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效东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159-2160
正重型颅脑损伤是颅脑外科危重疾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促进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率、减少致残率是颅脑外科医务人员的重要工作之一〔1〕。本文对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住院治疗的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早期检测颅脑损伤患者血中S100B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100B蛋白作为早期检测创伤性颅脑损伤特异性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0名健康体检者,30例颅脑损伤患者,30例其他创伤患者血清中S100B蛋白的含量,并对早期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进行检测。结果颅脑损伤组血清S100B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和创伤对照组升高(P〈0.01)。颅脑损伤重型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S100B水平较轻中型组(GCS〉8分)升高(P〈0.05)。结论S100B蛋白作为早期检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指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后脑氧摄取分数(OEF)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将5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重症组32例,非重症组26例,通过颈内静脉置管采血检测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_2),同时检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计算OEF。比较2组SjvO_2和OEF,并分析两者与GCS、格拉斯哥匹斯堡昏迷评分(GCS-P)、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相关性,以及OEF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重症组比较.重症组患者SjvO_2明显升高,OE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jvO_2与GCS、GCS-P、GOS呈负相关,OEF与GCS、GCS-P、GOS呈正相关(P<0.01)。OEF≤30%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OEF>30%患者(P<0.01)。结论 OEF可作为老年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后,评估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hs-CRP、TNF-α、IL-10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楠 《山东医药》2010,50(26):80-81
目的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水平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颅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和ELISA法测定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3、7、10 d的血清hs-CRP、TNF-α、IL-10,分析颅脑损伤程度与hs-CRP、TNF-α、IL-10水平的关系。结果血清hs-CRP、TNF-α、IL-10水平在颅脑损伤后早期即明显升高;重型颅脑损伤组伤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清hs-CRP、TNF-α和IL-10水平均较轻、中型组明显升高(P均〈0.01),中型颅脑损伤组伤后各个时间点的血清hs-CRP、TNF-α和IL-10水平较轻型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血清hs-CRP、TNF-α、IL-10水平在颅脑损伤后明显升高,它们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过程,并且与颅脑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糖、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老年急性颅脑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组,其中预后不良32例,预后良好28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入院时、术后1、3、7、14、21 d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ml,对照组于体检时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奥林巴斯Au640型生化分析仪动态检测血糖、CRP、PLT水平变化.结果 研究组入院时空腹血糖(FBG)明显增高(P<0.05),之后随时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术后14 d时基本恢复正常.研究组血清CRP在入院时升高,于术后1d达最高水平,以后逐渐下降,术后21d基本恢复正常.研究组入院时至术后1 d PLT均未见升高,术后3d开始逐渐升高,至14 d时达到最高水平,随后缓慢下降.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的FBG动态变化一致,均随时间逐渐下降的趋势;预后不良组血清CRP高水平持续时间长,术后14d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在各时间点预后不良组FBG、CRP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术后7~21 d预后不良组患者PLT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结论 老年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FBG、CRP、PLT的动态变化有一定规律,是判断脑损伤急性期病情变化及预后的参考指标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亲环素A水平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亲环素A、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B)、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水平,采用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评估患者伤情严重度,统计分析血清亲环素A水平与伤情严重度、上述指标血清水平、30天死亡、急性肺损伤、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和急性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亲环素A、S100B、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1)。血清亲环素A水平与入院时GCS评分和上述指标血清水平显著相关性(均P0.01)。血清亲环素A是颅脑损伤患者30天死亡、急性肺损伤、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和急性进展性出血性脑损伤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血清亲环素A水平的预测价值超过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水平(均P0.05),而与入院时GCS评分和血清S100B水平相似(均P0.05)。结论亲环素A参与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炎性损伤过程,其升高的水平与脑损伤严重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TGF-β1、TNF-α水平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损伤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4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3、7、15d血清TGF—β1及TNF—α水平。结果 急性颅脑外伤后1、3、7、15d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伤后1d血清TGF—β1水平与患者病情呈负相关,血清TNF—α水平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与TGF—β1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TGF—β1水平下降而TNF—α水平升高。血清TGF—β1、TNF—αα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闭合性颅脑损伤伴有降钙素原(PCT)升高患者内毒素及血培养检测指标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此类"非感染性"创伤患者伴PCT升高的原因。方法:将闭合性颅脑损伤60例患者根据有无肠功能障碍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检测患者入院即刻、入院后24、48、72、96 h血PCT、内毒素水平及血培养结果。结果:实验组血PCT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血培养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且均为革兰阴性菌。结论: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PCT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肠功能障碍所致的肠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损伤指数(craniocerebral injury idex,CCII,即GCS评分/CT计分比值)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SCCI)昏迷患者的应用及其对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SCCI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取GCS评分及对患者头颅CT图像进行Rotterdam CT计分,并分析CCII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的CCII较预后不良组高,GCS评分6~8分组较3~5分组的CCII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CCII与患者GOS预后评分呈正相关(r_p=0.932,P=0.000)。