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目的:研究牵引成骨技术在矫正下颌正中陈旧性骨折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5例下颌正中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的患者采用牵引成骨技术进行矫治,必要时辅助正颌外科手术。结果:手术顺利,外形恢复好,畸形纠正明显,咬合关系重建效果满意;局部成骨满足畸形整复要求,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牵引成骨技术用于矫正下颌正中部陈旧性粉碎性骨折畸形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无需开辟第二术区行组织移植,并发症较少,效果稳定可靠的特点。缺点是整个治疗过程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2.
大鼠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骨改建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下颌骨牵引成骨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牵引成骨技术扩张延长发育不良的下颌骨已获成功,近年来十分盛行。本文综述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特别是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对下颌骨发育不良病例的髁状突的影响,阐述应用传递牵引技术对重建髁状突切除术的髁状突和颞下颌关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们通过观察日本大耳白兔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组织学变化 ,探讨牵引骨形成基本过程。材料和方法 :①牵引系统 :由 2个口外固定牵引固定器和 4根 1 5mm医用克氏针组成。②手术方法 :实验动物选用 30只雄性、重 3 0~ 3 5kg、骨骼发育成熟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从颏下沿轴线作切口 ,显露双侧下颌骨安放克氏正畸牵引器。在第一前磨牙前行骨皮质切开术 ,软组织原位缝合。③牵引过程 :5d延迟期后 ,以 0 2 5mm/次 ,4次 /d的速率牵引。牵引开始后第 8天 (牵引中期 )处死 5只兔子 ,其余继续牵引至第 15天。牵引结束至牵引完成后第 8周、每…  相似文献   

5.
应用三焦点牵引成骨术重建下颌骨缺损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三焦点牵引成骨技术在下颌骨骨段缺损重建中的应用和在重建骨行种植义齿修复牙列缺失的可行性。方法:4例下颌体骨段切除患者,使用内置式三焦点牵引器同期行下颌骨缺损牵引成骨重建。牵引间歇期8天,牵引速度0.25mm×4次/d,稳定期4个月;1例于稳定期结束后在成骨区行种植义齿修复。结果:下颌骨牵引成骨最长45mm。牵引成骨区骨量充足,组织结构及硬度接近正常颌骨。牵引成骨区种植义齿可满足正常功能的需要。结论:三焦点牵引成骨技术可成功用于下颌骨骨段缺损的功能性重建,并可满足种植义齿修复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及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猴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态过程 ,探讨其成骨方式及机理。方法 恒河猴 10只行单侧下颌骨牵引 ,间歇期 5天 ,牵引速度 0 .5mm× 2次 /日 ,共 15天。于牵引后不同时期拍摄X线片 ,行四环素荧光双标记 ,将牵引区骨块标本平分 ,上部骨块制作不脱钙树脂切片 ,5u切片行甲苯胺蓝染色 ,2 0u切片荧光显微镜下测骨组织沉积率 ;下部骨块制作脱钙石蜡切片 ,HE染色。结果 牵引后早期 ,牵引区以平行于牵引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为主 ,可见纤细骨小梁及大量骨吸收陷窝 ,X线片上表现为低密度透光区。稳定期新骨逐渐由两端向中间形成 ,牵引后 4周 ,牵引中心充满平行排列的骨小梁 ,新骨密度仍低于正常 ;牵引后 6~ 12周 ,牵引区粗大的骨小梁呈网状排列 ,可见成熟哈佛氏系统 ,新骨表面形成骨皮质 ,X线片表现接近正常。牵引完成时骨组织沉积率为对照组的4.2倍 ,在稳定期逐渐减慢 ,但牵引后 12周时仍较对照高 40 .91%。结论 缓慢有规律地牵引下颌骨可明显促进新骨形成速度 ,延长骨段。牵引后足够时间的稳定期是新骨生成的必要条件。牵引区主要以膜内成骨方式形成新骨 ,成骨过程为新生与改建并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了解下颌骨持续弹力牵引成骨再生骨密度及强度的变化过程,为弹力牵引成骨这一新技术提供基本数据参考。方法:制作bi-focal技术牵引成骨重建一侧下颌骨3.5~4cm节段缺失的杂种犬动物模型,采用6cm长内置正弦波形记忆合金弹力牵引器自动完成牵引成骨,分别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和生物力学检测仪测量术后不同时期牵引再生骨段的骨密度及强度。结果:各实验犬牵引再生骨段长度均达到3.0cm以上,术后3个月再生骨中央生长区强度和密度达同侧正常骨段的15%左右,术后4个月时可接近正常骨的40%,术后5个月时可达正常骨密度的60%左右。