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调查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蜱种分布及病原体感染状况。方法 2016-2019年,在东部林区蜱活跃高峰期(5-6月)采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标本,使用体视显微镜对蜱初步分类;提取蜱全基因组DNA,采用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属、埃立克体属、莱姆病螺旋体和新型回归热螺旋体病原体的特异性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 本次共采集蜱虫2 786只,通过体视显微镜和基因检测分析,隶属于1科3属4种,分别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嗜群血蜱(Haemaphysalinae concinna)、日本血蜱(Haemaphysalinae japonica)、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其中,全沟硬蜱(78.6%,2 191/2 786)、嗜群血蜱(15.9%,442/2 786)为本地区的优势蜱种。在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的7个采样地区的蜱中,乌奴耳镇斑点热立克次体检出率最高,为74.2%(222/299);博克图镇无形体属检出率较高,为18.9%(39/206);库都尔镇埃立克体属、莱姆病螺旋体、新型回归热螺旋体的检出率均较高,分别为26.1%(12/46)、76.1%(35/46)、13.0%(6/46)。除新型回归热螺旋体外,其他4种病原体的检出率雄蜱均高于雌蜱(P<0.05);成蜱的无形体、埃立克体、莱姆病螺旋体检出率均高于幼蜱(P<0.05)。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蜱的复合感染率为19.5%(544/2 786)。其中,免渡河镇蜱携2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为40.6%(186/458),乌奴耳镇蜱携3种及以上病原体复合感染率分别是47.4%(36/76)、90%(9/10)。结论 大兴安岭林区牙克石段共存在4种蜱,蜱携莱姆病螺旋体最普遍,其中免渡河镇和乌奴耳镇的蜱普遍携带多种病原体,需重点加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发蜱媒病原体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蜱媒病原体持续危害全球健康,我国蜱种丰富、分布广泛,蜱媒传染病发病较多。大多数蜱媒传染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和漏诊。现代分子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新发蜱传病原体的鉴别能力和临床诊断能力,使得人们对病原体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本文针对我国近年来流行较为广泛的几种新发蜱媒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无形体、埃立克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布尼亚病毒、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以及巴贝西原虫进行综述,描述其在媒介蜱、动物宿主和人类的感染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吉林珲春地区家畜中斑点热、莱姆病及其复合感染的情况。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家畜血清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伯氏疏螺旋体的IgG抗体。结果牛血清中斑点热感染率为18.0%,莱姆病感染率为27.5%,复合感染率为9.5%;羊血清中斑点热感染率为19.2%,莱姆病感染率为31.5%,复合感染率为12.8%。结论吉林珲春地区家畜中广泛存在斑点热和莱姆病的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江西省赣州市蜱的种类及其携带的病原体,为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野外用布旗法和在动物体表采集蜱,进行种类鉴定。用PCR法扩增立克次体(Rickettsia sp.)gltA基因和埃立克体(Ehrlichia sp.)16S rRNA基因片段并测序,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江西省赣州市4县采集的395只蜱的种类包括2属4种,分别为血蜱属的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嗜群血蜱(H. concinna)、具角血蜱(H. cornigera)和扇头蜱属的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395只蜱分为43批检测立克次体和埃立克体,共有18批阳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龙南县22批蜱中检测到16批阳性,来源于具角血蜱的LN1615株与扇头蜱立克次体(R. rhipicephali)处于同一分支,来源于微小扇头蜱的LN1620株与马赛立克次体(R. massiliae)处于同一分支,其余的12株来源于具角血蜱和2株来源于微小扇头蜱,与日本立克次体(R. japonica)处于同一分支。崇义县CY1602株来源于嗜群血蜱与R. raoultii处于同一分支。于都县YD1606株为来源于长角血蜱的埃立克体,与2010年Yonaguni206(HQ697589)、Yonaguni138(HQ697588)和2009年HLAE178(GU075695)处于同一分支。