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频率、类型、特异性和抗体效价。为输血前检查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广州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20160例。选择含特定抗原的筛选红细胞,采用聚凝胺介质微板法进行不规则抗体初筛,阳性样本使用试剂筛选细胞和试管法进行确证试验,仍然阳性的样本采用谱细胞微柱法进行特异性鉴定并测定效价。结果20160名广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中共筛查出不规则抗体97例,检出率为0.48%,其中IgG型抗-E1例,IgM型抗体96例,包括抗-P14例,抗-M2例,抗-Lewisnn1例,上述抗体效价均不超过8;冷自身抗体59例和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30例。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xz=18.7201,P=1.51E.05)。结论广州献血人群中存在低比例的不规则抗体,对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有利于电子配血及血液预警系统的建立,对提升临床用血安全性、有效性和智能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评价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在无偿献血者梅毒筛查中的应用价值,选择适用于血站血液筛查梅毒的检测方法.选择无偿献血者20200份血液,采用RPR和TP-ELISA方法检测梅毒抗体,经初筛、复检阳性标本再以TPPA法确认.结果表明:R...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本地区妊娠梅毒的流行情况,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至12月间来我院的孕产妇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分析。结果在6401例标本中检出梅毒患者57例,检出率为0.89%。结论对孕产妇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及规范治疗是杜绝先天梅毒,控制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近几年我院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流行趋势,不断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确保输血安全,更好地为无偿献血招募宣传提供方向.方法 收集2012年至2016年我院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性指标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ALT检测结果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我院近几年206962位无偿献血者中,血液感染性指标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总体不合格率分别为5.8%、0.64%、0.45%、0.31%、0.61%.其中ALT的不合格率位居第一,其次为HBsAg和抗-TP;血液检测不合格各项目男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人群中抗-HIV阳性检出率较高,抗-HIV总体检出率为5.31/万.结论 我院无偿献血者血液中,ALT的不合格率位居第一,其次为HBsAg和抗-TP;人群中抗-HIV的阳性检出率较高,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献血前宣传、征询和初筛工作,建立固定自愿的献血队伍,加强质量管理和规范操作,最大程度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昆山市无偿献血者中梅毒检测ELISA法和TPPA法的结果,提高血液安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和采用梅毒螺旋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法(TPPA)进行梅毒螺旋抗体的阳性确认.结果 昆山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检出率逐年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无偿献血者,梅毒检出率均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了避免血源的浪费和提高血液安全,应对献血者的血浆样本进行严格筛选筛查,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5992例孕产妇梅毒筛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妊娠期梅毒的流行情况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5992例孕产妇进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筛查,对TRUST阳性病例再进行梅毒螺旋体血清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诊。并对围产结局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5992例孕产妇,检出梅毒患者43例(0.72%),其中30例经青霉素治疗的患者其新产儿经半年以上随访无1例感染梅毒,在未治疗的13例患者中有10例分娩的新生儿TPPA滴度均≥1:40,其中2例为先天性梅毒。1例为死亡梅毒婴儿。结论 开展妊娠期梅毒血清学的产前筛查,加强对妊娠期梅毒的治疗,对减少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妊娠期妇女梅毒感染率制定治疗预防措施。方法对来我院产前检查,并建立围产期保健卡的孕妇进行梅毒螺旋体快速血清反应实验(RPR),阳性者再进行梅毒补体试验确诊(TPPA)。结果53528名围产期孕妇进行RPR筛查试验,58例孕妇确诊梅毒感染,感染率为1.08%,9。结论孕期开展RPR筛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LT筛查在无偿献血血液安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追踪广州地区2007—2008年ALT单项检测首次不合格的献血者再次献血时的血液筛查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7—2008年广州地区9122位ALT单项检测首次不合格的献血者中,1005人(11%)再次来献血,其中,五项传染病指标全部标合格者747人(74.3%),258人(25.7%)不合格,其中ALT单项仍为阳性者240人,为不合格总人数的93%,有18人(7%)献血者传染病指标转为不合格,其中ALT阴性而其他四项指标不合格者15人,ALT合并其他传染病指标不合格者3人。结论ALT筛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肝炎病毒窗口期或隐匿性感染的漏检.在其他更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引入我国血液筛查之前,ALT筛查对降低输血传染病残留风险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5875例孕早期孕妇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妊娠早期孕妇梅毒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产前梅毒血清学检测必要性。方法回顾2008年~2010年我院报告的妊娠梅毒病例进行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5875例孕妇中确诊妊娠梅毒59例,感染率为1.00%,2008年~2010年三年感染率分别为0.91%、0.96%和1.14%。89.84%的患者为潜伏梅毒。作过婚前或孕前检查的孕妇感染率为0.46%,未作过的感染率2.07%,明显增高。结论孕早期孕妇梅毒感染不容忽视,加强孕早期孕妇梅毒检测,可及早采取防治措施,保证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10.
