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硬化性肠系膜炎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硬化性肠系膜炎的CT和MRI表现。结果 6例硬化性肠系膜炎均起自肠系膜根部,包绕肠系膜血管。CT表现为肠系膜根部密度增高,边缘模糊,CT值-10~20HU,明显高于腹膜后脂肪组织密度(-120~-100HU)。MRI表现为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增强呈轻度延迟期强化,肠系膜血管无浸润。结论硬化性肠系膜炎具有一定的CT和MRI表现特征,确诊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PSH患者的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0例PSH中,位于右肺6例、位于左肺4例,全部为单发结节灶。CT平扫病变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滑锐利6个,边界不光滑4个;密度均匀8个,不均匀2个。其中空气新月征2例,瘤周磨玻璃样影3例,贴边血管征3例,邻近的右肺动脉扩张增粗1例。增强扫描病灶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3例。结论境界清晰、密度均匀、明显强化为PSH的主要表现,综合分析其他征象有益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周坦峰  张汉松  范恒   《放射学实践》2012,27(2):173-175
目的:探讨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SH的CT表现,4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8例仅行CT平扫。结果:12例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8例密度均匀(8/12,66.7%),边缘光滑,其中2例出现轻度分叶(2/12,16.7%);4例密度欠均匀(4/12,33.3%),边缘可见点状钙化,其中2例可见"空气新月征"(2/12,16.7%)。12例平扫平均密度值约50HU,4例增强扫描均显著强化,密度值达90~110HU。结论:CT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PSH的诊断,但该病确诊仍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9例,对其CT表现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9例中,按部位区分:左肺上叶2例,左肺下叶2例,右肺中叶4例,右肺上叶1例,均为单发病灶;按病灶形态区分:7例为结节状影,境界清晰,1例为长条状,1例为楔形影.CT平扫9例均呈软组织密度,1例边缘可见点状钙化,3例内部可见气体,呈空气新月征,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其中1例可见血管贴边征.结论 肺硬化性血管瘤在CT平扫中具有良性肿瘤的普遍性特点,空气新月征及增强扫描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19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多层螺旋CT(MSCT)改变,评价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肠缺血的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MSCT血管重组显示急性肠系膜缺血直接征象13例(68%),其中肠系膜动脉狭窄3例(16%),血栓形成或栓塞7例(39%),肠系膜静脉内血栓形成3例(16%).间接征象包括肠管壁增厚、肠管扩张及气-液平面,肠管壁积气、肠系膜周围渗出、腹腔积液等.结论 MSCT能对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并可帮助判断缺血的原因及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PSH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12例PSH均为单发病灶,中央型3例,周围型9例,发生于右肺7例,左肺5例,9例位于胸膜下,肿瘤大小7mm×8mm~50mm×45mm。CT平扫12例PSH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卵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3例见"尾征",2例见"晕征",1例见"胸膜凹陷征",1例见"浅分叶征",3例病灶边缘部分见沙粒状钙化,12例PSH均未见"毛刺征"。增强扫描肿瘤呈持续性进行性显著强化,动脉期、实质期CT值比平扫平均增加35 HU和65HU。7例PSH动脉期见"贴边血管征"。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扫描特别是增强检查能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明确诊断需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在肠系膜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缺血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怀疑肠系膜缺血患者行MS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采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动脉和门脉成像,评价并分析异常的MSCT征象。结果:肠系膜上动脉栓塞7例,管腔内血栓影,肠管扩张积气、积液;肠壁无强化,5例肠壁变薄,2例肠壁水肿增厚。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6例,肠管扩张积气、积液33例;肠壁水肿增厚伴密度改变(面包圈征)25例;肠系膜血管增粗,脂肪渗出(缆绳征)17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漩涡征)9例;肠系膜静脉管腔内充盈缺损36例,管壁强化(靶征)27例。结论:MSCT扫描与三维重组技术相结合能准确诊断肠系膜缺血并明确其缺血程度、范围,是一种有效的、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岩  胡文娟  宋彬  张蓓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1):1685-1688
