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 通过研究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与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38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其中8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对照组;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冠心病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稳定型心绞痛12例.将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与颈动脉超声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0例冠心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71.21%±9.81%,血管内超声示有不同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均面积狭窄率80.88%±7.77%;8例对照组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与血管内超声平均面积狭窄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与血管内超声平均面积狭窄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663,P<0.01).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计算的Gensini积分分别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三项指标间均有相关性(P<0.01).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痛的阳性预测值为70%(21/30),阴性预测值为75%(6/8).结论 应用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能准确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并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率;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血管内超声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更准确.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技术探讨血清高敏性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关系。方法: 38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IVUS检查,其中8例患者经CAG和IVUS检查未发现冠脉有明显病变为对照组;30例经IVUS检查发现冠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冠心病组,其中UAP 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2例。检测所有患者的hsCRP浓度。结果: 3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8例对照组无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30例冠心病患者IVUS示有不同类型的AS斑块。UAP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结论: UAP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增高,提示hsCRP水平升高与AS斑块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轻度狭窄中的显像特征。方法对经CAG发现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2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观察病变斑块性质和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并对CAG和IVUS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AG发现,偏心性狭窄26处,向心性狭窄16处,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为(29.06±7.20)%;IVUS发现,偏心性斑块34处,向心性斑块8处,易损斑块28处,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为(37.37±6.50)%,面积狭窄率为(41.51±7.50)%。IVUS所测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明显高于CAG(P<0.05)。结论 CAG低估血管内病变情况,IVUS可准确地判定冠状动脉的病变性质和狭窄程度,更好地指导临床确定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经CAC检查未发现冠脉有明显狭窄病变8例,而IVUS检查均发现不同程度斑块形成;CAG、IVUS的平均直径狭窄率分别为71.21%±9.81%、74.77%±8.58%,P<0.01;CAG、IVUS的平均面积狭窄率74.36%±10.75%、80.88%±7.77%,P<0.01.提示CAC可能低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IVUS可作为有益补充,协助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运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测定冠脉病变血管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共46支冠状动脉血管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后行IVUS检查。IVUS测量狭窄段血管直径和截面积、斑块性质,与相应部位定量的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的结果比较。结果QCA检出偏心性狭窄25处(54.3%);IVUS检出偏心性狭窄32处(69.6%)(P<0.05)。IVUS发现30处(65.2%)靶血管病变钙化,而CAG检出18处(39.1%)血管病变钙化(P<0.01)。CAG和IVUS检出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率分别为62.15%和74.35%(P<0.01)。46处(100%)靶血管完成IVUS检查,34处血管介入后复查,其中1处IVUS导管无法通过支架,IVUS检出不理想支架释放8处(24.2%)。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以上,未发现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IVUS可以准确地识别冠状动脉管腔形态、斑块性质,有助于冠脉介入手术策略的选择,是对CAG的有效补充,IVUS检查本身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数据,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定量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斑块性质,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效果中的作用。研究血管内超声(IVUS)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3月大同市三医院心内科32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患者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管腔狭窄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狭窄≥70%病变直接行PCI,临界病变血管段进行IVUS检测,观察血管壁的形态结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性质及其狭窄程度,对符合PCI干预指征的病变行PCI术。PCI术后行IVUS检查即刻评价支架置入是否理想、是否合并手术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中CAG发现冠脉血管12支17处病变管腔直径狭窄率≥70%,予直接行支架植入术,共植入17枚支架;CAG测得38处管腔直径狭窄率为50%~70%(临界病变),经IVUS测得有33处病变管腔狭窄率≥70%,涉及28位患者,共置入33枚支架,单支架23例,双支架5例;3CAG与IVUS检测的38处临界病变处直径狭窄率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比较,IVUS测值显著高于CAG测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行IVUS检查示均显示支架完全贴壁、扩张充分、展开均匀、完全覆盖病变,未发现冠脉内夹层形成、壁内血肿、支架断裂等PCI术后并发症。