安远县微小扇头蜱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本文对江西省赣州市采集的蜱进行了鉴定,首次在江西省赣州市的蜱中检测到日本立克次体、扇头蜱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R. raoultii和埃立克体,为江西省蜱种类的调查及其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根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内蒙古中西部草原蜱类的群落结构、携带病原体多样性及基因型。方法于2016-2019年春夏季,在内蒙古中西部草原,采用动物体表搜集法采集蜱标本,进行蜱种鉴定。解剖摘取蜱的唾液腺并提取基因组DNA,以斑点热立克次体柠檬酸合成酶A (gltA)、疏螺旋体以鞭毛蛋白B (flaB)、埃立克体属以外膜蛋白质1 (omp1)、无形体属主要表面蛋白2 (msp2)为靶基因进行PCR扩增初筛。立克次体gltA初筛阳性样品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类,再根据蜱种和地区每类选20~30个代表性样品进行gltA、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 (rOmpA)基因测序。扩增序列测序后用BLAST、 Clustal W和MEGA 7.0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以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共采集成蜱3 822只,经形态学特征和特异性18S r RNA基因分型法鉴定,隶属于2属3种,分别为草原革蜱、亚东璃眼蜱和边缘璃眼蜱,其中草原革蜱占55.7%(2 129/3 822)、亚东璃眼蜱占30.0%(1 147/3 822),为该地区的优势蜱种。PCR检测结果显示,立克次体gltA基因阳性蜱1 899只,阳性率为49.7%(1 899/3 822), gltA基因阳性样品根据RFLP结果分为两类,两类样品的gltA基因序列均为581 bp,与R. raoultii (DQ365804)或R. aeschlimanni (KT873466)的同源性为100%;两类样品的rOmpA基因均长367 bp,与R. raoultii (AH015610)或R. aeschlimanni (U83466)的同源性为100%,与gltA基因的结果相符。3 822只蜱中,R. raoultii和R. aeschlimanni的阳性率分别为37.2%(1 422/3 822)和12.5%(477/3 822),其中草原革蜱中分别为58.5%(1 245/2 129)和11.1%(477/2 129);亚东璃眼蜱中分别为15.4%(177/1 147)和0;边缘璃眼蜱中分别为0和44.0%(240/546)。疏螺旋体flaB基因阳性蜱28只,阳性率为0.7%(28/3 822),其中草原革蜱中为0.8%(16/2 129),亚东璃眼蜱为1.0%(12/1 147)。共获得疏螺旋体flaB基因序列10条,与莱姆病主要病原体B. garinii (AB035602)和B. afzelii PKo (NC008277)的同源性分别为90.6%~100%和95.6%~100%。亚东璃眼蜱中B. garinii和B. afzelii的阳性率分别为0.9%(10/1 147)和0.2%(2/1 147),草原革蜱中均为0.4%(8/2 129)。3 822只蜱中omp1基因阳性1只,TA克隆后获得8个氨基酸序列相同的克隆和3个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的克隆,11个克隆的氨基酸序列与E. muris的同源性最高,但仅为65%~69%。3 822只蜱中均未检出无形体属菌群。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3种蜱感染的立克次体均与R. raoultii和R. aeschlimanni聚在一簇。在获得的10条疏螺旋体菌群flaB基因序列中,源于草原革蜱和亚东璃眼蜱的1条序列与B. garinii聚在一簇,草原革蜱的另1条序列与B. afzelii聚在一簇,其余8条序列与B. garinii和B. afzelii的flaB基因序列处在不同的分支。草原革蜱感染的埃立克体属菌与目前已知的埃立克体属菌群关系较远,形成独自的聚类。结论内蒙古中西部草原存在草原革蜱、亚东璃眼蜱和边缘璃眼蜱,蜱类中广泛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和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是R. raoultii、R. aeschlimanni、 B. garinii和B. afzelii潜在的自然疫源地。有必要加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进一步了解我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存在的多样性,发现可能存在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潜在媒介和动物宿主。方法 建立了扩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190kDa rOmpA基因片段的PCR检测、鉴定方法,并用此方法检测了采用福建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蜱、动物和人血液标本。对扩增于越原血蜱、森林革蜱和FNH97未鉴定菌株的PCR产物采用PHYLIP软件包进行了序列分析。同时,为了寻找特异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类检测方法,建立了针对四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半巢式PCR方法,并对斑点热立克次体阳性标本进行了分类检测。结果 采用190kDa rOmpA.701/70p引物可以从7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中的6株扩增出外膜蛋白A基因片段(小蛛立克次体除外)。