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重症肝炎存活率与凝血酶原活动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1990年~1994年诊断为重症肝炎(下称重肝)100例,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换算凝血酶原活动度(Pa)并与存活率的关系作一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00例重肝中,男83例,女17例,年龄4~71岁(平均月岁),急重肝12例,亚重肝19例,慢重肝69例,诊断按1990年上海全国第六次肝炎会议标准。二、检测方法及Pa的计算公式PT测定采用简易凝血酶生成试验(STGT)并设正常人对照组(阶段性正常值11~15秒)。、对照者PT一民7.—一Pa。:==:===X100%“一病人PT一巨7””“”””‘三、结果(见附表)从附表看出,… 相似文献
2.
重症肝炎继发细菌感染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病毒性乙型肝炎 (重肝 )尤其是亚急性和慢性重症肝炎 ,由于严重的肝脏细胞坏死 ,一旦继发细菌感染可进一步加重肝脏坏死。早期及时发现继发感染 ,选用有效抗菌素 ,是抢救重症肝炎的重要措施之一。我科 1993~ 1999年收治重症肝炎 89例 ,现将其继发性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如何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及预后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89例重肝均为住院病例 ,男 80例 ,女 9例 ;年龄 18~ 6 7岁 ,平均 42岁 ,尤以 40~ 5 3岁为多。全部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诊断标准。腹腔内感染 71例 ,占 79.77% ;肺部感染 10…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56例重症肝炎及10例深度黄疸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表明急重肝和亚重肝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0%及95.5%。10例无昏迷、腹水等临床症状的深度黄疸患者,肝活检诊断5例为亚急性肝坏死,5例为慢活肝。以上提示临床诊断重症肝炎有明显局限性,原因主要是与亚急性肝坏死者临床表现多样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5.
<正>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简称MSOF)是重症肝炎常见的合并症及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现将我院1988年至1991年收治的重症肝炎105例作回顾性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05例中男79例,女26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75岁。平均37岁。其中急性重症型2例、亚急性重症型41例、慢性重症型62例。HBsAg(ELISA)阳性76例,占72.4%。 相似文献
6.
肝病患者常发生糖代谢紊乱,重肝患者尤为多贝。本文对重症肝炎患者的血糖降低作了临床研究。共检测41例,其低血糖发生率为70.7%(29/41),且重肝神志昏迷者血糖降低尤为明显。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41例重症肝炎患者均系我院住院患者。1、诊断标准及分型:41例均符合1990年上海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之重肝诊断标准。其中急性重肝24例,亚急性重肝11例,慢性重肝6例。按病原学分 相似文献
7.
乙肝抗 HBc- Ig M研究报告较多 ,本文采用 EL ISA法系统地观察了 996例抗 HBc- Ig M阳性的动态变化 ,其中 HBs Ag阳性 962例 ,阳性率为 96.6% ,HBe Ag阳性 481例 ,阳性率为 48.3 % ,抗 HBe Ab2 93例 ,阳性率为 2 9.4% ,抗 HBc Ab阳性 912例 ,阳性率为 91.6% ,经过实验结果的长期观察抗 HBc- Ig M与 HBs Ag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抗 HBc- Ig M阳性的患者多数伴 HBs Ag阳性 ,是判断急性乙型肝炎的重要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肝脏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之一 ,肝脏不仅是人体多种物质代谢的中心 ,而且具有解毒 ,吞噬和免疫功能 ,当肝脏发生病变 ,特别是发生严重疾病时 ,易并发各种感染 ,而肝脏的这些重要功能必将受到严重损害 ,而且是互为影响 ,恶性循环 ,本人将我院收治的重症肝炎 16 0例并发感染 71例作一分析讨论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6 0例重症肝炎均为我院 1992~ 2 0 0 1年收治的住院病人 ,其中慢性重症肝炎 10 6例 ,急性重症肝炎 5 4例 ,男 12 4例 ,女 36例 ,年龄 11~ 82岁 ,平均 39.2 5岁 ,发病高峰年龄 31~ 4 8岁。1.2… 相似文献
9.
重症肝炎患者一旦发生并发症往往很难纠正,后期多死于 并发症。因此对其预防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异常重要。本文就 其并发症的预防,谈谈护理中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0.
