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药抗凝血作用的网络药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运用计算机网络药理学技术对抗凝血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行预测。方法:从数据库中收集抗凝血中药小分子、靶标数据;使用计算机虚拟筛选软件进行分子-靶标的相互作用研究;利用网络构建软件建立中药-分子-靶标之间的网络,并分析其意义。结果:筛选出一批抗凝血中药活性分子,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论:计算结果预示抗凝血中药的作用机制可能包括抗凝血、抗血栓和抑制血小板3个方面;部分抗凝血中药分子同时作用多个靶标,调节多种抗凝血效果;抗凝血中药分子不仅对单个靶标因子表现出强的活性,而且可以同时调节多个靶标,药物分子间相互调节、相互补充,共同发挥活血化瘀的功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中药基本属性特征与中药功效之间呈现复杂的非线性不确定关系的问题,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模糊性及其良好的非线性拟合能力,挖掘中药复方药性特征与功效间的联系,实现中药复方功效的快速预测。方法:以126种补益类中药复方为样本分析对象,依据神经网络的方法及中药复方的组方原则,构建补益类中药复方功效与其性味归经之间关系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模型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运用MATLAB平台设计中药复方功效预测的GUI仿真。结果: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在预测补益类中药复方的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功效准确率高达92.5%。结论: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能够较好的模拟中药复方药性与功效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在预测补益类中药复方的功效上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为中药复方药性与功效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辅助设计抗感染中药复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缪珠雷  李玉虎  包寅  徐栋梁  张辉  王易 《中草药》2009,40(10):1602-1607
目的 验证利用基于人工免疫智能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抗感染中药新复方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伤寒论>中所载之经方作为中药复方训练样本,金黄色葡萄球菌腹腔感染实验动物模型ig给予各中药复方,取含药血清观察其抑菌效果,按抑菌力大小给以相应编码;将这些复方中各味中药的药性特征进行编码,输入一个神经网络,用人工免疫系统实现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值优化,使之具备实现中药复方药性特征和抑菌力之间非线性映射的能力,提取出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中药复方的组方规律;然后由计算机随机生成复方,由系统根据预测的抑菌能力取排名靠前者输出得到计算机设计的抗感染中药复方,进行动物实验验证.结果经过验证,计算机所设计的复方可以有效提高小鼠含药血清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结论初步证明,计算机可以用于辅助设计抗感染中药新复方.  相似文献   

4.
综述清热类及补益类中药调控天然免疫分子的研究进展。清热类及补益类中药在炎症状态及炎性疾病中能通过诱导或下调天然免疫分子的表达,起到杀伤病原体、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可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医理论现代化是中医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但中医概念过于模糊,缺乏精确定义,以致难以进行技术验证。迄今,中药分类方法不为西方医学所承认,鉴于中药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难以用生物化学方法逐一对中药分子成分进行分离、药效验证并分类。为验证中药分类的科学性,将药物的分子特性转换到光谱中进行研究,结合互联网搜索引擎采用的潜在语义分析技术结合加权方法,对滋阴、壮阳、补气和补血4类中药共48种药材的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研究,分类结果与中药分类近似。  相似文献   

6.
