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东莞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出对策。方法对东莞市2009-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患者的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采用RT-PCR法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型。结果东莞市2009年和2010年分别报告手足口病9263例和22721例,发病率分别为127.34/10万和373.28/10万。5岁以下婴幼儿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的91.68%和92.15%;散居儿童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的78.26%和73.58%;男性分别占当年报告病例的65.29%和65.27%;每年的4月份和10月份有2个发病高峰,前者为全年的发病高峰;暴发疫情均发生在托幼机构;分别有49.30%和53.65%的病例由EV71引起,所有死亡病例均由EV71引起。健康人群肠道病毒隐性感染率为11.67%,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其他肠道病毒(95.24%)。结论东莞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强度大于2009年;应重点做好手足口病的病原学监测及5岁以下散居儿童和托幼机构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深圳市宝安区1989-2009年霍乱流行病学状况,为制定霍乱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深圳市宝安区1989-2009年期间发生的306例霍乱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深圳市宝安区1989-2009年霍乱年发病率呈双峰下降趋势,双峰为1990年的45例和1992年的173例;按月份统计发病流行期为6-11月,9月最多;306例中男性83人,女性223人,男女比为0.375∶1;病例多为15~40岁组,占总病例数的96.32%,0~15岁次之,占总病例数的2.25%;工厂病人患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84.21%,学生、渔民、饮食业人员分别占4.54%、1.42%、1.25%,其它为8.58%;小川血清型304例,占99.35%;O139群2例。结论 深圳市宝安区霍乱疫情近20年来发生2次流行,防控重点时间是夏季,重点对象是青年工人,重点地点是沿海镇(街道)。近10年来霍乱疫情虽较为平稳,但散发疫情仍然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庆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手足口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共报告病例10102例,2008年5~6月、2009年4~6月出现发病高峰,2008年12月出现小高峰;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83.76%,2~4岁最多占49.89%;性别比男:女为1.55:1;主城区发病高于其它地区;实验室确诊病例344例,EV71阳性率52.91%;共报告10例以上的手足口病暴发疫情13起,均发生在小学和幼儿园,10起检出肠道病毒阳性,其中6起为EV71阳性。结论重庆市存在4~6月手足口病流行高峰;高危人群为2~4岁男孩;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小学和幼托机构;EV71肠道病毒是该市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东莞市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描述性分析东莞市2008-2009年网络直报的手足口病资料。结果东莞市2008-200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2687例,年均发病率为87.21/10万,其中2008年发病率为46.26/10万,2009年发病率为128.16/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主要集中在4-7月,占总病例数的56.59%;我市各镇(街)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最高为大朗镇(364.64/10万),最低为长安镇(34.05/10万),不同地区间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1.09%;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8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两年间共报告暴发疫情22起,罹患率为0.48%~14.58%,时间集中在4-6月份。结论手足口病是东莞市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应加强疫情监测和控制,防止其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江门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以了解流行现状和掌握流行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江门市2009-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1年江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24080例,年发病率分别为88.90/10万、185.35/10万、263.66/10万;报告发病率较高的是蓬江区、鹤山市;2009-2011年共发生13起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发病高峰为5-7月;报告5岁以下病例占总数的93.15%(22430/24080),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73∶1。结论江门市足口病的发生存在明显季节、性别、年龄差异,预防控制工作重点为托幼机构。  相似文献   

6.
2010年北京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了解北京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流行特征,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 现场调查北京市2010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基本情况,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北京市报告手足口聚集性病例1350起,暴发疫情81起.聚集和暴发疫情均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2010年35.86%的幼儿园报告了手足口病聚集,距离...  相似文献   

7.
