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20年内,许多学者应用电子显微镜检查拟确定有争议的所谓“晶体囊膜假性剥脱”的性质及其起源。“假性剥脱”是1954年Dvorak-Theobald提出,旨在把这种假想的晶体囊膜沉着物区别于晶体囊膜内的真正的分离即“真性”晶体囊膜剥脱。Bertelsen等(1964)和Ashton等(1965)分别发表其电子显微镜检查所见,明确指出产生此种脱落物质的是晶体上皮,这种脱屑能穿过邻近赤道部的晶体前囊。其后许多人对老年人晶体或病眼的检查都同意这种说法。目前有证据(包括临床观察所见)说明虹膜和睫状上皮也能产生脱落物质。此外,不论临床有无病变,  相似文献   

2.
剥脱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历史背景多年来关于剥脱综合征(Exfoliation Syndrome)有许多描述和命名,Vogt(1925)首次提出老年性晶体囊膜剥脱和晶体囊膜性青光眼(Senile exfoliation of the lens capsule and glaucoma capsular),以后又有老年性炎性青光眼(Glaucoma senilis),晶体囊膜假性剥脱(Pseudoexfoliation of the lens capsule)等名称。电子显微镜研究证实除晶体囊膜外,眼的其他结构如房角小梁、睫状体、虹膜、结膜等都存在着剥脱物质。晶体摘出后,剥脱物质仍存在于玻璃体前表面,说明晶体囊膜并不是剥脱物质的唯一来源。鉴于眼的多种结构被累及,所以Sunde(1956)称之为剥脱综合征,这个名称是迄今为止最能为大家所接受的。Eagle等(1979)发现睫状体后短动脉被累及,提示剥脱综合征是一种基底膜疾病,因而命名为基底膜剥脱综合征(Basement Membrane Exfoliation Syndrome)。  相似文献   

3.
剥脱综合征     
一关于本综合征的命名1917年Lindberg 首先描述,在单纯性青光眼病例,有时发现瞳孔缘有灰白色碎屑样物存在,当时认为是渗出物。1918年Vogt 也见到一例,认为是瞳孔残膜,这例后来也发生了青光眼。直到1925年Vogt 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认为是晶状体囊浅层剥脱所致,将这些发现与单纯性青光眼相联系,命名为“囊性青光眼(glaucomacapsulare)”,或“晶状体囊剥脱(exf—oliation of the lens capsule)”。Th-ebald 及其他学者认为,这些碎屑并不是晶状体囊的剥脱物,不过是一些沉着物,并非  相似文献   

4.
晶体囊真性剥脱是晶体前囊的剥脱。患者78岁,男性。主诉:左眼视物不清。检查:视力:右0.3,左0.1。眼压:右14mmHg,左12mmHg。双眼均在前房中可见到薄而透明的玻璃纸样膜,晶体核及后囊下有混浊。左眼底可见到黄斑破口,但未见到视网膜脱离。房角双眼均为宽角,色素沉着正常,未见剥脱物质。前房中可见到的膜状物与晶体前囊相连  相似文献   

5.
剥脱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剥脱综合征(ExfoliationSyndromeES)是以眼前节组织表面出现灰白色头皮屑样物质为特征的原因不明的疾病。因对其临床特征缺乏认识和重视,故此病在我国报道较少。此病于1917年Lindberg即已提及,他首先注意到在单纯性青光眼患者中,约有半数的虹膜瞳孔缘有灰白色碎屑状沉积物。此后,1925年Vogt称本病为囊膜性青光眼(CapsularGlaucoma),他认为这是由于晶体囊膜的脱屑堵塞房角所致。1954年Theobald认为此剥脱物并非来自晶体囊本身,称之为晶体囊膜假性剥脱(Pseudoexfoliationofthelenscapsule)。1956年和1974年Sunde和William先后发现剥脱物…  相似文献   

6.
作者描述3例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数年,见到剥脱物在植入人工晶体的后面,而在术前未见到这些剥脱物质。所有3例在见到剥脱物前均有后囊膜破裂。此现象以往文献均未见报道。最近超微结构研究显示,脱落物至少部分  相似文献   

