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1临床资料患者女,维吾尔族,16岁,在牧区生活。因咳嗽、咳痰、胸痛、胸闷1个月,腹痛、发热15天入院。1个月前受凉后咳嗽,咯少量白色粘痰,咳嗽剧烈时感右侧胸刀割样疼痛。15天前开始发热,上腹部持续性隐痛,伴恶心、呕吐少量胃内容物,同时腹胀、心悸、胸闷进行性加重。外院曾诊断肝癌、肺癌、腹膜后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胸腔积液、恶性淋巴瘤、胸壁肿瘤等,多次治疗无效。我院门诊B超示:肝实质性占位,肝后巨大实质性团块(不除外腹膜后)。胸片示:右侧胸腔大量积液。入院后查体:T38.4℃,P118次/min,R26次/min,BP120/60m…  相似文献   

3.
作者报道1989年以来收治的5例脑内泡状棘球蚴囊肿,均经病理证实。其中3例合并肝泡状棘球蚴,2例肝、肺均有泡状棘球蚴。此病其临床表现及CT扫描均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颅内胶质瘤。因此凡对来自牧区该病流行区患者,有颅内高压症状,CT显示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病灶排列为葡萄状,结合包虫三项试验常可做出正确诊断。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口服丙硫咪唑等驱虫药物无效。  相似文献   

4.
颅内泡状棘球蚴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4岁,主因“间断性抽搐4个月,加重6h”入院,既往有明确肝包虫病史,于8、14、23岁先后因“肝包虫”行手术治疗,近4个月发作性四肢抽搐3次,发作时意识不清,颈项强直、四肢抽搐、大汗、口吐白沫、小便失禁。头颅CT示:左额顶叶皮层一类圆形略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大小约19mm×16mm×16mm,其周围见大片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环状强化,边界呈不规则小结节样隆起,肿块内无强化,左侧脑室前角略受压,中线结构居中,骨窗其邻近颅板无明显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6.
马某,女,36岁。1982年7月受凉后咳嗽、胸痛、高热,曾诊断为“大叶性啼炎”予抗炎治疗。次年1月痰中带血丝,7月咯血200ml,胸透发现左下肺包块,诊断为“结核瘤”抗痨治疗无效疑为肺肿瘤,于1984年5月9日入院,查体未发现阳性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7.
<正> 肝棘球蚴病(肝包虫病)为我国广大牧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多见的寄生虫病。此病分为两型,即由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引起的肝棘球蚴病及多房性棘球绦病(E.Multilo-cularris)引起的肝泡状棘球蚴虫(AlveolarHydatidatid Dis.AHD)两型在形态学,流行病学,病理,临床过程,预后及处理方法等均有所不同。多房棘球绦虫与细粒棘球绦虫有类似的生活史,但各有其终宿主及中间宿主。多房棘球绦虫主要终宿主为狐,其次为狗和猫,中间宿主为鼠类。细粒棘球绦虫主要终宿主为狗其次  相似文献   

8.
病例报告例1 男,43岁,头痛、头晕、阵发性左上肢抽搐10余天入院。该患8年前曾因肝泡状棘球蚴病行手术切除,术后一直服吡喹酮治疗。查体:神经系统无阳性发现。肝脏明显增大至肋缘下5 cm,边缘不整,质硬。包虫三项试验(卡松尼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及对流免疫电泳)强阳性。头颅CT扫描示右顶叶有一个31×21×30mm高密度灶,增强前后CT值各为44及47Hu,灶周水肿带明显;右颞叶亦有一个14×15×10mm高密度灶,增强后CT值  相似文献   

9.
肝棘球蚴病是新疆地区一种常见的地方性寄生虫病。我们普通常见的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棘球呦引起的单囊性(simple cystic)或单房性(unilocular)棘球蚴病。另一型罕见的泡状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在临床、病理及寄生虫学方面均有别于单囊性。青海张彥博等报告过7例此病的超声诊断。有关本病的病理形态学资枓国内未见报告。现就我组自1958年至1965年搜集的6例,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着重讨论病理变化特点,囊型与泡状二型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正>肝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脏引起的寄生虫病,流行于牧区。棘球蚴有细粒棘球绦虫和泡状棘球绦虫两种,前者多见,引起囊状棘球蚴病,亦称肝包虫囊肿病,后者引起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状棘球蚴病主要见于我国西北地  相似文献   

