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脑卒中患者的呃逆,是因脑部病变累及呃逆中枢使膈肌异常兴奋而引起的呃逆,症状重且顽固,可影响患者的病情和康复疗程。治愈呃逆,可为患者减轻痛苦,稳定病情,协助其他治疗。从体针疗法、耳穴疗法、穴位注射、指压疗法、其他疗法等5个方面介绍了近10年来脑卒中后呃逆的针灸治疗概况。同时就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见解,以供磋商。  相似文献   

2.
<正>呃逆又叫膈肌痉挛,是因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如持续痉挛超过48 h未能停止者,称顽固性呃逆,也叫顽固性膈肌痉挛。引起呃逆的疾病很多,如胃肠胀气,胃、胸膜、腹膜、心包及纵隔的炎症,脑炎、脑瘤、脑血管病、尿毒症,还可见于癔病。在治疗病因的同时,采用旋复代赭汤合穴位注射治疗常可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巧治呃逆     
呃逆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现象,是因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受刺激引起的膈肌阵发性痉挛.引起呃逆的原因很多,正常人在饱餐、精神过度紧张、过度抽烟喝酒、突然变化体位等后均可发生。现介绍两种治疗呃逆的方法,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患者的呃逆,是因脑部病变累及呃逆中枢使膈肌异常兴奋而引起的呃逆,症状重且顽固,可影响患者的病情和康复疗程。治愈呃逆,可为患者减轻痛苦,稳定病情,协助其他治疗。从体针疗法、耳穴疗法、穴位注射、指压疗法、其他疗法等5个方面介绍了近10年来脑卒中后呃逆的针灸治疗概况。同时就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见解,以供磋商。  相似文献   

5.
贾荣娟  邢丽君  于雪农 《护理研究》2005,19(14):1269-1269
膈肌痉挛又称呃逆,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症状[1].腹部手术后常因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膈肌产生间歇性地收缩,常使切口疼痛,增加病人的痛苦.采用推拿配合隔姜灸膈俞穴治疗术后呃逆12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呃逆是脑干梗死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由于膈肌和其他呼吸肌突发不自主强有力的痉挛性收缩引起,以致出现延迟、突然的声门关闭而终止,伴发一种特殊的怪声。顽固性呃逆通常指呃逆超过48 h,是脑血管病病情危重的信号[1]。因此,对呃逆患者实施及时护理,对控制呃逆症状、减轻患者痛苦、防止并发症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6年4月~2011年4月,我们对52例脑干梗死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实施呃逆前、中、后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病证[1]。呃逆其实就是膈肌以及肋间肌无意识的、阵挛性的收缩。由于中枢神经受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或直接刺激膈肌、膈神经引起单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时声门突然关闭,从而发出的一种短促而高调的声音。膈肌持续痉挛超过48小时未停止或治疗无效,临床上称为顽固性膈肌  相似文献   

8.
呃逆的内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汉 《临床荟萃》1991,6(1):13-14
呃逆是一侧或两侧膈肌反射性、阵发性痉挛,同时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因发出一种短促的特殊声音,俗称“打嗝”.健康人因受寒冷刺激、饱餐等所致的一时呃逆并非病态,但若为顽固性呃逆以致影响休息,加剧病情则极为不利,呃逆多见于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受刺激的情况,如胃肠胀气、消化道肿瘤,胸膜炎等,刺激延髓的疾病如脑炎、脑瘤及尿毒症均可引起呃逆,癔病患者亦可发生.呃逆的治疗方法较多,近年来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研制的体外膈肌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又为呃逆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下面将内科治疗呃逆的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盐酸氯丙嗪穴位注射治疗呃逆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君妃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4):2298-2298
呃逆是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呃逆俗称打嗝[1].现代医学认为,由于胸腹部疾病,中枢神经及外周神经受到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功能失调,膈神经异常兴奋,膈肌发生痉挛性收缩引起呃逆,是危重病人常见的症状.若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呃逆,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而且易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2].  相似文献   

10.
张萍  陈小岑 《天津护理》2014,22(5):447-447
<正>呃逆又叫膈肌痉挛,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神经等受到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响亮的声音[1]。如果持续痉挛超过48h未停止者,称顽固性膈肌痉挛,也叫顽固性呃逆[2]。恶性肿瘤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和结束后常出现呃逆,这是由于患者放、化疗后胃肠道黏膜受损,影响了食物的消化,以致胃肠道积气导致横隔肌痉挛所致,发生率为2%[3]。我科2012年  相似文献   

11.
<正>呃逆是指胃气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肝病顽固性呃逆是指在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晚期等肝细胞损伤较重的基础下,轻症则在治疗后好转,重者则提示胃气大败,疾病预后不良的一种表现。呃逆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主要是膈神经受到刺激,兴奋性增高,反射在大脑皮层,引起膈肌不自主的阵发性痉挛的一种临床表现~[1]。若持续48h及以上即  相似文献   

