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5-2008年甲肝流行情况,提出防控对策。方法对广州市2005-2008年法定传染病综合年报表进行分析,1~14岁人群甲肝疫苗接种率来自广州市2008年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甲肝疫苗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发生情况来自广东省免疫预防信息系统。结果广州市2005-2008年甲肝年均发病率2.96/10万,无暴发疫情。0~14岁低年龄组报告发病数占同期甲肝总报告病例数的5.5%。农民发病所占比例最高为17.0%,其次为离退人员12.8%、家务待业12.7%、民工11.5%、工人10.9%。1~14岁人群甲肝疫苗接种率为61.0%(95%CI54.9%~67.1%)。2005、2006年广州市无因接种甲肝疫苗引起的副反应(AEFI)报告,2007、2008年甲肝疫苗AEFI发生率分别为3.14/10万、4.88/10万。结论广州市甲肝发病低且平稳,甲肝疫苗安全,对甲肝的控制有明显的流行病学效果。建议加强健康教育、改善流动人口聚居地的基础卫生设施、加强外来儿童甲肝疫苗预防接种,有效地预防、控制甲肝。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东莞市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描述性分析东莞市2008-2009年网络直报的手足口病资料。结果东莞市2008-200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2687例,年均发病率为87.21/10万,其中2008年发病率为46.26/10万,2009年发病率为128.16/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主要集中在4-7月,占总病例数的56.59%;我市各镇(街)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最高为大朗镇(364.64/10万),最低为长安镇(34.05/10万),不同地区间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1.09%;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8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两年间共报告暴发疫情22起,罹患率为0.48%~14.58%,时间集中在4-6月份。结论手足口病是东莞市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应加强疫情监测和控制,防止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近年来广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麻疹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2-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州市2002-2005年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数5014例,报告年发病率分别为2.16/10万、3.58/10万、29.10/10万、22.33/10万;期间发生16起麻疹暴发疫情;发病数前5位的区按先后排序为白云区、番禺区、海珠区、花都区、天河区,以上5区病例数占全市病例数的81.41%;3~7月为高发季节,占全年总病例数的74.09%;14岁以下为高发年龄,占总病例数的69.37%;病例以流动人口为主,占总病例数77.26%;有明确免疫史病例仅占总病例数12.98%。结论广州麻疹发病有回升趋势,疫情形势严峻,应采取加强学校验证入学、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强化疫点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泉州市1963-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乙脑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泉州市1963-2009年乙脑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自2005年起山区县发病率高于沿海县;1990-2009年发病高峰季节前移1个月;2005-2009年10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比往年下降50%;调查的乙脑病例中无免疫史的占50%。结论泉州市乙脑发病率从60年代的34.93/10万下降至目前的0.08/10万,表明乙脑预防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继续提高乙脑疫苗的接种率,开展乙脑病例监测,在流动人口聚集地、边远山区、免疫规划薄弱的乡镇进行重点控制是有效预防乙脑的发生和流行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湖北省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抗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7-2009年全省网报疟疾疫情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09年共报告疟疾3 570例,发病率为0.12~0.31/万,年平均下降幅度为36.67%,其中输入性疟疾106例(间日疟54例、恶性疟50例、卵形疟2例),占疟疾发病的2.97%,嗜人按蚊分布区发病占全省病例的82.58%,中华按蚊分布区占17.42%。6-9月,疟疾发病数占全年病例的57.96%。35~55岁年龄组疟疾发病占发病数的48.11%。2009年,仅枣阳市、广水市疟疾发病率在万分之一以上,发病数占全省病例的38.90%。近年来全省疟疾防治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局部高发点同时采取药物浸帐灭蚊措施,有效降低了疟疾发病率。结论 全省疟疾发病呈下降态势,但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抗疟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6.