2010年北京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了解北京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流行特征,为有效防控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 现场调查北京市2010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基本情况,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北京市报告手足口聚集性病例1350起,暴发疫情81起.聚集和暴发疫情均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2010年35.86%的幼儿园报告了手足口病聚集,距离市中心近的幼儿园发生聚集比例更高.聚集全年均有报告,疾控部门介人越早,疫情结束越早.近郊区幼儿感染手足口病平均年龄最小.普通聚集和暴发疫情的病原学分类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一些综合性措施能够推迟、减少甚至杜绝手足口病在幼儿中的蔓延.故应着力于抓好日常防控,从根本上减少发病和暴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亳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手足口病发病统计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亳州市2009-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亳州市共报告手足口病27 088例,年发病率在69.79/10万至109.36/10万之间;全年各月份均有病例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3-6月份(54.60%);性别比为1.84∶1,1~3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80.49%,以散居儿童为主,占95.72%,病原学检测EV71病毒占70.67%。结论亳州市手足口病疫情3-6月份为发病高峰,病原学以EV71病毒为主,加强监测、宣传教育是减少手足口发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重庆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下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疫情数据,描述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收集重庆市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分析死亡病例流行特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 2010年报告病例19970例,重症42例,死亡26例,发病率为69.85/10万,死亡率为0.091/10万。4-5月为发病高峰,主城区比远郊区县高发,1~3岁组的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0~3岁男性散居儿童为手足口病死亡的高危人群,临床表现以高热、手足部出疹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症状和体征。聚集性病例多发生在学校和幼托机构。荧光PCR检测阳性率为63.26%,轻症病例以柯萨奇病毒A16型为主(39.09%),但引起死亡的均为肠道病毒71型,病毒分离率为24.30%。结论手足口病疫情的防控重点应放在及时发现重症病例,加强重症病例的临床就治,降低死亡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2008-2012年手足口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林芝地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林芝地区2008-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林芝地区2008-2012年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84例,无危重及死亡病例.全年除2月份外,其余月份均有发病.发病流行特征呈双流行高峰(4月-7月为主高峰,病例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9.32%;10月为次高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3.39%).报告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共计253例,占病例总数的65.89%.男女性病例数之比为1.45:1.不同年份间比较,男女性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x2=0.997,P>0.05);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不同年份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x2=39.773,P<0.05).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致病病原体为科萨奇A16 (CoX16)与其它肠道病毒.2008-2012年出现手足口暴发疫情1起,累计11人发病.结论 林芝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密切关注流行季节(4月-7月)的疫情动态,高危人群为5岁以下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加强疫情监测和健全有效的防控体系是控制我地区手足口病疫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2011-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今后制定和修改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龙泉驿区2011-2015年手足口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时间和空间扫描统计分析.结果 龙泉驿区5年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9 067例,年平均发病率210.83/105;重症病例241例,占病例总数的2.66%,死亡2例.1-3岁散居儿童为该病的高发人群.4-7月和10-12月是发病的高峰月份.EV71是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体.聚集性疫情主要集中于幼托机构,市级幼儿园聚集性疫情发生最少.结论 2011-2015年龙泉驿区手足口病发病水平呈逐年增高趋势,应重点加强散居儿童的社区防控力度,落实幼托机构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安溪县2010年手足口病的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策略和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监测报告卡信息,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全县报告手足口病283例,报告发病率为25.87/10万,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聚集性病例1起。病例报告最多的是市级医疗机构,占48.1%。从发病到诊断间隔时间中位数为2.46d。疫情呈散发趋势,构成比以龙涓(13.78%)和官桥(7.77%)较高,发病率以福田(110.10/10万)和桃舟(58.08/10万)较高,兰田构成比(0.4%)和发病率(3.83/10万)均最低。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例为2.41∶1,0~3岁高发(84.45%),以散居儿童(89.00%)为主。每个月均有病例报告,11和12月发病最少,9月最多,全年以4-5月和8-9月为发病高峰,呈双峰分布。结论应提高基层医疗单位对手足口病的诊治能力和群众防病及就医意识,加强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防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辽宁省2010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特征,探讨恰当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收集2010年辽宁省各市手足口聚集性病例报告进行流行特征、病原分布等方面分析.结果 2010年全省共报告313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累计病例1156例,主要报告地区为鞍山(141起)、沈阳(100起)、营口(44起).自4月起,手足口病聚集病例迅速上升,至7月份达到高峰后一直下降,5-8月报告起数较为集中.聚集性病例的主要发生单位为幼儿园,占89.74%.聚集性疫情感染主要以EV71型肠道病毒为主.