结论:以较快速度弹力牵引获得的再生骨,后期的骨化成熟过程也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牵引成骨术的不同牵引速度和距离对下牙槽神经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16只,以不同的牵引速度和牵引距离组合,随机分成5组。通过肉眼观察、X线片及电生理检查、组织学观察等了解下颌骨成骨及下牙槽神经再生情况。结果以2.0mm/d速度牵引下颌骨会产生骨不连接,以1.5mm/d速度牵引颌骨15mm,虽可获得良好的成骨,但可造成下牙槽神经不可逆性的损伤。结论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的速度宜控制在0.5~1.5mm/d范围内;当牵引距离较小时,可适当加大牵引速度以提高牵引效率,当牵引距离较大时,应调小牵引速度,以减小对下牙槽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利用牵引成骨技术扩张延长发育不良的下颌骨已获成功,近年来十分盛行。本文综述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特别是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对下颌骨发育不良病例的髁状突的影响,阐述应用传递牵引技术对重建髁状突切除术的髁状突和颞下颌关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内置式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的早期并发症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内置式下颌骨牵引成骨术(DO)术中和术后早期并发症,探讨其有效防治方法。方法 对1997年11月~2002年12月间应用DO治疗的48例(83侧)下颌骨畸形或缺损患者进行分析。其中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小颌畸形双侧13例、单侧9例,下颌骨发育不足或小颌畸形14例,第一、二鳃弓综合征单侧5例、双侧1例,爆炸伤或肿瘤术后缺损畸形5例,Treacher Colins综合征1例,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者19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口内或(联合)口外切口并应用内置式牵引器。总结自施行手术开始至牵引完成期间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结果 6例患者出现术中或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其中牵引机械装置故障2例,骨皮质切开术不彻底1例,早期感染1例,前牙严重开He1例,牵引早期疼痛剧烈1例,积极处理后均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结论 减少DO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的机理,熟悉掌握下颌骨及邻近解剖结构,熟练操作规范,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口内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新骨形成的X线和生物力学特征。方法以beagle实验犬4条为实验对象,建立人工下颌骨体部2.0cm缺损实验模型;半年后,二期手术形成骨传送盘,固定口内牵引器,术后10d起,以0.5mm/次,每日2次的频率向恒定的方向行牵引传送骨盘,至缺损区完全封闭。固定35周后安乐处死动物,切取标本行X线摄片,测定新骨组织的弯曲极限强度和硬度并与正常骨组织比较。结果①下颌骨缺损完全封闭,传送骨盘与远端骨段形成骨性联接,新生的骨组织形态与自然下颌骨相同,不易区分。传送骨盘与对侧基骨形成骨性融合。②新骨组织形成正常皮质骨和松质骨结构,放射密度低于正常下颌骨。③压力实验DO间隙新骨组织平均极限强度(69.4±19.2)MPa,相当于正常下颌骨的(78±3.5)%。传送骨盘与基骨的连接部位平均极限强度(46.9±8.4)MPa,相当于正常下颌骨的(49.3±3.9)%。结论应用口内双端式传送牵引成骨术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35周新骨组织改建成熟为适应正常生理功能的骨质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下颌骨牵引成骨区即刻牙移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下颌骨牵引成骨后在新骨区即刻牙移动时牙周组织的改建行为及牙移动规律。方法:选择4只牙列完整的Beagle犬,其中2只犬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牵引完成后,即刻以3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进入牵引成骨区;另外2只犬拔除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后3个月,以3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实验中,每周加力1次拍摄X线片,并记录牙移动速率。牙移动8周后,观察实验牙及其牙周组织特点。测量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实验牙借助自制的持续加力装置移动进入牵引成骨区,实验牙未产生倾斜,牙无明显松动,牙根未见明显吸收。实验组牙移动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1。组组织学观察发现,牙槽骨和牙周膜未出现不可逆性损伤。结论:牵引成骨区的新生骨质中,牙可以快速而平稳地移动。  相似文献   

13.
14.
