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东东莞市儿童手足口病5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归纳分析包括97例重症病例的50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年龄及病例来源、症状和体征、实验室与辅助检查、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与结论:3岁以下患儿占80.3%.男性发生率(69.9%)明显高于女性(30.1%).外地移居或暂居儿童发生率(59.8%)略高于本地儿童(40.2%).患儿均有皮疹,皮疹可同时出现在手、足、口部(43.6%)及臀部(45.8%).452例(90.0%)患儿发热,热型不规则,多在皮疹出现前1~2 d开始发热.伴肢体抖动16.1%、膝反射亢进9.0%,均多见于重症病例.部分病例可见白细胞明显增多(11.0%),CRP升高(23.8%).27例重症患儿行病原学检查,肠道病毒71型阳性占70%,柯萨奇病毒A16型阳性占15%.重症患儿并发支气管炎(93%)、肺炎(83%)及心肌炎(43%)等.经对症及抗病毒治疗,治愈484例(96.4%),死亡2例(均为EV7l阳性的重症患儿).手足口病多见于幼儿,此次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主要症状为发热及皮疹,重症患儿多有肢体抖动、膝反射亢进.只要及早诊断,予正确的治疗,手足口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张蕾  鲍莹  孟慧 《护理管理杂志》2017,17(6):427-429
目的探讨预警护理在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60例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症状及高热、血糖及白细胞监测等方面的预警护理,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总病程、发热持续时间、神经系统受累持续时间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缩短(P<0.01);观察组患儿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糖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家长满意度提高(P<0.01或P<0.05)。结论预警护理策略可有效缩短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病程,改善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11年滨州市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总结应用《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版)》的临床体会。方法对179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9例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者占81.10%(145/179)。临床特点:皮疹,持续发热(部分病例持续高热)、精神差、呕吐、易惊、嗜睡、昏迷、肢体抖动,部分患儿伴呼吸心率增快,末梢循环不良、四肢无力;外周血中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心肌酶谱异常,高血糖。经降颅压、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少数病例应用激素等对症治疗,痊愈出院177例,遗留有肢体活动障碍后遗症者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多为EV71感染,均合并神经系统损害,及时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甘露醇及营养脑细胞药物治疗,可有效阻止病情进展。危重症患儿及时行机械通气,积极维护各重要器官的功能,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救治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我科2010年5-6月收治的2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尽早采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积极脱水降颅压等治疗.结果 28例患儿均并发病毒性脑炎,多发生在病程3 d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发热、嗜睡、肢体抖动、惊跳、呕吐等;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7~14 d;随访所有患儿3~4个月一切均正常,无任何后遗症.结论 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炎多发生在3岁以下患儿,及时发现重症倾向,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发病特点、病原学检查结果及治疗后临床结局。结果 154例重症手足口病,EV71感染占61.0%,Cox-A16感染占16.9%;3~8月份125例,EV71阳性85例(68.6%),Cox-A16阳性11例(9.1%);9~2月份手足口病病例29例,EV71阳性9例(31.0%),Cox-A16阳性15例(51.7%)。其中3例死亡患儿病原学检查均为EV71感染,年龄均小于18个月;2例并发重症肺炎患儿均为Cox-A16感染;2例并发重度心肌损伤。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原分布有一定的季节性,EV71是春夏季常见的重症手足口病毒感染类型,Cox-A16是冬季重症患儿常见感染类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易并发神经系统损伤、心肌损伤等,应尽早应用免疫球蛋白针、糖皮质激素等防止病情进展,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合并单纯脑炎的高危因素.方法 将189例患儿分成两组,手足病合并单纯脑炎组104例及单纯手足口病组85例.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及化验室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在发病年龄、发热持续时间、易惊或抖动、呕吐、嗜睡或倦怠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随机血糖、C-反应蛋白、白细胞数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发病年龄6月龄~2岁、发热持续3d左右、易惊或抖动,呕吐、嗜睡或倦怠为手足口病合并单纯脑炎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及早期观察在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手足口病重症患儿106例,根据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及早期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病症消失情况、住院情况、继发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热消失时间、头痛呕吐消失时间、肢体抖动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儿继发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及早期观察可明显改善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临床病症,显著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措施对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康复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2018年2月治疗的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10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护理3周后比较两组病人护理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生命体征及相关生化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护理有效率(96.43%)高于对照组(73.47%,P0.05)。