结论 CAG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狭窄,IVUS与CAG相比发现的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诊断更精确。IVUS对斑块定性较CAG更优。更能准确选择临界病变支架置入的适应证。IVUS能明确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性质和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性斑块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关系.方法 38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其中8例患者经血管内超声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对照组;30例经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冠心病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12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 3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8例对照组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0例冠心病患者有不同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组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增高,提示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导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作用。方法:对3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33处冠状动脉血管段于支架置入术前、术后及球囊扩张后行IVUS检测。结果:IV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检查,诊断冠心病更准确,CAG低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本组38处血管,经CAG和IVUS检查符合介入治疗干预指征的血管33处,IVUS指导植入支架的大小、长度以及植入的位置,支架植入术后,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增加,斑块面积及面积狭窄率降低。结论:IVU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IVUS是诊断冠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冠脉)弥漫性斑块患者进行检查,比较IVUS与冠脉造影(CAG)对冠脉弥漫性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CAG发现冠脉弥漫性狭窄或可疑的39例患者(39支冠脉血管,其中左前降支16例,左回旋支12例,右冠脉11例)同时进行IVUS检查,对照这2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AG显示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面积狭窄率)及斑块累及长度明显低于IVUS所示的结果,而IVUS显示斑块累及范围明显大于CAG结果[(39.48±9.33)mm∶(30.26±8.57)mm],在弥漫性斑块累及冠脉的狭窄率上IVUS高于CAG[(67.2±8.1)%∶(60.3±7.3)%],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无法显示冠脉内形态及斑块性状,而通过IVUS可以清晰显示斑块的形态与性状。结论:对于冠脉内弥漫性斑块,CAG低估了病变程度,IVUS可以直接看到冠脉的横截面,从而明确冠脉狭窄的性状和严重程度,相对于CAG来说,IVUS是评价弥漫性斑块的一种精确方式。  相似文献   

10.
张鑫  杜润  刘珊珊  王海容  邱建平 《山东医药》2012,52(12):48-50,56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大剂量和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并观察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狭窄程度在50%~70%的临界病变的冠心病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00例,每位患者均行IVUS检查并选取1处狭窄为50%~70%的粥样斑块病变为靶病变,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80 mg/d的大剂量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20mg/d的常规剂量对照组,9个月后再次行CAG和IVUS,比较治疗前后斑块体积、管腔体积和血管体积的变化。结果 100例均完成了临床随访,62例完成了整个服药过程及CAG和IVUS复查。结果显示,9个月后对照组斑块体积增大(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遏制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脉临界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损病变不仅限于靶病变部位,而是广泛存在于冠状动脉动脉系统。这种病变典型的表现是正性重构。易损病变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分布还不清楚。血管内超声(IVUS)和复杂病变(冠状动脉动脉造影发现易损病变在稳定性心绞痛病人中的分布及易损病变在2种检查手段中分布的对应关系。方法:对9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男性52例,平均年龄为(66±12)岁的92个靶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前的血管内超声检查。重构指数被定义为病变处的血管面积除以近段参考血管面积;正性重构定义为重构指数>1.05.包括92个靶病变在内,造影显示为30%以上狭窄的冠状动脉动脉病变数为355个,被分类为简单病变和复杂病变。1个以上复杂病变称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界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心血管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定为临界病变的患者104例,48例行IVUS检查后行介入治疗,为IVUS组;56例未行IVUS检查,为对照组。用血管内超声测量病变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小管腔面积、斑块负荷等。术后1、3、6、12及24个月随访,评估心绞痛发作,发生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及再住院的情况,比较两组预后差异。结果随访24个月,IVUS组复发心绞痛10例(23.26%);对照组复发心绞痛24例(42.86%),非致命性急性心肌梗死5例(12.5%),两组预后差异显著(P<0.05)。IVUS组再住院率〔2例(4.2%)〕较对照组〔13例(23.2%)〕明显低(P<0.05)。其他时间点无明显差异。结论 IVUS检查可以作为临界病变是否需要介入治疗的重要依据;IVUS检查使临界病变介入干预获得较高的成功率和较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稳定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10 5例同时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的患者 ,按心绞痛性质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 (SA组 )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UA组 ) ,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和性质的差异。结果 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血管及狭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 ;血管内超声显示 ,UA组病变以脂质斑块多见 ,SA组病变则以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更常见 ;SA组病变钙化的程度较UA组严重 ;UA组病变自发性内膜撕裂和血栓形成的比例明显高于SA组。结论 血管内超声显示 ,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在形态和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不稳定型心绞痛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对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了解病变特点。