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50年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西乙脑流行趋势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回顾性统计广西全区1960-2010年乙脑疫情资料。结果 1960-2010年全区共发生乙脑65384例,死亡11875例,年均发病率为3.38/10万,年均死亡率为0.61/10万,病死率为18.16%;发病流行以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为重,年均发病率分别为8.59/10万和9.24/10万,20世纪70年代以后广西开始持续推广使用乙脑疫苗,包括流行季节前突击接种和纳入免疫规划管理,1980-2000年代的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75/10万,1.34/10万,0.44/10万;全区所有县和市辖区都有病例发生,但病例主要集中于桂西北、桂南和桂东地区,这些地区为乙脑的高发区;发病主要集中于5-9月份;患者以0~14岁农村散居儿童为主。结论广西乙脑发病流行呈下降趋势,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低年龄儿童;经过持续多年的乙脑疫苗突击接种和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广西乙脑防控已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8-2009年风疹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区2008-2009年的风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福田区2008-2009年累计报告风疹病例45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88/10万,2008年发病率稍高,不同年份间报告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全区各街道均有发病,2008年风疹高峰期出现在3月份,2009年风疹高发月为5月份;病例高发年龄段在15~35岁;发病群体主要为学生(24.44%),散居儿童(20.00%),商务工作者(11.11%);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男女性别比为0.7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监测及提高重点人群疫苗的接种覆盖率是预防与控制风疹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2020—2022年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 探讨COVID-19流行规律, 为制定防疫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COVID-19疫情、人口、经济、人群健康等信息,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及负二项回归进行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截至2022年12月31日, 全球3年平均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27.95‰、28.44/10万, 病死率1.02%。2020—2022年全球COVID-19发病率依次升高(10.67‰、26.04‰、46.98‰), 死亡率先升后降(24.82/10万、44.90/10万、15.56/10万), 病死率呈下降趋势(2.33%、1.72%、0.33%)。每年各月报告确诊、死亡病例数无明显季节性分布。美洲、欧洲的累计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非洲的累计病死率最高。高、中高收入国家的累计发病率、死亡率高于低、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累计病死率最高。接种疫苗后, 除发病率继续上升外, 死亡率, 病死率等均下降。2020年负二项回归分析显示, 卫生支出占G...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北海市2005-2010年肺结核发病水平及流行特点,为控制结核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0年北海市网络直报的肺结核病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北海市共报告肺结核病例1263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34.20/10万,各年度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64.50/10万、154.42/10万、154.92/10万、146.27/10万、100.38/10万、90.45/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每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总体分布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各年龄组人群肺结核发病以青壮年组(15~54岁)例数最多,儿童组(0~14岁)最少;不同性别发病比较,男性多于女性;农民是发病的主体,为7137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56.51%;发病地区分布不均衡,年平均报告率以海城区最高,为175.49/10万,铁山港区最低,为79.96/10万。结论北海市推行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加强了DOTS管理措施,肺结核疫情得到了有效遏制。今后应重点加强海城区人口和青壮年人群尤其是男性青壮年农民的肺结核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增城市2002-2006年狂犬病流行形势及预防控制效果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2-2006年增城市狂犬病疫情监测及现场调查资料,运用Excel2003软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2002-2006年共发生狂犬病2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55/10万,病死率为100.0%。发病高峰在秋冬季,占总病例数的77.27%。男女性别比为2.1∶1,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8.18%。疫情首先在南部地区出现,随后逐步蔓延到中、北部地区,至2006年该市9个镇街中有8个镇街出现了病例。结论当前该市狂犬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流行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清新县2006—2007年麻疹的发病情况分析,了解其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pi Info软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2006—2007年清新县共报告253例麻疹病例,确诊190例,临床诊断63例,麻疹平均发病率22.14/10万。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7月,占全年病例的67.19%。发病年龄分布呈现〈8月龄的婴儿和〉20岁年龄组的成人发病增高的现象。56.13%的病例无麻疹疫苗免疫史,32.80%的病例接种史不详。病例呈现全县散发流行及局部地区聚集的现象.乡镇发病率最高的达138.72/10万。结论麻疹的发病水平与其疫苗的初免和复种工作落实情况有密切的关系.