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76 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关节脱位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其中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脱位50 例,未合并寰椎枕骨化畸形的寰枢椎失稳和脱位26 例(齿状突不连性或发育不良性寰枢椎脱位14 例、未合并脱位的颅底凹陷经前路切除齿状突减压所致医源性寰枢椎不稳12 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棒或下关节突螺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固定,髂后上嵴松质骨颗粒植骨.结果 74 例获得满意临床治疗效果,出院时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17 分法)由术前的9.43 ± 3.16 提高至13.80 ± 2.07(t = 4.063,P = 0.037),Odom 评级优19 例、良49 例、可7 例、差1 例.未合并寰枕融合者经后路固定手术均获得解剖学复位;50 例伴寰枕融合患者中15 例完全复位、35 例部分复位;其中26 例经口腔入路施行减压.共50 例获3 个月以上随访,JOA 评分由术前的8.90 ± 1.22 提高至14.72 ± 1.57(t = 4.914,P = 0.015),Odom 评级优18 例、良30 例、可2 例、差0 例.随访期间未出现断钉、断板现象,内固定稳固、植骨完全融合.1 例术后清醒拔管12 h 突发呼吸、心跳停止,复苏成功后深度昏迷,家属放弃治疗出院;1 例术后第6 天发生全身凝血机制障碍,随后出现四肢完全瘫痪,目前仍然在康复治疗中,肌力恢复至3 级;2 例术后发生呼吸衰竭;2 例出现切口延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和后组脑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 应用Goel 内固定技术行寰枢椎关节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畸形寰枢椎脱位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寰枕融合畸形伴寰枢椎脱位时侧块关节的形态学变化与脱位的三维特征. 方法 寰枕融合畸形伴寰枢椎脱位患者36例行螺旋CT扫描后.数据以DICOM格式传送至三维可视化工作站.重建颅颈交界区三维模型,按照骨性畸形、寰齿关节、侧块关节的次序观察骨性畸形及寰枢椎脱位的三维特征. 结果 寰枢侧块关节呈关节滑脱者57侧(79%)、关节整体变形前倾者61侧(85%)和关节面分离者11侧(15%).对照两侧对称或不对称侧块关节的形态变化与脱位时寰椎与枢椎的三维位置关系,本组寰枢椎脱位的三维分型可归纳为三种:对称N(14/36例,39%),为两侧寰枢椎侧块关节呈大致对称的关节滑脱和关节整体变形前倾;旋转型(13/36例,36%),为两侧寰枢侧块关节呈显著不对称的关节滑脱和关节整体变形前倾;分离型(9/36例,25%),为至少一侧侧块关节出现关节面的完全分离. 结论 寰枕融合畸形时先天性的关节发育异常、继发的关节变形以及韧带的疲劳拉伸等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寰枢椎脱位发生的根本原冈.采用三维可视化方法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寰枢椎脱位及寰枢侧块关节形态,对于手术决策和内固定方案选择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经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8 例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先天性寰枢椎脱位15 例、经口腔入路齿状突磨除术后症状加重致枕颈失稳1 例、外伤所致2 例)的临床资料.施行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及肌电图监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17 分评分系统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18 例中16 例钉棒内固定系统和寰枢椎复位良好,1 例复位不良;骨性融合良好16 例,欠佳1 例.术后临床表现均不同程度好转,1 例突发呼吸骤停死亡.术后平均随访6.62 个月(3 ~ 28 个月),JOA 平均评分为11.62 ± 3.23,与手术前评分(7.51 ± 3.82)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 5.476,P = 0.004).结论 经后路减压、复位、钉棒内固定术治疗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颅颈交界区畸形临床疗效良好,能够减少患者痛苦、避免再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4月-2011年11月诊断明确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12例患者进行经后路减压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术。应用CT薄层扫描及三维CT重建术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ADI)、硬腭枕骨大孔线(CL)和斜坡枕骨大孔线(ML)上方距离,通过延髓脊髓角(CMA)评价脊髓受压程度,以日本骨科协会(JOA)17分评分系统评价颈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程度;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监测神经传导功能,同时分析经后路减压复位螺钉钛棒(板)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结果共随访4~20个月(平均13个月)。与手术前ADI[(4.42±2.91)mm]、CL[(10.31±3.80)mm]、ML[(3.24±2.92)mm]、CMA[(127.83±8.75)°]及JOA评分(9.75±2.59)相比,手术后ADI[(2.96±2.08)mm]、CL[(7.16±3.19)mm]、ML[(0.29±2.36)mm]减小,CMA[(134.10±8.38)°]及JOA评分(14.83±2.94)增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手术前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波形异常的10例患者中7例术后完全恢复正常形态。术后MRI检查显示,颅颈交界区减压充分,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随访期间植骨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经后路椎板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临床疗效满意,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Goel技术(即应用C1侧块-C2椎弓峡部螺钉-棒内固定器械行C1~2侧块关节复位、固定和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的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8例2009年11月至2013年3月间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并手术的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1例,女77例;年龄7~65岁,平均37.3岁.