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赵伟  张大川  彭蕾  虞华明 《吉林医学》2012,33(31):6752-6754
目的:探讨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和病理诊断。方法:对35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临床病理学观察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肿瘤的组织形态学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liVision plus法。结果:35例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的男女之比为1.3∶1;发病年龄25~83岁,平均59岁。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9例(54%);黏膜相关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7例(20%);套细胞淋巴瘤7例(20%);不能分类2例(6%)。发生于胃18例(51%);发生于小肠7例(20%);发生于结肠6例(17%);发生于回盲部、阑尾、肛管、吻合口各1例。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所有病例均表达CD20和CD79a,不表达CD3,不同类型淋巴瘤不同程度表达CD10、bcl-6、MuM1、CyclinD1等。结论: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主要分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小B细胞淋巴瘤两大类;胃肠道小B细胞淋巴瘤以MALT淋巴瘤和套细胞淋巴瘤多见;对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中的诊断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PCNSL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采用HE染色及En 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PCNSL的组织学特点为淋巴瘤的瘤细胞形态较单一,弥漫浸润,瘤细胞常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伴灶性坏死和出血.免疫组化染色24例为B细胞型,2例为T细胞型.B细胞型中均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T细胞型中1例为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1例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性淋巴瘤.结论 PCNSL为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乏力、瘫痪和神经精神症状,可为单发或多发性病损;病理组织形态与淋巴结内淋巴瘤相似,瘤细胞弥漫分布,围绕血管浸润,有坏死、出血,淋巴瘤类型主要为B细胞型,小部分为T细胞型.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肺恶性淋巴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恶性淋巴瘤 (PL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原发性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sAB法 (S P法 )确定肿瘤细胞的特性 ,使用的抗体有LCA、CD2 0、CD4 5RO、CD30、CD5 6、κ、λ、CK、NSE、HMB4 5。结果 按 2 0 0 1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 ,确诊 15例原发性肺恶性淋巴瘤 ,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其中 ,成熟性B细胞淋巴瘤 13例 ,全为黏膜相关淋巴瘤 (MALT淋巴瘤 )。成熟性T细胞或NK细胞淋巴瘤 2例 ,其中NK T淋巴瘤和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 (ALCL)各 1例。结论 许多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原发于肺 ,必须结合病理形态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PCNSL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采用HE染色及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结果 该肿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颅内压增高、颅神经损害和肢体运动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影像学多表现为颅内单发或多发病灶。 PCNSL的组织学特点为淋巴瘤的瘤细胞形态较单一,弥漫浸润,瘤细胞常围绕血管形成袖套状,伴灶性坏死和出血。免疫组化染色24例为B细胞型,2例为T细胞型。B细胞型中均为弥漫大B 细胞性淋巴瘤,T细胞型中1例为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1例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性淋巴瘤。结论 PCNSL为高度侵袭性淋巴瘤,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肢体乏力、瘫痪和神经精神症状,可为单发或多发性病损;病理组织形态与淋巴结内淋巴瘤相似,瘤细胞弥漫分布,围绕血管浸润,有坏死、出血,淋巴瘤类型主要为B细胞型,小部分为T细胞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以骨骼肌脓肿为突出表现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 运用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1例以骨骼肌脓肿为突出表现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结果 坏死肿瘤组织中存在大量中性粒细胞,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见变异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肿瘤组织中CD30散在大细胞阳性、上皮膜抗原(EMA)散在大细胞阳性,CD3、CD45Ro、CD68阳性,CD20、CD79a、肌红蛋白阴性.结论 伴骨骼肌脓肿形成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罕见报道,该患者为T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应与炎性疾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鉴别,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法是较好的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睾丸大B细胞淋巴瘤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本例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瘤细胞由中到大淋巴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LCA及CD20为阳性;CD3、CD30、CD117及CK为阴性.结论 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为外周活化的B细胞起源,其预后差,易复发和转移;病理活检加免疫组化对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分析轻链限制在鉴别HT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中的意义。方法 30例HT的石蜡标本和2例MALT淋巴瘤,分别用HE染色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20、CD3、lgκ、lgλ和细胞角蛋白,评价淋巴细胞的浸润及淋巴上皮病变(lymphoepithelial lesion,LEL),轻链限制用于鉴别甲状腺早期淋巴瘤和HT。