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率及突变类型,探讨结直肠癌K-ras基因野生型及突变型与患者临床参数的关系;通过基因测序,指导临床靶向药物用药。方法随机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结直肠外科2008年9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组织标本通过手术室取材、组织标本DNA提取、逆转录PCR、凝胶电泳、胶回收、直接测序等技术筛选K-ras基因突变标本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得出突变率及突变类型。结果共筛选出了34例(34%)K-ras基因突变标本,其基因突变均发生在第一外显子的第12及第13密码子。结果表明:第一外显子的第12密码子GGT突变为GAT或GTT;第一外显子第13密码子由GGC突变为GGT。其中并未发现第二外显子第59及第61位发生突变,及第一外显子12位13位同时突变。结论 K-ras基因结直肠癌中约有34%发生突变。在K-ras基因突变类型与患者的病期、病理类型、肿瘤的浸润深度、发病部位等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患者不同组织中K-ras基因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患者原发灶组织100例、转移淋巴结组织64例、远处转移灶13例、腺瘤组织19例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结直肠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组织、远处转移灶、腺瘤组织的K-ras基因检出率分别为100%、92.2%、92.3%、89.5%;K-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9.0%、30.5%、33.3%、17.6%。主要突变基因第12编码子34位 G>T, G>A, G>C, 35位 G>A, G>T, G>C;第13编码子 37位 G>C, 38位 G>A等8种基因发生突变。结论 结直肠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组织、远处转移灶的K-ras基因突变率基本一致, 而腺瘤组织K-ras基因突变率明显低于原发灶、转移淋巴结组织、远处转移灶组织。K-ras基因突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这对结直肠癌的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瘤、单原发结直肠癌、多原发结直肠癌中P53及K-ras基因的突变。 方法 收集25例正常结直肠组织、38例结直肠腺瘤、78例单原发结直肠癌、19例(同时性多原发癌7例,异时性多原发癌12例)多原发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及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提取标本组织中基因组DNA, 直接测序方法进行P53基因外显子5、6、7、8及K-ras基因密码子12、13序列分析,并对结直肠腺瘤及单原发结直肠癌的临床资料与其P53及K-ras基因突变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 结果 正常结直肠组织、结直肠腺瘤、单原发结直肠癌、多原发结直肠癌中P53基因的突变概率分别是0%(0/25)、44.8%(17/38)、43.6%(34/78)、42.1%(8/19),K-ras基因的突变概率分别为0%(0/25)、18.4%(7/38)、39.7%(31/78)、47.4%(9/19),正常结直肠组织中P53和K-ras基因突变概率与结直肠腺瘤、单原发结直肠癌、多原发结直肠癌中突变概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腺瘤中K-ras基因突变概率与单原发结直肠癌、多原发结直肠癌中突变概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腺瘤中P53基因突变概率高于K-ras基因(P<0.05)。P53及K-ras基因在单原发结直肠癌的Ⅰ、Ⅱ期及高分化类型中的突变概率与其在Ⅲ、Ⅳ期及中低分化类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肿瘤位置与结直肠腺瘤及单原发结直肠癌中P53及K-ras基因突变无相关性,肿瘤分期及肿瘤的分化程度亦不是单原发结直肠癌中P53及K-ras基因发生突变的危险因素。 结论 本研究再次证实在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P53及K-ras基因的突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结直肠的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P53基因的突变可能早于K-ras基因。 相似文献
4.
