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稳定型心绞痛(SAP)与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测定,进行斑块定性及定量分析,比较不同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特征性改变。方法:分别对37例SAP患者与34例UAP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影像学检查;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性质,测定最小面积处外弹力膜面积(EEMA)、管腔横截面积、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重构指数等指标,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脂质斑块数明显多于SAP患者(P<0.05),而钙化斑块例数在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定量分析显示两组患者EEMA未见显著差异,而斑块负荷(PA/EEMA)的比较中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UAP患者病变处倾向于表现为正性重构,而SAP患者多为负性重构。结论:SAP与UAP冠状动脉病变斑块性质及血管重构存在差异,IVUS能有效反映冠状动脉病变斑块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检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其与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2011-01至2013-10期间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组)6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46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等基本资料,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PDGF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IVUS检查,详细记录罪犯血管最狭窄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态、性质、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重构情况以及病变处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偏心指数等。比较两组斑块性质、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发生率、正性重构比率以及外弹力膜面积、偏心指数等的差异,以及不同斑块性质血清PDGF水平的差异。结果:(1)SAP组血清PDGF浓度为(3.64±0.60)ng/L显著高于ACS组(2.12±0.51)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AP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硬斑块为主,ACS组患者斑块以软斑块为主。与SAP组比较,ACS组患者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正性重构发生率高,且ACS组较SAP组斑块以偏心斑块为主,偏心指数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与SAP组比较,ACS组患者病变血管外弹力膜面积较大,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3)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血清PDGF水平均低于软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PDGF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在AC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斑块越不稳定,PDGF的浓度越高,检测血清PDGF水平有助于诊断和预测ACS的发生,使ACS的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的选择更趋于合理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斑块稳定性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寻找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9例 ACS 患者和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罪犯"冠状动脉进行血管内超声( IVUS)检查,同时测定外周血浆Hcy水平.结果:ACS组Hcy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ACS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69.4% (34/49) , SAP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7.1% ( 27/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P比较,ACS组不稳定斑块和内膜破裂,血栓形成病变占比例明显增高(P<0.01);ACS组病变处斑块面积大(P<0.01),斑块负荷重(P<0.01),以偏心斑块(P=0.000)和正性重构为(P=0.002)主.Hcy水平、斑块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偏心指数均可影响斑块的稳定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与斑块不稳定相关.结论:Hcy可能是ACS斑块不稳定的相关因素,可作为预测斑块不稳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在预测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入选冠心病患者75例,依据疾病程度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组40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35例,另随机纳入非冠心病患者40例为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进一步对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检查,术前测定各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分析ACS组和SAP组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差异,比较3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及其与斑块性质关联性。结果:ACS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SAP组和NC组(P0.05);IVUS显像特征显示ACS组管腔面积、纤维帽厚度显著低于SAP组,而斑块负荷、脂核大小、偏心指数、重构指数均显著高于SAP组(P0.01);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纤维帽厚度呈显著正相关(r=0.306,P0.01),与脂核大小、偏心指数、重构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315、-0.324、-0.310,P0.01)。结论:血清总胆红素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临床预测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血液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首次接受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的冠心病患者78例,对病变部位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根据其特征分为易损斑块组(49例)及稳定型斑块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HCY水平并对冠状动脉病变部位IVUS图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与稳定斑块组相比,易损斑块组HCY水平显著增加(P0.01);其病变处血管面积(EEM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偏心指数(EI)、正性重构及脂质斑块均显著增加(P0.05);负性重构更多见于稳定斑块组(P0.01)。HCY与EEMA、PA、PB、EI、正性重构及脂质斑块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加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斑块的不稳定性,联合IVUS检查有助于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并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平面图像比较。方法收集2006年9月至200/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的20处血管段(1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以IVUS为参照,回顾性分析比较冠状动脉三维重建和传统平面图像对狭窄病变血管段最窄处管腔直径/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最窄处截面积狭窄率等的测量值。结果全部20处病变中,在三维重建和平面图像两种测量方法与IVUS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成偏心斑块组和向心斑块组,向心斑块组中三者测量值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偏心斑块组中冠状动脉三维重建对病变狭窄率测量比传统平面图像更准确(两组病变血管最窄处面积狭窄率为56.42%±11.02%比43.69%±21.41%,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能够准确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对偏心性狭窄病变的准确性比传统造影平面图像更高。  相似文献   