GOS预后评分各组患者之间的CCII从好到差的不同预后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II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预后及指导临床诊治,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儿童重型颅脑外伤诊治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3~12岁儿童重型颅脑损伤38例,全部于入院前行颅脑CT检查确诊,其中3~7岁25例,7~12岁13例。GCS评分3~5分15例(特重型),6~8分23例(重型)。车祸伤16例,坠落伤13例,其他伤9例;住院时间最长8~112d,平均26d。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19例,轻残11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5例,重度残疾及病死率为21.05%,死亡率为13.15%。结论儿童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尚未成熟,在重型颅脑损伤时,只要及时诊断与治疗,其疗效常优于成人。若能早期积极预防各种继发性损害,进行肢体功能、语言康复训练,能显著减少患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浓度变化,初步探讨BNP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微粒子酶免分析 (MEIA)方法测定100例脑出血患者入院第2天BNP浓度,计算其脑出血量,在入院第1、3、7、15天进行格拉斯哥(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在出院或者死亡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结果 脑出血患者入院第2天BNP浓度与脑出血量呈正相关(r=0.367,P=0.000),与入院第1、3、7、15天GCS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53、-0.429、-0.473、-0.501,均P=0.000),与入院第1、3、7、15天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91、0.444、0.427、0.458,均P=0.000),与GOS评分呈正相关(r=0.507,P=0.000).结论 血浆BNP浓度能有效预测脑出血预后,可能为判断患者病情危重程度提供新的思路.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B-typ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concen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The plasma BNP level was measured by microparticle enzyme immunosorbent assay (MEIA) method in 100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he blood volume of cerebral hemorrhage was computed respectively. The Glasgow Coma Scale (GCS) and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were used to evaluate nerve function on the 1st, 3rd, 7th and 15th day after admission, and the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was used when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or died. Results The plasma BNP level at the 2nd day after admissio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blood volume of cerebral hemorrhag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r=0.367, P=0.000), with NIHSS score at the 1st, 3rd, 7th and 15th after admission (r=0.491, 0.444, 0.427 and 0.458, all P=0.000), and with GOS score (r=0.507, P=0.000). In addition, i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GCS score at the 1st, 3rd, 7th and 15th after admission (r=-0.553, -0.429, -0.473 and -0.501, all P=0.000). Conclusions The plasma level of BNP is good for predicting the strike of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condition, it is likely to provide a original thread for judge the severe degree of patient′s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5.
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中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50例分为非室性心律失常组39例(A组)和室性心律失常组11例(B组),另选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各组的QTd及心率校正后的QTd(QTcd)数值。结果 A组QTd及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和对照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d及QTcd显著增加,QTd及QTcd可作为预测该类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分析7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抗生素的应用等临床资料。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和基础疾病、误吸、留置胃管、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抑酸药物的应用、机械通气以及较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本组79例患者痰培养出致病菌11种共10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4株,占71.8%,对亚胺培菌及头孢他定较敏感,革兰阳性菌25株,占24.3%,对万古霉素敏感,真菌4株,占3.9%。经抗感染治疗,肺部感染痊愈36例,控制19例,因肺部感染导致死亡24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多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气道管理及营养支持,稳定内环境等对防治肺部感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GH)联合肠内营养在改善重症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营养状态及临床预后的效果。 方法选择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收治的84例重症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试验组采用GH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肠内营养,比较2组患者的营养相关血生化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出院后6个月生活自理能力评估量表评分。 结果试验组患者营养学相关血生化指标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免疫功能指标lgA、lgM、lgG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住院期间试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经治疗后6个月时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GH联合肠内营养治疗能够改善重症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远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涛  赵青菊 《山东医药》2010,50(51):18-19
目的探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同期收治的10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2例,两组入院后均根据病情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于伤后24h内经十二指肠置管行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24 h内予米汤或鸡蛋糊,48 h后予能全力;对照组入院至伤后1周行完全胃肠外营养,伤后约1周肠鸣音出现时鼻饲能全力。治疗后28 d观察两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生化指标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Hb及总淋巴细胞计数、空腹血糖、氮平衡。结果观察组APACHEⅡ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P、Alb、Hb、氮平衡等血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胃肠内营养支持可通过改善全身营养及免疫状况等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方便、费用相对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超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按住院单双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支持治疗,治疗组于超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血生化指标、并发症和预后等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对患者进行检查,治疗组的体重(BW)、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上臂肌围(AMC)、平衡NB(g/d)的减少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及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O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超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氮平衡,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利于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和骨骼肌的合成,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降低消化道出血率和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