2例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作为对照。结果所有HT标本均显示HT特征性的组织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了形态不显著的LEL,其中B细胞少见,而T细胞大量增生。轻链限制检测显示浆细胞多克隆性增生。2例MALT淋巴瘤显示破坏性淋巴上皮病变、B细胞免疫表型,其中浆细胞样细胞群中显示lgκ轻链限制。结论 HT与淋巴瘤的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显著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遗传学异常。方法 对收集的 7例肿瘤病例进行组织病理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  7例患者CD30 ,LCA均为阳性 ,CD1 5均呈阴性 ,表达T细胞标志物者 4例 ,非T非B者 3例 ;2例t(2 ;5 )染色体易位 ,2例检测到染色体数目异常。结论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具有相对特异的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 ,可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Granzyme B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 9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LCL)之瘤细胞表达 granzymeB的情况及其与该肿瘤的免疫表型的关系。方法 :采用S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记GranzymeB ,CD15 ,CD30 ,CD3,CD8,CD4 5R ,CD4 5RO ,CD2 0 ,CD6 8,CD79a和EMA ,还与 5例鼻NK/T细胞淋巴瘤和 3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了比较。结果 :9例ALCL呈CD30 ,CD4 5R阳性 ,5例EMA阳性。T细胞源性 7例 (78% ) ,Null细胞性 2例 (2 2 % ) ,8例(89% )ALCL呈 granzymeB阳性 ,granzymeB阳性病例的免疫学表型为T细胞性 7例和Null细胞性 1例。所有病例不表达CD15 ,CD2 0 ,CD6 8,CD79a。结论 :绝大多数ALCL瘤细胞 (T细胞性和Null细胞性 )表达granzymeB ,其瘤细胞源自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果: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多见于老年女性患者,常为B细胞性,常见类型为弥漫性的大B细胞型(DLBCL)和B淋巴细胞型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MALT)。DLBCL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CD79a、L26、LCA阳性;CK、CD3、CD30、TG、CD45RO等均为阴性;MALT的免疫组织化学:L26、LCA、κ阳性;CK、λ阴性。结论:PLT是一种罕见肿瘤,主要依靠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治疗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脏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例心脏原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物位于右心房并向上下腔静脉延伸、部分与左心房壁相连,镜下为弥漫性增生曲异型淋巴细胞,瘤细胞胞体大,胞浆丰富,间有瘤巨细胞。细胞核呈泡状,核膜厚,可见清晰的核仁,免疫组化CD20(++)、CD79a(+)。结论 原发性心脏恶性淋巴瘤罕见,病因学尚不清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绝大多数为B细胞系淋巴瘤,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我国沈阳地区非何杰金淋巴瘤(NHL)的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方法:对76例NHL按照WHO新分类进行病理观察和10种抗体免疫表型测定。结果:B系占78.9%,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L)最多;其次为MALT型(+/-单核细胞样B细胞)及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T系占21.1%,以外周T非特殊型最多。CD79a对B-NHL染色阳性率达100%,未见与T细胞的交叉反应。CD3对T-NHL染色阳性率为88%,与B细胞仅有5%的交叉反应。结论:我国沈阳地区NHL以DLBL和外周T非特殊型为最多见,结内单核B和淋巴浆细胞性比例较高。CD79a和CD3分别是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B、T细胞标志抗体。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从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角度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预后因素. 方法:复习47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D3和CD20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点,对临床资料、肿瘤坏死及血管周围反应性T淋巴细胞浸润(RPVI)情况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47例PCNSL患者中,25例(53.2%)有RPVI,13例(27.7%)有肿瘤坏死.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分析均显示,年龄<60岁和RPVI阳性的患者与预后好相关(P<0.05). 结论:RPVI和年龄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有效预后因子.RPVI指标简单易得,有潜在的治疗指导价值,值得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淼  白洁  李晶  李永红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2):160-161,I0001
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睾丸原发性淋巴瘤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62-75岁。主要症状为睾丸无痛性肿大。经免疫组化证实6例均为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4例为中心母细胞为主型,1例为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混合型,1例为B免疫母细胞型。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20、CD45RO、CD79a均阳性,CD3、CD45Ra、CD30、PLAP均阴性。结论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老年人多见,出现睾丸弥漫性肿大,以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为主,正确的病理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复习文献对14例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PrimaryLymphomaofSpleen,PLS)进行免疫组化的研究,并检测其p53的表达情况。