珠海市无偿及有偿献血者梅毒检测情况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主要传染途径是性接触 ,其次是母婴垂直传播及经输血传播 .此病可侵入人体任何器官及组织 ,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对珠海无偿献血者中进行梅毒检测 ,并与以往有偿献血者中梅毒检测进行比较 ,以便有效地预防输血后梅毒的发生 .1 材料与方法1 1 检测对象  1995~ 1998年有偿献血者共 4 92 2 8例 ,1999~ 2 0 0 2年无偿献血者 5 1314例 .1 2 试剂 RPR试剂 (科华公司 ) ,酶联免疫吸附是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 ,试剂由吉比爱公司提供 ,TPHA试剂由OMEGA公司提供 .1 3 方法 用ELISA双抗夹心法与RP…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粤东地区2005—2007年妊娠期妇女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孕妇合并梅毒感染的危险性,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TRUST)对6409例产妇进行梅毒初筛检测,阳性标本再进行梅毒螺旋体乳胶凝集试验(TPPA)确证。结果6409例孕妇检出合并梅毒感染23例,感染率为0.35%。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10名孕晚期梅毒孕妇所娩下的新生儿中有7例梅毒阳性,梅毒胎传率高达70%以上。结论粤东地区妊娠期妇女梅毒感染率逐年增长。宫内感染危害性很大,应加强产前梅毒筛检。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了献血者献血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和T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应用红细胞酵母花环法和单克隆抗体法,对40例献血者进行了献血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和T细胞亚群水平的测定。结果:献血后外周血中RBC-C3b、CD3、CD4、CD8水平均显著性提高(P〈0.01)。CD4/CD8比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能增强献血者红细胞的C3b水平,T细胞亚群比例升高,使机体进入新的免疫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天河区孕产妇梅毒感染状况,为梅毒防治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08年在本院产科门诊产检的孕妇10754例,采用TRUST作梅毒抗体初筛试验,采用TPPA作梅毒抗体确认试验。结果广州市天河区孕妇梅毒感染率逐年上升,其中2006年3012例孕妇梅毒感染率为1.39%,2007年3727例孕妇梅毒感染率为2.20%,2008年4015例孕妇梅毒感染率为2.81%。不同年龄组孕产妇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15,P〉0.05);不同职业的孕产妇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53,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孕产妇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2,P〈0.05)。结论对孕妇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及规范治疗是杜绝先天梅毒、切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近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措施,以减少血液浪费。方法收集广州血液中心2010-2012年所有血液采集制备信息和血液报废的信息,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采集制备血液2827955U,报废179794U,报废率为6.35%;感染性不合格血液导致的报废占总报废量的64.79%,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感染性不合格血液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2.12%)〉HBV(0.85%)〉梅毒(0.53%)〉HCV(0.49%)〉HIV(0.12%);非感染性不合格原因的报废占总报废量的35.20%,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乳糜血(1.63%)〉过期血(0.27%)〉血袋破裂和渗漏(0.16%)〉其他(0.08%)〉溶血(0.06%)〉血凝块(0.01%)〉纤维蛋白析出(0.005%)。结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是感染性标志物阳性导致的血液不合格。做好献血前的征询和宣传,进行ALT初筛,加强献血知识普及和献血前注意事项的告知,对降低血液报废率,加强血液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06—2011年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的构成特点,为今后东莞市无偿献血宣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东莞市2006—2011年无偿献血人群一般情况及献血情况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1年无偿献血共396984人次,献血人群男、女性别比为2.28:1;献血者文化程度多为初、高中,分别占总人数36.52%及27.01%:献血者职业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者最多,占22%。2007—2011年每年2月献血人次为当年最低。固定献血者具有男性献血者多、捐献血小板者多、单次献血量较大、检验合格率高的人群特征。结论东莞市无偿献血的重点人群是工人,应加强对非工人人群(如在校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等)的无偿献血宣传,鼓励更多的献血者成为固定献血者。  相似文献   

16.
某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梅毒在大学生无偿献血群体中的感染现状和感染高危因素,为梅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东莞市某高校大学生无偿献血人群共3451份血液标本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结果均通过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确诊试验予以确诊。同时随访分析不同专业、性别、学龄大学生的梅毒感染高危因素和性传播疾病(STD)知晓率。结果3451份无偿献血标本中共筛查出11个阳性血样,人群携带率为3.19‰。随访分析结果:医疗卫生专业的大学生对STD知晓率更高,感染率也低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男性大学生在对无保护性性行为、婚前性行为等方面态度上更开放,感染风险高,学龄越大,对STD知晓率越高。结论梅毒在大学生无偿献血群体中呈低感染状态流行,流行强度低于其他人群,但是发病率逐年提高:不同专业、性别和学龄的大学生的STD知晓率有差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暗娼、吸毒人群和货柜司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及梅毒感染的情况,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深圳市2007年和2008年某妇教所收容的暗娼、戒毒所吸毒人员和货柜司机分别抽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HIV1+2抗体检测和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初筛,梅毒阳性者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确证试验(TP2PA)进一步确证,HIV-1确证实验用蛋白印迹法。结果 2007年和2008年暗娼人群均未发现HIV感染者,梅毒感染率分别为7.63%和5.14%;吸毒人群的HIV感染率分别为1.63%、2.67%,梅毒感染率分别为9.32%、2.94%;货柜司机的HIV感染率分别为0、0.31%,梅毒感染率分别为1.05%、0.92%。结论暗娼和吸毒人员的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货柜司机,是感染性病和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加强对暗娼和吸毒人群的行为干预和监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R. Reddy 《ISBT科学丛刊》2012,7(1):296-299
Introduction:  Developing countries face significant challenges in collecting sufficient blood to meet the demands from patients. Southern African countries have implemented many initiatives to recruit and retain sufficient voluntary blood donors and the success has been vari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bjective:  To analyse blood donor patterns and challenges in the 14 Southern African countries and assess progress made in attaining a 100% voluntary donor base as well as collecting sufficient blood as per the WHO recommend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Results:  A literature review showed that between 2004 and 2008 very litt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with regard to improving the number of blood donations per 1000 population and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voluntary non-remunerated blood donors. When factors such as age, disease burden and poverty are factored in, the donor potential in these countries is low. Discussion:  Collecting sufficient, safe blood from voluntary blood donors continues to be a major challenge for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co-ordinated efforts, with assistance from external organizations, is requi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