提要:下颌骨髁突缺损及发育不足是临床常见疾病,常造成患者患侧下颌支高度降低、咬合紊乱及面部畸形,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牵引成骨由于具有无免疫排斥、无供区损伤、精确可控、可改善软组织形态的特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及国内外文献,对下颌支牵引成骨髁突重建进行评述,主要就治疗时机、术前设计及模拟、术中术后控制及注意要点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牵引成骨术治疗下颌骨畸形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刚  郑杰  吴烨 《口腔医学研究》2006,22(3):338-339
我科2003~2004年应用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ngensis,DO)矫治2例严重下颌骨发育畸形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转移盘牵引成骨整复山羊下颌骨缺损体内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转移盘牵引成骨器(bifoc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整复山羊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皮质骨切开术制备转移盘,修复下颌骨缺损15mm,延迟期7d,骨牵引每日1.0mm,每日2次,牵引完成后转移盘与对侧骨残端加压压迫3d,固定期X线观察及组织学研究。结果:转移盘为带有下牙槽动脉血供的骨块,骨牵引器固位良好,下颌骨在解剖关系状态下完成骨缺损修复,固定期2周放射影象可见新骨生成,4周可见骨样结构,2-3月骨质修复完成,结论:该牵引器设计合理,固位可靠,手术方法简单,治疗程序有效,可以完成下颌骨缺损的整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分析口内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新骨形成的超微结构特征和矿化成分 ,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标本取自 4条beagle实验犬下颌骨应用口内传送牵引成骨术产生的新生骨组织和邻近原骨组织 ,用扫描电镜观察新骨区的超微结构特征 ,并用X线能谱仪计算机系统测定新生骨Ca/P质量比。结果 :①下颌骨缺损完全封闭 ,牵引间隙有大量新生骨组织生成 ,骨质密度近似正常骨组织。传送骨盘与基骨界面骨性融合。②牵引间隙新生骨平均钙磷质量比 1.80 ,传送骨盘平均钙磷质量比 2 .0 2 ,传送骨盘与对侧基骨连接部位钙磷质量比 1.67。新生骨和传送骨盘与对侧已骨连接部位的钙磷比率显著低于传送骨盘。结论 :beagle实验犬应用口内传送牵引成骨术在原位产生的新生骨段 ,术后 3 5周可矿化、改建为接近成熟的正常骨质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促进记忆合金牵引器弹力自动牵引成骨进程。方法手术截除杂种犬一侧下颌骨2.5-4.0cm骨段,按bi-focal牵引成骨原理安置记忆合金牵引固定装置,并将聚四氟乙烯膜覆盖于骨膜剥离的下颌骨颊侧面;术后3个月取下颌骨观察并测量骨密度和强度。结果节段缺失下颌骨得到重建,传送盘前后各形成1.5-2.5cm再生骨段;新骨高度及厚度接近正常下颌骨,骨密度和强度接近或超过正常骨半量值。结论膜引导技术可以避免骨不连,加快弹力牵引再生骨的骨化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使用3种不同牵引器(牙支持式、骨支持式和混合支持式)的下颌骨正中牵引成骨系统的有限元模型。方法:使用人体颌面部标准解剖模型,通过激光扫描,建立下颌骨、牙列和颞下颌关节盘的三维几何模型。描绘出颞下颌关节囊轮廓并生成关节囊几何模型。将下颌骨几何模型和3种牵引器简化几何模型导入有限元建模软件中,建立3种牵引器的下颌骨正中牵引成骨系统的有限元模型。结果:成功建立了使用3种牵引器下,颞下颌关节可自行旋转的下颌骨正中牵引成骨的有限元模型。结论:该模型仿真程度高,接近临床实际,为后续研究下颌骨正中牵引成骨对颞下颌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20.
下颌骨牵引成骨与直接延长术的组织学比较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通过对下颌骨牵引成骨与直接延长术组织学变化的对比研究分析,探讨牵引成骨的成骨机制。方法:24只狗随机分为牵引成骨组和直接延长组各12只,用HE染色光镜组织学检查方法分别观察牵引第6天、牵引后固定2、8周不同时期的两组组织学变化。结果:牵引组在牵引后固定第8周,牵引区几乎完全由新生的骨组织连接修复,成骨方式是以膜内成骨为主,伴有少量的软骨内成骨;而直接延长组仅早期在两骨断端附近可见活跃的膜内成骨,两周以后则以软骨内成骨为丰,中间区域仍为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8周以后成骨量增加.但中央仍为软骨组织和纤维组织间隔。结论:牵引成骨以膜内成骨为主,达到良好的骨愈合,直接延长成骨效果不稳定,容易导致成骨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