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由Barker等首先创立的一种用于调节和干预大脑功能的物理方法[1],其原理为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改变皮质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相应的生理生化反应[2]。最早仅用于运动神经功能完整性的诊断,由于其无创、无痛、非侵袭  相似文献   

2.
【摘要】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治疗精神分裂症(SZ)的方法,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局部神经调节的研究之中。rTMS对治疗SZ的阳性症状(包括幻觉、妄想等)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SZ的阴性症状也有一定改善作用。然而,如何精确定位和刺激强度的选择以及哪些SZ患者最适合rTMS治疗等问题尚未明确。运用MRI等影像学方法,从脑结构、功能和代谢等角度去探究rTMS的治疗作用机制及疗效预测,对于rTMS定位和评估治疗结果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旨在就SZ患者进行rTMS治疗前后的头颅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阐述了rTMS的潜在作用机制、疗效预测手段和神经导航定位等方面的最新发现,主要进展有额叶皮层厚度的改变、左半球颞顶皮层及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功能障碍与精神分裂症rTMS治疗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有关,基于MRI的神经导航定位有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侵入性的经颅磁刺激可以产生无痛性感应电流来激活皮质,从而改变大脑内的生理过程,实现皮质功能定位。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大脑局部皮质兴奋性,改变皮质代谢及脑血流来达到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目的,例如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癫痫、脑卒中后遗症和精神疾病等。在合适的刺激参数下,经颅磁刺激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无框架立体定位导航式经颅磁刺激可以提高刺激部位的准确性,为临床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5.
磁敏感加权成像是利用不同组织间磁化率不同而产生图像对比的一项新技术.和磁共振的其他技术相比,磁敏感加权成像最大的优势在于清晰显示颅内静脉结构及铁沉积,因此目前最多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及变性疾病的诊断和研究.但在外伤、肿瘤等疾病中的价值也在不断被挖掘.  相似文献   

6.
功能磁刺激中线圈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改进功能磁刺激中的线圈,解决影响线圈刺激特性的主要因素:兴奋点的确定和聚焦性,方法:用法拉第定律计算线圈的感应电场分布,结果:当神经和8字形线圈的手柄垂直,并且和线线圈边缘相切时,感应电场的一阶导数极大值点不随线圈的半径和刺激深度变化;用组合线圈可以减小目标点以上区域电场的一阶导数值。结论:对于8字形线圈,和传统的刺激方法相比,使用新方法易于确定兴奋点位置,所提出的组合线圈可以改善沿深度方向的聚焦性。  相似文献   

7.
陈怡 《西南军医》2016,(2):165-169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而且恢复困难,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和重点。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有明显优势。本文就经颅磁刺激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利用局部组织间磁敏感差异和血氧水平依赖(BOLD)效应形成影像.起初主要应用于亚毫米水平上显示脑静脉血管,随着对SWI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对显示组织内血红蛋白代谢物(如含铁血黄素、铁蛋白)、铁沉积、钙化等成分也十分敏感.如今SWI已广泛应用于各种脑血管病变、脑外伤、脑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脊髓病变及体部疾病的诊断.就SWI原理及目前在临床疾病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铁芯的位置与大小对经颅磁刺激线圈特性的影响,并设计经颅磁刺激铁芯线圈.方法 在8字形线圈和双锥形线圈结构中引入不同位置、尺寸的铁芯,利用COMSOL软件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最大诱发电场、刺激深度、聚焦性变化规律,并通过品质因子对线圈的综合性能进行评估.结果 基于8字形线圈的优化中,铁芯两脚靠近线圈相近两边,填...  相似文献   

10.
赵妍  田冲  胡大明 《兵团医学》2016,50(4):35-37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急性期吞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低频电刺激治疗组和高频频率电刺激治疗组),各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分别加用30 Hz和80 Hz频率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为期3周.治疗前后,采用日本洼田饮水实验对入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高频治疗(80Hz)治疗效果阳性率明显高于低频(30Hz)治疗效果(P<0.001).结论:高频率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低频率治疗.  相似文献   

