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静  卢丽娜 《光明中医》2006,21(11):33-34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称"口僻".是由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早期治疗则是关键,治疗正确则阻止病变发展使病及早治愈.采用针灸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在我国古代中医书籍中早有记载.笔者在临床治疗实践中,采用中药贴敷配合针刺治疗5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疗效显著,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是已被针灸界及患者认可的好方法。周围性面瘫作为一个外感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多因机体脉络空虚,六淫之邪(主要是寒邪、热邪)乘虚侵犯人体,客于面部经筋、脉络而成,因此,在运用针灸治疗该病时要针对病机辨证施治。兹举笔者验案四则,浅述周围性面瘫运用针灸辨治通络四法,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3.
妊娠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症状无异于一般性周围性面瘫,表现为病变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由于人群的特殊性,针灸治疗在常规基础上有所修改。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33例周围性面瘫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观察针灸配合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针刺加艾灸配合脉络宁静脉滴注等治疗。结果 5个疗程后,痊愈18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愈显率为87.88%。结论 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效果显著。建议临床诊治周围性面瘫时,须防同时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以免漏诊而漏治。  相似文献   

5.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针灸临床治疗以周围性面瘫居多。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本身的病变,多由免疫力低下,细菌、病毒感染引起,以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导致的面神经水肿、变性、麻痹最多见,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针灸在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对于周围性面瘫治疗的针灸介入时机问题,目前学术界尚存一定争议,本次研究将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三组,对各组针灸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量化评定,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时期针灸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从而探讨针灸介入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概述近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对近5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及其疗效。结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显著。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好,但缺少治疗机理方面的研究,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系统,应进一步规范临床研究,优化针灸处方,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进一步提升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查阅了近年文献资料,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不同针刺手法的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时常见的联合治法3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作简要的点评,以期为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为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8.
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瑛  吴曦  胡卡明  陈晓琴 《中医杂志》2008,49(5):465-468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针灸治疗最常见的病种之一.针灸治疗该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丰富,鉴于周围性面瘫具有不同分期的临床特点,我们就周围性面瘫的分期、针刺时机、神经定位以及疗效评价等问题,对近年来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整理新近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总结和探讨其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优势。方法:分别从针刺疗法、温针灸、透刺、分期治疗、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及针药结合等方面进行论述。结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显著疗效,临床操作方法灵活。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具有显著的优势,需要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选择最佳针灸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景旗  李静 《光明中医》2023,(12):2436-2439
目的 归纳总结近3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实践与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 查阅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相关文献,归纳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手段及疗效。结果 汇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最新研究成果,归纳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结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优势独特,但缺少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法与评价标准,未形成统一规范的临床路径,仍需更严谨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1.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古称“口僻”,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发病迅速,伴有面部呆滞,患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鼻唇沟变浅等。多由卫气不固,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面部络脉,久则瘀滞经脉,导致经络阻滞,气血痹阻,筋脉失养,筋肉弛缓不收而发病。针灸治疗面瘫,疗效肯定,已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同。田霞主任从事针灸临床近30a,博闻勤勉,爱患如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近10a中开展了面瘫专科治疗,每日接诊面瘫患者达三四十人次,对针灸治疗面瘫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古今国内外文献报道,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而且优于它法.面瘫即面部肌肉纵缓不收而瘫痪,俗称“口眼歪斜”,中医上称之为“”.本病是外感风寒脉络受阻,气血流通不畅所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进行了文献概述,包括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要方法,如毫针、梅花针、电针、穴位注射及特殊取穴等治疗方法,对各治疗方法的优势进行总结;分析近年来临床常见的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思路,包括辨证治疗、分期治疗及迎随补泻,对各诊疗思路的选择进行概述;概述针灸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适应症,包括针灸结合刺络拔罐、针刺结合艾灸、针药并用、针推结合等方法,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提供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概述,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整理近3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研究和临床报道,对最新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方法:归纳总结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及疗效。结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方法多样,疗效显著。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良好且优势独特,但诊疗方法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15.
周围性面瘫作为临床多发病与常见病,若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将影响面部神经功能。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传统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对近5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进展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面瘫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罐结合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灸、拔罐、推拿综合对30例面瘫初中期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同时与30例针灸组对照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周围性面瘫的症状改变量表分析,表明综合针灸、拔罐、推拿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能使面瘫症状得到改善,缩短面瘫的治疗时间,减轻后遗症。结论:综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邹维  毛靓瑶  张芳侠 《陕西中医》2013,34(7):933-934
<正>面瘫又别称为"口眼歪斜"、"口目僻"、"口僻"等,其发病多是人体正气不足、面部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等邪乘虚侵袭面部进而痹阻脉络之气血,使面部阳明、少阳等经筋失于濡养,而致口眼歪斜。历代医家在对于面瘫的治疗方法上可谓是"百花齐放",而其中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和疗效更是早已被接受和肯定,然而临床上虽有"针灸之名",却往往以针刺为主,无灸疗之实,对于用运动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则是少  相似文献   

18.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最常见于贝尔麻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在疾病早期,西医主张应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改善血循环的药物,临床恢复较慢,效果不尽如人意。针灸与中药熏蒸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两种重要手段,已在临床应用了几千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适应证之一。本文就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有关报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50例针灸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周围性面瘫采用针灸推拿治疗,10天为一疗程,治疗1—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结果:50例面瘫患者总有效率96%。结论:推拿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时机及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针刺时机、取穴部位、治法、刺灸法四个方面对近年来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肯定;尽管在理论上对于针刺的时机以及健、患侧取穴之间存在争议,但多项临床观察的结果表明,针刺治疗介入早疗效较好;远道配穴治疗能够提高疗效;尚未形成统一的治法和刺灸法,并且其理论基础各异。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认识和应用,应建立基于循证医学的评价体系,增强疗效指标的客观性,并且加强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