所有病例均采用经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峡部螺钉或下关节突螺钉棒内固定系统行C1~2侧块关节复位固定,于髂后上嵴取松质骨颗粒植骨融合.结果 138例中136例获得满意临床治疗效果,2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死亡.根据出院前颈椎3D-CT结果评判,54例完全复位,83例部分复位.87例得到3个月以上时间随访,未出现断钉、断棒现象,其中85例内固定稳固,植骨愈合,2例随访时发现内固定松动做了翻修手术,重新植骨融合.87例随访患者功能评价(Odom评级):优35例,良50例,可2例,差0例.结论 应用Goel内固定技术对寰枢椎侧块关节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治疗畸形寰枢椎脱位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背景:CT三维重建的运用对于复杂的解剖结构如头颈、脊柱、骨盆、四肢的精确评价有确切的作用。 目的:观察三维CT重建成像在诊断和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的作用。 方法:选择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创伤性寰枢椎失稳患者21例,三维CT重建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损伤类型,并依据损伤类型,进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三维CT重建成像可清楚观察寰枢椎失稳惰况,并依据进行内固定,所有病例未出现脊髓、椎动脉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全部病例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个月。寰枢椎获得骨折愈合和骨性融合,寰枢椎不稳现象均获得有效纠正。提示三维CT重建成像对诊断寰枢椎失稳有较大帮助,并有助于制定恰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2013?03—2015-03CT及MRI确诊的21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5例应用3D打印技术建立颈椎个体化3D打印模型,术前进行模拟置钉及内固定术,以期得到个体化得置顶数据,进而辅助真实手术,采取一期后路减压及内固定治疗。结果 15例3D打印模型模拟辅助术中置钉及内固定手术全部置钉成功,无椎动脉及神经根损伤,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6个月,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P0.05)术后复查颈部CT或头颈部MR,寰椎齿突间隙(ADI)明显缩小,延髓颈髓角(CMA)明显增大,延髓腹侧受压明显减弱和消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未出现手术死亡,且无呼吸困难病例。结论个体化3D打印模型辅助后路螺钉内固定可提高置钉成功率,有效保护椎动脉及神经根,提高安全性,特别对椎动脉"高跨"及各种先天椎体变异的寰枢椎不稳定病人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2015年12月治疗的9例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者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统计并比较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指标(改良寰齿前间距MADI,脊髓可用间隙SAC)及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9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的症状均明显改善,MADI明显缩小,SAC明显增加,颈髓角135°;手术前和手术后3个月时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复查寰枢椎均达到复位和骨性融合。结论对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术中寰枢椎复位,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术可以有效进行寰枢椎的融合,固定效果良好,缓解脊髓受压,改善了齿状突游离小骨及寰枢椎脱位导致的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寰枢侧方关节间撑开结合关节重塑技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脊髓脊柱中心诊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寰枕融合, 斜坡枢椎角度均减小。术中均行关节间撑开松解侧方关节, 再进行关节重塑, 调整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然后置入融合器, 使寰椎向上及向后方旋转移动, 并进行固定。所有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寰齿间距、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斜坡枢椎角度及延髓脊髓角度的变化, 评估寰枢椎复位及齿状突成角移位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重塑关节面并置入螺钉, 均行枕骨-枢椎内固定。手术时长为(191.7±46.9)min, 术中出血量为(182.5±69.3)ml, 无一例患者发生椎动脉及硬脊膜损伤。术后1周内, 颈椎CT显示12例患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得复位, 其中齿状突超过钱氏线的距离由术前的(10.0±3.5)mm减少至术后的(4.2±2.3)mm, 寰齿间距由术前的(6.7±2.1)mm减少至术后的(1.4±0.8)mm;颈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量BI-AAD患者侧方关节的几何形态,设计松解工具和相应的关节间融合器。方法收集我院及外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28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设为实验组,及25例正常人设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的临床资料及颅颈薄层CT扫描数据,通过RadiAnt DICOM Viewer(32-bit)软件测量两组对象的寰枢侧块关节冠状位及矢状位的最长径、寰齿间隙、侧方关节倾角、钱氏线、颅颈角,再通过SPSS 17.0软件比较两组数据的统计学差异。分析并设计出满足BI-AAD患者的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结果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两组研究对象左右两侧关节相关数据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将两组对象的左右两侧数据合并进行研究;实验组寰枢椎侧方关节矢状径、冠状径、寰齿间距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寰枢椎侧方关节矢状面关节倾角、颅颈角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以BI-AAD患者寰枢椎侧方关节测量数据为根据设计适用于BI-AAD患者的寰枢侧方关节间的关节间隙松解工具及融合器。结论 BI-AAD患者的寰枢椎侧方关节存在不同程度的畸形,与正常人群有显著差异,而本文根据患者侧方关节畸形的形态设计了寰枢椎侧方关节融合器和松解工具。  相似文献   

11.
