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 (MP)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方法 ,检测 68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中MP特异性抗体IgM(MP -IgM )。同时设对照组 40例。结果 :观察组MP -IgM阳性 2 1例 ,阳性率为 3 0 .88% ,对照组阳性 2例 ,阳性率为 5 .0 0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MP患染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 ,对哮喘发作期患儿一定要注意到MP感染的可能性 ,必要时作MP -IgM检查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2.
反复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发病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对63例CVA患儿作为观察组,50例同期、年龄相近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胶体金标法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MP-Ab),阳性者给与规范化应用抗大环内酯类生素,配合哮喘常规治疗。结果CVA组MP-Ab阳性率为54.0%,对照组MP-Ab阳性率为6.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34例CVA并MP感染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总有效率为94.1%(33例)。随访6~24个月,仅1例轻度咳嗽发作。结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CVA并MP感染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孙彩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293-3293
目的 探讨小儿M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血MP-IgM,对确诊为MP感染的40例住院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感染临床表现多样,除呼吸道症状外,还可有肺外器官受累,其中以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受累多见.所有患儿均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MP是引起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儿MP感染临床缺乏特异性,检测血MP-IgM可以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哮喘发作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肺炎患儿73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除外)。在入院时(急性期)采集静脉血用被动凝集法检测MP-IgM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他7种呼吸病原体IgM, 并于-70 ℃保存部分血清;采集咽拭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MP-DNA。根据临床诊断和MP-IgM或MP-DNA拷贝数分为MP感染组和非MP感染组。在病情明显好转时(恢复期), 对伴有哮喘发作的患儿采静脉血分离血清, 置于-70 ℃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儿血清中TARC的水平。评价血清中TARC水平在两组患儿之间以及急性期和恢复期之间的差异性。结果 MP感染组患儿中有哮喘发作的比例高于非MP感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4, P=0.04)。MP感染组患儿的TARC水平高于非感染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 P=0.00)。MP感染组, 有哮喘发作患儿的TARC水平高于非MP感染组有哮喘发作患儿和无哮喘发作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 P=0.01;t=5.21, P=0.00);TARC水平无哮喘发作患儿的高于非MP感染组无哮喘发作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 P=0.05)。MP感染组和非MP感染组, 有哮喘发作患儿的TARC水平均高于无哮喘发作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 P=0.04;t=2.03, P=0.05);有哮喘发作患儿恢复期的TARC水平较急性期均有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 P=0.00;t=2.37, P=0.05)。结论 TARC在MP感染诱发哮喘发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布地奈德吸入辅助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振云  李娜  武荣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8):4359-4360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悬液吸入疗法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支原体肺炎住院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组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剂.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和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主要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布地奈德悬液吸入治疗MP感染可显著缓解患儿的咳嗽喘息等症状及体征,操作简单,安全有效,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6.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儿童神经系统损害11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所致神经系统损害疾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住院患儿血清中的MP—IgM抗体。结果 我院2002年共收治MP感染患儿162例,损害中枢神经系统11例,占6.79%。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2~4个疗程,痊愈或好转出院的占10例,1例因精神行为异常转精神病院治疗。结论 MP感染可以导致儿童神经系统损害。若能及时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预后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M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血MP-IgM,对确诊为MP感染的121例住院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MP感染临床表现多样,除呼吸道症状外,还可有肺外器官受累,其中以消化、神经、心血管系统受累多见。所有患儿均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全部治愈。结论 MP是引起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儿MP感染临床缺乏特异性,检测血MP-IgM可以确诊。  相似文献   

8.
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 (MP)感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 (CVA)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2 6例本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均以咳嗽为主要症状 ,肺部听诊及胸部X线检查基本正常 ,血MP IgM检测均阳性 ,大部分病人有家族过敏史或个人过敏史。单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无效 ,应用支气管扩张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疗效明显。结论 :对MP感染患儿 ,要警惕诱发CVA可能 ,必要时应用支气管扩张剂 ,以避免本病诊断上的疏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哮喘急性发作患儿80例,其中CP感染41例,MP感染39例,分析CP及MP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CP及M P感染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流鼻涕、咳嗽、发热等。其中CP感染引起的呕吐和腹泻情况多于MP感染(P0.05);MP感染引起的胸腔积液多于CP感染(P0.05);CP感染中1岁以下患儿4 1.4 6%,而M P感染中4岁以上的患儿5 6.4 1%;CP感染中病程≤3个月4 8.7 8%,M P感染中病程6个月46.15%;CP感染患者CD3~+,CD3~+CD4~+,CD19~+和CD4~+CD25~+明显低于MP感染(P0.05)。结论:临床特征对哮喘急性发作患儿CP及MP感染的诊断可提供参考,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小儿肺炎致神经系统损害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秋 《临床医学》2008,28(1):81-82
目的 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CNS)损害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 采用SERO-DIA-MYCOⅡ明胶凝集法检测血MP-IGM,对MP-IGH≥1:40且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确诊为MP感染的196例中,对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28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MP感染的14.20%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其中脑炎26例,脑膜炎2例;全部病例经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2周左右好转.结论 MP感染导致的神经系统损害以MP脑炎占多数,并以学龄前儿童多见.  相似文献   

11.
