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利用螺旋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PCC)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18例PCC患者均采用螺旋CT技术,利用平扫与增强及延时扫描,得到可靠的CT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CT能清晰地显示PCC病变,增强及延时扫描具有特殊性征像。结论螺旋CT对PC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及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的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的CT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CT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观察指标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形态、边缘、大小、密度以及动态增强模式。结果肿瘤大小约2.8~9.5cm,平均(5.6±1.1)cm。20例有周围性胆管扩张,3例有包膜回缩征,7例有淋巴结肿大,7例有门静脉及肝静脉血管侵犯,4例伴有肝内胆管结石。平扫时肿块呈低密度,动态增强时,动脉期有19例、门脉期有21例见肿块周边环状强化,延迟期有23例可见肿块中心不均匀强化。结论 CT动态增强在肿块型周围型胆管细胞性肝癌中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期增强CT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治疗前的MSCT多期扫描图像,观察病变的强化特征。结果 (1)影像学分型中,肿块型最常见约51.9%,其次是管周浸润型(18.5%)和管内生长型5例(18.5%);(2)其他伴随征象中最常见的是所属肝叶或肝段萎缩(85.2%)、邻近肝包膜回缩征(66.7%)、周围胆管扩张(63.0%)。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能够充分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本身的征象和伴发的其他征象,能够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特征.方法:以YYNW院2014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CT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中,位于肝门处15例、肝左叶和肝右叶分别为7例和5例、同时侵犯肝内胆管及肝门(混合型)5例;5例未显示胆管内肿块性病灶,27例门脉期和中动脉期病灶均匀强化;10例轻度强化,17例明显强化,使延迟扫描病灶密度降低,病灶边界显示清楚,无边缘强化或渐进性强化;3例患者可见胆囊内结石,5例患者可见肝内胆管结石;3例患者可见胆囊内结石,5例患者可见肝内胆管结石.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提高CT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动态增强扫描征象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20例经手术证实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术前均做了CT平扫,其中18例做了CT动态增强扫描,20例均做病理检查。进行术前CT与病理标本对应切面的对照研究,观察不同CT征象的病理改变。结果:发现病灶内的延迟强化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病理为大量纤维组织伴少量散在腺癌组织,部分病灶延迟强化区内的无强化区为凝固性坏死或同时含有大量黏液的存活癌组织。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扫描征象对其诊断及在与肝细胞型肝癌等多种常见肝肿瘤的鉴别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细胞癌15例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 ,它起源于肝内胆管二级以远的上皮细胞。本病临床上比较少见 ,约占原发性肝癌的 3.2 5 % [1] 。作者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 15例 ,其中作者在重庆西南医院进修期间收集12例 ,本院发现 3例 ,重点对其CT表现及与肝内胆管结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5例中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4 7~ 73岁 ,平均 5 9岁。上腹部疼痛不适 15例 ,发热 4例 ,黄疸 3例 ,触及上腹部包块 7例。 15例中 7例曾作肝内胆管取石术 ,5例有2次以上手术史 ,最多者 6次。结石病病史 1~ 30a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三期表现及与其它肝内肿瘤的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15例患者中,周围型9例,中央型6例,其中引起肝局部凹陷变形3例,伴肝内胆管扩张9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伴产气菌胆管感染1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4例,侵犯胆囊1例,肝门区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6例,合并腹水3例。平扫肿瘤多数表现为肝内单发的低密度不规则肿块,增强扫描可见病灶于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强化形式多样,不同程度出现环状或索条状强化等,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扫描期持续强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灶逐渐充填式强化,强化范围逐渐增大,最后病灶强化密度等于或略高于肝实质,三期增强表现为“慢进慢出”特点,所以三期增强表现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因其病理特点决定其三期增强CT表现具有特征性,大多能与肝内其它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动态扫描诊断及临床表现特点。