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及CT在早期预测不同临床分型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月云南省确诊的143例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平扫图像及临床资料,根据COVID-19诊疗方案(第7版),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型(28例)、普通型(92例)、重型(18例)和危重型(5例),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CT表现。比较临床分型与CT表现(病变分布、密度、范围、形态、内部/周围特征、周围血管改变等)间的相关性及各影像特征的预测效能。  结果  临床表现以发热(60/143,41.9%)、咳嗽(57/143,39.9%)症状为主,重型患者更易出现高热表现。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更常见于老年患者。危重型患者淋巴细胞总数减低[(0.6±0.2)×109/L]个。除轻型患者外,6例患者CT首诊未见明显异常,余109例中,重型(10.8±4.9)个和危重型(10.8±6.4)个患者首次CT检查肺段累及数目较普通型(5.8±4.6)个多(P < 0.001)。病灶形态为楔形病灶(59/109,54.1%)、榕树冠征(35/109,32.1%)、病变内/周围出现血管增粗(87/109,79.8%)、血管集束征(65/109,59.6%)在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出现概率较高(P < 0.05)。各型患者中病变数目、病变密度、病变形态(类圆形、不规则形),病变内部/周围特征(铺路石征、晕征、支气管扩张)并未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肺段受累数目及出现楔形病变、榕树冠征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分别为0.769、0.759、0.697,血管增粗及血管集束征预测效能稍低,AUC分别为0.626,0.667。多指标联合,其预测效能进一步提高,AUC为0.854。  结论  CT不仅在COVID-19的早期诊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糖代谢情况。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于2020年1月17日—2月25日收治的123例疑似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确诊COVID-19组(确诊组)和排除COVID-19组(排除组),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确诊患者分为轻型组、普通型组、重型组和危重型组。收集患者入院后血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确诊组73例血糖升高27例(36.99%),排除组50例血糖升高9例(18.00%)。确诊组73例仅1例有糖尿病史且平常血糖控制正常。与排除组相比,确诊组血糖水平升高(P<0.05)。重型组血糖升高较轻型组和普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死亡。结论 COVID-19患者血糖水平明显升高,新型冠状病毒可影响感染者的糖代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确诊病例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选取2020年1月21日至2月25日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确诊重症COVID-19患者5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51例COVID-19患者中,重型35例(68.6%),危重型16例(31.4%)。51例患者首发症状主要以发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乏力为主。危重型组呼吸频率快于重型组(P=0.027);危重型组中性粒细胞比率高于重型组(P=0.012);危重型组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高于重型组(P=0.028);危重型组D-二聚体高于重型组(P=0.013);危重型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高于重型组(P=0.013);危重型组白蛋白低于重型组(P=0.004);危重型组氧合指数(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PaO2/FiO2)低于重型组(P=0.040)。危重型组与重型组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急性呼吸衰竭、脓毒血症、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0、0.004、0.012、0.027)。危重型组接受利巴韦林比例、血液滤过治疗比例、无创机械通气比例、有创机械通气比例、俯卧位通气比例均高于重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12、0.001、0.000、0.027)。51例患者中,治愈出院24例(47.1%),继续住院17例(33.3%),因病情好转转入轻症肺炎病区6例(11.8%),死亡4例(7.8%)。结论:老年人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发生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的风险可能较高。危重型COVID-19可能较重型部分实验室指标异常更明显、更易并发ARDS、死亡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及干预此类患者提供可用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3月10日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确诊为COVID-19的出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比较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与普通型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COVID-19确诊患者94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8例,中位年龄54岁,重型及危重型患者25例,普通型患者69例,治愈56例,好转32例,死亡6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为COVID-19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咳嗽、发热、乏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磨玻璃影为胸部影像学特征。与普通型患者相比,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年龄更大;高热、干咳及呼吸困难比例更高;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比值、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0.80±0.11)×109个/L vs. (1.34±0.10)×109个/L,P<0.001;(15.510±1.913)% vs. (25.590±1.503)%,P<0.001;33.85(28.28~38.33) g/L vs. 38.70(36.03~41.43) g/L,P=0.003],但中性粒细胞比值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明显增高[74.70(64.65~88.40)% vs. 62.25(53.53~72.60)%,P=0.002;65.15(11.23~123.49) mg/L vs. 4.51(1.54~15.39) mg/L,P<0.001]。