并从采自福建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多种蜱及野生动物、人血液标本中扩增出了斑点热立克次体DNA片段,其中越原血蜱、卵形硬蜱、中华硬蜱、豪猪血蜱、森林革蜱、野鼠血块和人群血块的阳性率分别为15.69%、56.94%、8.70%、7.70%、43.56%、82.51%和0.98%。对来自越原血蜱和森林革蜱以及FNH97菌株的斑点热立克次体190kDa外膜蛋白A630bp左右核苷酸片段序列分析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福建越原血蜱立克次体(福建立克次体)核苷酸序列与日本立克次体的该序列同源性最高(94%)。推测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也与该立克次体最高(94%)。推测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也与该立克次体最高(89%);内蒙古森林革蜱立克次体(森林革蜱立克次体)核苷酸序列与扇头蜱立克次的该序列同源性最高(97%),测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也最高(95%)。遗传发育分析,这两种立克次体分别与日本立克次体和扇头蜱立克次体均为同一个分支。序列中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位点也显示了对应的相似性。但是它们的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康氏立克次体和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以及内蒙古立克次体(HA-91)差别较大。提示,这两种蜱携带的立克次体可能是我国尚未发现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成员。用初步分类引物对蜱标本、血液标本检测结果显示,以“福建立克次体”序列设计的引物检测越原血蜱阳性率为8.49%,卵形硬蜱阳性率为20.83%,中华硬蜱阳性率为4.35%,豪猪血蜱为阴性;以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序列设计的引物检测卵形硬蜱阳性率24.39%,越原血蜱阳性率为5.56%,中华硬蜱和豪猪血蜱均为阴性。以内蒙革蜱立克次体序列设计的引物扩增森林革蜱阳性率为43.56%。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在以下方面获得了新的认识:越原血蜱、卵形硬蜱、豪猪血蜱和中华硬蜱是福建南方蜱传斑点热立克次体的媒介或潜在媒介,其中卵形硬蜱、豪猪血蜱和中华硬蜱为我国首次证实的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福建的越原血蜱和内蒙古的森林革蜱分别携带一种未知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并分别与日本立克次体和扇头蜱立克次体近缘;取自斑点热立克次体rOmpA基因的引物用于PCR,作为一种快速简便手段可直接用于斑点热立克次体初步分类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可能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多个成员及其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福建西北林区人单核细胞埃立克全病的存在情况。方法 评价以查菲埃立克体16S rRNA基因序列高变区构建引物进行的半套式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用此种半套式PCR技术检测从福建武夷山市和宁化县采集的蜱类、野生动物内脏和血液及人群血液标本中的查菲埃立克体DNA,对有代表性的阳性标本的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注册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应用以16S rRNA基因构建的特异和通用引物进行PCR,从越原血蜱及黄毛鼠标本中分段扩增查菲埃立克体DNA,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分别将其连成完整序列,与已知所有埃立克体及近缘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最大同源性比较,用Clustal X(1.8)软件对同源位碱基作聚类分析,应用“Tree View”程序得出遗传发育树图。结果 这种半套式PCR检测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仅能扩增查菲埃立克体DNA,而对其它蜱媒病病原体,如斑点热立克次体、菜姆病螺旋体的DNA及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病原体的16S rRNA基因都不能扩增,同时,用有限稀释法以含EC 16S rRNA基因的质粒为模板评价其敏感度,结果显示:最低能检测到4个拷贝的查菲埃立克体DNA。用此半套式PCR法从该地区的越原血蜱、粒形硬蜱,鼠类(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神鼠、小家鼠)和野兔的脾脏和/或血块中均扩增出了查菲埃立克体的特异DNA片段。检测越原血蜱成蜱283组(659只),25组阳性,最小阳性率为3.8%。粒形硬蜱4只,1只阳性。野鼠脾脏、血块及野兔血块的阳性率分别为56.4%(22/39)、38.7%(12/31)和18.2%(2/11)。同时检测的其它蜱种、狐狸血块、野猪血块及人血块中均未发现查菲埃立克体DNA。越原血蜱和野鼠代表性标本的390bp的PCR产物经克隆、测序后,发现其DNA序列与美国查菲埃立克体分离株对应位置分别一致和相差一个核苷酸。从越原血蜱和黄毛鼠扩增来的全序列与美国查菲埃立克体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分别相差6个和2个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6%和99.9%;与犬埃立克体(E.cn-is)、 尤菌氏埃立克体(E.ewingii)、鼠埃立克体(E.muris)之间的同源性为97.6%~98.0%,属于近缘种;与其它埃立克体种的同源性在83.0%~92.4%之间。