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伤寒论》方剂组成的一种特定形式——药对的配伍规律及特点进行了探讨。指出《伤寒论》的药对是方剂组成的核心和基础 ,具备了方剂的基本主治功能 ,体现了方剂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药对配伍选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伤寒论》使用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药对,其药对配伍的原则为相互协同、互补互制、相畏相杀,还对《伤寒论》桂枝芍药等26种常用药对进行了选析,对学习和运用经方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方配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荣  王玉香  王景洪 《河南中医》2009,29(3):225-226
《伤寒论》方组方严谨,用药精湛,配伍合理,疗效显著,被尊为经方。其常见配伍用药规律有相辅相成、相反相成、阴阳对立、寒热并用、舍性取用、反佐、药对、相畏相杀等,对现代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仲景《伤寒论》113方中,应用人参的共有23方。《神农本草经》将人参列为上品,认为"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商。久服轻身延年"。仲景所用人参应为五加科人参,而非桔梗科党参。根据我国著名本草专家黄胜白等经长期考证:"今天的党参并非古之党参。唐代以前,人参有上党参、东北参和高丽参3种,都属于五加科植物。山西上党所产人参品质最佳,简称为党参。后来因长期采挖,上党人参逐渐绝迹。为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著作,被后世医家称为方之祖”。纵观全篇,113方中运用大黄者达15方之多,其立方严谨、配伍精当、疗效卓著。现就《伤寒论》中大黄的配伍规律浅析如下。一、配芒硝、枳朴,泻热通便、行气荡积大黄苦、寒,泻热去实、推陈致新;芒硝咸、寒,软坚润燥、通利大便;厚朴苦、辛、温,行气除满;枳实辛、微寒,理气消痞。四药适当配伍,分别组成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为方书之祖,历代医家将其方药用于临床,其效显著。唐·孙思邈运用《伤寒论》中方药施治病家,取得了,“行之以来,未有不效”之灵验。近代名医岳美中说:“配伍是组织方剂的基础,是前人积累经验的结晶,研究中医临床应从方剂入手,探索其药物配伍规律。”还进一步强调指出:“他(指张仲景)的配伍规律,应当很好钻研。”笔者仅就《伤寒论》中药物配伍规律做一初步探讨。一、相辅相成的配伍组成方剂的药物性能基本相同(或有别),配伍后协同发挥作用。 1.性能相类的药物同用,可互相增强疗效。如麻黄与桂枝配伍,  相似文献   

7.
浅谈《伤寒论》药物配伍规律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伤寒论》为方书之祖,历代医家将其药物用于临床,其疗效显著,唐代医家孙思邈运用《伤寒论》中方药施治病家,取得了“行之以来,未有不效”之灵验。近代名医岳美中曾说:“配伍是组织方剂的基础,是前人积累经验的结晶,研究中医临床应以方剂入手,探索其药物配伍规律。”还进一步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伤寒论》相反相成配伍规律的寒热并用,补泻同用,散收并用,升降并用,刚柔并用,动静并用几种比较典型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分析。由此可以看出《伤寒论》方剂中相反相成的药物配伍,既不是简单的堆叠,也不是随意的凑合,而是针对复杂病机做出的对应处理,诚所谓"杂合之病,必须以杂合之药治之"。而究其杂合形式,主要有性味功效及作用趋势等的对立配伍。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一部以阐述多种外感热病为主的方书,在外感六淫之邪的传变过程中,其规律无不伴随着正气的盛衰、扶正祛邪的原则贯穿于全书辨证论治体系的始终。人参与甘草均是现代临床常用的补益药,两药的配伍应用是各类方剂扶正作用的核心,在以治疗外感热病的伤寒方中也不例外。笔者对《伤寒论》中该配伍所入方剂的应用规律做了系统归纳,报道如下: 1 关于人参和甘草 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 Mey的根,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性属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的作…  相似文献   