目的:探讨肠系膜损伤的CT表现特征,旨在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证实的肠系膜损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对病变形态、边界、密度、增强后改变等进行分析。结果:17例肠系膜损伤均可见腹腔积液、损伤肠系膜区脂肪呈薄雾状密度增高,其中对比剂血管外渗出2例,损伤部位肠壁增厚7例,肠系膜血肿12例,其中9例血肿边缘呈尖角状改变。结论:肠系膜损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增强扫描对比剂血管外渗出为其直接征象;肠系膜脂肪呈薄雾状密度增高、肠系膜根部及肠曲间团片状高密度影伴尖角状改变具有相对特异性;CT扫描发现腹腔积液、局部肠壁增厚及实质性脏器损伤时应密切观察周围肠系膜改变,以免遗漏肠系膜损伤的可能。密切结合临床外伤史及体征,CT检查可对肠系膜损伤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9.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  宋斌  齐敏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9):1170-1172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25例主要CT表现为病变均为单侧性,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9例),砂粒状、小斑片状(16例)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13例)。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在CT表现有特异性,CT对该病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平扫在肠及肠系膜损伤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53例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肠及肠系膜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平扫表现。结果 CT平扫主要定性诊断征象包括:腹腔积气17例;腹膜后积气1例;腹腔积液积血39例;肠壁增厚31例;肠系膜渗出及血肿17例;肠管扩张4例。37例CT平扫提示损伤部位,其中21例与手术或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一致。结论 CT平扫能对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肠及肠系膜损伤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CT对自发性肠系膜血管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自发性肠系膜血管出血患者的体格检查、CT影像和术中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患者的出血原因及出血位置。结果 7例患者中,CT表现包括肠系膜内血肿7例、对比剂从肠系膜血管漏出3例。结论 CT对自发性肠系膜血管出血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况红妹  龚洪翰  彭德昌  张春   《放射学实践》2014,29(2):166-169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0例PSH患者,其中男1例,女9例,年龄47~68岁,平均57.6岁。10例均行胸部CT检查,其中1例仅行CT平扫,9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部位:右肺3例,其中上叶1例,中叶2例;左肺7例,其中上叶4例,下叶3例。病灶形态:10例均为圆形、类圆形肺内肿块或结节,境界清晰.分叶不明显(4例有浅分叶)、无毛刺、胸膜牵拉凹陷、卫星病灶及血管集束征等征象。病灶大小:均为单发,最大径1.7~5.1cm,其中〈3cm者6例。病灶密度:CT平扫4例密度较均匀,6例见斑片状稍低密度区,4例见点状或粗大点片状钙化;CT增强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6例,9例中7僻呈延迟强化。特征性的征象:空气新月征1例、贴边血管征10例、尾征3例、晕征7例。结论:空气新月征、贴边血管征、尾征、晕征等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PsH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肠系膜淋巴管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管瘤(ML)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ML5例,均为男性,年龄8~40岁,平均29岁。采用TCT-300SCT机直接增强扫描,扫描时间4.5秒,层厚10mm。结果单发囊肿1例,多发或(和)多房囊肿4例,囊壁菲薄、光滑,均有分隔,囊内密度均匀,其中3例囊内见肠系膜血管。4例源于小肠系膜,1例源于结肠系膜。结论ML好发于小肠系膜,多呈巨大分叶状、多房性薄壁囊肿,囊内含肠系膜血管是ML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4.
蜗神经孔发育不良的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蜗神经孔发育不良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观察了50例100耳无中内耳疾患的正常人及9例10耳蜗神经孔发育不良患者蜗神经孔的CT特征,并在轴面图像上测量了蜗神经孔的横径值。结果正常组50例100耳均见筛孔区基底部骨性裂隙显示,蜗神经孔横径测量值为(2.32±0.25)mm。异常组9例10耳均表现为蜗神经孔狭窄,8耳筛孔区基底部骨性裂隙未显示;2耳筛孔区基底部骨性裂隙存在。合并内听道狭窄4例,前庭与水平半规管异常1例。异常组蜗神经孔经线测量结果:蜗神经孔横径最大1.5mm,最小0.9mm。结论蜗神经孔发育不良的典型CT表现为蜗神经孔狭窄,筛孔区基底部骨性裂隙消失。蜗神经孔发育不良可能是耳蜗发育不良的一种亚型。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M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良性及23例恶性共43个PMT的CT表现。间叶组织源性肿瘤3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其他3例。结果 PMT常单发,形态多变,平均最大径8.4em,大多边界清晰伴肠管及肠系膜血管移位。可表现为囊性(2个)、囊实混合性(12个)、非均质实性(9个)、均质实性(13个)或脂肪密度肿块(7个)。结论 PMT病理类型多样,CT在肿瘤定位、明确范围与良恶性的鉴别上有较大价值,但多数不易明确其组织来源。  相似文献   

16.