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胸部CT以双肺磨玻璃病变为主。治疗方面,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使用3种及以上抗病毒药物比例和抗炎药物使用较普通型更高,但治愈率较普通型患者更低且死亡率更高。此外,治愈患者使用中药的比例高于死亡患者[23(41.07) vs. 1(16.67),P=0.082]。结论: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死亡率高,年龄更大,以老年患者居多,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比值、白蛋白均明显降低,CRP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增加,影像学以双肺磨玻璃病变为主,预后较差,死亡率高。目前针对COVID-19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中药及中成药的临床疗效需要更大样本、设计严格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背景 2020年3月后,我国新增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及死亡病例明显减少,但境外确诊病例快速增加,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COVID-19患者预后意义重大。目的 探讨COVID-19成人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93例成人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病情分型,依据住院期间最严重病情将患者分为: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主要临床表现、入院24 h内基线实验室检查指标、入院24 h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量表(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影像学检查、合并症和并发症、治疗及结局。结果 COVID-19患者中普通型57例(61.3%)、重型22例(23.7%)、危重型14例(15.0%)。普通型、重型患者以女性为主,危重型患者以男性为主,但组间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中位年龄分别为45.0、62.0、81.0岁,各组>60岁患者比例分别为15.8%、54.5%及9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普通型组及重型组,危重型组SARS-CoV-2核酸转阴率较低,发病后病毒脱落持续时间较长,发病至出现呼吸困难间隔时间较短(P<0.05)。发热、咳嗽是最常见临床表现,总体发生率分别为88.2%及87.1%,但各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危重型组呼吸困难发生率为100%,明显高于普通型组(31.6%)(P<0.05)。危重型组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100%,明显高于普通型组(49.1%)及重型组(59.1%)(P<0.05)。急性肝损伤是最常见并发症(58.1%),其在重型组及危重型组中发生率(77.3%、92.9%)明显高于普通型组(42.1%)(P<0.05)。中药总体使用率为75.3%,其中重型组中药使用率(90.9%)显著高于危重型组(50.0%)(P<0.05)。糖皮质激素在重型组(63.6%)及危重型组(64.3%)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普通型组(5.3%)(P<0.05)。6例(6.5%)患者行有创正压通气治疗,拔管成功率仅为16.7%(1例)。9例患者死亡,全因病死率9.7%。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74岁〔OR(95%CI)=33.714(3.021,376.211),P=0.004〕、基线SOFA评分≥2.5分〔OR(95%CI)=15.447(1.331,179.260),P=0.029〕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OVID-19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患者更易出现肝、肾、心等脏器组织损伤及功能障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年龄及基线SOFA评分可用于早期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COVID-19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资料,分析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优势分布以及出现好转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轻型12例,普通型45例,重型及危重型14例。临床表现方面,重型及危重型(6/14,42.9%;4/14,28.6%)伴乏力、胸闷及呼吸困难较轻型(0;0)及普通型(2/45,4.4%;0)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普通型(30/45,66.7%)、重型及危重型(9/14,64.3%)C反应蛋白升高较轻型(2/12,16.7%)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T表现,病变累及范围超过3个肺叶数:重型及危重型(13/14,92.9%)明显高于普通型(26/45,57.8%);重型及危重型(12/14,85.7%)病变分布于两肺外周及中心多于普通型(20/45,44.4%);病变表现为实变、病变内伴小叶间隔增厚,重型及危重型均多于普通型;以上表现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6、0.007、0.004、0.002)。对22例患者进行随访,CT表现达高峰及病情出现好转多发生在发病10 d后(40.9%,45.5%)。结论 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胸部CT在发病部位、病变密度、实变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多数COVID-19患者多在发病10 d后好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发生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截至2020年3月18日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现住址为湖北省的COVID-19确诊病例数据,根据患者是否出现重症或危重症,把患者分成两组:轻型/普通型患者及重型/危重型患者。描述两组患者一般特征和暴露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COVID-19患者发生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确诊病例48 814例,其中轻型/普通型患者38 730例,重型/危重型患者10 084例。病例年龄中位数为54(41,65)岁。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男性、离退休人员/居家办公者、武汉市民、外来人口、发病到诊断更长的时间间隔、低温、高浓度PM2.5/PM10/SO2/O3暴露增加COVID-19患者发展为重症/危重症的风险。 