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深圳市疟疾流行病学特点,并评估防制效果。方法收集2007-2009年全市"三热"病人血检监测及疟疾发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三间"分布特点,通过比较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前后疟疾发病率的变化,评估疟疾防制效果。结果 2007-2009年疟疾发病总数为85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025/万;输入性疟疾病例为54例,占总病例数的63.5%(54/85),其中恶性疟15例;2007-2009年本地疟疾发病数稳定在每年10例左右,而输入性病例数变化明显,分别为15,29和10例;按地区分,报告病例数前三位依次是罗湖、宝安和龙岗区,分别为31、21和20例,南山和福田区各5例,盐田区2例;发病时间动态分布显示每年的6-8月为发病的高峰期;从事野外作业的低收入群体和往来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的商务人员为高危人群。实施以输入性疟疾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后,2009年疟疾发病数和输入性病例同比下降了46.1%和65.5%。结论深圳市本地疟疾疫情稳定,输入性疟疾是导致疟疾疫情波动的主要因素。今后,深圳市疟疾防制应以输入性疟疾为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2.
2003—2007年中山市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山市2003—2007年疟疾流行特点与趋势,为今后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山市疟疾的监测数据和疟疾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5年来确诊疟疾80例,其中间日疟76例,恶性疟4例,年平均发病率0.0615/万。输入病例占总病例数78.75%,发病为散在分布,病例波及90%镇区。结论近年来,疟疾呈平稳下降态势,病例以外来输入为主。提示应加强发热病人血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病例,同时应加强对来自重点疟区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桐柏山及大别山区疟疾流行态势,分析流行因素,提出有效控制措施。方法收集桐柏山及大别山区1990-2007年各县(市)疟疾疫情、气象资料及调查资料,分析流行态势及因素。结果桐柏山区系中度不稳定疟疾流行区,疟疾回升间隔为8~9年,流行年发病率最高为28.35/10万,非流行年发病率最低为6.55/10万,传染源的积累是造成当地疟疾流行的主要因素,流行年疟疾发病与温度、降雨量密切相关,其高峰在降雨后1个月;大别山区系低度稳定疟疾流行区,年发病率在1/10万以下,连续10年以上无回升。结论桐柏山及大别山区疟疾现已降至1/万以下,大部分地区仅属残存病例,控制传染源是遏制疟疾回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云南省保山市疟疾发病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对保山市2003—2008年的疟疾疫情和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保山市2003—2008年共有确诊的疟疾病例15762例。发病率为108.63/10万,占总报告传染病的36.95%,位居报告传染病之首;死亡31例,死亡率为0.21/10万,病死率为1.97%。其中间日疟11128例,占总发病数的70.60%;恶性疟3675例,占23.32%;混合感染93例,占0.59%:未分型866例,占5.49%。发病以外源性为主,占总发病数的94.87%。发病最高的是腾冲县,共发9021例,占全市发病数的57.23%,发病最低的是昌宁县,共发37例,占0.23%。2005年发病最高,共发3940例,占各年份发病总数的44.58%。通过认真完成“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疟疾项目”和常规疟疾防治的各项工作内容.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发病从2003年的2585例下降到2008年的1116例,下降率为56.83%。结论保山市2003—2008年的疟疾疫情自2005年回升以后每年都有所下降,说明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可以继续按照目前这种主要围绕血检、现症病人治疗、休止期根治、流动人口管理、主动病例侦察、内源性疫点处理、重点人群发放预防药和进行卫生宣教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开展防治,以进一步降低疟疾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668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和掌握上海市疟疾的流行特征。方法对2003-2008年上海市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08年期间共有668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占全部疟疾病例的85.97%,其中间日疟482例、恶性疟42病例、疟疾(未分型)144例。病例分布于全市19个区县;发病季节呈全年分布;男女性别比为2.16∶1;年龄在1~81岁间;职业主要为民工和学生。感染来源地主要为安徽等周边省市疟疾流行地区和非洲等国外疟疾高发区。结论输入性疟疾病例是本市疟疾的主要疫情特点,病例感染来源地主要为安徽等周边省市疟疾流行地区和非洲等国外疟疾高发区。  相似文献   

6.
1994年~1996年广东省报告疟疾病例,分别为7987、4742和2530例,均为间日疟,年发病率分别为万分之1.21、0.70和0.370近三年来,以月报告病例最多的是1994年8月,有1377例,最少是:1996年2月仅86例。近三年共镜检发热病人1181556人次,发现疟原虫用性者33186例,阳性率为2.81%。在疟疾病例中,本省居民占49.4%,外来人口占47.0%,输入病例占6.6%;疟疾与职业的关系抽样调查显示,以建筑民工最多,占21.3%,当地居民次之占18.9%,种养殖者占16.1%。以嗜人按蚊为传疟媒介的地区发病率最高选4.14/万,微小按蚊区次之0.65/万,中华按蚊区最低仅0.14/万。总之,近三年我省疟疾发病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评价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机制对控制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的作用。方法主动侦查与被动侦查相结合,通过发热病人血检和疟疾病人个案调查,使用回归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广东参加疟疾联防的6个地级市16年共发现流动人口疟疾病例32233例,其中归属广东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2401例;归属海南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11224例;归属广西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4253例;归属其它省籍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有14355例。32233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中,输入性恶性疟有47例,其余32186例为间日疟。流动人口中的回归人员共有病例7183例,血检阳性率为2.75%:流动人口中的外来人员共有病例25050例,血检阳性率为2.19%;两者血检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种职业的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野外作业与室内作业人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2—2007年广东省疟疾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通过连续16年的疟疾联防,广东流动人口疟疾疫情得到控制,输入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明显减少,广东省疟疾疫情稳定,年发病率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8.