11.
功能磁刺激线圈阵列设计与场分布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实现在目标区域内的电磁场聚焦,解决功能磁刺激的兴奋点定位问题。方法:建立了单线圈磁刺激模型并设计了半球形和平面聚焦线圈阵列,而后使用经过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对注入阵列各子线圈电流的大小和相位进行了优化。结果:通过计算,显示了线圈阵列在优化后的电流组态下产生的磁场和电场在计算区域内的分布和二维等高线图。结论:本文提出的聚焦线圈阵列可在目标区域产生具有良好聚焦性能的电磁场分布,并具有可同时聚焦至多个靶目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频率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HF-rTMS) 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PHN) 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 2019 年 5 月至2021 年5 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2 例 PHN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假刺激组 (33 例)、5 Hz 治疗组 (32 例)、10 Hz 治疗组 (37 例), 假刺激组患者予以模拟 HF-rTMS治疗, 5 Hz 治疗组患者予以 5 Hz HF-rTMS 治疗, 10 Hz 治疗组患者予以 10 Hz HF-rTMS 治疗, 对比观察 3 组患者疼痛程度、用药剂量变化情况、睡眠质量、舒适度、总体印象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 4?8、12 周后, 5 Hz 治疗组和 10 Hz 治疗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均明显低于假刺激组, 且以 10 Hz 治疗组最低 (F = 19.401、51.201、55.031, P 均 < 0.001); 而 3 组患者药物调节情况 (MR) 评分均无明显差异(F =0.051、0.034、0.108, P =0.951、0.966、0.899)。 治疗 12 周后, 5 Hz 治疗组和 10 Hz 治疗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评分明显低于假刺激组, 且以10 Hz 治疗组最低 (F =18.825, P <0.001)。 治疗8、12 周后, 5 Hz 治疗组和 10 Hz 治疗组患者 Bruggrmann 舒适度量表 (BCS) 评分均明显高于假刺激组, 且以 10 Hz 治疗组最高 (F =30.920、79.523, P 均 <0.001); 5 Hz 治疗组和 10 Hz 治疗组患者总体印象变化量表 (PGIC) 评分均明显低于假刺激组, 且以 10 Hz 治疗组最低 (F =21.310、131.904, P 均 <0.001)。 3 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 5 Hz 与 10 Hz HF-rTMS 对 PHN 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 10 Hz HF-rTMS 对患者疼痛、睡眠质量、自觉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节细胞胶质瘤(GG)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对GG的术前诊断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G的MRI表现.结果 病例中26例单发,1例多发.幕上22例,颞叶13例,额叶6例,枕叶、基底节区及三脑室各1例;小脑及环池共3例;同时累及幕上、幕下1例;脊髓内1例.据其MRI表现分为实性、囊实性及囊性,其中实性7例,囊实性19例,囊性1例.21例瘤周轻度或无明确水肿,边界清晰.平扫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24例患者行增强扫描,2例无明确强化,14例病灶轻度强化,8例明显强化.结论 GG的MRI表现多样,但仍具有一定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B细胞淋巴瘤(PCNSL)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材料和方法:10例病理证实的PCNSL行磁共振常规及二维多体素波谱俭查,分析肿瘤实质、瘤周区域以及对侧的谱线,并将肿瘤实质的波谱与病理对照。结果:PCNSL的波谱表现为Cho峰升高及NAA、Cr峰的降低,1.3ppm处升高的Lip峰。瘤体和瘤周区域在Cho/Cr、Ch/NAA上有显著差异;Cho/Cr在瘤周区域2、3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瘤周区域2和对侧之间存在差异而在瘤周区域3和对侧之间无差异;1例病灶在瘤周区域3以远处仍可见异常谱线。HE染色和KP-1染色显示:HE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密集,细胞形态较为单一;KP-1染色显示含脂质组织细胞散在分布于肿瘤细胞间。结论:PCNSL对周围浸润达到肿瘤强化边缘外15mm处,这可能对淋巴瘤的治疗有意义,而Lip峰和脂质吞噬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6.
Dendritic cells (DCs) are the most effective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APCs) and are used in a variety of immunotherapeutic approaches. 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 (ACI) of cancer using DCs has attracted much interest due to their capacity to promote immunity in prophylactic and therapeutic protocols. As one approach, DCs are injected into patients or tumor‐bearing animals, to trigger specific antitumor immunity. In that framework, several approaches to DC delivery have been reported, including direct intratumoral injection; this has yielded positive but variable results. The underlying reasons for this have not been fully determined, but major hypotheses includ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in delivering cells into tumors and tumor‐mediated immunosuppression. Image‐guided ACI offers the potential to establish that DCs are efficiently delivered to the tumor site, which might eliminate some of the variability. Therefore, we developed highly sensitive methods for monitoring the injection or trafficking of DCs into tumors using a clinically approved formulation of a gadolinium‐bas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contrast agent, Gd(III)‐HP‐DO3A (ProHance?). We determined the labeling efficiency of DCs with this formulation; that labeling DCs with this agent did not inhibit expression of surface markers important for antigen presentation and activation of naive T cells; that their capacity to interact with natural killer (NK) cells was not reduced; and that their migration was not diminished. Further, we determined that ProHance?‐labeled DCs can be effectively imaged in vivo in establishe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umors. Magn Reson Med, 2009. © 2009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伸长细胞型室管膜瘤(TE)的 MRI表现,提高对其病理亚型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TE 26例,观察肿块发生的部位、大小、内部的信号特点、有无囊变、出血、“帽”征、脊髓空洞、水肿、有无种植转移及增强扫描后的强化特点等。结果26例中,幕上2例均位于左侧额叶,呈大囊小结节结构,与左侧脑室相通,囊内呈均匀脑脊液信号,结节均呈等T1稍短T2信号,增强扫描结节明显强化。椎管内24例,颈段及颈胸段肿瘤16例,1例为囊性肿块,可见出血液-液平面,余均为实性肿块,呈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4例中心短T2出血信号,囊变常见,6例可见“帽”征,增强后12例边界清晰,大部分中等程度强化,13例有空洞形成,1例有延髓及小脑播散。胸腰段及腰段肿瘤8例,等T1、等或稍长T2信号,其中4例病灶中心有陈旧出血信号,3例病灶边缘小圆形囊变,1例病灶伴空洞,未见“帽”征,增强后呈中等强化。结论脑及脊髓内 TE 的MRI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中枢神经系统 Rosai-Dorfman 病(RD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增加对该病的系统性认识,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3例病理确诊的中枢神经系统 RDD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点。结果2例发生于颅内,1例发生于颅外。病灶均呈等 T2、等 T1或稍高 T1信号且均可见明显强化。2例单发病灶,1例位于上矢状窦旁,1例位于颈部脊髓,均靠近硬膜。另 1例为多发病灶,位于脑室内。结论基于脑膜或者脊膜生长的独立或多发病灶,特别是形态或分布以中线为轴对称生长与在脑内静脉系统周围的病灶,应考虑到中枢神经系统 RDD 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