方法选取30例经手术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螺旋CT平面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并结合乙型肝炎全套检查,其中6例患者行肿瘤标志物检查,24例患者行甲胎蛋白检查。结果30例患者经螺旋CT检查后27例患者可见明显肿块,肿瘤病灶直径为3~14 cm,14例病灶位于肝左叶,肝右后叶8例,右前叶3例,1例位于肝门区,1例病灶多发;2例患者螺旋CT检查未见肿块病灶,征象可见肝内胆管轻度扩张。经增强扫描22例患者征象典型,8例征象不典型。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行螺旋CT动态扫描诊断具有一定特异性,可以辅助肿瘤标志物检查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仕新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7(5):566-568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解剖,并与其它肝内肿瘤进行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的35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结果35例患者中,左肝24例,右肝9例,左右肝受累2例,28例为单发病灶,大小为3—10cm,7例为多发大小不一病灶,肝内胆管扩张26例,肝内胆管结石20例,肝叶萎缩12例,局部肝轮廓凹陷7例。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和静脉期边缘轻度强化,且不同程度出现线样和网格状强化,延迟扫描,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逐步由边缘向中心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延迟扫描的表现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好发部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和肝内其它占位性病变鉴别,其中又以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周围型胆管细胞癌(PCC)的CT诊断及病理基础,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PCC患者28例,全部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CT上病灶呈肿块型18例,管周浸润型6例,腔内型4例;病灶动静脉期周边强化者16例,不强化者12例;延迟后不均匀强化16例,均匀强化7例,内部无强化者5例;瘤内或周围胆管扩张15例,肝叶萎缩7例,肝包膜萎陷6例。结论肿瘤中央以纤维成份为主,外周以肿瘤细胞为主是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强化的病理基础。动态增强扫描过程中病灶强化的渐进性和向心性特点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对小肝癌的定性诊断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2例小肝癌患者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征。结果 42例患者共有47处病灶,右半肝多见,平扫期均为低密度影或等密度病灶,动脉期29处病灶强化,门脉期34处病灶强化,延迟期4例略强化。结论小肝癌具有平扫低密度影伴门脉期或动脉期强化显影、延迟期快速消退的影像学特征,能够为小肝癌的定性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肝癌经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并获证实。其中45例为单层动态增强扫描,75例为移动式动态增强扫描。单层动态增强扫描为选择平扫病变最显著的一层作连续重复扫描,移动式动态增强扫描为注射造影剂完毕后对全部肝脏进行扫描,两种扫描方式均做选定层面的延时扫描。结果 两种扫描方式显示血供丰富的肝癌在肝动脉期增强,与正常肝组织比较显示为高密度图像,在门静脉增强期,同一病变区显示为低密度图像;单层动态扫描45例,在肝动脉期病灶增强率82%;移动式动态扫描75例,在肝动脉期病灶增强率95%。并且增强扫描能显示肿瘤供血情况、肿瘤包膜、肝内动静脉短路、肝门脉和下腔静脉肿瘤栓子等征象。结论 动态增强CT扫描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是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动态增强扫描征象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20例经手术证实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术前均做了CT平扫,其中18例做了CT动态增强扫描,20例均做病理检查。进行术前CT与病理标本对应切面的对照研究,观察不同CT征象的病理改变。结果:发现病灶内的延迟强化区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病理为大量纤维组织伴少量散在腺癌组织,部分病灶延迟强化区内的无强化区为凝固性坏死或同时含有大量黏液的存活癌组织。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动态增强扫描征象对其诊断及在与肝细胞型肝癌等多种常见肝肿瘤的鉴别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诊断和和外科治疗结果,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到2005年12月18例ICC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块,消瘦,黄疸及伴有肝内胆管结石.本组TSGF,CA19-9,CA242阳性率分别为83.3%(15/18),66.6%(12/18),50%(9/18).CT早期强化16.7%(3/18),延迟强化72.2%(13/18),病灶轮廓呈特有方形或长方形各1例,MRI T1WI低信号T2 WI略高信号14例,T1WI,T2 WI 均为低信号4例.