方法:对瘤组织采用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及SP两步法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免疫组化染色14例瘤细胞均表达CD45阳性,13例B细胞性均表达CD20阳性,其中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3/14例),可表达CD43、CD79α和bcl2阳性;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4/14例),可表达CD79α、IgM、ALK阳性,IgD弱阳性;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2/14例),表达CD43、CD79α、bcl2、IgM阳性,IgD阴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14例),表达ALK阳性,CD30、CD3弱阳性。1例周围T细胞淋巴瘤,无其他特征型(1/14例),表达CD45Ro、CD3阳性,CD30弱阳性。14例PLS中6例(42.9%)表达p53阳性,而21例慢性增生性脾炎对照组中仅1例(5%)表达p53弱阳性,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LS较罕见,免疫组化染色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的意义。PLS多为B细胞型,普遍认为与脾脏白髓中B细胞恶性变有关。PLS中可有p53异常蛋白表达,其预后较脾脏继发性恶性淋巴瘤及其它恶性肿瘤为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例原发于子宫体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3例原发于子宫体NHL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肿瘤细胞,按最新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型,并与子宫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3个病例均以异常阴道排液或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临床及病理都误诊为子宫常见疾病.子宫标本组织病理显示:病例1肿瘤细胞表达CD3、CD56及TiA-1等抗原,且EBV病毒表达阳性,支持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病例2和病例3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特异抗原标记CD20等,肿瘤细胞体积为淋巴细胞的3倍,增殖指数高,支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结论 3例病例镜下肿瘤细胞似淋巴细胞样,弥漫浸润子宫内膜及肌壁间,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等难以鉴别,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确诊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和其B细胞来源。方法:对63例DLBCL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AX-5、CD20、CD79a、CD3、CD43、CD45RO、CD15、CD30、CK、EMA和ALK,同时对其中的24例淋巴结内(结内)DLBCL病例检测CD10、BCL-6、MUM-1。结果:DLBCL中位发病年龄52.9岁,淋巴结内外均可发生,结内DLBCL主要累及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结外主要累及胃肠道、扁桃体、口咽环;临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及受累器官出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DLBCL的组织学变型:中心母细胞型48例、免疫母细胞型11例、间变大细胞型3例、富T细胞/组织细胞型1例。63例DLBCL均表达PAX-5、CD20和CD79a,3例间变大细胞型DLBCL均表达CD30。24例结内DLBCL病例CD10、BCL-6、MUM-1表达率分别为25.0%、45.8%、58.3%;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9例,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型15例。结论:DLBCL是一组异质性的肿瘤,掌握其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皮肤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类型,加深对皮肤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对1984-2000年间诊断的皮肤淋巴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形态和免疫组化表达情况,按WHO新的分类标准对其进行分类。结杲:共诊断皮肤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4例,占结外淋巴瘤的6%。组织学类型中,蕈样肉芽肿3例,滤泡性淋巴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5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例,B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1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皮肤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复杂多样,需与皮肤良性淋巴组织增生与非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鉴别。临床、组织学、免疫组化相结合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必要,对于难以鉴别的病例,需进行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HIV/AIDS相关Burkitt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的临床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特点、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按照WHO(2008)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病理学分类,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及原位杂交并结合临床资料对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收集的10例HIV/AIDS相关BL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活检腋下肿块4例、颈部肿块3例、腹股沟肿块1例、腹部手术切除肿物2例。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均显示IgM、CD20、CD19、CD79a、CD10、Bcl 6阳性,CD5、CD21、CD30、EMA、Bcl 2、CD3、ALK-1、TdT阴性,Ki67增殖指数均>90%,1例表达CD38及MUM-1,3例c-myc阳性,1例LMP-1阳性,突变型p53阳性表达5例。原位杂交EBER 示3例阳性;FISH示C-MYC基因断裂重组8例t(8;14)(q24;q32)。病理诊断:经典型BL 9例,浆细胞样分化BL 1例。结论  HIV-BL为高度恶性淋巴瘤,预后较差,光镜下易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白血病等相混淆,结合典型病理表现、免疫组化和FISH技术有助于临床病理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特点观察,使用LCA,CD20,CD79α,CD3 ,CD45RO ,CEA ,TG ,TTF-1等免疫组化染色辅助诊断,并文献复习。结果: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诊断困难,镜下病理形态多样,免疫组化B细胞标记(+)。 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易漏诊且侵袭性较高,因此准确、完整的病理诊断对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十分重要,免疫组化具有很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