观察组病人发热、神经系统受累时间、口腔疱疹、手足皮疹愈合时间及口腔疼痛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舒张压(DBP)等生命体征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糖等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7.14%)低于对照组(22.44%,P0.05)。[结论]循证护理措施应用于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疱疹性咽峡炎患儿的早期临床症状和体征,以便早期识别有可能发展为手足口病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方法 选取我院2012-2013年儿科病区临床早期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患儿80例,随病情进展分为3组.A组为单纯疱疹性咽峡炎组患儿42例;B组为疱疹性咽峡炎发展为手足口病组患儿28例,C组为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0例.分别检测3组患儿血常规及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并监测其发热程度、血压、心率、呼吸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症状.结果 A、B、C组患儿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儿发热程度、热程、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03、3.62、4.83、3.65、6.72、3.74,P均<0.05);同时伴有明显食欲减退、呕吐、腹泻消化道症状和易惊、肢体抖动、嗜睡神经系统症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10、5.75、4.86、3.58、3.42、4.35,P均<0.05).结论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如热度高、热程长,心率、呼吸偏快、血压偏高,伴有食欲减退、呕吐或腹泻和/或伴有易惊或肢体抖动、嗜睡症状,进一步发展为手足口病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0.
热毒宁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热毒宁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6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西医组和热毒宁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按2010年卫生部颁发的治疗方案,西医组给予利巴韦林,热毒宁组给予热毒宁静脉滴注.结果 西医组有效率73.33%,热毒宁组有效率 93.33%.热毒宁组在退热时间上、危重症转化率上及住院天数上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疹、肢体抖动消退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热毒宁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婺源县人民医院儿科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应用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54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02例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1],均有发热,手、足和(或)臀、口腔皮疹,疱疹,激惹,抖动。将102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4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并病毒性脑炎与普通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之间差异,提高对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早期识别能力.方法 对121例普通手足口病及100例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脑炎组发热多见,且热度高、持续时间长(P<0.01);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较普通组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低于普通组(P<0.01);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较普通组高(P<0.05).结论 发热情况及血常规、血清IgG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手足口病并脑炎,早治疗,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FMD)并发脑炎的临床资料,探讨HFMD并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我院感染科住院的636例HFMD中确诊脑炎的156例患儿的完整资料。结果在HFMD流行高峰,住院病例脑炎发病率也处于高峰,发热、惊跳/肢体抖动、巴氏征阳性等症状体征阳性率高,血象及脑脊液总体符合一般病毒感染规律,脑电图阳性率不高,病原学检查以EV71阳性为主。结论于在流行高峰季节,小于3岁的男性婴幼儿,持续发热〉3 d,伴有惊跳、肢体抖动、巴氏征阳性,病原学检查为EV71阳性者,是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手足口病后肢体瘫痪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后肢体瘫疾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2010年1-6月间曾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追踪随访,对康复治疗3个月,仍伴有肢体瘫痪的20例患儿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儿病程早期11例需呼吸机支持治疗,发病10 d内头颅和(或)脊髓MR检查18例出现异常信号改变;经过3个月康复治疗,18例遗留肢体迟缓性瘫痪,其中单肢瘫占13例,双下肢瘫3例,四肢瘫2例,且近端肌力较远端差;1例为右上肢上运动神经元瘫;1例右上肢上运动神经元瘫,伴左下肢迟缓性瘫.结论:对手足口病并发神经系统损伤高危患儿密切观察,早期发现神经系统损伤,及时治疗,积极防治肢体瘫痪的发生,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儿童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心肌炎2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心肌炎临床特征。