结论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福建西北部地区可能存在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的自然疫源地。越原血蜱和粒形硬埤为其潜在传播媒介,鼠和野兔可能为其贮存宿主。实践证明,半套式PCR及序列分析技术可作为检测蜱和动物标本中查菲埃立克体的一种敏感、特异的方法,适用于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首次测定我国南方蜱及啮齿动物中埃立克体的16S rRNA全基因序列,为进一步开展疫源地调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采自广东省连平县的3种硬蜱进行蜱传斑点热立克次体检测分析。方法斑点热立克次体的ompA基因片段扩增并测定扩增片段的DNA序列。结果20只蜱分为17组,其中15组PCR检测阳性。对4个测序成功的标本进行聚类分析,证实其中3个序列单独聚为一类,与引起Flinders岛蜱传斑点热的弗诺立克次体(R.honei)、非洲蜱咬热的非洲立克次体(R.africa)、未定名斑点热的斯洛伐克立克次体(R.slovaca)以及西伯利亚立克次体BJ-90株等亲缘关系较近,另一序列与我国长白山地区检测到的JL-02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本研究提示该地区除了已证实的西伯利亚斑点热外,还存在新的蜱传斑点热。  相似文献   

9.
从云南军犬及人群发现埃立克体抗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 云南地处亚热带、热带地区,气候湿润,适宜许多节肢动物滋生,人兽共患病较多。临床上经常出现发热待诊病例或暴发原因不明热病流行,许多病例的发生可能与接触蜱类有关。为了解该地区与蜱有接触人群和军犬感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的情况,特别是否有埃立克体感染的存在,我们于1991年8月~1992年2月对云南中南部地区的军犬和部份人群的血清作埃立克体、斑点热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及莱姆病螺旋体抗体检测,证明除Q热外,其他均出现阳性。关于埃立克体感染的调查,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埃立克体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埃立克体病(Ehrlichiosis)是埃立克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新发现传染病,由蜱叮咬传播,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人埃立克体病(H E)分腺热埃立克体病(Sennetsu热)、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hum an m onoctyic ehrlichiosis,H M E)和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hum an granul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人埃立克体病自然疫源地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病和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都是近10年来发现的2种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这2种病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已受到了许多国家的关注。由于病原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菌,直接培养和纯化较为困难。我们根据这2种埃立克体的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一系列PCR引物对,对采自我国大兴安岭等北方地区的蜱、动物脏器和人血标本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出的产物进行DNA序列分析,以期查清有可疑蜱媒地区是否存在埃立克体感染,并通过这次调查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系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半巢式PCR检测蜱标本2种埃立克体的带菌率。结果首次从内蒙古大兴安岭采集的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新疆精河采集的全沟硬蜱和草原革蜱中扩增出390bp的特异和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16S rRNA基因片段;同时检测的大兴安岭的嗜群血蜱和北京灵山采集的长角血蜱均未扩增出相应的片段。大兴安岭莫尔道嘎林业局采集的全沟硬蜱携带此基因的阳性率为39.06%(25/64),森林革蜱为 10.00%(7/70),2种蜱的带菌率有显著差异(x~2=15.53,P<0.01)。新疆精河采集的蜱携带EC率也是全沟硬蜱(11组/190,最小阳性率为5.79%)高于森林革蜱(1组/60,最小阳性率为1.67%),但差别不显著(x~2=1.30,P>0.25)。还从大兴安岭林区捕捉的一只大林姬鼠的脏器中检测到这一16S rRNA基因片段。对一只从莫尔道嘎采集的全沟硬蜱蜱标本进行近1500bp的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 16S rRNA全基因扩增与序列分析,结果扩增出的序列与美国一株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GenBank注册号U23503)的相应序列完全相同。同样应用半巢式PCR和序列分析技术,从蜱标本中扩增出441bp的特异的人粒细胞埃立克体16SrRNA基因片段。