刘怀军 《河北中医》2012,34(8):1215-1215
通过运用不同的药物,可以调整机体的内环境以及人体与外界的平衡,达到减少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中药如何首乌、柏子仁、川芎、刺五加、桑寄生、墨旱莲、牛膝、肉桂、沙苑子、酸枣仁、银杏叶、知母等补益药物,其中补益气血类中药和滋阴助阳类中药在延缓机体衰老方面颇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总结中药复方抗氧化机制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中应用抗氧化机制的中药复方,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对复方中主要药物、药对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应用机制为抗氧化的中药复方(含具体药物)43首,中药出现频次320次,选取记录单味出现频次≥4次的高频药物共27味药中药。对高频药物聚类分析,主要为补益类、化瘀类、利湿类、温里类、泻下类、解表类、收涩类、安神类、开窍类、清热类,检索出中国知网数据库明确对所选文献中符合纳入标准的药物运用Excel表进行收录,后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应用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进行关联分析,共得药对规则14条。结论:应用聚类和关联分析研究机制为抗氧化的中药复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944-1946
目的:采用分子对接方法探索射干异黄酮化合物与人雌激素受体的分子作用机理。方法:运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中的分子对接技术,基于靶点雌激素受体alpha和beta结构对射干中所含8种异黄酮化合物进行筛选研究。结果:分子对接研究预测发现理论上射干中8种异黄酮成分能与雌激素受体alpha和beta有亲和力。结论:分子对接技术应用于射干拟雌激素效应机制的研究是可行的,其对接位点信息有助于理解中药射干的拟雌激素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补益类植物中药的入药部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辉  李广平  郭月秋  陈代贤 《中药材》2001,24(3):232-233
为探讨补益类植物中药入药部位的规律性,对中国药典(一部2000年版)所载428种单味植物类中药录入计算机分析。结果表明补益类中药中以地下部分入药者60.5%,而在其它类中药中占31.7%,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1);果实和种子入药者在补益中药和其它类中药中并无显著差异(P<0.05)。以茎、叶等其它部位入药者在补益类中药中明显少于其它种类中药,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提示补益类中药与植物入药部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何立人教授从虚实夹杂论治PCI术后,认为心、肾气阴亏虚为致病之本,痰瘀、热毒胶阻为致病之标,治疗当补益心肾气阴,化痰消瘀,清解热毒。临证时应详辨虚实,及时调整补益药物与攻逐药物的数量,最大限度地促进PCI术后的恢复。附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1.
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清热中药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分子对接和计算机网络药理学方法,快速筛选清热中药中治疗冠心病的活性成分,并构建清热中药治疗冠心病的药物-靶标-疾病网络,对清热中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从系统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方法可以体现5类清热中药的差异,并揭示中药中化学成分与相关靶标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而网络的构建和分析可以将化学成分的聚类、差异,以及有效成分与相关靶标及疾病的复杂分子作用机制可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1979—2016年期刊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79—2016年期刊文献中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药内服复方,建立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药复方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中药复方166首,涉及187味中药,药物使用总频次为1 885次。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前5位依次是甘草、辛夷、防风、白术、黄芪;中药功效分类分析中频次前2位为发散风寒药、补气药;中药药性分类分析中温性及微温药物使用频次共计1 051次,占55.76%。另外,分别统计出2味药联用,3味药联用的使用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并对其进行规则关联分析。结论:中医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以使用发散风寒药和补气药为主,补散并用,药性多为温、平。  相似文献   

13.
探讨不同"印迹模板"中药成分群对甘草超分子增助溶能力的影响,为解释中药成分群间的增助溶现象奠定理论基础。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自主作用规律,用分子连接性指数(MCI)、油水分配系数(log P)表征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的亲水亲油能力,以浸膏得率表征甘草对单味中药或复方的增助溶作用,经MCI,log P,浸膏得率分析得出甘草对不同分子社会增助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味中药材加甘草前后的MCI与log 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0.916;加甘草后,大部分中药的浸膏得率增大,且单味中药材加甘草前后浸膏得率的变化值与log P的变化值、MCI的变化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7,0.405;8个复方的MCI与log P相关系数为0.937,且甘草对除防己黄芪汤外的其他7个复方中药均具有增助溶作用。这说明甘草的增助溶作用主要是通过"印迹模板"自主作用形成超分子而改变被增助溶成分的亲水亲油能力;中药成分的MCI与log P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可作为表征中药成分"印迹模板"特征的重要参数,用超分子"印迹模板"理论来探究中药增助溶作用切实可行,这将为单味药剂型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恺  丁丽琴  邱峰  张德芹 《中草药》2021,52(2):585-593
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中药学》规划教材收载的解表、清热、泻下类常用中药名称为线索,分别以中英文"药名""代谢组学"为检索词,检索2009-2019年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的相关研究文献,共检索到国内外文献895篇,并纳入单味中药研究文献70篇.对于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开展解表、清热、泻下类单味中药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方剂配伍影响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药复方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近期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对其中部分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总结中药复方配伍在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研究方法。结果:目前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植物化学方法、色谱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方法、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等。