合肥市2012年境外输入性疟疾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合肥市2012年境外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探讨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方法收集整理合肥市2012年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相关资料.对疟疾流行病学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合肥市共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41例,年发病率为0.55/10万。发病数占首位的是肥东县,占全市的65.9%;发病人群以青、中、壮年为主,均为男性境外劳务派遣人员,首位的劳务派遣国是非洲国家安哥拉。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就诊及时性与有无既往史有关。不同级别医院确诊疟疾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176,P=0.000)。结论随着境外输入性疟疾发生,合肥市疟疾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需要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经过 4 0多年的综合防治 ,我国疟疾的流行态势已发生很大变化 ,疟疾发病人数逐年减少 ,流行程度降低 ,疟区范围缩小 ,截至 1 998年底已有 2 774个县 1 2 .0 1 6亿人口地区发病率在 1 /万以下或无疟疾病例报告 ,即 97%人口地区疟疾发病率已控制在 1 /万以下或为无疟区(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 ,1 999)。疟防工作的重点转向灭疟后期的疟疾监测 ,疟疾监测方法的研究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许多学者就如何简化疟疾监测方法 ,提高监测效率 ,提出了各种方案。现就我国灭疟后期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 概况疟疾监测是灭疟后期的综合性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东莞市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描述性分析东莞市2008-2009年网络直报的手足口病资料。结果东莞市2008-200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2687例,年均发病率为87.21/10万,其中2008年发病率为46.26/10万,2009年发病率为128.16/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主要集中在4-7月,占总病例数的56.59%;我市各镇(街)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最高为大朗镇(364.64/10万),最低为长安镇(34.05/10万),不同地区间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1.09%;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8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两年间共报告暴发疫情22起,罹患率为0.48%~14.58%,时间集中在4-6月份。结论手足口病是东莞市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应加强疫情监测和控制,防止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该县疟疾基本控制在1/万以后8年血检阳性的疟疾病人的来源、疟原虫种类和发病情况。方法对2000—2007年全县疟疾血检阳性病人资料进行收集统计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该县8年所检查出的疟疾病人中,本地感染病人仅占12.50%(11/88),无恶性疟病例;流动人口疟疾病人占87.50%(77/88),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疟疾病人多数在海南省感染后带回本地,占流动人口疟疾病人比例的90.91%(70/77),并有恶性疟和混合感染的病人占9.09%(7/77)。结论该县当地居民疟疾病人的发病率从原来的1/万控制到现在的1/10万以下,但是目前该县疟区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90年代前以本地感染性疟疾病人为主到本世纪转变为以输人性疟疾病人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泉州市1979-2008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为进一步了解泉州市流脑流行情况、有效控制流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泉州市1979-2008年的流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泉州市1979-2008年报告流脑831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71/10万,死亡245人,年平均死亡率0.14/10万,病死率为2.95%。有明显的冬春季发病高峰,1~4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4.44%。农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区,农村、城市平均发病率分别为6.01/10万、3.33/10万。年龄组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0~岁、5~岁、15~岁,分别占发病数的28.24%、18.56%、13.40%。学生发病最多占36.21%,其次为散居儿童占33.06%,第三为农民占16.94%。流行菌群以A群为主,B、C群病例呈散在发生。结论1982年起实施流脑疫苗接种后,流脑发病率及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提示加强疫情监测,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流脑疫苗的接种率,推广接种A+C流脑疫苗,对预防和控制流脑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安溪县病毒性肝炎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的流行和变化趋势。结果 1963-2011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27155例,年均发病率为67.10/10万;死亡31例,年均死亡率为0.07/10万。流行具有周期性,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例为2.48:1;年龄以15~44岁为主,占64.13%;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0.63%。结论提高甲、乙肝疫苗的接种率是防制病毒性肝炎的关键,同时要注重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控。  相似文献   

14.
何茂林 《医学信息》2018,(4):120-122
目的 分析我县疟疾病的流行特征及综合防控策略,总结消除疟疾的经验。方法 收集1952年~2016年我县疟疾疫情发展的有关数据和防控的具体措施,对取得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及评价。结果 我县的疟疾的年发病率由1964年的1352.2/万下降至1984年的3.2/万,1988~2004年均未发现疟疾疾情报告,全县基本实现了消除疟疾的总体目标。2005~2011年均发现有散落的病例报道。2012~2016年共收到3例国外输入性的疟疾病情报道。结论 我县运用的综合性的疟疾防治措施,取得理想的防治疟疾效果,达到了消除疟疾的目的。输入性疟疾及其二代疟疾病例我县今后预治疟疾病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