方法对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儿科2007-06-2010-09收住院的儿童手足口病中28例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发病年龄以3岁以下多见,临床表现除发热和皮疹外,主要有乏力、心动过速、心音低钝等,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明显异常。结论手足口病并发心肌损害,病情重,应早期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羚羊角口服液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手足口病患儿23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16例,对照组114例,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热毒宁或痰热清、维生素C液体输入:治疗组除应用上述药物外加用羚羊角口服液治疗.结果: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开始热退时间及完全热退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前.结论:羚羊角口服液对手足口病性发热有确实疗效.特别是合并肢体不自主抖动患儿,与西药合用可缩短病程,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重型手足口病20例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2008年5月1日至2008年6月2日某市暴发流行中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经验,为各地手足口病诊治提供经验。方法 某市2008年5月1日至2008年6月2日共报告手足口病1001例,其中重型20例,对此次暴发流行的诊治及重型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救治进行了总结。 结果 重型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患儿年龄多在3岁以下,平均年龄(23.619.2)月龄;最高体温39 ℃,平均(39.520.39)℃;发热至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时间1~4 d,平均(2.350.99)d;神经系统并发症均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最常出现的神经系统表现为精神差占60.0%(12/20),易惊占55.0%(11/20),肢体抖动占45.0%(9/20),嗜睡占35.0%(7/20);12例EV71感染患儿与6例其他肠道病毒(非EV71、非CoxA16)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原核酸咽拭子检出率为83.3%(15/18),脑脊液检出率为94.4%(17/18);按照分期治疗原则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病死率为0。 结论 本次流行中重型手足口病病情相对较轻,神经系统并发症以无菌性脑膜炎为主,病程在4 d以内体温超过39 ℃者应及时留观,分期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典型临床表现,探讨危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早期治疗的指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对2010-05~2010-09在我院住院治疗的54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4例患儿平均年龄(2.7±1.1)岁,男:女为2.4∶ 1.均表现为发热、皮疹(占100%),伴有惊跳44例(81.5%),四肢抖动31例(57.4%),呕吐25例(占46.3%),精神差14例(占25.9%),烦躁5例(占9.3%),嗜睡5例(占9.3%),惊厥4例(7.4%),四肢弛缓性瘫痪2例(3.7%).血糖升高25例(占46.3%),外周血WBC升高26例(占48.1%).肠道病毒71型(EV71)检测阳性44例(占81.5%),柯萨奇A16型(CoxA16)检测阳性13例(占24.1%),二者混合感染3例(占9.3%).52例临床治愈(占96.3%),2例死亡(占3.7%).结论 EV71更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四肢抖动及惊跳是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早期明显表现,尤其小于3岁儿童,在高热期出现四肢抖动、惊跳,应警惕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患儿5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段内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未并发消化系统损害患儿5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观察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消化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特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急性肝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及肝脾肿大等,其中恶心呕吐最为常见,占31.03%,而肝脾肿大较少见,占3.45%;两组患儿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的发热时间及抗生素应用起始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患儿存在发热、发热时间>7d及抗生素的应用起始时间>病程的第5d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与发热、发热时间>7d、抗生素应用起始时间>病程第5d呈正相关(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以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特征,因易与小儿支原体肺炎症状混淆,应加强消化系统监测,及时检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发热、发热时间超过7d及抗生素的应用起始时间>病程的第5d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消化系统损害的独立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手足口病并发脑膜脑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膜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小剂量组50例(甲基强的松龙1~2mg/kg/d.静脉滴注,连用3~5d)和大剂量组50例(甲基强的松龙10~20mg/kg/d,静脉滴注,连用3d,再根据病情减量).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生命体征和血糖值.结果 两组患儿在发热持续时间、神经系统受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剂量组患儿的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和血糖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手足口病并发脑膜脑炎相比小剂量法未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缩短病程,大剂量应用可增加患儿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