病灶内见"胆汁湖"4例,邻近近端胆管扩张6例.根治性切除11例,1,3年生存率23%和12%.姑息性切除5例,1,3年生存率11%和0%.探查者2例,术后4.5月内死亡.结论: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综合肿瘤标志物TSGF,CA19-9,CA242的血清学检查和CT,MRI增强扫描特征,有助于提高ICC的术前诊断率.根治性切除可获得良好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模式在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至2013年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肝细胞癌的患者83例,对患者CT 扫描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螺旋CT扫描中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平扫模式( P<0.05)。平扫模式检出52例信号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动脉期明显强化81例,门静脉期67例主要表现为低密度信号,延迟期75例患者信号为低密度,变化特点为速升速降。结论:螺旋CT动态多期扫描相比平扫局域检出率更高,还能够更清楚反映肝细胞癌的特征,对肝癌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科学评估三期扫描分别在胰腺增强扫描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胰腺最佳扫描方案。方法:收集40例胰腺CT平扫正常人,通过比较三期肝脏、胰腺、脾脏及胰周血管的CT增强值,评估三期扫描分别在胰腺增强扫描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胰腺实质、脾脏和胰周静脉以胰腺期强化最佳。肝脏以胰腺期和门静脉期强化最佳。胰周动脉于动脉期强化最佳。结论:MSCT胰腺检查可常规行动脉期、胰腺期和门静脉期三期扫描。其中,胰腺期扫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RI连续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的价值,提高肝细胞癌诊断符合率.方法 39例经组织学或临床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同时行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和MRI平扫,连续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连续动态增强肿瘤表现出的强化模式;在连续动态增强扫描MRI,绘制肿瘤、主动脉、门静脉及肝组织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重建各期动态图像.对2种增强所表现的良、恶性特征进行分类、计数和比较.结果 在39例肝细胞癌的连续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速升速降型27例、速升平缓降(或台)型6例、缓升下降型5例、缓慢上升型1例;多期增强的强化模式,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密度(信号)减低20例;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密度(信号)不减低5例,动脉期不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强化4例;动脉期不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密度(信号)低于肝组织1 0例.MRI连续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出的恶性征象明显高于多期动态扫描的强化模式(x2=37.375,P<0.000).在肿瘤的综合诊断中,诊断等级定为肯定良性、可能良性、不能确定、可能肝细胞癌和肯定肝细胞癌,连续动态增强扫描等级例数相应为1、2、3、5、2 8;多期动态扫描分别为2、3、6、7、21,连续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多期增强扫描(x2=49.259,P<0.000).结论 MRI连续动态增强扫描能获得组织完整的对比剂流入和廓清状态,与多期增强比较,有利于对肿瘤个性化分析,对肝细胞癌诊断符合率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CT增强扫描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原发性肝癌TACE(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肿瘤残留及新发病灶的检出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TACE治疗,术后半年内均行DSA和CT复查,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肿瘤残留病灶和新发病灶的检出情况。结果 CT扫描显示密整型29例,缺损型12例,稀少型9例。CT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共检出12枚新发病灶。经DAS检查发现,密整型患者中2例完全填充,呈类圆形高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明确,肿瘤均无染色,27例可见边缘有缺损的类圆形病灶,密度不均,肿瘤染色明显,可见供血血管。缺损型患者透视下可见浅淡的、蜂窝状高密度影,血管迂曲,肿瘤在门静脉期呈浅淡染色。稀少型透视下有较为淡薄的染色。DSA检查发现36例患者的栓塞灶周围有血管增多、增粗表现,检出34枚新发病灶。CT扫描的肿瘤复发转移检出率为28.0%,DSA为72.0%,CT扫描的小病灶检出率为24.0%,DSA检查为68.0%。DSA的肿瘤复发转移检出率和小病灶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扫查,P0.05。结论 CT增强扫描能较好地反映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内的碘化油沉积情况,DSA检查对小病灶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