12.
呃逆又称膈肌痉挛,中医称为“哕病”,俗称打呃或打呃忒等。一般认为是一种神经反射动作,可由各种原因使膈神经受刺激,引起膈肌间歇性不自主的收缩所致。中医认为多由胃中食滞或脾胃虚寒,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而引起。正常人也可产生呃逆,但多为时短暂,不经治疗亦可自行缓解。  相似文献   

13.
呃逆俗称"打嗝",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等受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1,2]。中医学认为呃逆是由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损所致胃气上逆而形成的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呃逆持续时间>48h被认为是顽固性呃逆[3]。现代医学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方法众多,但治疗效果不佳。使用氯丙嗪、麻黄碱针穴位注射,能达到理气和胃、降逆平呃的作用[4],又充分发  相似文献   

14.
宫丽娟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3):1240-1241
呃逆为膈肌过度收缩痉挛所致,膈肌局部、膈神经或迷走神经受刺激时易发生。呃逆时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音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控,是许多疾病的并发症之一。呃逆患者常感痛苦难言,可对呼吸、睡眠等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下咽癌行下咽及食道切除胃代食道术后,频繁的呃逆可造成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并引起术后伤口疼痛加重,严重者致伤口出血,影响切口愈合,不利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5.
顽固性呃逆的内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慧欣 《临床荟萃》1994,9(10):445-447
呃逆是因迷走神经或膈神经受刺激引起的膈肌阵发性痉挛。胃、肠、腹膜、胸膜、纵隔、膈肌及颅内疾患均可引起呃逆,呃逆亦见于癔病和癫痫。健康人受精神刺激、快速吞咽干燥或较冷的食物,或饱餐后引起的一时性呃逆并非病态,但持续较长时间的呃逆极难忍受,且影响工作和休息。危重患者发生顽固性呃逆,不仅绐患者增加痛苦,甚至会危及生命。郄日升报道2例肝硬化患者在发生严重呃逆的48小时内,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而死亡;2例风心病因频繁呃逆使心衰加重;4例急性心肌梗塞在出现呃逆后,心电图示梗塞范围扩大,并出现心律失常。因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呃逆,不仅可减轻患者痛苦,还可使危重患者转危为安。本文将顽固性呃逆的内科治疗方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呃逆,又叫膈肌痉挛(俗称打嗝),主要是由于胃气上逆从而产生一种频发短暂的不能自制的呃呃声。引起胃气上逆的原因有多种,如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辛热的药物;由于精神受刺激、情志失调而引起。此外,还有年老体弱,久病重病,脾肾阳虚等都可引起呃逆的发生。呃逆是一种神经反射动作,其反射中心位于第3、4节颈髓,受延髓呼吸中枢的控制。膈神经是支配膈肌的唯一运动神经。  相似文献   

17.
盐酸哌甲酯治疗顽固性呃逆致药物依赖2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顽固性呃逆是由多种病因致膈神经受激惹而引起的膈肌不自主、阵发性、规律性收缩,为持续超过24h以上的异常呼吸运动,多发生于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呃逆是由于各种刺激因素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和大脑皮层受抑制而皮层下中枢兴奋所致^[1]。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盐酸哌甲酯注射是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巧治打嗝     
打嗝是一种生理上常见现象,医学上称其为呃逆。打嗝是因为横膈膜痉挛收缩而引起的。由于它是由脑部呼吸中枢控制,横膈膜的肌肉会有规律地活动,我们的呼吸是可以完全自主运作的,我们也不需要时常记着怎样呼吸。打嗝时,横膈肌不由自主的收缩,空气被迅速吸进肺内,两条声带之中的裂隙骤然收窄,因而引起奇怪的声响。我们并不清楚横膈肌为甚么会失控地自行收缩。虽然大部分打嗝现象都是短暂性的。但也有些人持续地打嗝,并感觉很不舒服。下面介绍一种最简易最有效的方法,能够阻断神经反射而使呃逆中止:  相似文献   

19.
呃逆是由于膈肌反射性、间歇性的痉挛而出现。的病理性表现。主要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刺激有关。尤其是胸腹部手术后,常因手术牵拉,刺激而引起膈肌阵发性痉挛,引起呃逆,从而影响患者休息,使切口疼痛加剧,不利于切口愈合和手术的恢复。过去采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我科近年来对手术后发生呃逆的病人,用指压穴位法治疗,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无不良反应,有效率达100%。  相似文献   

20.
顽固性呃逆的几种治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崇亮 《临床荟萃》1989,4(3):134-134
呃逆俗称“打嗝”是膈肌反射性、间歇性阵挛同时伴有细支气管内腔的收缩,在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收缩运动中使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内,同时伴有声带闭合所产生的一种奇特怪声。健康人平时稍受寒冷刺激或饱餐后引起一时性的呃逆并非病态。若为顽固性呃逆则极为难忍,影响病者的休息、饮食或加剧病情,甚至可造成贲门部食管和胃底粘膜的撕裂。 呃逆产生的原因一般分为中枢性及外周性,前者包括精神性、神经系统病变、中毒性等,后者包括生理性、膈肌及其上下的病变。产生的机理多数认为是由于各种刺激因素所致的迷走神经兴奋反射动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