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分析及评价心脏瓣膜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探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围手术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行瓣膜置换手术患者(2 696例)临床资料。所有危险因素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筛选,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最终得到与终点事件明显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当终点事件为院内死亡时,与体外循环时间〔标准偏回归系数( B’)=0.418)〕、心功能分级( B’=0.344)和肺动脉高压( B’=0.285)有关。当终点事件为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时,心功能分级( B’=0.520)、肺动脉高压( B’=0.365)、体外循环时间( B’=0.306)、糖尿病( B’=0.129)、左室内径( B’=0.118)和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B’=0.071)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在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中,心功能分级( B’=0.578)、肺动脉高压( B’=0.401)、体外循环时间( B’=0.305)和糖尿病( B’=0.143)则是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术后并发症(以呼吸机带机时间延长为表征)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左室射血分数这一常见危险因素首次报阴。结论 高心功能分级和存在肺动脉高压是患者瓣膜置换手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因心脏瓣膜疾病(包括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0年3月至2009年3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共1 246例,其中646例的随访数据为有效数据,有效数据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变量分析,初步筛查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然后再通过多变量回归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高龄(年龄>65岁)、心功能分级Ⅳ级、术前并发糖尿病、术前并发肾损伤、术后未严格遵照医嘱、肺部感染、主动脉阻断时间(61~90 min)、术后射血分数≤40%、二次换瓣手术及抗凝治疗不当均为影响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远期预后的高危因素。结论影响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不同患者手术后应结合其相关危险因素和自身的疾病特点,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3.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穗珊 《广东医学》2003,24(4):446-447
目的:探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对接受该手术的患者进行严密的全方位护理,加强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及出院后的康复指导,尤其是抗凝治疗的指导。结果: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89例,临床效果良好,手术成功率达96%,结论:健康教育能使患者更加配合治疗,有效地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对保证手术治疗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及干预策略。方法 纳入患有心脏瓣膜病并进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共106例。其中男性66例,女性40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7.8±10.9)岁。依据术后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以便尽早给予患者肾脏功能保护策略,改善预后。结果 106例患者术后发生AKI 24例,AKI发生率22.64%,术后院内死亡2例,院内死亡率8.33%;非AKI组82例,院内死亡2例,院内死亡率2.43%,2组之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肌酐>130μmol/L、左室射血分数(LVEF)<45%、存在感染性心内膜炎(SIE)、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平均动脉压(MAP)<70 mmHg、尿量<0.5 mL/(kg·h)、肺部感染、低心排、术后菌血症是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巨大左心室双瓣膜置换术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行双瓣膜置换术的巨大左心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出血1例,精神障碍1例,经对症治疗或转精神科治疗1周后痊愈出院。无一例发生低心排。结论围手术期的密切观察与精心护理是保证巨大左心室双瓣膜置换术成功的关键,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危心脏瓣膜疾病的特点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总结52例高危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手术的围术期处理要点。结果:全组死亡3例,术后重要并发症发生率32.6%(17/52),49例康复出院,出院时心功能Ⅰ级12例,Ⅱ级32例,Ⅲ级8例。结论:高危患者只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重视并及时处理术后危险并发症、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总结36例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死亡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死亡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术前、术中、术后各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36例,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的低心排量综合征并多器官功能衰竭19例,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8例,急性肾功能衰竭5例,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左心室后壁破裂1例。结论:患者年龄、心功能分级、心胸比率、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体外循环时间、术前血肌酐值、合并严重基础病等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术的死亡危险因素;重症低心排量综合征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并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左心室后壁破裂为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的死亡原因。术前谨慎选择手术患者、术中、术后给予相应有效地治疗措施能降低体外循环瓣膜置换手术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病治疗中瓣膜置换手术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60岁以上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26例,其中10例患者行二尖瓣单瓣置换手术,16例双瓣置换手术;17例患者用机械瓣进行置换,9例患者采用生物瓣置换手术。同时对8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实施了三尖瓣成形手术,6例合并左心房扩大者行左心房折叠手术,5倒合并左心房血栓形成者行左房血栓清除手术,另有4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结果早期死亡1例,低心排综合征2例,肾功能不全3例,切口及纵隔出现感染1例。结论伴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提高,术前准备要细心,手术时机要适当,术后处理要完善,才能保障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换瓣术后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心脏瓣膜换瓣术后死亡1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主要死亡原因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心力衰竭5例(26.31%),严重室性心律失常5例(26.31%),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26.31%),凝血功能严重障碍2例(10.53%),失血性休克死亡2例(10.53%)。结论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心力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生物瓣膜在替换病损心脏瓣膜置入人体后,可发挥正常心脏瓣膜的功能。但生物瓣膜对机体而言是一种异物,在置换术后的各种并发症中,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可怕的严重并发症。早期死亡率为72.9%,晚期约45.5%。因此对生物瓣的消毒灭菌及置入后控制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瓣膜性心脏病伴巨大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术护理经验.方法:术前加强心理疏导,消除顾虑,增强对手术的信心.患者经过强心、利尿等支持治疗,术后为患者提供身心整体护理促进术后康复.结果:20例患者术后住院(10 ~20)日,平均(14.5±4.0)日.术后复查胸片和超声心动图,LVEDD为(70±5.62)mm,较术前缩小,均未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无二次开胸止血,平均术后心包、纵膈引流量平均(560±40)mL.出院1个月~1年后,复查超声心动图LVEDD为(60.00±5.82)mm,复查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瓣膜性心脏病伴巨大左心室患者瓣膜置换术应做好手术前、后的治疗与护理,做好心理沟通,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加强心功能治疗,维持血流动力学和循环稳定,加强呼吸系统、尿管、皮肤等的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1000例心脏瓣膜替换术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瓣膜置换术病人术前、术中、术后处理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共35例,其中心律失常最多,12例,低心排6例。长期存活108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室颤各1例。结论:术前注意纠正心功能不足与合并症的治疗,术中注意心肌保护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矫治,术后强调及早补足血容量和血清钾后强心利尿。  相似文献   

15.