与单味药材煎煮(单煎)相比,合煎(复方煎剂)的化学成分发生的变化,总结起来包括有以下4 个方面:(1)复方汤剂的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基本保持一致;(2)复方汤剂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相比含量升高;(3)复方汤剂的某些化学成分与药材单煎的汤剂相比含量降低;(4)复方汤剂的化学成分在煎煮过程中发生化学成分转化,产生新的物质。结论:方剂配伍对复方的化学成分确实存在一定的影响,导致复方汤剂中化学组分的含量,或种类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中药复方配伍的协同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目前,进行方剂配伍的化学机制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方法还不够完善,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方剂配伍和单味药材进行全成分比较,可能是研究方剂配伍的化学机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草基因组学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陈士林  宋经元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1):3881-3889
中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和完成,对人类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开启了全新篇章。在此背景下,笔者将组学技术引入中药学研究,提出本草基因组学(Herbgenomics)学科概念,即利用组学技术研究中药基原物种的生物遗传信息及其调控网络,阐明中药防治人类疾病分子机制的学科,从基因组水平研究中药及其对人体作用的前沿科学。主要内容涉及结构基因组、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转录组、代谢组、表观基因组、宏基因组、药用模式生物、基因组辅助分子育种、DNA鉴定、中药合成生物学、中药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及数据库等理论与实验技术。本草基因组学为中药药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为中草药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和代谢工程提供技术支撑,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指导药物开发及合理用药,为实现个体化精准医疗提供重要信息和技术保障,为中药道地品种改良和基因资源保护奠定基础,推动中药农业的科学发展,对培养多学科人才充实到传统药物研究具有引领作用。本草基因组学正促进前沿生命科学技术应用到中药领域,对中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战略性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Recently, modern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been required to understand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ory based on the ancient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to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Chinese herbs. Here, 20 Chinese herbs, classified into 4 properties (hot, warm, cold and cool) of TCM,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ability to exhibit antioxidant action, to enhance glucose uptake by murine microglia N9 cells, and to influence neurotransmitter norepinephrine (NE) release from rat pheochromocytoma PC12 cells. We found a generally protective effect of both hot/warm-natured and cold/cool-natured herbs against H(2)O(2)-induced N9 cell death, partially by elevating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ctivity. Glucose uptake was elevated after treatment with some hot/warm-natured herbs. In addition, most herbs with hot/warm nature tended to stimulate NE release, while such stimulatory effect was not observed in the herbs with cold/cool nature. Two cold/cool-natured herbs, Rhizoma coptidis and Radix scutellariae, even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the releas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stinct abilities of Chinese herbs to regulate neural cell functions appear to be correlated with their natures identified in traditional TCM theory, and may be a useful guide for their utility in neural degenerative diseases.  相似文献   

18.
范骁辉  肖舜  艾妮  廖杰  程翼宇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634-2638
类方集历代名医应用之精华,是中医原创思维的重要载体。该文以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附子汤、厚朴麻黄汤和大青龙汤等5个小青龙汤类方为例,采用网络方剂学研究策略,在系统的化学组成辨识基础上,通过知识关联网络构建及分析,探讨其化学组成与主治异同之间的关联,初步揭示了小青龙汤类方在宣肺平喘、助阳解表方面的功效物质组。这一研究实例表明,网络方剂学可为诠释仲景方组方的科学内涵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对中医“肝脾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对肝病实脾、健脾益气方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血浆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在内质网,并是一个耗能的过程,其能量主要来源于线粒体;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也会影响到内质网合成和分泌蛋白的功能。本研究基于健脾益气方药提高血浆蛋白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改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为内质网合成蛋白提供必要能量的认识,以“肝脾相关”理论为突破口,以“肝病从脾治”为切入点,采用中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拟对健脾益气方药对肝细胞蛋白合成功能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健脾益气方药提高血浆蛋白的作用机制,丰富“肝脾相关”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中药资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的应用于中药资源领域,在中药资源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的一些应用,包括植物组织培养生产药用植物活性化合物、遗传多样性分析、道地药材、诱导子应用、生物合成及转基因植物等。通过以上研究将进一步促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使其在中药资源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