指导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随访6-14个月,术后半年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并与同期非IVUS指导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进行对比。结果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IVUS检查对可疑血栓病变、内膜溃疡、偏心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用IVUS检出的平均病变长度长于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生与IVUS检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IVUS组急性和亚急性血栓形成、随访期间复发性缺血、心血管病再住院、再狭窄、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所占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心血管死亡两组无差别。结论IVUS能精确分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病变特点,可以指导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治疗、改善短期和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超声检查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超声 ( IVUS)不仅能观察到血管壁与血管腔的形态 ,准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 ,且可以根据斑块的不同性质指导介入治疗并评价治疗效果。 2 0 0 1年以来 ,我们将 IVUS用于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以指导手术过程并评价手术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 2 4例冠心病患者 ,男2 1例、女 3例 ,年龄 43~ 67岁、平均 65 .6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3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5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1 3例 ,稳定型心绞痛 3例 ,均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显示 36处狭窄、闭塞血管段 ,其中左前降支 1 5处 ,左回旋支 9处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CHD病人208例,依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接受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引导下PCI治疗的病人93例为IVUS组,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引导下PCI治疗的病人115例为CAG组,比较两组血管造影情况、支架置入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 IVUS组支架扩张时最大球囊压力、管腔直径最大获得值及PCI后最小管腔直径均大于CAG组(P0.05),PCI后残余狭窄率明显小于CAG组(P0.05)。置入术后分别采用IVUS与CAG检查评价即刻效果,IVUS显示28处支架开放不理想,需再次行高压球囊扩张,CAG显示2处置入不理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US组心绞痛住院和亚急性血管闭塞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AG组(P0.05)。结论 IVUS技术可指导PCI手术获得较大的管腔直径,从而指导球囊选择和介入治疗过程,减轻术后残余狭窄,降低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对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变异型心绞痛患者1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例。对每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病变斑块的性质、形态、部位、血管管腔面积狭窄程度、血管重构指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变异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最小斑块厚度、斑块偏心指数、局部面积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US检测血管重构指数、正性重构、负性重构在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目标斑块以偏心性纤维化斑块为主,血管管腔面积狭窄程度以轻中度狭窄为主,血管重构以正性重构为主。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在轻中度冠脉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5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CHD)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结果 ①56例共83处血管段,CAG示钙化性斑块12处,IVUS示钙化性斑块42处(P<0.01)。CAG示偏心性斑块25处,IVUS示偏心性斑块58处(P<0.01)。CAG示面积狭窄率为(55.09%±6.74%),IVUS示面积狭窄率为(72.00%±5.87%),P<0.05。②IVUS与CAG示面积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3,P<0.01)。③CAG显示56例83处血管段均未达到支架置入指征,IVUS检测43处血管段需置入支架。④CAG显示43处血管段手术效果均理想,IVUS显示5例内膜撕裂严重者需进一步处理。结论 IVUS对于冠状动脉轻中度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有较高的价值,且优于CAG。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8例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8例患者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A确诊为冠心病,50例患者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确诊无冠心病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7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不同病变支数患者比较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根据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对7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对比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冠心病组(P0.05),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单支病变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多支病变组(P0.05),中度狭窄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重度狭窄组(P0.05),冠脉病变程度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无冠心病对照组较冠心病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明显降低;稳定型心绞痛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程度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存在密切的联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脉狭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研究冠状动脉斑块特征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联系。方法:成功接受CAG和IVUS检查并诊断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1例,经检测血清CRP并按CRP水平分为高CRP组(CRP≥3 mg/L)和正常CRP组(CRP<3 mg/L),比较2组间的斑块特征。结果:2组患者病变狭窄程度、斑块面积、长度正性重构及偏心斑块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高CRP组与低CRP组比较,低回声斑块、薄纤维帽斑块显著增多(均P<0.05)。结论:CRP水平升高和低回声斑块、薄纤维帽斑块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