孙君隽 《中外医疗》2013,32(13):51-52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的危险因素,增加手术成功率。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该院心胸外科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2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选取了病人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病因,入院时心功能状态(NYHA分级);既往合并症,手术史;LVEF,FS,LVEDD,LVESD,以及术中的体外麻醉中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等指标作为术后死亡率的可能危险因素作为记录。采用多因素归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导致手术失败的有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中年龄,体重指数,心功能分级,既往手术史,既往病史等危险因素对术后死亡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多因素分析中年龄,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心内膜炎,既往二尖瓣替换,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因素位于95%CI的有效区间内,是影响瓣膜置换手术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结论认识围术期各因素与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危险因素的发生,有利于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6.
心脏瓣膜置换术48例围手术期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所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瓣膜置换术病人术前、术中、术后处理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共14例,其中低心排4例,心律失常4例最多。长期存活47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术前注意纠正心功能不足与合并症的治疗,术中注意心肌保护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矫治,术后强调补足血容量和血清钾后强心利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09年8月在我院住院,且年龄≥60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图有无心脏瓣膜钙化分为钙化组178例,平均年龄(71±6)岁;对照组182例,平均年龄(69±5)岁.两组入选对象均除外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胶原病、梅毒、感染性心内膜炎等所致的瓣膜病变,观察SDHVD的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临床生化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判断危险因素,计算优势比(OR).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比例及总胆固醇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SDHVD总的发病率有影响的是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其OR值分别是1.570、1.931、2.062和1.705.结论 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是新疆地区SDHVD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杨丽颖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9):185-186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58例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实施术前、术后心理护理,循环、呼吸系统、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的护理、出院健康教育。结论:通过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9.
Shen H  Yao CL  Tao ZG  Xi BS  Lun X  Shi DW  Sun Z  Tong CY  Wei L  Wang CS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2):2994-2998
目的 探讨预测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主动脉夹层36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转归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高血压病史(OR 0.465,95%CI 0.229-0.947,P=0.035),急性病程(OR 7.897,95% CI 1.874~33.275,P=0.005),Stanford A型(OR 2.758,95%CI1.054~7.213,P=0.039),神经系统症状阳性(OR 0.275,95% CI 0.140~0.541,P<0.001),手术与否(OR 8.206,95%CI 4.205~16.012,P<0.001)与转归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急性病程(OR8.178,95% CI 1.796~37.242,P=0.007)、Stanford A型(OR 3.236,95% CI 1.104~9.487,P=0.032)、神经系统症状阳性(OR 0.350,95% CI 0.159~0.770,P=0.009)以及手术与否(OR 9.429,95% CI 4.456~19.952,P<0.001)对预后有重要影响.结论 高血压病史、急性病程、Stanford A分型、神经系统症状阳性是主动脉夹层围手术期死亡预测因素,手术与否是患者转归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连续1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无早期死亡的体外循环经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连续 1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无早期死亡的体外循环经验。方法 :1999年 11月~ 2 0 0 1年 6月 ,连续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198例 ,术中体外循环采用中度低温、中度稀释 ,灌注流量 6 0~ 80ml/kg·min ,维持灌注压 6 0~ 90mmHg ,心肌保护采用 4∶1含氧晶血灌注 ,以低压顺灌为主 ,主动脉瓣置换和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置换采用冠状动脉持续灌注 ,部分采用温一冷一温灌注和逆灌。鼻咽温复至 37℃ ,生命体征平稳停机。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 4 2~ 16 7min ,平均 93min ,辅助 /阻主时间比平均为 0 .3,开放升主动脉自动复跳率90 % ,无 1例早期死亡 ,均顺利出院。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降低与体外循环管理密不可分 ,术中体外循环应注意转流平稳 ,组织灌注良好 ,尽量缩短转流时间 ,并严密监测电解质 ,由其是对心肌的认识和保护与处理要有正确、科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