内蒙古大兴安岭莫尔道嘎采集的全沟硬蜱和森林革蜱人粒细胞埃立克体的阳性率分别是 6.25%(4/64)和 2.86%(2/70);内蒙古大兴安岭乌尔旗汗采集的全沟硬蜱和嗜群血蜱的阳性率分别为3.81%(最小阳性率,8组/210)和2%(1/50);新疆精河采集的全沟硬蜱和草原革蜱最小阳性率分别为3.16%(6组/190)和1.67%(1组/60)。这是首次在亚洲从蜱标本中检测到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同时检测的北京灵山采集的长角血蜱未扩增出相应的片段。对一只从莫尔道嘎采集的全沟硬蜱标本进行近1500bp的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16S rRNA全基因分析,结果扩增出的序列与美国一株人粒细胞埃立克体(GenBank注册号U02125)的相应序列完全相同,一个碱基不差。另外还从内蒙古大兴安岭采集的森林工人血标本中扩增出特异的EC和人粒细胞埃立克体16SrRNA基因片段。这是首次在亚洲从人血中扩增出人埃立克体DNA。对一份人血标本进行近1500bp的人粒细胞埃立克体 16S rRNA全基因分析,结果仅在第81位与美国这株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差一个碱基,相差的位置正好位于高变区。结论根据检测结果,本研究建立的系列半巢式PCR扩增方法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蜱、脏器、血等标本中的EC和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并能较快地分析出其16S rRNA全基因。据报道,莱姆病的流行区往往也是人埃立克体病的流行区。为此我们在大兴安岭林区进行了人埃立克体病和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血样检测发现了人粒细胞埃立克体和 EC 16S rRNA基因阳性的病例共6名,病例均有近期蜱咬史,有埃立克体病的临床表现,潜伏期也相符;血清抗体检测发现检测人群中有HGE阳性抗体。2种病例的发现均为亚洲之首次。通过莱姆病螺旋体感染流行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调查的流行因素中,职业和蜱咬史是影响该疫区人群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一调查结果也为该地区人埃立克体病和其他蜱传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我国南方媒介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带菌状况。方法采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ompA基因特异引物,对我国广东省连平县采集的长角血蜱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5组蜱标本中,14组检测阳性,阳性率为93.3%。通过测序分析,发现当地长角血蜱携带黑龙江立克次体及马赛立克次体近缘菌。结论我国南方地区除已证实的北亚蜱传斑点热外,还应加强当地其他斑点热的监测及临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190 kD R.rOmpA基因序列对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190 kD R.rOmpA基因序列对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检测作用.方法从立氏立克次体190 kD外膜蛋白A(R.rOmp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检测的方法,检测了683只蜱类标本和146个鼠类脏器标本,并随机抽取1株森林革蜱阳性扩增产物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结果从蜱类标本和鼠类脏器标本中检测出了斑点热立克次体DNA片段;所测序列的分型结果表明与前苏联的DnS 14株型别一致,与我国曾经检测出的斑点热立克次体株差异较大.结论190kD外膜蛋白A基因序列可用于斑点热立克次体检测,并可用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基因型或亚型之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鉴定西藏亚东县蜱虫种类和调查蜱媒病原体感染情况。方法 2021年7月在西藏亚东县牲畜上检获的23只硬蜱和血蜱,根据蜱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X I)、线粒体16S rDNA和12S rDNA基因进行序列扩增并测序,分子生物学分类鉴定;采用PCR方法检测蜱虫体内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 SFGR)、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土拉热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的感染情况,基因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对2021年收集的亚东县居住人群184份血清,采用ELISA方法筛查莱姆病(Lyme disease)、Q热(Q Fever)、斑点热(Spotted fever)、土拉(Tularemia)的抗体阳性率,综合分析亚东县蜱媒病原体的感染情况。结果 西藏亚东县采集的硬蜱分属两类,其中一类硬蜱COX I、16S rDNA、12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拟蓖硬蜱Ixodes nuttallianus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99....