徐青 《临床医学》2010,30(11):82-83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确诊MP感染患儿80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MP感染四季散发,冬、春季为多,易合并肺内外并发症,婴幼儿症状不典型,常引起喘息与呼吸困难,易漏诊、误诊。检测MP-IgM应于发病7 d左右采血,才能确定是否为MP感染。治疗上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并注意综合治疗。结论 MP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刘晓丽 《临床医学》2012,32(1):89-91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MP)的相关性,为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住院治疗的198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与160例呼吸道感染伴支气管哮喘患儿(观察组),通过血清学检查(采用ELISA测定MP-IgM)确定患儿支原体感染情况.结果 支气管哮喘组MP-IgM阳性率,阳性率45.6%;对照组阳性198例,阳性率2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与观察组经治疗后,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关系密切,支原体可能是诱发支气管哮喘发作或长期难以缓解的重要病原体.小儿发生支气管哮喘时常常伴发支原体感染,应加强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时,阿奇霉素序贯治疗能提高治愈率,有效控制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儿童哮喘专科门诊及住院哮喘发作期患儿193例(哮喘组)及同期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213例(对照组),采用MP被动冷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结果哮喘组MP-Ab阳性93例,阳性率48.2%;对照组阳性53例,阳性率25.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MP感染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MP导致呼吸道慢性炎症,进而改变呼吸道高反应性是最根本的机制。对哮喘发作期的患儿要考虑MP感染可能,应常规行MP-Ab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探针检测对肺炎支原体(MP)的诊断价值,并分析MP的耐药突变情况,指导MP感染患儿的临床用药。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8月奉城医院收治并经诊断确诊的70例MP感染患儿及30例非MP感染患儿,对所有患儿咽拭子标本进行MP-DNA扩增,采用荧光探针法对MP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突变率进行检测。收集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并分析其与MP-DNA阳性检出及MP耐药突变的相关性。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合探针检测M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0%(56/70)和96.7%(29/30);双份血清MP-IgM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降低)变化组MP-DNA阳性检出率明显较单份血清滴度≥1∶160组高;患儿性别、年龄、入院时病程及入院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史对于MP-DNA阳性的检出率均无显著影响;MP-DNA耐药突变率高达85.7%,入院前规律完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1个疗程组DNA耐药突变率为90.5%,明显高于未完成1个疗程组(80.0%)和未服用组(50.0%)。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结合探针可作为检测MP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临床对MP感染患儿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哮喘儿童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5、IL-17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探讨MP感染与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哮喘患儿126例,根据MP检测结果分为MP阳性组与MP阴性组,比较两组间哮喘急性发作率及血清细胞因子IL-5、IL-17和IFN-γ水平的差异。结果 MP阳性组的哮喘急性发作率高于M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MP阳性组IL-5、IL-17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M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L-5较IFN-γ升高程度更显著。结论 MP感染通过影响血清IL-5,IL-17和IFN-γ水平而诱发哮喘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病例临床表现与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60例肺炎支原体诱发小儿哮喘的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红霉素及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哮喘宁和喘乐宁(沙丁胺醇)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P0.05)。且观察组最大峰流速、咳嗽消失时间、复发率及抗体阳性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剧烈咳嗽,喘息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但发作较晚;临床采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支气管扩张剂联合治疗可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8):1530-1532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并发肺外并发症将患儿分为有肺外并发症组(n=58)和无并肺外发症组(n=72),并采用当单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并发肺外并发症的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实变影、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发病7d后使用)均与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实变影、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CRP升高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发病7d后使用)均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可累及多种系统肺外并发症,肺实变影、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CRP升高、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发病7d后使用)均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早期积极干预,及时检测,积极预防,对症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A对婴幼儿哮喘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维生素A(VitA)佐治婴幼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哮患儿分为VitA辅助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并选取40例健康婴幼儿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所有婴幼儿的血清VitA水平.两组哮喘患儿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治疗,VitA辅助治疗组加用VitA.观察两组患儿哮喘发作程度的变化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VitA辅助治疗组哮喘发作程度、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tA可降低婴幼儿哮喘发作频率,减轻哮喘发作程度,可用于佐治婴幼儿哮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呼吸道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辽河油田第二医院儿科2009-01-2010-06收住的临床具有呼吸道症状的40例MP感染及60例细菌感染患儿血清CRP进行回顾性 分析.结果 细菌感染组CRP阳性率88.3%,MP感染组阳性率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感染患儿CRP升高可考虑为混合细菌感染或病情较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诱发哮喘患儿血清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R)-424-5p和CX3CL1表达水平及其与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在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MP感染患儿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诱发哮喘分为哮喘组(n=82)和MP组(n=46),另选取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哮喘组、MP组和对照组血清miR-424-5p,CX3CL1,IgE,IL-6,TNF-α水平和肺功能指标;根据哮喘患儿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50)和预后不良组(n=32),分析哮喘患儿预后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MP诱发哮喘患儿血清中miR-424-5p和CX3CL1表达与患儿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MP诱发哮喘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对照组、MP组和哮喘组血清miR-424-5p(0.95±0.26,1.12±0.35,1.34±0.39),CX3CL1(0.47±0.08,0.62±0.17,0.91±0.22 n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