免疫接种是目前麻疹防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泉州市2009年麻疹监测结果,为制定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国家麻疹监测方案开展监测工作,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和Excel 2003软件对2009年麻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共有132例麻疹疑似病例纳入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管理,确诊15例,发病率为0.19/10万,排除病例报告发病率﹥1/10万的县(市、区)占41.67%;48 h个案调查率为96.09%,7 d内血清检测结果及时报告率达到85.51%;血标本采集率为52.27%(69/132),检测麻疹IgM阳性率为21.74%,检测风疹IgM阳性率为42.03%。73.33%的病例集中在晋江;53.33%的病例集中在1月份和4月份;66.67%的病例集中在0~7月龄小年龄组和﹥14岁的大年龄组;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73.33%;66.67%的病例是流动人口;60%的病例在发病前7~21 d去过医院。结论 泉州市2009年麻疹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无MV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人群是麻疹发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泉州市2009年高中学生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疫苗集中接种工作质量。方法对甲流疫苗集中接种前后的准备、接种率和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甲流疫苗集中接种质量控制严格;临时接种点设置规范,功能分区合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急救药械和临床医生配备齐全;严格执行接种后观察30 min。高中学生接种率为83.96%,异常反应发生率为2.37/10万。接种2周后高中学生发病率和发病构成比均明显下降(χ2=39.346,P〈0.001;χ2=6.280,P〈0.05),且未再出现暴发疫情。结论甲流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24例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做好乙脑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快速IgM抗体捕捉ELISA进行患者血清或脑脊液的乙脑抗体检测,结合临床表现予以诊断。对确诊病例利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共收集疑似乙脑患者血清/脑脊液标本626份,阳性224例,检出率为35.78%,脑脊液的阳性检出率略高于血清。男女比例为1.24:1,好发年龄为10岁以下及50岁以上,发病者多数在农村。发病时间7-10月,发病高峰集中在8月。结论开展乙脑病例监测,在高发地区及农村进行重点控制,加强宣传教育和增强灭蚊、防蚊意识,加强中老年人的乙脑疫苗免疫接种,是降低乙脑发病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该县疟疾基本控制在1/万以后8年血检阳性的疟疾病人的来源、疟原虫种类和发病情况。方法对2000—2007年全县疟疾血检阳性病人资料进行收集统计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该县8年所检查出的疟疾病人中,本地感染病人仅占12.50%(11/88),无恶性疟病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占87.50%(77/88),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疟疾病人多数在海南省感染后带回本地,占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比例的90.91%(70/77),并有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的病人占9.09%(7/77)。结论该县当地居民疟疾病人的发病率从原来的1/万控制到现在的1/10万以下,但是目前该县疟区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90年代前以本地感染性疟疾病人为主到本世纪转变为以输人性疟疾病人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安溪县2010年手足口病的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策略和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报告卡信息,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全县报告手足口病283例,报告发病率为25.87/10万,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聚集性病例1起。病例报告最多的是市级医疗机构,占48.1%。从发病到诊断间隔时间中位数为2.46d。疫情呈散发趋势,构成比以龙涓(13.78%)和官桥(7.77%)较高,发病率以福田(110.10/10万)和桃舟(58.08/10万)较高,兰田构成比(0.4%)和发病率(3.83/10万)均最低。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例为2.41∶1,0~3岁高发(84.45%),以散居儿童(89.00%)为主。每个月均有病例报告,11和12月发病最少,9月最多,全年以4-5月和8-9月为发病高峰,呈双峰分布。结论应提高基层医疗单位对手足口病的诊治能力和群众防病及就医意识,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防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东莞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出对策。方法对东莞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患者的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型。结果东莞市2009年和2010年分别报告手足口病9263例和22721例,发病率分别为127.34/10万和373.28/10万。5岁以下婴幼儿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的91.68%和92.15%;散居儿童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的78.26%和73.58%;男性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的65.29%和65.27%;每年的4月份和10月份有2个发病高峰,前者为全年的发病高峰;暴发疫情均发生在托幼机构;分别有49.30%和53.65%的病例由EV71引起,所有死亡病例均由EV71引起。健康人群肠道病毒隐性感染率为11.67%,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其他肠道病毒(95.24%)。结论东莞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大于2009年;应重点做好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监测及5岁以下散居儿童和托幼机构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