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直升机高原应急医疗救护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一种高原搜救直升机的应急医疗救护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平战时搜救直升机对高原危重伤员的医疗急救。方法:根据M17B-7直升机的特点.研制了直升机高原应急医疗救护系统.系统由呼吸复苏与监护设备箱、急救背囊、保温袭和转运担架等组成。结果:研制的复苏与监护设备符合人体工效要求,高原急救背囊和保温袋的功能可满足对重症伤员综合急救复苏处置和复温、保温的要求。该系统能独立完成复合伤、多发伤的包扎、止血、固定等紧急处置,能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及有效的呼吸支持,可维持重症伤员生命体征检测和进行冻伤复温救治。结论:直升机高原应急医疗救护系统能独立开展对重症伤员的急救监护,具备良好的救治能力、野战生存能力.能够按勤务要求和部队建制体制编配.将为高原遇险人员的搜索和紧急救治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2.
现代战争,重症伤员将明显增加,同时,部队机动性增加,使得伤员与救治机构的距离大幅度增加,要求必须向前沿提供更高层次的医疗保障,本文所述的担架集成式综合急救系统,正是为满足这种需要而研制的,该系统机动性强,能抬,能推还可附载在车,船、飞机等运载工具内快速投放至急救现场,独立对重症伤员实施急救综合处置,复苏,稳定伤员伤情,也可作为转运平台对重症伤员实施长距离转运并维持转运后送途中的急救,系统内嵌的电能,氧源可连续工作不小于2h。  相似文献   

3.
刘琼  杨霞 《现代保健》2013,(6):139-140
目的:探讨规范化救治在高处坠落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急诊科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高处坠落伤院前急救患者96例进行规范化救治,即快速的急救反应能力,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转运途中的严密监护,院前与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结果:96例高处坠落伤患者中,有92例患者均安全回院;死亡4例,其中有3例到达现场已死亡,有1例在转运途中死亡,抢救成功率95.83%.结论: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对高处坠落伤患者通过规范化救治,患者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可降低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山东卫生》2008,(1):37-38
呼啸的救护车、忙碌的白衣天使、明亮的无影灯……120急救医疗服务以其发现、报告、反应、现场抢救、运输中监护、转运至院内救治六大功能,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命保障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提高一线救治现场及后送途中对伤员的监护能力,研制一种战伤无线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方法:系统由多台便携监护终端和一台中央监护终端组成,通过无线自组网,构成中央集中监护系统.便携监护终端可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血压、体温、心率、呼吸等生理参数,并将生理数据无线发送到中央监护终端进行显示、分析、诊断和存储.结果:该系统具有多参数连续监测、小巧轻便、中央集中监护等功能,通过基本性能及临床适用性试验,证明了该系统功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论:该系统可以在一线救治现场及后送途中连续监测伤员生命体征,也可在野战救护替代床旁监护仪构建中央集中监护系统.卫生员无须亲临病床即可对多名伤员实施监护,及时掌握伤员伤情,调整救治方案并采取必要措施,有助于节省卫生资源,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6.
虎门医院于1989年5月13日创办了一所集院前抢救、院内抢救、重症监护为一体的“虎门创伤急救中心”。四年来,出车现场救护2711辆次,住院治疗伤病员1680人次,住院治愈率为98.1%,抢救危重病员1381人次,抢救成功率为98.97%。作者通过总结中心的组织和实践结果后提出:作为集院前抢救、院内抢救、重症监护为一体的急救单位符合我国国情,特别是适合城镇地区。严重创伤急救要做到分秒必争,要具备现代化通讯,方便的交通环境和良好的运输工具,救护车上有良好的院前抢救设备,有相当数量的、常备不懈的急救专业队伍。实践中总结出:警医结合呼救快,医车结合出车快,内外结合联络快的经验。提出严重创伤伤员的救治,院前快速救送是前提,急诊手术是挽救伤员生命的关键;优化组合急救专业队伍,专业人员一专多能是提高创伤急救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医疗急救中的"生命绿色通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救生命绿色通道是一个健康无阻的通道,它能使患者获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它可以无障碍地以最快的速度向危重伤病人提供最好的服务。因此,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的生命绿色通道显得非常重要。1生命绿色通道的主要结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是生命绿色通道的三个主要部分,它们既是独立的环节而又相互紧扣、无缝衔接构成一个整体。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U-SS)的一个子系统,它承担着院前急救、途中监护和转运的任务,是急救过程中首要环节,是生命急救绿色通道的开端和前段。院前急救应强调先救命后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制一种可携带重症急救设备的便携式前出急救背囊,以方便在无依托的环境下快速高效实施紧急医疗救援和卫勤保障。方法:在囊体外部设有携带重症急救设备的专用组合式囊袋,其内设备可通过管线出入口与外部有效连接,将重症急救设备集成于单个急救背囊。结果:可满足院前急救、突发紧急医疗救援、野战救护中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快速医疗救治需求。结论:该新型急救背囊具有结构精巧合理、携带使用方便、功能强大广泛的特点,为重症伤员的一线救治提供了可靠的途径,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一种便携式生命支持系统,该系统是为院前重症患者转运所研发的小型综合急救系统。方法结合内嵌设备结构及急救器材与药品的配置特点,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机械通气、输液、吸引、监护、供氧、供电等模块。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系统框架整体结构、设备安放位置、固定方法、干涉情况、操作性能等进行仿真设计。结果该系统可与通用担架进行快速卡锁形成便携式重症监护病房(ICU),可以搭载多种交通工具,并能利用车载电源,在运送途中对患者实施不间断治疗和救护,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本文研制的便携式生命支持系统外型小巧,重量轻,便携性强,功能齐全,操作方便,为院前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不间断急救复苏,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综合急救装备。  相似文献   