11.
人体泡状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其发病率远低于细粒棘球蚴病,但泡状棘球蚴如同肿瘤呈浸润性、外生性生长,常向远处器官转移〔1〕,加之影像学诊断属占位性肿物,极难与实性恶性肿瘤鉴别。患者就诊时,往往进入晚期阶段,手术切除机会少,对病人的健康危害严重〔2〕。1967~1988年间我们手术切除泡球蚴标本37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14~51岁,平均年龄34.47岁。汉族16例,哈萨克族13例,蒙古族3例,维吾尔族3例,锡伯…  相似文献   

12.
泡状棘球蚴病(以下简称泡蚴病)在我国1960年前后于青海、新疆始有发现,继而宁夏、四川等地也有报道。自1958年开始本教研室20年内共检查泡蚴病31例;其中肝泡蚴瘸29例,肺、脑泡蚴病各1例。本文主要对31例泡蚴病进行了病理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肝脏泡状棘球蚴病CTMRI表现,评价CTMRI对肝包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CTMRJ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包虫病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共发现肝包虫囊肿17个。CT表现边界清晰或稍模糊的圆形或椭圆形不均匀密度减低区;大部分病灶可见钙化。MRI表现在T1加权像上边界清晰或稍模糊的圆形或椭圆形不均匀的低信号影,其内散在分布不规则的更低信号影。在T2加权像上,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的钙化在T1和T2加权像上呈条状、点状、斑片状无信号区(钙化)。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 CTMRI对肝包虫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泡状棘球蚴囊肿系泡状棘球绦虫之蚴虫所致,多侵犯肝、肺,侵犯脑者极少见,迄今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报告6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脑泡状棘球蚴囊肿病供临床参考。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48岁;藏族5例,汉族1例;牧民4例,教师售货员各1例;生活在牧区5例,农业区1例,均有与牲畜接触史,长则数十年,短则2年,合并有肝泡球蚴病者4例。6例均有头痛呕吐及不同程度的视乳突水肿,1例间断性头痛达8年之久,其余5例病程45~90天。局限性癫痫2  相似文献   

15.
脑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已被大家所认识,诊断方法明确,手术方式已被共识,脑泡状棘球蚴病临床病例很少,文献报道极少,诊断也相对较困难,我院自2002年-2008年10月共收治了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朱旭星  张尚志 《四川医学》1993,14(10):637-638
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年龄12~49岁。均来自牧区或曾在牧区居住。病程1~10年。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腹部包块,伴纳差、乏力。5例均有肝脏肿大,质硬,轻度压痛,表面可扪及大小不等质坚硬的结节,最大者直径达10cm。2例有腹壁静脉曲张,其中1例同时有脾大、腹水、黄疸。化验及特殊检查(见表1)。手术发现肝脏病变组织坚硬,淡黄或灰黄色,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切面为蜂窝状小囊腔,腔内有豆渣样物。2例病变中央发生液化形成囊腔,腔内引流出咖啡色液体。4例侵及肝左右叶,2例有肺转移病灶,其中1例同时有肝门淋巴结及胰头部转移。治疗:2例病变肝脏部分切除;2例囊腔引流;1例药物治疗。均好转出院。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脑泡状棘球蚴病新西兰大白兔模型。方法 采用颅骨穿刺直视下于前囟正后方2.5cm、矢状缝偏右0.5cm处,经斜向前外侧分别进针约1cm及0.3~0.5cm,注入每mL含(5~10)×10^3个泡状棘球蚴原头节混悬液,建立A、B组动物模型,并分别行MRI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经颅骨穿刺法脑内不同深度接种的2种途径接种泡状棘球蚴原头节,A组接种成功率为26.32%,B组接种成功率为5.56%;建模成功的实验动物磁共振检查表现为结节样、环状强化病灶;病理检查病灶为单发,HE染色后证实为脑泡状棘球蚴病。结论 通过颅骨穿刺直视下脑内接种方法 制作泡状棘球蚴脑病新西兰大白兔模型更易成功。  相似文献   

18.
<正> 我院1964~1983年间收治8例中枢神经寄生病,其中2例为椎管棘球蚴病,均被误诊为肿瘤,现介绍如下: 例1:男、22岁、汉族。1975年5月10日因腰痛、右腿痛并无力8年,加重半年入院。8年前无明显诱因的出现腰痛,右腿痛并无力,未予注意,半年来上述症状加剧,且左腿亦出现类似症状。入院后经脊髓造影发现有梗阻现象,脑脊液压力增  相似文献   

19.
20.
由细粒棘球绦虫幼虫所致的单房型或囊性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已为大家所熟知,而由多房棘球绦虫幼虫所致的多房型或泡型包虫病(Aeveolar echinococcosis)到目前仅有100例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