重症肝炎常见合并症是出血、感染,肝昏迷及肝肾综合征.合并重度心律失常文献资料极少,现总结4例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4例均为男性,年龄30—63岁.既往都有肝炎病史.此次复发均力高度黄疸、腹水、出血.2例有神志改变。乙肝标志物2例HBsAg、HBcAg、HBeAg均(+);2例HBsAg、HBcAb均(+).肝病复发至心律失常发生20—57天.2 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TBIL)229.4—300.6umol/L(病例1、2、3、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38%—48%(例1、2、3);血钾1.4—2.0mmol/L(例2、3);6.4mmol/L(例4);血钙1.6—1.7mmol/L(例2、2),3.07mmol/L(例4);血镁1.35mmol/L(例1);血清乳酸脱氢酶(LDH)400—405u/L(例1、3),LDH1,43—43.8%(例1、3);LDH_2,38.5%—42.6%(例1.3);血清肌酸激酶(CK)35—40u/L(例1.3);CK—MB65—74u/L(例1、3).所有检查均在心律失常发生时或发生前1—2天进行.3 心律失常类型例1:窦性心律不齐、高度房窒传导阻滞,偶伴心室夺获,房室交界性逸搏.一过性心室停搏.例2:室性自主心率,交界性逸搏.例3:单源多发成对室性早搏、暂短性室速.例4:窦性停搏。4 讨论肝脏病变同时发生心律失常机理有多种推测.但重症肝炎合并重度心律失常极少。本文仅就各种检查结果对发生重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与亚急性重症肝炎的内毒素血症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观察了我科自1987年3月~1990年6月收治的58例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的内毒素血症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估计的作用。结果表明,内毒素血症在急性肝炎的发生率是50%,重症肝炎为100%,而且重症肝炎的内毒素水平高于急性肝炎,内毒素水平大于与小于250pg/ml两组,病死与存活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内毒素水平与PT延长秒、Fn、Lpo水平有关。肝功能损害形成了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加重了肝功能损害,形成了恶性循环。阻断恶性循环,抗内毒素血症治疗是重要的一部分。我们采用了“重肝Ⅰ号”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14.
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的临床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的资料表明,现行的CAH临床诊断标准还有待完善。应寻找肝细胞碎屑性坏死和肝纤维化的敏感血清标志,以早期发现轻型CAH。 相似文献
15.
16.
重型病毒性肝炎382例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0年1月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治的重型病毒性肝炎382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重型病毒性肝炎382例,经积极治疗死亡236例,病死率61.78%;存活146例,生存率38.22%;〈20岁组与21~50岁组病死率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20岁组和21~50岁组与〉50岁组病死率比较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各临床分型病死率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两组生化指标检测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年龄较轻病死率较低;临床分型病死率呈现为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亚急性重型肝炎病死率。临床生化指标总胆红素、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甲胎蛋白等对于判断重型肝炎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象分析,观察慢性重型肝炎的外周血象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ACT-15美国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患者末稍血。结果 外周血象指标显示,慢性重型肝炎存活组与死亡组红细胞与血小板指标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外周血象对判断慢性重型肝炎病情预后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对胎儿的影响,为该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年2月至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35例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了研究,将其作为观察组,以同期35例育龄期但非妊娠期重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征、肝功能以及对妊娠合并重型肝炎对胎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如死亡、肝性脑病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以乙型肝炎为主,其次为甲肝和丙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功能检测比较中,观察组患者ALT、ALB、PT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随着妊娠周期的增加,早产和死胎的发生率有明显的升高。结论妊娠合并重型肝炎与非妊娠重型肝炎临床表现明显不同,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区别对待,积极治疗与终止妊娠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6年11月-2010年6月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率为26.1%(30/115),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50.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76.7%;其感染因素为广谱抗菌药物、激素应用、白细胞减少、侵入性操作及疾病严重程度(P均<0.01);研究组与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70.0%(21/30)和50.6%(43/8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死亡危险因素为侵入性操作、血白细胞减少和疾病严重程度。抗真菌治疗有效的患者肝功能呈好转趋势。结论:了解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对疾病的预防、诊疗及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