结论 手足口病主要分布大中城市,且以5-8月报告起数较为集中,幼儿园为主要的聚集性病例发生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广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了解流行现状,探讨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的流行特征。手足口病的肛拭子标本从哨点医院获得,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疫情暴发月份提前,流行强度增大,高位持续时间延长;市区病例构成从2008年下半年的48.32%逐步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35.09%,农村地区则从2008年的11.95%逐步升至24.67%,城乡结合部相对稳定在40.30%左右;病例主要在5岁以下婴幼儿,但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的两极化发展趋势,男性高于女性;散居儿童病例数构成比从2008年下半年的60.04%增至2011年的68.92%,托幼儿童则从2008年的38.09%降至2011年的28.27%,学生病例2009年以来相对稳定在2.55%左右;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呈现交替流行的现象。结论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不断向低龄儿童、散居儿童和农村地区扩散,同时不同型别的毒株交替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广州市越秀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获得的越秀区手足口病病例资料。结果广州市越秀区2008-2009年共发生手足口病1331例,2008年发病率为3.96/万,2009年发病率为7.50/万,2009年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χ2=125.7,P〈0.001)。男女比为1.61:1,2~4岁组儿童发病率最高,4-6月为发病高峰,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发病率较高,流行期间易在托幼机构中引起暴发。2008年及2009年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为61例和120例,分别占总报告例数的12.71%和13.78%,其中2008年EV71占优势,2009年则是CoxA16占优势。结论手足口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年龄和时间差异,掌握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2006-2010年重庆市北碚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为AHC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来自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的疫情资料,对重庆市北碚区2006-2010年AHC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重庆市北碚区2006-2010年报告AHC病例1152例,年平均发病率38.39/10万,各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88,P〈0.05),童家溪镇(225例)、天生街道(161例)和歇马镇(85例)报告病例数较多,8-10月为发病高峰,此间报告病例977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4.81%;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年龄段为10~19岁(521例),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18,P〈0.05),男性高于女性;职业以学生(58.68%)和农民(10.42%)为主。结论北碚区AHC防控关键时期在5-7月,防控重点对象是男性、学生和农民,中学校为重点地区,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发生疫情后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防控AHC暴发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一起由CoxA16病毒引起的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结果,为有效预防控制幼儿园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幼儿园发病儿童进行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调查;并采集住院病例咽拭子、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RT-PCR检测。结果本次疫情发病8例,涉及3个班,罹患率为1.49%。所有患儿均小于5岁。与首发病例同楼层班级和其它楼层班级之间学童罹患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口腔、手、足部的疱疹,其中2名患儿有发热。检测了3例住院患儿的粪便、咽拭子标本,COXA16核酸均为阳性,EV71核酸均为阴性。通过采取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控制措施21d后,确认疫情终止。结论CoxA16肠道病毒是导致本次幼儿园手足口病爆发的病原。年龄小于5岁、在同教室内与患儿密切接触可能是本次手足口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认识,严格执行晨午检筛查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疫情报告制度可有效预防幼儿园手足口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20年河北省湖北输入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COVID-19)聚集性疫情特征,为该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4月河北省报告63起COVID-19聚集性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63起COVID-19聚集性疫情共涉及病例301例...  相似文献   

19.
门朝霞 《医学信息》2010,23(16):2660-2661
目的根据日照港中小学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病例,参照日照市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情况,分析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治疗措施,为制定防控治疗腮腺炎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日照港口医院2009年腮腺炎诊断病例、日照港中小学发病病例,参照日照市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日照市2009年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日照港口医院网络报告病例18例,住院病例10例,在家隔离治疗8例,日照港中小学发病通过网络报告23例,一周内发病超过10例已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日照市全年通过网络报告病例是246例,男169例,女77例,男女发病比为2.19/1。发病时间:全年均发病,以3-5月份居多占全年发病74%。年龄分布:10-14岁居多,占发病46%。职业分布:学生发病185例,占75.20%。住院病例35例,占16.91%,有并发症2例(睾丸炎、脑膜炎)。通过及时防控、隔离、治疗,疫情得以尽快控制。结论接种腮腺炎疫苗是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的最有效措施。及时隔离、对症清热解毒治疗是防治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制定腮腺炎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广州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及暴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发生流行性腮腺炎2394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7.38/10万,其中2006年报告发病率最高,2007年发病率最低,分别为85.41/10万和45.04/10万。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5-7月,人群主要分布为学生(45%)、幼托儿童(23%)和散居儿童(18%),以5~9岁年龄组的发病数最高(9888例)。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腮腺炎暴发疫情共20起,均发生在学校。结论广州市腮腺炎发病率较高,托幼儿童和学生是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