K-ras基因在结直肠癌(CRC)发生、发展中均有重要作用,K-ras野生型的CRC患者对西妥昔单抗(C225)敏感,而突变型者不敏感。目前K-ras状态已确定为是否对CRC患者使用C225的标准。CRC的K-ras突变主要发生在第一外显子的12、13位点,原发灶是最常用的检测标本,转移灶及晚期患者的血浆检测也有一定意义。K-ras突变的检测方法很多,目前测序法仍是金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MICA基因的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6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半定量PCR-SSCP技术,对癌组织mdr1基因表达量与p53、K-ras进行检测,并分析结直肠癌MICA基因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间的相互关系.结果:经研究发现,MICA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部位、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于66例患者中,22例淋巴结转移者的MICA平均表达量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K-ras、p53基因联合突变者MICA基因平均表达量高于非联合突变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12例K-ras基因突变者MICA平均表达量稍高于未突变者,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例p53基因突变者MICA平均表达量显著优于p53基因未突变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CA基因高表达已成为了结直肠癌的关键检测指标,而p53、K-ras基因与其高表达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0):6-9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MICA基因的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之间的联系。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8月~2017年8月13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半定量PCR-SSCP技术,进行mRNA水平的检测,对结直肠癌组织MICA基因表达量与p53、K-ras进行检测,并分析结直肠癌MICA基因表达与p53、K-ras基因突变之间的相互关联。结果在K-ras基因突变组中的MICA平均表达量显著高于K-ras基因未突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53基因突变组中的MICA平均表达量显著高于p53基因未突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表达的MICA基因的发生可能与p53、K-ras基因突变关系密切,MICA基因的表达情况是目前检测结直肠癌的关键,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基因测序法检测胰腺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位点,初步探讨K-ras基因对胰腺癌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筛选20例来自肝胆外科胰腺相关疾病患者手术标本,经过病理切片证实后分成良性病变对照组和胰腺癌恶性病变组共2组,每组各10例,采用普通的PCR方法扩增人类基因组中的K-ras基因,并采用ABI 3100 DNA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K-ras基因状态和P21 ras蛋白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60例结直肠癌组织芯片中P21 ras蛋白表达及PCR扩增、DNA直接测序法检测癌组织中K-ras基因12、13和61密码子的突变状态.结果 P21 ras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8.1% (77/160),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21 ras蛋白阳性表达率(61.9%)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56例,突变率为35%,突变位点均位于12、13密码子,61密码子未发现突变.突变类型包括:GGT→GTT(17例)、GGT→GAT(12例)、GGT→AGT(15例)、GGT→TGT(8例)、GGC→GAC(4例).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Dukes'分期为C+D期的K-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7.6%和39.5%,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6.8%)和Dukes'分期为A+B期组(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K-ras基因突变型组P21ras蛋白阳性表达率(91.1%)明显高于K-ras基因野生型组(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P21 ras蛋白表达与K-ras基因12密码子突变呈正相关(r=0.63,P<0.05).结论 K-ras基因突变和P21 ras蛋白的过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21 ras蛋白表达与K-ras基因12密码子突变具有一定相关性;K-ras基因突变与高的肿瘤分期有关.检测K-ras基因突变对评价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个体化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及酪氨酸激酶受体-2(Tie-2)mRNA的表达及K-ras基因突变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4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10例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Ang-2及Tie-2的表达,应用PCR-SSCP方法检测4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Ang-2和Tie-2 mRNA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t=39.960、9.490,P<0.05)。K-ras基因突变率达42.5%(17/40),其中12密码子突变11例(64.7%),13密码子突变6例(35.3%)。浸润达肌层、有淋巴结转移和低未分化癌组织Ang-2mRNA高表达率较高(χ2=6.593、10.165、5.974,P均<0.05),Dukes分期C和D期、浸润达肌层、有淋巴结转移和低未分化癌组织Tie-2 mRNA高表达率也较高(χ2=4.365、8.864、8.087和9.086,P<0.05)。K-ras基因突变率在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高于无转移者(χ2=6.320,P<0.05),Dukes分期C、D期癌组织高于A、B期(χ2=13.961,P<0.05)。存在K-ras基因突变的癌组织中Ang-2和Tie-2 mRNA表达水平高于无突变者(t=4.056,7.518,P<0.05)。结论:Ang-2、Tie-2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血管生成以及早期转移有关。K-ras基因突变可作为评估结直肠癌转移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K-ras基因突变能否预测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临床病理资料,HRM法测定Ⅲ期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Kaplan-Meier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K-ras基因突变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Ⅲ期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发生率为28.9%,K-ras基因野生型与突变型的5年无瘤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分别为53%和51%(P=0.38)、56%和58%(P=0.56).无论是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均显示K-ras基因状态对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DFS和OS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K-ras基因突变状态与Ⅲ期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确定本实验室建立的肽核酸钳制(PNA)-PCR/K-ras突变检测方法的阳性判断标准,并评价其对结直肠癌组织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含K-ras基因12密码子突变的质粒和野生质粒以不同比例(突变/总体:0,1/3 200,1/1 600,1/800,1/400,1/200,1/100)混合作为标准样品,独立配制6个批次并分别进行PNA-PCR/K-ras突变检测,收集K-ras突变CT值及K-ras总体CT值,计算ΔCT值(突变CT值-总体CT值),采用ROC曲线分析突变CT值和ΔCT值诊断K-ras突变的最适Cut-off值,联合两者最适Cut-off值,设定该方法的最终阳性判断标准。分别采用该方法和直接测序法对35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进行K-ras突变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 突变模板浓度为1/800及以上的标准样品突变CT值和ΔCT值与阴性标准品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CT值和ΔCT值的最适Cut-off值分别为41.7和15.4。