7.
有关假性囊膜剥脱的来源问题,历来有许多说法。早年,Vogt(1926)认为是晶体周边部囊膜的分离和剥落。Gifford(1957)和Sugar(1976)提出与小带层有关。但是Busacca从组织学上不能证明有囊膜分裂,认为这是一种来源不明的不能确定的物质。为了有别于热性晶体囊膜剥脱有人建议使用假性剥脱(Pseudoexfoliation)一词(以下简称“剥脱”)。近年来,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研究证明,真正的晶体表面囊膜剥脱是  相似文献   

8.
张洁  易玉珍 《眼科研究》1993,11(3):175-177
对5例剥脱综合征眼组织标本进行光镜、透射电镜及组织化学检查。发现剥脱物质呈短刷状、羽毛状、均质状,分布在晶体前囊、赤道部、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睫状突无色素上皮细胞、晶体悬韧带、玻璃体前界膜表面及小梁网间隙中。透射电镜下,该物质由均质无形物及粗细两种纤维组成。该物质对甲醇刚果红、地衣红及胶性铁呈明显的阳性反应。就此结果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一、诊断:外伤性房角后退型青光眼可在房角损伤后多年方出现症状,当单侧患眼前房正常或深、眼压增高但无晶体囊膜剥脱时,应高度怀疑为外伤性房角后退型青光眼。二、前房角检查:前房角检查常能确诊本病,房角后退可超过270°,与未受伤之对侧眼比较,房角被认为“正常”宽角开放者常需重新分类。因此,对于单侧青光眼,应检查双眼房角以资比较。检查中偶尔可见周边房角前粘连,这是外伤性房角撕裂急性期的后遗症。其它有关眼前节陈旧性挫伤的体征如虹膜震颤、晶体前囊星状混浊或晶体震颤、外伤性虹膜炎所形成的晶体前囊色素沉着等有助于诊断。此  相似文献   

10.
作者(1976)对一例剥脱综合征观察结果认为Bertelsen等提出的来自晶体上皮的纤维物质通过囊膜而呈现在晶体表面的理论是不够确切的。而作者认为晶体表面的物质是与有病的虹膜色素上皮接触沉积而来,或间接地来自睫状上皮。而在晶体内形成的物质不能穿过纤维层和带状板层。作者报告一例女性89岁双眼剥脱综合征患者,在顺利地囊内摘除白内障后15年期间,剥脱物质在玻璃体上不断增加以证明其论点。后又见2例在晶体囊内摘除时,未见有剥脱综合征,但1  相似文献   

11.
42例(43眼)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人工晶体睫状沟缝合固定术在晶体囊内摘除术后、囊外术中囊膜破裂或晶体小带大范围的松解、以及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玻璃体切割术后等无晶体囊膜的患眼中的应用。方法我院1997年1月~2004年8月间采用后房型IOL缝线固定术完成了42例(43眼),均获得满意效果。其中:1.晶体后囊膜破损在2个象限残存后囊膜者,以此为依托将一侧人工晶体襻置于其上,另侧襻睫状沟缝线固定,即“一点固定法”实施了7例。2.因严重外伤或晶体囊内摘除术后而无晶体后囊者,施行双襻睫状沟缝线固定,即“二点固定法”实施了35例(36眼)。结果随访4~54个月,平均随访24个月复查时矫正视力最佳1.2,最低0.2,视力在0.6以上者22眼(占53.6%),视力偏低者多为角膜瘢痕或眼底病变所致。二期植入者术后视力均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均在正常范围。43眼中,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无晶体囊膜及晶体后囊膜破裂或晶体小带大范围松解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剥脱综合症,又名囊膜性青光眼,以瞳孔缘及前房角白色碎屑样剥脱物合并开角型青光眼为其特征。本病多发于老年人,单眼或双眼发病,北欧地区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采用Kelman-Cavitron式晶体乳化系统,可通过小切口摘除晶体核。基本术式为切开晶体前囊,使晶体核脱位于前房,用超声波粉碎,注入液体同时吸出晶体皮质。目前对是否应当保留完整的晶体后囊及残留的前囊,还是作晶体后囊切开或作全部晶体囊膜切除,尚有争议。本文报告经3毫米切口作全部晶体囊膜和整个白内障摘除650例,平均年龄为62.8岁(20~89)。术后观察3~33个月,平均20.2个月。手术方法:术前用镇静剂,球后及轮匝肌阻滞麻醉。结膜瓣下作3mm全层角膜缘切口作“H”形晶体前囊切开,用带灌注的切开器在晶体核的侧方上下摇动或转动,使晶体核脱位于前房。用超声波短间歇的撞击将晶体核完全粉碎,并除去,然后灌注吸出残留的皮质。α—糜蛋白酶溶液  相似文献   

