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系统密切相关,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和合成生物活性分子等途径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氨基酸、胆固醇代谢产物等可能在心脏炎症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本文将对肠道微生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潜在机制、相关性及未来研究方向作一综述,以期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病理基础且其发病机制具有多样性。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代谢和免疫系统导致代谢失调和炎症反应,导致斑块形成和破裂,细菌感染在As形成和斑块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肠道菌群失调可改变胆固醇代谢和菌群代谢物如氧化三甲胺(TMAO)、胆汁酸(BAs)和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影响As发病进程。目前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As的研究逐渐深入,益生菌、益生元、粪菌移植、中药可能是未来As治疗的潜在方法并使CVD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在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代谢宿主摄入饮食形成的代谢产物,穿透肠上皮屏障或以其他方式进入体循环,进而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影响宿主生理过程。肠道菌群代谢物多种多样,各种代谢物如何进入体循环影响心血管系统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报道。本文就几种常见肠道菌群代谢物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和人体相互作用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近年随着临床对心血管疾病和肠道微生态研究的深入,心血管疾病和肠道菌群间的相互关系逐渐被认识,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主要从肠道菌群失衡角度综述了肠道菌群与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旨在为进一步探究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机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项涉及动物和人类的研究表明,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和窦房结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与肠道菌群的失调及其代谢物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肠道菌群生态系统主要是一个虚拟的内分泌器官,在宿主体内相互作用并对分子信号作出反应。肠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涉及几种生物途径,包括胆汁酸。现综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心房颤动、室性心律失常和窦房结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以及在心律失常防治方面的潜在价值,以促进心律失常患者疾病的良性转归。  相似文献   

6.
<正>肠道菌群被喻为人体的"微生物器官",参与、辅助宿主能量代谢,调节先天与获得性免疫,构成人体肠道的生物学屏障〔1〕。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结构紊乱不仅与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肿瘤等疾病相关,而且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参与调解宿主胆固醇代谢、氧化应激和炎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从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1肠道菌群概述人体携带细菌数量1014,基因数量300万个,是人类自身基因的100倍,总重量1.275 kg,其中1.0 kg细菌寄居在胃肠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的稳定在维持机体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便秘引起肠道菌群失衡时,它通过干扰胆汁酸(bile acids,BAs)的合成影响脂质消化、吸收过程;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减少可破坏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且SCFAs的受体不能被激活,此外,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oxide,TMAO)产生量增多影响脂质代谢过程中关键酶的表达,进一步影响脂质转运、清除过程.本文就便秘状态下肠道菌群通过BAs、SCFAs、TMAO的变化介导脂代谢紊乱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且常与其他危险因素共存,最终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严重了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及短链脂肪酸、三甲基-N-氧化物、脂多糖等菌群代谢产物紊乱时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可通过调节饮食结构、补充益生元、益生菌、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粪菌移植等策略来调节肠道菌群及纠正代谢物紊乱进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对肠道菌群及其代产物在高血压发生中的作用及其针对治疗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探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及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是一个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复杂生态系统,参与调节物质和能量代谢、机体免疫、组织器官发育等重要的生理过程,其结构和功能的稳态失调参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以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旨在阐明肠道菌群及相关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新进展,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为未来开展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指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肥胖是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其发病率不断上升,会导致2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和癌症等。肥胖的形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然而肠道菌群是导致肥胖的原因之一。肠道菌群种类多样、作用复杂,其与肥胖的关系被广泛研究,肠道菌群能通过各种机制促进肥胖的发展。现就近几年对肠道菌群与肥胖的关系及肠道菌群导致肥胖的机制做一综述,并对目前基于肠道菌群为干预靶点进行预防治疗肥胖的进展进行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1.
心肌纤维化(MF)以细胞外基质积聚、成纤维细胞活化、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为特征,是心脏损伤后心脏重构的特征之一,MF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反应性纤维化和修复性纤维化,在心室重构的过程中,两种纤维化常合并存在,MF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成为心室重构持续发展和难以逆转的重要原因.一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狭窄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除已知的危险因素外,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氧化三甲胺、吲哚酸盐)、胆汁酸的代谢以及炎症反应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且相关证据已得到实验支持。文章通过对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回顾,介绍肠道菌群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影响的微观机制,以及近年来以肠道菌群为靶点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在人体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参与人体的能量代谢、免疫调节等,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我国约有2亿高血压患者,每10个成年人中有2人患高血压[1]。而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高血压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相关性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的推进而呈持续升高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心血管疾病的起病及病程进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肠道菌群失调作为其中之一吸引了众多目光。肠道菌群是存在于胃肠道内与人体互利共生的微生物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相互影响,二者互为因果,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靶向干预心血管疾病可成为新的治疗思路。现代研究发现中药复方、中药单体及针灸可有效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上调益生菌数量,恢复肠道屏障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基于上述研究,该文总结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对部分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恢复肠道菌群动态平衡,从肠治心,干预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进行了归纳,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5.
人体肠道微生物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所有微生物的总称。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发生变化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将讨论肠道微生物与心力衰竭之间的相关性,包括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三甲胺和氧化三甲胺等)在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如何精准干预肠道菌群,以期为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多种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肠道微生物参与宿主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并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决定机体的健康和疾病状态。本文就肠道菌群与代谢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等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进一步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介绍益生菌和粪菌移植等方法,为探索治疗诸多疾病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肠道真菌是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及数量受年龄、性别、饮食、种族、地域、药物、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肠道真菌参与人体的病理生理过程,与人类健康密不可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真菌在消化道的定植情况及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目前发现肠道真菌在炎症性肠病(IBD)、肝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肿瘤等患者体内的结构和数量较健康人群有所差异,对肠道真菌进一步研究将为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是全球最大的健康问题之一,有较高的残疾率和死亡率,致使国家的医疗成本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在过去的十年中,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改变与包括糖尿病在内的多种全身性疾病之间存在关联.众所周知,生活方式、脂肪和高糖食物摄入的增加以及宿主基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T2DM).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组成的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5种进行培养和计数。选择健康正常成人、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各30例,计数各组肠道菌群中5种细菌的数量,比较各组细菌数量的变化。结果 NASH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厌氧菌减少(P<0.05),而需氧菌显著增多(P<0.05),而兼性厌氧菌酵母样真菌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 NASH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革兰阴性杆菌过度生长的现象,提示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参与了NASH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T2DM)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因其逐年升高的发病率和多种复杂并发症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而备受关注。肠道菌群可能是除遗传、生活和饮食方式外,影响T2DM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组成可能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代谢和内毒素血症等多种途径触发T2DM。揭示肠道菌群与T2DM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提示肠道菌群稳态的构建或可成为当前预防和改善T2DM的新的潜在靶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