同骨科常规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按照拆线后康复治疗方式将其分为系统康复组(术后由专科医生指导康复,疗程45d以上)和对照组(出院后给予书面康复指导,自行康复治疗)。两组康复治疗内容包括术前指导、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功能及本体感觉、步态和日常活动能力训练。于手术治疗前1d,手术后第14天及第45天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HSS)以及膝关节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术后第14天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HSS评分和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5天时,系统康复组HSS评分和ROM改善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能够有效地改善骨性关节炎膝关节功能;术后经系统康复训练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姚舜  郝玉鹏  王洪宇  张艳 《黑龙江医学》2014,(11):1265-1266
目的:观察应用关节松动术结合蜡疗治疗膝关节制动后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膝关节损伤制动后功能活动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肌力训练,牵伸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关节松动术结合蜡疗。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功能障碍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均有增加,功能障碍均有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关节松动术配合蜡疗能明显提高膝关节活动度及改善膝关节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唐侠 《实用全科医学》2014,(8):1331-1332,1343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6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重度骨性关节炎32例,术前制定规范有效的早期功能锻炼方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从麻醉恢复开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术后0—2d;第二阶段:3~10d;第三阶段:10—14d,内容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功能及步态训练,以循序渐进为原则。采用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自身对比研究的方法,分别将术后2周、6周、12周的患肢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活动度、HSS评分及WOMAC评分与术前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本组32例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经过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仅3例出现膝关节轻微屈曲畸形(10°~20°),其余膝关节屈膝95°~115°,伸膝0°~5°,膝关节获得良好的功能,活动接近无痛,生活完全自理。术后6个月复查按照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优27例,良5例;优良率达到100%。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减少并发症、加速康复的关键,对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力学理念的康复训练联合Ilizarov技术矫形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稳定性和下肢负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唐山市第二医院骨伤科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20例60岁以上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Ilizarov技术矫形干预,观察组接受基于力学理念的康复训练联合Ilizarov技术矫形干预。测量并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美国膝关节协会量表(KS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系统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疼痛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负重位力学轴线[髋-膝-踝角(HKA)和胫股角(FTA)]。结果 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稳定性、活动度及总分维度等不同方面KSS评分均持续升高,疼痛、缺陷扣分等维度持续下降,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膝关节ROM及HSS评分均持续升高,而VAS评分则持续下降,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经双侧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的近期临床效果及预后,总结可供临床参照的围术期的有效康复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双膝关节人工置换术的32例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4.5±6.5)岁;平均病程5.8年。手术由2位副主任医师主刀,按膝关节置换术的常规步骤完成。术后对患者经综合康复措施干预。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关节活动度ROM、HSS评分,骨密度和生活质量。 结果 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并发症,术后1例1膝出现腓总神经麻痹,1例2膝关节活动度偏差,均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假体安装效果良好。术后经综合康复措施干预,患者康复均良好。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生活质量评分、HSS评分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ROM关节活动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抗骨质疏松药物耐受性良好。截至本研究随访结束,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复良好、疼痛明显减轻,患者均可不借助外力独立行走50~100 m。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和心脑血管意外等远期并发症。 结论 双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前需综合评价患者的具体病情,对大部分严重骨质疏松患者而言可以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和预后,其中术后针对每一患者的个体化康复计划对于巩固手术效果、提高康复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综合性干预对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用抽签法将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0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接受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干预和康复锻炼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指导和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术后的心理状态和膝关节功能。后者评价标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结果观察组术后心理状态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膝关节病的有效方法,但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干预和早期康复锻炼,这将有效地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尽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治疗对膝关节置换术(TKA)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术前随机将100例TKA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行TKA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和相关处理,其中研究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而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术后第1、2、6周进行HSS评分及观察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有2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对照组有l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均经换药治愈;研究组在术后1周和2周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6wHS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于术后2周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术后发生膝前疼痛3例,对照组发生膝前疼痛8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减少TKA后早期并发症,其在TKA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对预防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急性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合并内侧副韧带(MCL)损伤治疗后激进康复训练与保守康复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北京军区总医院2006年11月~2010年10月急性ACL损伤合并MCL损伤患者32例,采取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和内侧副韧带保守治疗,术后行康复治疗,随机分为激进训练组(16例)和保守训练组(16例),分别用保守和激进康复训练法进行术后康复,术后1年检测膝关节肌力、稳定性、活动度及Lysholm功能评分,评价其疗效。结果与保守训练组比较,激进训练组术后早期肿胀明显、渗液较多。激进训练组15例和保守训练组8例需要关节穿刺抽液,激进训练组关节穿刺抽液量平均为(49.87±18.96)mL;保守训练组关节穿刺抽液量平均为(18.13±5.72)mL,两组关节穿刺抽液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两训练组患者都有患肢的肌肉萎缩,程度不同,激进训练组程度轻,激进训练组大腿围度差平均为(1.41±0.61)cm,保守训练组大腿围度差平均为(3.28±0.79)cm,两组肌肉萎缩程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进训练组和保守训练组膝关节稳定性体格检查均阴性。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正常运动训练所需时间激进训练组8个月,保守训练组1年。结论与保守训练组相比,激进训练组能更早恢复膝关节功能,明显缩短康复时间,获得更好的肌力,增加了患者的治疗依存性,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长时间硬膜外镇痛辅助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 将100例膝周围骨折术后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50例,术后连续硬膜外镇痛2d,其后以口服药镇痛;改良组50例,皮下埋置硬膜外导管,术后连续硬膜外镇痛10 d.采用相同的功能锻炼方法,观察两组不同时点的VAS疼痛评分和下肢运动阻滞评分,追加口服或肌注镇痛药的比例,不同时点患肢被动活动度(PROM)、自主活动度(AROM)情况,自主活动度(AROM)达到90°,110°,130°的比例,评价两组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 结果 术后1 d VAS疼痛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4,6,8,10 d改良组显著低于传统组(P< 0.01);两组均无明显下肢运动阻滞;追加口服或者肌注镇痛药的比例改良组显著低于传统组(P<0.01);术后6,8,10,15,30 d时被动活动度(PROM)及自主活动度(AROM)改良组均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或P<0.01);术后8,10,15,30 d时患肢自主活动度(AROM)达到90°,110°,130°比例改良组均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或P<0.01).结论 改良硬膜外镇痛模式,辅助膝关节功能锻炼,能显著提高锻炼效果,加快康复进程,有效预防膝关节僵硬.  相似文献   

18.
李家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2):1416-1419
目的:探讨系统康复训练在膝关节骨折术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作用。方法:膝关节周围骨折手术后2个月出现明显膝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的患者6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3)。两组患者均先进行理疗(蜡疗或热敷治疗)、关节松动术等治疗以及屈伸膝的等张收缩训练,6次/w,治疗组另于等张收缩训练后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终末端等长收缩训练,但两组患者每天总主动肌力训练时间相等。两组患者均于训练60d后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膝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主、被动屈伸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均有明显改善,两组组内自身康复前、后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主动屈曲角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之间康复后活动范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对损伤术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可明显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