14.
前囊切除术是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中最有决定性的步骤之一,而切除前囊膜的大小和形状是按摘除晶体的内容物和保持晶体悬韧带处囊膜的完整性两方面要求设计的。囊膜切除术的最大切口是受悬韧带纤维附着在囊膜上的位置限制。晶状体韧带分为前、后二叶,分别附着在晶体赤道前后1—1.5mm 处的囊膜上,故截囊范围在直径6—7mm,太大易伤及悬韧带,太小易发生后发障及晶体核不能娩出。  相似文献   

15.
晶体囊及其在白内障手术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必须强调,白内障囊内或囊外摘出术时,晶体囊的处理正确与否,是关系到手术的过程和术后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就人工晶体植入术而言,晶体囊为虹膜-囊型和后房型人工晶体的主要支持物,并与睫状小带一起稳定和分隔着眼球内容物。本文就晶体囊的组织、生理、病理以及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处理进行综述。一、晶体囊的解剖晶体囊与角膜后弹力膜和Bruch膜同属来自外胚层的透明膜。胚长12mm时,晶体泡自体表外胚层分离形成晶体囊原基,在此前若用扫描电镜检查即可辨认。有人认为,晶体囊于出生后  相似文献   

16.
Chen L  Wang NL 《中华眼科杂志》2010,46(6):572-576
囊膜剥脱综合征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全身性细胞外基质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可继发青光眼,加速白内障的进展,使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囊膜剥脱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就目前对囊膜剥脱综合征的临床、分子病理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囊膜剥脱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囊膜剥脱综合征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全身性细胞外基质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可继发青光眼,加速白内障的进展,使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囊膜剥脱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就目前对囊膜剥脱综合征的临床、分子病理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囊膜剥脱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陈玲  王宁利 《中华眼科杂志》2009,46(10):572-576
囊膜剥脱综合征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全身性细胞外基质疾病,在发病过程中,可继发青光眼,加速白内障的进展,使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囊膜剥脱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清楚,因此,有必要就目前对囊膜剥脱综合征的临床、分子病理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囊膜剥脱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对胎儿、正常成人晶体囊和囊下上皮进行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晶体囊由细纤维状结构组成,表层疏松,深层较致密,二者无截然界限,未看到光镜下的两层结构。成人晶体囊的结构型式不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18~65岁赤道前部及赤道部的晶体囊内有包涵物形成。在赤道部晶体囊的浅层看到插入的悬韧带纤维。晶体前囊下及赤道前部上皮细胞内见到纤毛。  相似文献   

20.
剥脱综合征(Exfoliation Syndrome XFS)是一种常见的年龄相关的系统性疾病,其特点为一种纤维状的细胞外物质在许多眼部组织中的产生和进行性蓄积,类似的物质在皮肤、内脏器官的结缔组织中也被发现。其临床特征为细小的、白色头皮屑样物质沉积在眼前段组织中,最常见于瞳孔缘及晶体前囊膜。除了剥脱物沉积,另一个重要体征是眼前节色素的脱失与沉积。近来XFS已被认为是导致青光眼的最常见原因,在一些国家它是大多数青光眼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