一期前方咽后入路松解后路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寰枢椎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本组共收治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12例。入院后患者均常规行颅骨牵引术,常规行颈椎X线、MRI和CT三维重建检查评估寰枢椎脱位情况。所有患者采用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显露寰枢椎关节囊,去除寰枢椎之间的瘢痕、骨赘进行松解,一期在持续颅骨牵引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固定,并取髂骨植骨融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术前和术后1年的神经功能。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28个月,平均18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舌下神经麻痹,术后2个月恢复。无脑脊液漏及食道、神经和椎动脉损伤。JOA术前为(9.3±1.1)分,术后1年(15.6±1.2)分,两者相差显著(P<0.05)。所有患者均植骨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结论一期颈椎前方高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寰枢椎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颅颈交界部畸形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过程中,X射线、CT对于颅颈交界部病变的检查只能显示其骨性结构,无法显示脊髓情况。 目的:分析颅颈交界部畸形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前后的磁共振图像,探讨MRI成像对其内固定术式的选择及效果判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09-06/2010-04收治的颅颈交界部畸形患者25例,男9例,女16例,术前均行X射线、CT、MRI检查,采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方式,置入后6个月内行MRI复查。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内固定,未出现脊髓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25例患者置入后MRI成像显示内固定在位,寰枢椎复位,脊髓受压情况改善,11例随访患者中,原上颈椎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等情况有9例明显改善或消失。提示MRI能够多方位清晰显示颅颈交界部畸形情况,对脊髓及颅内病变的显示更直接,可为颅颈交界部畸形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脊髓受压情况及手术效果的判断、术后恢复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发性寰枢关节脱位后路内固定过程中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不能时,其他备选螺钉内固定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未采用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1例自发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不能时,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峡部螺钉、枢椎下关节突螺钉及延长固定节段至C3侧块螺钉来增加稳定性的方法。手术前后分别行CT及MRI检查,评价脊髓受压程度、脱位复位情况、螺钉位置、骨融合情况;通过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来评价疗效。结果 11例患者均为枢椎椎弓根置钉不能,改用备选方法置钉,全部行枕颈钉棒内固定。共置入枢椎椎板锣钉14枚,枢椎峡部螺钉5枚,枢椎下关节突螺钉1枚,延长固定节段至C3侧块螺钉4枚。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神经根损伤。11例患者的寰枢关节脱位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复位,随访中无患者出现螺钉松动、滑脱、断钉及复位丢失等情况,JOA评分为显著增加。结论对自发性寰枢关节脱位后路内固定过程中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不能时,可根据情况,个性化选用枢椎椎板螺钉、峡部螺钉、枢椎下关节突螺钉及延长固定节段至C3侧块螺钉的方法来固定,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棒复位内固定技术对于已行不当后颅窝减压术的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进行翻修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21例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患者在外院已行后颅窝减压术,3例患者行后颅窝减压术+枕颈内固定术。患者术前及术后均行颅颈交界区3D-CT及MRI检查,评估寰枢椎脱位和上颈髓受压的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的临床状况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棒技术行寰枢复位内固定,并取髂后上棘松质骨颗粒植骨融合。结果 本组患者的翻修手术均成功实施,术中未出现脊髓、椎动脉损伤。术后20例患者完成了6~24个月,平均12. 2个月的随访。3D-CT复查示,19例患者(90. 5%)获得垂直方向的完全复位,18例患者(85. 7%)获得水平方向的完全复位;植骨均出现融合,未出现钉棒脱落或复位丢失者。MRI复查显示,上颈髓受压均获得缓解。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从术前的(9. 8±2. 1)分提高到(14. 1±1. 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结论 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棒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已行不当后颅窝减压术的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是安全有效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颅颈交界后路内固定技术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颈交界区的后路内固定术通常指寰枢椎内固定术和枕颈内固定术,主要应用于先天畸形、外伤、炎症以及肿瘤破坏等各种原因导致的颅颈交界区失稳。