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及其血管改变的CT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对经CT检查、有肠系膜及其血管(MRV)改变的30例绞窄性肠梗阻(SO)进行分析,探讨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SO,均行CT平扫,其中20例行增强扫描,均显示有不同形式的MRV改变。26例经手术、4例经临床证实,包括粘连性肠梗阻9例,肠扭转8例,肠套叠6例,肠系膜血管闭塞性肠梗阻4例,内疝3例。结果所有病例经CT检查可发现11种CT征象,并可分作:(1)直接征象:包括肠系膜血管闭塞2例,肠系膜水肿及其血管增粗并形态异常19例;(2)间接征象:包括肠壁水肿增厚24例,CT强化肠壁异常6例,肠腔大量积液13例,肠袢特殊形态10例,肠壁、肠系膜出血各1例;(3)并发症征象:包括肠壁间积气3例,肠系膜门脉积气1例,肠系膜积气1例,腹水和气腹共11例。结论急腹症CT检查如能显示MRV改变,结合其他CT征象和临床,可以对SO术前作出诊断。同时也能观察到传统x线不能显示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MMS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经证实的肠系膜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VR、MIP、MPR、CPR)进行肠系膜血管成像,观察肠系膜血管病变的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肠系膜上动脉(SMA)栓塞2例,MMSCTA及DSA示SMA充盈缺损;SMA血栓形成1例,MMSCTA及DSA示SMA主干呈长条状充盈缺损;肠系膜上静脉(SMV)栓塞9例,MMSCTA示SMV充盈缺损7例,2例不显影;胰腺癌侵犯SMA、SMV者13例,MMSCTA示肠系膜血管被包埋,血管狭窄中断;SMA主干或分支狭窄伴软斑形成7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肠系膜血管成像是肠系膜血管病变的一种无创性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结节性硬化症的骨骼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的骨骼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符合临床确诊标准的TSC影像资料。着重观察其骨骼影像表现。13例均行头颅CT扫描,7例行腹部CT检查。结果CT可见下列3种表现:(1)骨骼多发硬化性小结节13例:病变多发且分布较为均称,呈多发斑点状或小结节状硬化,边界清晰,硬化性小结节灶见于颅骨、骨盆、椎体及长骨骨端的松质区。部分病例呈现枕骨大孔周缘珠环征,颅顶部层面硬化小结节酷似“鳞甲征”。(2)牙质样骨增生或类骨纤维结构不良样改变:类骨纤维结构不良样改变7例,象牙质样椎弓征5例。(3)骨皮质增生改变:2例髂骨皮质对称骨膜新骨增生,形似“皮质双边征”,短管状骨一侧或双侧皮质增厚3例。5例复查病灶未见明显变化。特征性骨骼影像表现为同时出现椎体内多发硬化小结节伴象牙质样椎弓硬化;颅骨内多发硬化小结节伴局部类骨纤样改变等。结论TSC骨骼影像学表现颇具特征性,该表现可列为结节硬化症的临床诊断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成人肺内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表现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肺内支气管源性囊肿的4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23~74(48.3±8.1)岁。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检查,其中31例患者同时行增强CT检查。根据CT表现特点分析患者肺内病变的部位、数量、周围的肺组织改变及合并症等。 结果 46例患者中,42例为单发、4例为多发(3例位于同侧肺的不同肺叶,1例位于双肺)。所有患者中CT表现为含液囊肿的有16例、含气囊肿10例、蜂窝及肿块样囊肿20例。囊肿周围肺改变以小索条、肺透过度增高、肺不张及实变为主,分别有24例、18例、25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支气管源性囊肿病灶无合并症20个、合并曲霉菌感染12个、其他感染10个、结核6个、肿瘤(类癌)1个。 结论 CT图像所示的成人肺内支气管源性囊肿的含液、含气囊肿具有圆形或类圆形形态,其内为单纯液体或气体,具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当形成蜂窝及肿块样囊肿时,需要与肺结核、肺癌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