7.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单一轻中度病变的冠心病患者63例,对罪犯血管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对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斑块回声分为软斑块、硬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脂核斑块、斑块破裂。重构指数(RI)=病变处血管横截面积/平均参考血管面积。RI≥1.05为正性重构;RI〈1.05为无、负性重构。结果63处病变中,34处(54%)正性重构,29处(46%)无、负性重构。正性重构病变部位的斑块面积和血管面积较大,斑块组成多为软斑块、脂核斑块,偏心斑块较多。钙化较少。正性重构患者多表现为ACS。两组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后,斑块组成和临床表现在两组中的差别仍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正性重构病变性质以软斑块、脂核斑块、偏心斑块为主,并且钙化较少,负性重构钙化的成分比较多,冠状动脉重构形式与临床表现及斑块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与双源CT(dual-source computedtomography,DS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定性、定量分析的准确性。方法入选21例冠心病患者,以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13分段法,每个节段均判断斑块的有无及斑块性质,血管狭窄程度,测量定量指标。以IVUS为标准评估DS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诊断的价值。结果与IVUS相比,21例患者的28支血管,DSCT对所有部位狭窄程度50%、50%~75%、75%的病变的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79.2%(38/48)、89.5%(34/38)、100%(16/16)。以节段中斑块为基础,DSCT对病变节段中所有斑块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0%(48/50)、86.5%(45/52)、87.3%(48/55)、95.7%(45/47)。DSCT检测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的敏感性分别为91.9%(34/37)、92.3%(12/13),特异性分别为92.3%(12/13)、97.1%(34/35)。结论 DSCT可以准确诊断冠状动脉近中段中重度狭窄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DSCT定量测量与IVUS结果相关性好,且可依据CT值的不同判断斑块的性质;DSCT区分非钙化斑块及在斑块的准确测量方面的可靠性有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其与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浓度的关系。方法:选取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6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6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DGF水平,对所有研究对象的143支病变冠脉进行IVUS检查,比较ACS组与SAP组斑块性质、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发生率、正性重构比率、外弹力膜面积以及偏心指数等的差异,以及不同性质斑块血清PDGF浓度的差异。结果:ACS组血清PDGF浓度显著高于SAP组(P0.05)。与SAP组比较,ACS组斑块以软斑块为主,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高,斑块以偏心斑块为主,偏心指数低,正性重构发生率高(均P0.05)。两组外弹力膜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血清PDGF水平均低于软斑块(P0.05)。结论:PDGF参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在AC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斑块越不稳定,PDGF的浓度越高,检测血清PDGF浓度有助于诊断和预测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对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变异型心绞痛患者1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例。对每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病变斑块的性质、形态、部位、血管管腔面积狭窄程度、血管重构指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变异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最小斑块厚度、斑块偏心指数、局部面积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US检测血管重构指数、正性重构、负性重构在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目标斑块以偏心性纤维化斑块为主,血管管腔面积狭窄程度以轻中度狭窄为主,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踝血管指数(CAVI)与踝臂指数(ABI)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治疗的患者256例,其中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狭窄度≥50%)205例作为冠心病组,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相应的亚组,其余51例(狭窄度<50%)作为对照组(非冠心病组),比较两组间CAVI、ABI的差异。结果 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血脂等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CAVI进行性增高,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冠心病组与冠心病组ABI均在正常范围,但冠心病组ABI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P<0.01)。多支病变组ABI低于非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P<0.05)。CAVI(+)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较高(66.4%),特异性欠佳(32.7%);ABI降低预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低(18.0%),但特异性高(96.2%)。结论 CAVI(-)可能是非冠心病有意义的独立预测因子,CAVI(+)则有利于早期发现动脉硬化,而ABI降低则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子,可视为冠心病的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踝-臂血压指数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踝-臂血压指数异常是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均可反映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并与冠心病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现着重阐述两者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早期发现及诊断冠心病,以期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得到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踝血管指数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497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行心踝血管指数测量、病史采集及常规化验检查.根据病变累及冠状动脉支数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178例)、单支病变组(102例)、双支病变组(104例)和三支病变组(113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比较各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心踝血管指数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危险因素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率等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心踝血管指数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积分与心踝血管指数成正相关(r=0.76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以及心踝血管指数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结论 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一样,心踝血管指数增高也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心踝血管指数是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了解冠心病及等危症住院患者踝臂指数分布情况及下肢外周动脉疾病患病情况。方法连续入选上海第十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等32家医院符合条件的2509例住院患者(年龄≥45岁)为研究对象,测量每位患者踝臂指数的同时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踝臂指数≤0.9诊断为外周动脉疾病。结果冠心病及等危症住院患者踝臂指数均值为0.96±0.24,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率为31.1%(95%CI为29.3%~33.0%);女性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33.9%比28.8%,P<0.05);男女踝臂指数均值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001),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P<0.0001);患者伴有高总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及缺血性脑卒中等危险因素具有较高的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率和较低的踝臂指数均值;同时患有冠心病、糖尿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三种疾病的患者外周动脉疾病患病率达60.6%。结论我国≥45岁冠心病及等危症住院患者中外周动脉疾病普遍存在,是外周动脉疾病的高危人群,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并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整合管理。  相似文献   

16.