最终阳性判断标准为突变CT值≤41.7或ΔCT值≤15.4,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5(P=0.001),以此判断标准,各标准样品 (0,1/3 200,1/1 600,1/800,1/400,1/200,1/100)的阳性检测率分别为0%、66.7%、83.3%、100%、100%、100%、100%,检测下限为1/800。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该方法阳性检测率为45.7%(32/70),与直接测序法(18.6%,13/70)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PNA-PCR/K-ras突变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在结直肠癌组织样本中具有较直接测序法更高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淋巴管分布特点与结直肠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D2-40为淋巴管特异性标志物,对102例结直肠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正常组织进行淋巴管染色,进行微淋巴管密度分析,并检测相应组织的VEGF-D,结合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中心及浅表部位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状.结直肠癌边缘区淋巴管密度(21.6±5.6)较正常结直肠组织(5.4±2.8)和癌旁组织(6.7±3.4)显著增高(P<0.01).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管受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密切相关(P<0.01或<0.05).结论 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新生淋巴管,且主要分布于肿瘤边缘区,癌周围淋巴管密度增加与癌细胞转移相关,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测定可能有助于评估其淋巴结转移和判断预后.VEGF-D阳性表达在Dukes C、D期与A、B期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表明VEGF-D在结直肠癌向浆膜层浸润或转移过程中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去泛素酶基因(USP22)和叉头框M1基因(FoxM1)表达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行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120例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标本3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和Westernblot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USP22、FoxM1及Wnt/β-catenin通路相关蛋白(β-catenin、LEF/TCF、c-myc)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USP22、FoxM1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USP22、FoxM1、β-catenin、LEF/TCF、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均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USP22、FoxM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及Duke''s分期均有关(均P<0.05);且USP22/FoxM1共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肝脏转移及Duke''s分期亦均有关(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组织中USP22、FoxM1的异常高表达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癌旁组织和腺瘤中KLF4和BIRC7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结直肠癌、癌旁组织和腺瘤手术切除标本经4%甲醛固定后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KLF4和BIRC7染色方法为EnVision免疫组化法.结果 结直肠癌KLF4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和腺瘤(P<0.05),结直肠癌BIRC7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腺瘤(P <0.01);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仅侵犯肌层病例及TNM临床分期Ⅰ+Ⅱ的结直肠癌病例KLF4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低分化、淋巴结转移、侵犯浆膜层或浆膜外及TNM临床分期Ⅲ+Ⅳ的结直肠癌病例(P <0.05或P<0.01);低分化、淋巴结转移、侵犯浆膜层或浆膜外及TNM临床分期Ⅲ+Ⅳ的结直肠癌病例BIRC7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淋巴结未转移、仅侵犯肌层及TNM临床分期Ⅰ+Ⅱ的结直肠癌病例(P <0.05或P<0.01);结直肠癌中KLF4与BIRC7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 KLF4和BIRC7表达水平反映了结直肠癌发生、进展、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两者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方面可能起到互相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桩蛋白(paxillin)mRNA在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FQ-RT-PCR)检测41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axillin mRNA的表达.结果 paxiln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较高,而在癌旁正常组织中表达较低(P=0.000);有淋巴结转移者较无转移者paxillin mRNA表达高(P=0.000);癌组织浸润程度越深paxillin mRNA表达越高(P=0.007).结论 paxillin与大肠癌的浸润转移有关,可作为大肠癌发生、发展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Girdi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128例浸润性乳腺癌、38例导管内癌、30例单纯性导管上皮增生及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Girdin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Girdin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单纯性导管上皮增生、导管内癌及浸润性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23.3%、42.1%、51.6%,呈逐级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Girdin蛋白的表达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明显相关,并与患者的生存时间也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 Girdin蛋白在乳腺癌的发生、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表达与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的相互关系,为临床筛选出能从生物靶向治疗中获益的人群.方法 对208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包含12和13密码子),并对扩增产物进行Sanger法测序,进行K-ras基因的检测,结合相关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分析K-ras基因的表达状况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结果 20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12或13密码子突变为91例,突变率为43.8%,突变率在男女性别之间、肿瘤位置、组织分化类型和Duke's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结直肠癌组织K-ras基因的表达状况进行检测有助于临床筛选出针对抗EGFR靶向治疗药物有效的结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癌K-ras基因突变状况与VEGF-c,Ang-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基因测序法,S-P免疫组化法对80例大肠癌组织及15例正常组织进行K-ras基因测序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大肠癌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发生率为27.5%,VEGF-c,Ang-2,表达率分别为48.75%和35.00%。统计学显示K-ras基因突变与VEGF-c表达呈正相关(r=0.624,P<0.05),与Ang-2表达无相关性。结论: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种多因素多途径的相互协同过程,对K-ras基因突变患者寻找新的靶点以便控制肿瘤微血管形成,切断肿瘤转移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