10.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北京急救中心受北京市卫生局的委托,第一时间集结了北京市51所医院的73辆救护车和297名急救人员,配置300多万元的近百种物资,组建了全国最大的急救转运救援队伍,于5月15日奔赴灾区.与日常急救工作不同,突发灾难时伤员转运工作具有伤员人数多、伤情种类繁、行驶里程长、救援投入大、工作难度高等诸多特点.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伤员的转运工作,对于圆满完成整体救援工作和对伤员的进一步救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急诊科作为每个医院窗口科室,不但担负着一般急诊病人的救治,更担负着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危重病人在急诊科救治过程中,由于突发疾病病情不稳、诊断不明确往往死亡率高,风险大,医患矛盾多。为了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本文提出建立“危重病人一站式流动救护技术平台”,树立抢救室随病人移动的理念,实现急诊危重病人的抢救一明确诊断一进一步专科治疗这一流程的无缝衔接,缩短病人在绿色通道中的救治时间。有望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水平,减少死亡,提高急诊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12.
加强急诊"三环理论"的实践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急诊"三环理论"在急危重症的抢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急诊科自2005以来的院前急救、急诊抢救、急诊ICU等环节的临床资料及急诊医生培养情况.结果 急诊科布局合理,急诊绿色通道通畅快捷.120出诊平均在接诊后5~10分钟内到达现场,抢救成功率87.34%,抢救后的危重患者在转运途中无死亡;院内急诊抢救成功率95.25%,急诊ICU救治成功率95.69%,无手术死亡.结论 按照急诊三环理论建设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可以实现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诊体系和重症监护治疗体系无缝衔接,有利于提高危重病抢救成功率和处置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急诊医学队伍.有针对性的人员排班和与其他科室的良好协调能进一步保障危重病患者的抢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主要就院前急救护理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应对措施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所接到的急救电话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急救护理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1年,该院护士在综合水平的提升方面明显优于2010年,患者的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救护车的出车时间也明显缩短,它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为了提高院前急救护理的质量,医院就必提高120的接听应急能力,须强化人员配备、加强急救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在急救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救护车的出车时间,而且还可以提高院前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张巍巍  夏宇 《中国校医》2022,36(2):94-96,99
目的 探讨危机管理结合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在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4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重症颅脑损伤患者129例,2019年4月—12月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期间收治的6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20年1月—9月实施危机管理结合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期间收治的65例患者设为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院前和院内的急救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由120送来的196例病人院前和院内急救护理情况。结果经急诊抢救后52例送ICU进一步治疗,68例病情稳定后送手术室实施必要的手术,74例抢救稳定后送普外科进一步保守治疗,2例院前死亡,8例因重度休克时间过长,ICU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正确、及时、有效的救护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院前急救是严重创伤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了院前急救模式与标准多样、急救信息难以实现实时共享等问题,分析了将5G技术应用于智慧医疗院前急救的优势,包括实现区域急救资源调配合理化、生命体征信息传输实时化、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同步化、远程急救远程会诊精细化和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无缝化,并结合5G智慧急救系统的实践演练,认为该急救模式的创建可提高严重创伤抢救效率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急诊收治的52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吸氧、评估疾病等综合措施进行急救,并安全转运到医院进行急诊就治。结果:所有患者经综合措施急救后,50例(96.2%)患者救治成功,2例死亡,死亡率为3.8%。结论:采取综合有效的急救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保障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目前影响脑卒中患者人院延迟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8年4-9月确诊脑卒中住院患者179例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发病至住院的时间将患者分为≤6h组(85例)和>6h组(94例),分析影响入院延迟的相关因素.结果 179例患者发病至住院的平均时间(26.2±0.1)h,中位时间为7.5 h.两组患者既往有心脏病和糖尿病病史、发病地点距医院较近、首发症状有抽搐或意识障碍、首诊地点为急诊室、选择急救120、就诊途中时间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地区远、门急诊处置时间长是影响入院延迟的主要因素.结论 目前脑卒中患者入院延迟现象严重,缺血性脑卒中溶栓率低.主要原因在于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不了解,不能充分利用院前急救系统.  相似文献   

19.
Patient delay in seeking medical assistance for acut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the incidence of potentially life-threatening arrhythmias en route to the hospital were examined in a 22-month community trial of ambulance telemetry. Of 7,654 patients transported, 179 who had electrocardiograms (ECGS) transmitted were found to have had acute MIs or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c events. Fifty per cent of these patients summoned an ambulance within 30 minutes and 72 per cent within two hours after the onset of acute symptoms. Fifty-eight patients had potentially life-threatening arrhythmias. Interventions with drugs and/or defibrillation was required in 22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intervention with CPR alone was required in six patients. Twelve of these 28 patients survived through hospital admission and six were alive at three months. The relatively low outcome/input ratio of this experience necessitates re-evaluation of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atient selection criteria in populations considered for telemetry.  相似文献   

20.
郑州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实践和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郑州市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功能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郑州市"120"指挥中心派急救车出诊情况和25家急救站的急诊救治情况.结果急诊出车逐渐增多,市内出车半径在5Km以内,平均8min到达现场.各种创伤是急诊出车的第一位原因.25家急救站中自主型模式一个,以内科为主的半自主型模式7个,通道型模式17个.严重多发伤可在自主型模式急救站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明显缩短了受伤到确定性手术的时间.结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抢救和重症监护治疗.布局合理的急救站为急诊病人提供了快捷的院前急救,迅速转运危重病人到自主型模式急救站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