10.
从《伤寒论》方剂的药物组成及药物配伍方面,探讨其方证治法中的方剂配伍特点及优势,彰显其用药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配伍有附子的方剂有20首,占其方剂总数的六分之一,条文有33条。其附子用量,多者3杖,少者1两,或是生用,或是熟用,或是久煎取其性,或是为丸取其味。现就此探讨其运用规律。一、回阳救逆,取其生用附子生用,大热有毒,急走而不守。《伤寒论》用其抢救阴盛阳衰之危重证。对于阴盛格阳之危证,用生附子大者1枚,配干姜3两,以大辛大热之重剂破阴散寒。《证治要诀》曰:“附子无干姜不热”。如317条、369条的通脉四逆汤与389条的通脉  相似文献   

12.
柴胡最早在医方中的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书中以单味柴胡煎服治疗头痛;本草学著作则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1].本药在临床上应用颇广,〈伤寒论〉中含柴胡的药对配伍为后世所常用,探讨本类药对的配伍作用有其实践指导意义.〈伤寒论〉[2]常用柴胡药对及其出现频次见表1,现逐一简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药对的应用颇为广泛,为后世医家遣方用药提供了新思路。对《伤寒论》中桂枝-甘草药对的药物性能、方药使用情况、量效特点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伤寒论》中共有35首经方用到桂枝-甘草药对,主要有3∶2、2∶1、1∶1 3个比例。分析不同比例发现,桂枝-甘草药对可以起到调和营卫、外解风邪,辛甘化阳、温补阳气,舒畅气机、调和气血,健脾益、以化寒饮,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的功效。两者配伍严谨,构建合理,临床使用广泛。  相似文献   

14.
建立《伤寒论》方剂数据库。运用统计方法,探究《伤寒论》中最有代表性的君药桂枝,探寻其与芍药、葛根、石膏等配伍的比例和药证规律。  相似文献   

15.
对仲景运用枝枝配伍的规律作了探讨,指出配芍药,调和营卫;配麻黄,辛温发汗;配甘草,温通心阳;配附子,温经除湿;配茯苓,化气行水;配桃仁,通脉行瘀;配柴胡,双解二阳;配饴糖,温中补虚。  相似文献   

16.
从两种相对性质和不同气味,不同功能的药物结成对药;用两种药物相辅而行,互相发挥其特长,更好的增强其作用;取性质和功效类似的两种药物配对,其目的在于加强药效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伤寒论》对药应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整理《伤寒论》中芍药-甘草药对的运用情况、从不同的配伍比例层次分析芍药-甘草药对的量效关系规律。分析可知,《伤寒论》中共有25个经方用到芍药-甘草药对,其配伍比例主要有3个层次,分别为1∶1;3∶1;3∶2。芍甘以1∶1等量配伍,常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为主要功效;芍甘以3∶2比例配伍,常以通降营气,调和营卫为主要功效;芍甘以3∶1比例配伍,常以通降中焦营气以治腹痛,或助补益下焦营血为主要功效。芍药-甘草药对在《伤寒论》中配伍应用,既能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又能养血柔肝,通降营气,健脾和中,两者配伍,结构严谨,配伍精当,功效广泛。  相似文献   

18.
一、调阴阳,寒热相配 1.寒热错杂并见者,寒热相配疾病有表里上下兼虚实之别,其临床寒热孰多孰少、偏上在下,往往表现不一,仲景对表寒里热者,以辛温散表寒与寒凉泄里热并用,代表方如:27条桂枝二越婢一汤,38条大膏龙汤,方中均用辛温的麻黄、桂枝,与辛寒的石膏配伍。上热下寒者,宜温热祛寒与苦寒并举,以达阴阳协调的一种治法。 2.寒热格拒者,反佐相配反佐是于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之属,以消除寒热格拒、药不能进的现象,适用于病势拒药须加以从治者,即“因病气之甚而为从治之用”而设。  相似文献   

19.
甘草在《伤寒论》中运用极其广泛,书中所载113方,其中70方有甘草.113方中共用中药92味,其中与甘草同方应用者达51种.书中原文398条,而含甘草70方涉及有关原文达137条.《神农本草经》谓:"甘草,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气,金疮肿,解毒."《中药学》[1]谓:"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笔者通过《伤寒论》[2]的学习,认为张仲景运用甘草独具特色,远超越以上概括,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贾新立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82-1483
分析《伤寒论》中运用附子的方剂,从中学习张仲景对附子的用法及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