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埃立克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埃立克体(Ehrlichiae)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寄生在单核细胞、粒细胞、或血小板内,引起动物和人的感染——埃立克体病(Ehrlichiosis)。埃立克体分为3个基因群,除腺热埃立克体群外,犬埃立克体群和嗜吞噬埃立克体群均是由蜱传播。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蜱传埃立克体仅感染动物,而不感染人。然而1987年美国首次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黑龙江逊克地区蜱传斑点热自然疫源地,发现该地区蜱携带斑点热立克次体的种类。方法 采用斑点热立克次体ompA和gltA基因特异的PCR,检测该地区森林革蜱的DNA样本,并对扩得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聚类分析。结果 从60只森林革蜱中检测有14只扩得斑点热立克次体ompA和gltA基因片段,阳性率为23.33%。随机选择2只蜱的阳性片段进行测序,二者同源性为100%,ompA基因序列与Rickettsia sp.JL-02同源性为99.30%, 与Rickettsia raoultii为99.18%。结论 黑龙江省逊克地区森林革蜱携带与Rickettsia sp.JL-02株亲缘关系相近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方蜱样本中发现犬埃立克体DNA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目的 调查我国南方蜱样本埃立克体感染情况。方法 用已发表的埃立克体16SrRNA基因的属特异引物和自行设计的犬埃立克全种特异引物,对广东,广西和海南部分地区采集的蜱样本进行PCR检测,并将阳性PCR产物克隆测序,结果通过Internt提交到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国家健康研究所的站点,利用BLAST对核酸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结果 从广东采集的血红扇头蜱和广西要的微小牛蜱样本中扩增出埃立克体425bp  相似文献   

18.
斑点热立克次体病是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 SFGR) 引起的蜱、螨传播的人兽共患病.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四川省石渠县牦牛体表寄生蜱的种类及其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集牦牛体表的蜱,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后,提取蜱总DNA,PCR扩增蜱16S rRNA基因及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ompB基因,并对扩得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构建进化树分析,从而确定蜱及其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种类。结果 在石渠县4个乡共采集到蜱818只,其中西藏革蜱占78.97%(646/818)、青海血蜱占21.03%(172/818)。在818只蜱中有408只扩得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A、ompB基因,总阳性率为49.8%。经比对分析, ompA基因总共得到4条序列(uncultured Rickettsia sp.shiqu1、R.raoultii.shiqu2、R.raoultii.shiqu3和R.raoultii.shiqu4),ompB基因也得到4条序列(uncultured Rickettsia sp.shiqu1、R.raoultii.shiqu2、R.raoultii.shiqu3和R.raoultii.shiqu4)。经遗传进化分析显示ompA基因的uncultured Rickettsia sp.shiqu1与我国青海未定种的Uncultured Rickettsia sp.(MG228270)亲缘关系最近;ompB基因的uncultured Rickettsia sp.shiqu1与韩国未定种的Rickettsia sp.(KC888953)和Candidatus Rickettsia longicornii(MG906675)亲缘关系最近;ompA和ompB基因的R.raoultii.shiqu2-4与对人有致病性的劳氏立克次体(R.raoultii)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首次在牦牛体表寄生的西藏革蜱中检出劳氏立克次体。石渠县存在西藏革蜱和青海血蜱,蜱传劳氏立克次体感染率较高并且具有感染人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种——虎林—93株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文用鸡胚卵黄囊培养法及实验动物感染法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采集的嗜群血蜱中分离到一株立克体次。命名为HL-93株立克次体。经形态学及血清学试验证实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分别用微量免疫荧光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胺凝胶不连续电泳法、单克隆抗体免疫酶斑点法、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免疫印迹法、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对该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同已知国际标准株、国际及国内参考株进行比较。结果表明: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