结论 高龄、男性、离退休人员/居家办公者、武汉市民、外来人口、发病到诊断更长的时间间隔、低温、大气污染暴露是COVID-19患者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应重视具有这些特征人群的疫情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的临床分型与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MSCT)容积扫描图像特点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18日~2月26日期间收治的102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胸部MSCT容积扫描资料,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第5版诊疗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比较临床分型与CT图像中病灶侧别、累及肺段、分布、数目和密度等表现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有普通型77例、重型18例和危重型7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症状为主。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更常见于老年患者,更容易表现为乏力、呼吸困难和胸闷症状。有2例患者CT首诊未见明显异常,余100例中,89.0%为双肺病灶,16.0%为弥漫性病变,累及肺段(6.56±4.22)个;与普通型相比较,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病变累及的肺段数目更多(P<0.05),更容易表现为弥漫性病变(P<0.05)。各型患者的病变侧别、病变数目和病变密度并未显示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CT不仅能够早期诊断COVID-19,并能够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指导临床进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人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COVID-19确诊病人128例,根据临床分型分为普通型组(102例)、重型组(22例)和危重型组(4例),选取90例非COVID-19且非重症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和普通型组血清D-二聚体、CRP及IL-6的水平,比较普通型组、重症组和危重症组血清D-二聚体、CRP及IL-6的水平,分析COVID-19病人血清D-二聚体与CRP、IL-6的相关性。结果普通型组血清D-二聚体和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血清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病人血清D-二聚体、CRP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重型组和危重型组的血清D-二聚体、CRP及IL-6水平均高于普通型组(P < 0.05)。COVID-19病人中D-二聚体水平与CRP及IL-6水平均呈正相关(P < 0.01)。结论血清D-二聚体、CRP及IL-6水平有助于评估COVID-19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征.方法 以收治的11例COVID-19确诊病例轻型/普通型患者(轻型/普通型COVID-19组)、4例重型/危重型患者(重型/危重型COVID-19组)、27例疑似病例(疑似组),22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安徽省亳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0~17岁未成年人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  方法  本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11例安徽省亳州市2020年1月24日—2月12日收治的所有未成年人确诊病例,并进行流行病学、临床、放射学特征及实验室数据分析。  结果  11名COVID-19未成年人患者年龄中位数为10.54(7.50, 13.00)岁,其中男6例,女5例。所有患者均经RT-PCR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均至少有1名家人感染了SARS-Cov-2。4例(36.3%)患者出现发热,8例(72.7%)患者出现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2例(18.2%)咳嗽,1例(9.1%)肌肉疼痛,2例(18.2%)咽喉痛,4例(36.4%)出现鼻塞、流涕,1例(9.1%)在确诊COVID-19前1~2 d表现出明显的胃肠道症状等临床表现。8例患者(72.7%)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9例(81.8%)患者的C反应蛋白升高,3例(27.2%)患者的ALT和AST升高,4例患者(36.4%)的白细胞计数正常。影像学检查显示,3例(27.2%)患者出现双侧肺炎,5例(45.5%)患者表现为多发性斑点和磨玻璃样特征。  结论  与成人相比,目前未成年人病例不多,相关研究还不充足,以上资料为本次疫情的有效防控和精准救治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现阶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的各种CT肺部表现,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方法  搜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为COVID-19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对其主要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各阶段COVID-19患者CT征象特点。  结果  在23例患者中,病变同时累及双肺的患者占56.5%(13/23),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患者占69.6%(16/23),分布于双肺外带的患者占65.2%(15/23),累及左/右肺下叶基底部的患者占82.6%(19/23),CT表现为纯磨玻璃密度影者占82.6%(19/23),磨玻璃密度伴实性密度影者占30.4%(7/23),呈现网格状改变的占26.1%(6/23);病变进展期病灶数量增多的患者占54.6%(6/11),病灶范围扩大的患者占63.6%(7/11),病变密度增高的患者占63.6%(7/11);缓解期病灶数量减少的患者占25.0%(4/16),病灶范围缩小的患者占81.3%(13/16),病灶密度减低的患者占62.5%(10/16),出现纤维灶的患者占37.5%(6/16)。对CT进展组(n=11)和缓解组(n=5)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CT检查作为COVID-19的重要诊断检查方法,在患者有流行病学史并且在CT上伴有肺炎征象的情况下,相较于病毒核酸检测,有利于疾病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微观层面深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背景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感受,为进一步明确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需求、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运用现象学研究法,在纳入、排除标准的基础上,目的性选取2020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1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深度访谈,并运用Giorgi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归纳。  