寰枢椎脱位是颅颈交界区失稳的关键病理变化,因此各种内固定技术主要针对寰枢椎加以固定和植骨,即寰枢椎内固定术。有时寰椎或枢椎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在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3 例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实施显微镜辅助下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术中以经口腔复位内固定钛板作为前方固定,自体颗粒骨植骨.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 分评分系统进行手术前后颈脊髓神经功能评价,MRI 及X 线判断术后寰枢间距及延髓颈髓角改善程度.结果 3 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130 min(110、130 和150 min);平均出血量为150 ml(100、200 和150 ml).术后CT 检查显示,3 例患者内固定钛板及12 枚椎弓根钛钉固定理想、无松动迹象,颅底凹陷及寰枢关节脱位得到不同程度纠正;颈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75.00%、40.00%和56.25%,平均改善率为57.08%,平均JOA 评分改善率评级为良好.其中1 例患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经对症治疗痊愈.结论 显微镜辅助下经口腔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自发性寰枢椎脱位常合并多种骨关节畸形及其他病变。在其发病因素中,国人最常见的是寰枕融合和(或)C2.3融合。发生寰枢椎脱位的机制为寰枢关节活动的代偿性增加。而国外文献报道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见,炎症造成的齿状突周围骨、韧带结构的破坏在寰枢脱位的发生中起很大作用。本文对自发性寰枢椎脱位的病因和发生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齿状突游离小骨导致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0月至2010年3月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10例齿状突游离小骨所致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经验。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3h,未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8例患者症状改善,2例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术前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复查寰枢椎均达到复位和骨性融合。结论 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或枕颈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齿状突小骨可以有效地进行寰枢椎之间的融合,改善齿状突小骨导致的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19.
背景:寰枢关节作为连接头颅和脊柱的节点,在维持头颈部的运动、保持脑部和脊髓的联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寰枢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与外部损伤性因素共同决定了寰枢关节骨折、脱位的部位、类型和性质,也影响着寰枢关节损伤后的治疗方法。随着材料技术的进展和临床操作经验的积累,各种新型的置入物不断被研制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使寰枢椎的手术方式和治疗策略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目前置入物的应用目的大都是促进寰枢椎的融合或加强寰枢椎之间的联系和固定,它们在加强寰枢关节稳定性的同时,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头颈部的活动。如何处理好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保证寰枢关节稳定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理功能,是今后新型人工置入物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研究背景ChiariⅠ型畸形为颅颈交界区软组织畸形,可合并其他复杂骨性畸形如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扁平颅底及寰枕融合等.对这些复杂畸形,目前尚无成熟的治疗方法.本文探讨颅后窝小骨窗减压并Ⅰ期经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合并颅底凹陷、寰枢椎脱位和脊髓空洞症的ChiariⅠ型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4 年7 月-2011 年9 月治疗的寰枢椎脱位和颅底凹陷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17 分评分系统和MRI 影像学数据评价颈脊髓功能和脊髓空洞改善程度.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共筛选14 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男性4 例,女性10 例;平均年龄为(31.86 ±11.36)岁.术前JOA 评分平均为13.07 ± 1.59,术后增加至15.57 ± 1.02,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 9.946,P = 0.000);术前脊髓空洞大小平均为(7.05 ± 1.98)mm,术后缩小至(2.21 ± 1.91)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 = 7.271,P = 0.000).手术后无一例发生并发症或死亡.结论 经后路复位内固定联合颅后窝小骨窗减压术治疗合并脊髓空洞症、寰枢椎脱位及颅底凹陷的ChiariⅠ型畸形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缩小脊髓空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