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范云霞 《山东医药》2005,45(27):87-87
近年来,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2例,现就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8例PDA合并心内畸形的病人,5例行经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插管前动脉导管结扎术,3例行经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转流后经肺动脉切口动脉导管缝闭术。结果本组无早期死亡病例,术后均恢复顺利,治愈出院,随访4个月至5年,无晚期死亡和导管再通。结论同期手术矫治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可以减少手术风险和两次手术创伤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经导管关闭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和室间隔缺损的进展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王慧深,李渝芬自1967年Porstmann等[1]用导管法经股动脉置入塞子,成功堵闭第1例未闭动脉导管(PDA)后,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缺损的研究成为非开胸法...  相似文献   

4.
经导管堵塞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89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导管堵塞婴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对89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采用了4种不同堵塞装置治疗。结果总成功率98.88%(88/89),失败1例,严重并发症2例,术后24小时内残余分流19例(21.3%),经1个月~3.5年随访,微量残余分流7流(7.08%)。结论经心导管堵婴幼儿动脉导未闭安全、有效、操作简单、适应证广,可作为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1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年龄7岁~47岁,平均23.2±2.6岁,对其采用改进的Porstmann法实施经皮穿刺堵塞术。以彩色多普勒,气囊导管探测未闭导管的大小,结合导管卡尺测量塞子并实施堵塞术。14例关闭成功,其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均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随访1年~7年无栓子移位或再分流发生。在未闭导管关闭后约30min时易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甚至发生休克。早期处理可避免这一并发症。此方法易于确定未闭导管的实际内径,可避免单凭造影测量的误差,疗效可靠。失败4例:1例未闭导管呈反漏斗型,1例塞子过小,脱入肺动脉,经送至股静脉并切开取出;另2例系股动脉太细而不能送入选定的塞子。1例因压迫过度发生股动脉血栓,经手术去除。  相似文献   

6.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树祥  张玉顺  代政学 《心脏杂志》2002,14(6):546-547,549
本文综述了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治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介入治疗的方法、适应证和治疗效果。提出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应该首先选择经导管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臧其威  陈伟  郑中锋 《山东医药》2007,47(36):57-58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粗大型动脉导管未闭15例。全组病例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认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手术治疗粗大型动脉导管未闭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36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处理组16例和对照组20例,处理组于封堵术后即刻静脉应用rhBNP,48 h后比较2组封堵术前后肺动脉收缩压和肺动脉平均压.结果:2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和肺动脉平均压明显低于封堵术前水平(P<0.00);处理组肺动脉收缩压和肺动脉平均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封堵术后应用rhBNP可进一步降低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9.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但其中部分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因其解剖及合并症的特殊性,导致其介入方法及器械使用较为特殊,现复习相关文献对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电视胸腔镜下动脉导管钳闭手术方法及疗效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下钳闭动脉导管的手术方法 ,总结近期及远期疗效。  方法 :36例患者 ,平均年龄 9.0 8± 4.96岁 ,平均动脉导管直径 0 .6 2± 0 .2 5 cm,73.0 %为管状型 ,其余为漏斗型 ,均采用大号钛夹钳闭。  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在电视胸腔镜下完全钳闭动脉导管 ,无导管损伤出血、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术后超声心动图复查 ,无残余分流。术后最长已随访 3年 ,均未发现导管再通现象。  结论 :电视胸腔镜下钳闭动脉导管可取得良好的近期与远期手术效果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其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胜病的10%-21%,每2500-5000例存活新生儿中即可发生1例。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3[1-2]。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降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正常通道,正常新生儿的动脉导管在出生后即开始发生收缩,在24~48小时内实现功能性闭合。过去外科开胸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唯一方法,随着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早期诊断、药物干预和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其中经导管介入治疗已逐步成为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的重要治疗方法并趋于规范化。本文对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诊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且肺动脉收缩压在80mmHg或以上,肺动脉平均压在60mmHg或以上的动脉导管未闭病人31例,回顾性分析病人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31例病人术前肺动脉收缩压80~183(112±28)mmHg,肺动脉平均压63~130(82±22)mmHg。其中30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97%),1例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因无合适封堵器而行手术治疗。封堵后10min,26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2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0%以上,另2例肺动脉收缩压无明显改变。1例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在术后3d复查心脏超声时发现封堵器脱人肺动脉而转入外科手术治疗;在5例双向分流者中,1例于术后2个月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1例于封堵后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但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术后2年出现右心功能不全表现。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若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向右分流,可用经导管封堵术进行根治;但若为双向分流时,经导管封堵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介入治疗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2例Amplatzer堵闭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护理经验。结果:护理有效地配合治疗,22例均封堵成功(100%),其中19例PDA即刻完全封堵无残余漏,3例有10%残余漏,经对症处理,2个月后残余漏消失。结论: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重点把握术后24h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做好穿刺伤口及肢体的护理,有助于保证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成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在动脉导管封堵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体内特性,以期研制一种用于封堵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的新的治疗系统.方法 小型猪8头,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建立降主动脉起始部和肺总动脉之间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术中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行直视下封堵术.术后2 h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0 d行主动脉逆行造影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情况.术后30 d处死、解削实验动物,并以电镜检查人工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内膜组织.结果 1头小型猪在术后6 h因支架移位导致肺动脉栓塞而死亡,另外1头小型猪在术后2 h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6头小型猪饲养30 d后处死.术后2 h超声心动图和术后30 d主动脉逆行造影均未见残余分流.术后30 d动脉导管均完全封闭,4例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和3例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被新生内膜完整覆盖.电镜检查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的新生组织均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结论 采用带瓣膜心血管内支架能有效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残余分流及支架移位发生率低.新生内膜能够覆盖动脉导管的主动脉端和肺动脉端.  相似文献   

20.
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新型封堵器堵闭动脉导管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Baxter聚四氟乙烯 (PTEF)带环人造血管缝合在犬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之间建立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 ,3~ 6d后经皮穿刺封堵动脉导管。术后 1周、1个月、6个月行大体解剖 ,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5只犬成功建立了动物模型 ,5只模型犬均堵闭成功 ,无残余分流。术后 1个月封堵器表面部分由内皮组织覆盖 ,术后 6个月封堵器两端完全为一层内皮组织覆盖。结论 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堵闭实验性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