Physicians cannot rely solely on the angiographic appearance of epicardial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when evaluating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schemia. Instead, sound knowledge of coronary vascular physiology and of the methods currently available for its characterization can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accuracy of invasive assessment of the coronary circulation, and help improve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In this article we summarize the current methods available for a thorough assessment of coronary physiology.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新疆维吾尔族患者踝臂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评价踝臂指数对新疆维吾尔族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14例连续入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进行踝臂指数测量、病史采集及血液生化检查.结果 踝臂指数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941,P<0.001).各组间的踝臂指数值差异有显著性(P=0.000);评价踝臂指数对三支或左主干病变预测价值的操作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19,面积的标准误Se=0.0415,(u=7.7518,P=0.0000);踝臂指数≤0.9作为界限值预测三支或左主干病变具有相对较高的特异度(91.76%)和敏感度(41.38%),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患者踝臂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显著负相关.踝臂指数≤0.90对预测冠状动脉三支或左主干病变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外周血管动脉硬化(包括眼底动脉硬化程度、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踝臂指数)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探讨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472例怀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患者分为非CAD组和CAD组.CAD组又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分为非多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含左主干病变)组.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既往病史、胸病症状、心电图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及生化检查等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眼底照相、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指数(ABI)的测量.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眼底动脉硬化程度、BaP-WV、ABI及其他相关指标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能力.结果 (1)对CAD的预测价值:糖尿病、BaPWV>14 m/s、典型胸痛、超声心动室壁运动异常及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进入方程,其中典型胸痛(OR=7.220,ROC曲线下面积0.736±0.024,P=0.000)对预测CAD有统计学意义,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OR=3.969,P=0.056)、BaPWV>14 m/s(OR=2.846,P=0.061)、糖尿病(OR=2.769,P=0.063)及超声心动室壁运动异常(OR=2.513,P=0.070)对预测CAD无统计学意义.(2)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预测:糖尿病(OR=3.210,P=0.054)、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OR=3.014,P=0.062)、BaPWV>14 m/s(OR=2.860,P=0.063)进入方程,但是对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均无统计学意义,将三者任意两两联合,则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联合BaPWV>14 m/s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预测有统计学意义(OR=6.428,ROC曲线下面积0.736±0.024,P=0.041);而三者联合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预测也有统计学意义(OR=43.466,ROC曲线下面积0.736±0.024,P=0.000).结论 典型胸痛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关系密切,对预测CAD有重要价值;糖尿病、眼底动脉硬化Ⅱ级以上及BaPWV>14 m/s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关系密切,三者联合对预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桡动脉增强指数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对男性有冠心病者和无冠心病者外周血压和中心动脉压的变化及影响桡动脉增强指数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欧姆龙HEM-9000AI桡动脉波形分析仪对122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病人进行桡动脉脉搏波分析,分别获得外周血压指标和中心动脉压、桡动脉增强指数,中心动脉的脉压;以及临床、生化和超声资料.结果 在无冠心病者中,女性桡动脉增强指数值大于男性(P=0.001),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桡动脉增强指数的因素包括性别、心率、身高、体重、体质指数和主动脉内径.在男性冠心病者中,中心动脉脉压、桡动脉增强指数要高于无冠心病者(P值分别为0.015和0.034),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桡动脉增强指数与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中心脉压和外周脉压有关,且与前三者相关性良好.结论 在无冠心病者中,女性桡动脉增强指数值高于男性;男性冠心病患者桡动脉增强指数高于无冠心病者,但与左心室射血分数有关,故用桡动脉增强指数来预测一般人群中是否患冠心病时要考虑心功能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背景踝臂指数(ABI)可预测冠状动脉狭窄,心率变异性(HRV)降低与冠心病(CHD)的进展有关,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但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目的分析Lp-PLA2与CHD患者ABI、HRV的相关性,并分析Lp-PLA2对CHD患者ABI及HRV异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1月汕头大学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的非CHD患者292例作为A组,同期确诊的CHD患者389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血脂指标及ABI、HRV;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偏相关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Lp-PLA2对CHD患者ABI及HRV异常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两组患者高血压病史、体质指数(BMI)、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B (Apo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年龄、有2型糖尿病病史者所占比例、同型半胱氨酸(Hcy)、Lp-PLA2、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 (a)]高于A组,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 (Apo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BI及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低于A组(P<0.05)。(2) Lp-PLA2未进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Pearson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BI与CHD (r=-0.147)、Hcy (r=-0.082)呈负相关,与BMI (r=0.119)、SDNN (r=0.157)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BI与CHD (β=-0.50)和Hcy (β=-0.01)呈负相关,与BMI (β=0.004)和SDNN (β=0.001)呈正相关(P<0.05)。(3)Pearson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DNN与Lp-PLA2 (r=-0.098)、hs-CRP (r=-0.123)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NN与CHD患者LP-PLA2 (β=-0.040)、hs-CRP (β=-4.388)负相关,与ABI (β=43.301)呈正相关(P<0.05)。(4)ROC曲线显示,Lp-PLA2预测CHD患者ABI异常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83[95%CI(0.480,0.687)],灵敏度为0.84、特异度为0.38;Lp-PLA2预测CHD患者SDNN异常的AUC为0.656[95%CI(0.600,0.712)],灵敏度为0.76,特异度为0.48。结论 CHD患者Lp-PLA2升高,ABI、HRV降低;Lp-PLA2与CHD患者HRV呈负相关且对CHD患者HRV异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其与CHD患者ABI无关,而ABI与CHD患者HRV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