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收集81例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年龄、性别配对的无攻击行为精神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既往曾有攻击行为史、文化程度低、无社会家庭支持是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攻击行为可能的原因多为被害妄想、情绪易激惹等,也有的是因为对住院条件不满意,对工作人员态度不满等引发。发生攻击行为多在住院的前2周,受攻击的对象多为男性护理人员。结论应根据攻击行为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攻击组54例和非攻击组63例,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以及临床特征单因子比较,相关结果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在既往攻击史、治疗护理依从性、强制措施、情绪易激惹、BPRS总分及因子分等方面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而治疗、护理依从性差,采用强制措施是发生攻击行为的重要诱发因素;护理人员及时评估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早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可降低和控制攻击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业的危险因素及其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按入院顺序随机选择68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和同期入院的50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前瞻性的对照分析,探索对其护理对策.结果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BPRS和临床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提示BPRS的幻觉、敌意猜疑因子分和临床特征中既往有攻击史、易激怒、不合作治疗依从性差及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准确评估病人情况,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适时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结论及时早期对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可以将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为医护人员寻求防范措施. 方法 观察对象为男性住院的精神病患者,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住院期间发生攻击行为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比较几种常见精神病的攻击行为的发生率.结果 有明显攻击行为的患者的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因子分明显高于无明显攻击行为者.结论 有明显攻击行为的患者的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因子分明显高于无明显攻击行为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攻击发生率最高,其次分别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及阿尔茨海默病.  相似文献   

5.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本院2005年12月-2007年12月1 163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根据病史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来评定相关因素。结果:有攻击行为的患者BPRS总分和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3个因子分明显高于无攻击行为患者(均P<0.01),而其他焦虑抑郁、缺乏活力2个因子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针对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可减少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观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895例,分别进行社会学资料统计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对住院期间发生攻击行为的145例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结果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既往暴力行为、住院方式等有明显的相关性,且BPRS总分及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3个因子分较高.结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占16.2%;并提出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钟伟英  张程赪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958-958,965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观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895例,分别进行社会学资料统计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对住院期间发生攻击行为的145例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既往暴力行为、住院方式等有明显的相关性,且BPRS总分及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3个因子分较高。结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占16.2%;并提出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办法,用自制的调查登记表,收集二病区一年的住院患者资料,并将有攻击行为46例与无攻击行为110例精神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生攻击行为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既往有攻击行为史、有命令性幻听、被害妄想、敌意猜疑、激惹性为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攻击者多发生于男性,且与患者既往有攻击行为史、症状特征有关,早期预测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精神病住院患者攻击行为的特点,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防止攻击行为的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80例出现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其攻击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患者攻击行为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均采用BPRS量表和MOAS量表进行得分评定。结果干预2个月后的BPRS评分和MOAS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得分(P〈0.05)。结论在积极的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缓解出现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住院患者的情绪,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192例发生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及分析.结果 以精神分裂症多见,本组资料共130例,占67.71%;攻击对象以患者及医护人员为主;既往有攻击行为者再住院时出现攻击行为较常见,占66.67%;另外,青壮年患者出现攻击行为占多数,为63.54%;患者住院次数亦与攻击行为有关,以首次发生率最高.结论 根据引起攻击行为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精神病住院患者的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1年10月133例出现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分为针对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61例患者采用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常规护理,针对护理组72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及针对患者攻击行为的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药物治疗措施,干预4周后对比两组的效果.结果 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情绪波动,占43.61%;病友是患者攻击行为的主要目标,占66.46%;攻击方式以徒手为主,占59.40%;干预4周后针对护理组的BPRS评分和MOA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积极的药物治疗及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缓解及稳定患者的情绪,防止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2.
马琴  岳玉川  杨丽  陈秀珍  秦小荣 《四川医学》2009,30(12):1854-1856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评估指标,编制护理评估表。方法收集81例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年龄、性别配对的无攻击行为精神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青壮年、男性、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缺少社会家庭支持、既往有不良嗜好和不良家庭环境史,病程短、首次住院是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可根据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选取护理评估指标,制定护理评估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简明精神测量表(BPRS)及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对43例(观察组)无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13例(对照组)无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 观察组51.16%患者有精神病家族史,58.14%患者既往有攻击行为,而对照组分别为30.97%、30.97%,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BPRS中敌对猜疑,激惹性、思维障碍,行为紊乱因子及NOSIS中激惹精神症状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P〈0.01)。结论 精神病家族史阳性,既往有攻击行为,易激惹,思维障碍敌对猜疑,行为紊乱等可能是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早期预测干预,可减少其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4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有关原因、方法及攻击对象。结论:通过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有关因素,为临床护理制定防范措施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躁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对照分析法,对50例有攻击行为的躁狂症患者和50例无攻击行为的躁狂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结果:两组躁狂症患者在BRMS和临床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BRMS的动作活动、敌意因子分和临床特征中既往有攻击史,易激惹、不合作及医护人员的强制手段是躁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及早对躁狂症攻击行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及健康指导,可以将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和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和住院资料、简明精神病量表、智商、脑电图等因素,记录每次攻击行为并对有和无攻击行为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流行率为19.6%,每例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比率为2.6次.攻击行为组具有既往攻击行为史者(69%)明显多于无攻击行为组(41.29%),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无攻击行为组比较,其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低、无职业及单身者较多(均P<0.01),攻击行为组简明精神病量表敌对猜疑、激活性因子评分[分别为(4.12±1.23)分,(2.25±0.85)分]高于无攻击行为组[分别为(3.73±0.96)分,(1.06±0.69)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流行率较低,但提示对攻击行为预测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萍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8):995-996
目的:通过对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和抑郁行为这两种比较常见的症状表现进行相关因子的收集、评估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减轻或消除精神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方法:对38例抑郁特征明显和36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分析和比较。结果:造成住院精神患者攻击行为和抑郁症状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精神症状、成长环境和住院治疗不及时。结论:针对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和抑郁症行为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法,可减少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减轻或消除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症状,为其病情康复、回归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以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收集,并采用修订版外显行为量表(MAOS)、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定。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7.86%,其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结论需要及时治疗和加强监护,减少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19.
张霞  王立娥  宋艳辉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815-1816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对96例发生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复习及分析。结果:以精神分裂症多见,本组资料共65例,占67.71%;攻击对象以患者及医护人员为主;既往有攻击行为者再住院时出现攻击行为较常见,占66.67%;另外,青壮年患者出现攻击行为占多数,为63.54%;患者住院次数亦与攻击行为有关,以首次发生率最高。结论:根据引起攻击行为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金萍 《中外医疗》2010,29(7):104-104
目的通过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做以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68例有严重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与患者的精神症状和护患关系有着直接关系。结论对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应掌握攻击行为特点,做好充分预防工作 做好病房的管理工作,消除不安全隐患 重视心理护理,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