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即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心理负荷过重、疾病相关知识缺乏、就医过程艰难、社会支持弱化。  结论  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心理负荷过重、疾病相关知识缺乏,就医过程艰难,社会支持弱化。在就医环境上,医护人员应充分调动互联网资源,拓宽医疗服务领域,明确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医院隔离及确诊区域的分布,消除患者就医顾虑; 在就医流程指导上,医护人员应详细告知因新型冠状病毒而导致的就医流程变化,详述流程变化的原因及效果,以取得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和理解; 在疾病知识宣教上,医护人员应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识宣教,详细阐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区别和联系,减轻大众对普通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揣测和歧视行为,提升患者正性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慢性代谢性基础疾病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可能影响,探讨治疗COVID-19的措施。 方法 对合并慢性代谢性基础疾病的24例COVID-19普通型和重型病例的基础性疾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COVID-19病人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代谢性基础疾病,多数重型组病人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症状加重,可能并发细菌感染、心肌损伤等。重型组病人胸闷发生率、白蛋白降低率高于普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和P < 0.05)。 结论 COVID-19病情发展快,多变,治疗时需密切关注病人慢性代谢性基础疾病的发展变化,同时防止细菌感染、心肌损伤等的发生,对促进病人转归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咽拭子、粪便新冠病毒核酸均阳性者的临床表现,探索其临床特征及排毒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2月至12月收治的59例新冠病毒感染者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咽拭子及粪便新冠病毒排毒规律.结果 粪便阳性组:潜伏感染7例,首次咽拭子核酸阳性至有症状3~8d(中位数4 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急诊分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优化COVID-19疫情形式下急诊科的诊疗服务、应对措施及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至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44 739例急诊患者预检分诊记录,并建立数据库,分析就诊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就诊季节、病情分级、来院方式等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44 739例急诊患者中,男性20 923例(47%),女性23 816(53%),年龄分布在0.2~110岁,以45~59岁年龄组为主,为25 828例(58%)。夏季最多12 449例(28%),秋季次之,11 558例(26%);每日就诊高峰时间主要为上午9:00~12:00和下午15:00~21:00;77%的患者打车和步行前来,12%的患者乘坐救护车;患者的病情分级比例为Ⅰ级(12%)、Ⅱ级(10%)、Ⅲ级(58%)、Ⅳ级(21%)。  结论  昆明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急诊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主要集中在45~59岁,夏季是就诊高峰季节,每日就诊高峰主要集中在上午9:00~12:00和下午15:00~21:00。急诊科应结合当前COVID-19疫情的防控要求,合理地配置急诊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症超声病理生理导向急诊检查方案及诊疗流程(POCCUE方案)对重症患者急性呼吸循环障碍的诊疗准确性。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3~4月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出现急性呼吸循环障碍的患者。针对急性呼吸循环障碍的本质(病理生理改变)设计POCCUE方案:第一部分为检查方法,包含应用超声切面和相应指标获取,其具体评估分为肺部超声和心脏超声检查指标;第二部分为综合分析,以第一部分的检查评估得出急性呼吸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改变结果,同时按照流程制定病理生理和病因的诊断和初步治疗手段。比较POCCUE方案组和传统治疗组的诊疗计划,验证POCCUE方案的临床价值。  结果  最终共纳入82例次进行分析。与传统治疗组相比,应用POCCUE方案能够提高急性呼吸循环障碍病理生理诊断和支持治疗准确率(93.90% vs. 68.29%, P < 0.01;93.90% vs. 62.20%, P < 0.01)、提高临床层面的诊断和治疗准确率(93.90% vs. 68.29%, P < 0.01;93.90% vs.62.20%, P < 0.01)。  结论  POCCUE方案较传统诊疗方法在急性呼吸循环障碍中可能有着更高的诊断及治疗准确率,有临床应用于重症监测、评估和治疗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并验证血浆渗透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重症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电子病历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STEMI重症患者,提取患者的一般信息、实验室检查、合并疾病及用药情况等,筛选STEMI重症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  结果  利用LASSO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白蛋白(AL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肌酐(Scr)、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是否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血浆渗透压为STEMI重症患者是否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 < 0.05),据此7个预测变量绘制列线图,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其区分度、校准度较好,决策曲线分析(DCA)显示阈值概率5%~95%时,临床使用该模型是可以获益的。  结论  构建的包含7个变量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作为评估STEMI重症患者院内死亡风险参考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