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目的]分析湿疹体质与证型相关性。[资料来源]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1月到2015年1月湿疹门诊患者,发放多因素调查表。[选择文献量及依据]研究类型:问卷调查。研究对象:1年龄18~75岁。2辨证分型:血虚风燥、湿热浸淫、脾虚湿蕴。3能配合填写问卷,保证调查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排除自身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不能配合调研人员,准确完成问卷内容者。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有效82份。[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观测中医体质、证型。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一般数据用频数法,相关性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气郁体质34例,阴虚体质29例,湿热体质19例。证型分布:血虚风燥55例,湿热浸淫18例,脾虚湿蕴9例。气郁体质与血虚风燥(P=0.005)证型相关,提示气郁体质湿疹患者易见血虚风燥证,湿热质与阴虚质方法同前。湿热体质与湿热浸淫、脾虚湿蕴(P=0.000;P=0.004)证型相关。阴虚体质与血虚风燥(P=0.008)证型相关。[未来展望]未来可针对不同人群,不同体质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体质自身倾向性,由生活环境,饮食,情志等方面进行调养,从而为疾病预防提供良好的思路与见解。  相似文献   

2.
羌活治肠鸣久泻效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临床对脾虚型泄泻,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一般可获效。如果疗效不佳,尤其伴有肠鸣不减者,可配羌活、白芷各9g治疗,多数患者经服3~7剂后即可见效。久泻以脾虚湿胜为基本病机,《素问·风论》有“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的记载。羌活、白芷均属祛风药,风药多燥,脾又喜燥而恶湿,脾宜升则健,故风药能使脾阳升,湿浊运,阳升湿化则脾土健旺,也有助祛湿之功,即《内经》所云“风能胜湿”。现代药理证实,多数祛风药有抗  相似文献   

3.
湿疹即中医所言的湿疮。中医认为本病因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动风之品;或嗜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之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或因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发为本病。西医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症见疮面渗出、丘疹、水疱、潮红、瘙痒剧烈、苔藓样变,病情缠绵反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四川文氏皮外科流派对慢性湿疹的认识,认为慢性湿疹的病机是脾不运湿为其本,风湿热邪袭表为其标,日久血虚风燥,临床特点为"痒、湿、烂、顽、变",分湿热蕴肤证、脾虚湿蕴证、血虚风燥证三型,并详诉其方药和用药体会。  相似文献   

5.
瘙痒是皮肤病中最常见、最主要的一个自觉症状,常伴有皮肤干燥、粗糙、脱屑,并出现抓痕、表皮剥脱、血痂和皮肤肥厚等继发性损害。中医称之为“风瘙痒”、“痒风”等,病因多责之风邪,其次与湿、热、寒、毒、虫、血虚、血瘀等有关。常见证型有风(湿)热浸淫、风寒外袭、血虚风燥、血热风盛、肝肾阴虚等。笔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迁延难愈与气虚有关,现将运用补气法治疗瘙痒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的种类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探索治疗原则。方法:对200例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风热血热型13例(6.5%),血虚风燥型57例(28.5%),湿热浸淫型65例(32.5%),气滞血瘀型50例(25%),火毒炙盛型15例(7.5%)。调查的HIV感染者在特异性皮炎和嗜酸性毛囊炎中证型以湿热浸淫为主(P0.01),在皮肤干燥症中以血虚风燥和气滞血瘀两个证型为主,湿热浸淫、血虚风燥、气滞血瘀是HIV相关炎症性皮肤病较常见的证型。不同CD4分级的证型分布无明细差异。结论:HIV炎症性皮肤病的治疗需要标本坚固,益气补血以固其本,清热利湿、活血化淤以驱其邪。  相似文献   

7.
<正>杨兆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50余年,擅长治疗中风、面瘫、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顽固性湿疹等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现将其治疗顽固性湿疹经验介绍如下。1辨证论治湿疹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易于渗出,瘙痒,反复发作和慢性发展为临床特征。总因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外感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湿热蕴久又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1])。治当活血祛风、健脾利湿。中药  相似文献   

8.
燥与湿是相互矛盾和对立,更是互根互用的,燥、湿是相互滋生和转化的。燥者湿之所依,湿者燥之所附,燥湿相依,燥湿互化。从哲学理论来讲,任何事物都会最终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如阴久必阳,阳久必阴;寒久必热,热久必寒,对于燥湿这两个相互对立的双方,也必然是燥久必湿,湿久必燥。对于燥与湿的治疗则是:久燥需化湿,久湿需养阴。  相似文献   

9.
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以其发病部位及范围不同而名称各异,如泛发于全身,浸淫遍体的叫浸淫疮;局限一处发于耳边的叫旋耳疮;发于阴囊初起称胞漏疮,日久称肾囊风。临床特点:多型性损害,剧烈瘙痒,对称发生,反复难愈,愈后不留斑痕。分急性、慢性两类,其分型不尽一致,但多由心火、脾湿、外受风、湿、热、毒而生。心绪烦扰,心火内生,导致血热;饮食伤脾、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或兼腠理不密,外受风、湿、热之邪充于腠理而发病。本病的发生形于外而实发于内,中医治疗本病着重内治,分五证论治:1湿热型由于血热脾湿,浸淫…  相似文献   

10.
湿疹是临床常见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黄水疮"、"浸淫疮"、"湿癣"、"风湿疡"。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现将近10年来国内资料综述如下。一、分型施治:龚子夫等将湿疹分为风热、湿热、血虚风燥三型,分别用疏风清热饮、消风散、滋燥养荣汤加减,共治疗湿疹患者35例,痊愈17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4例。陈大用治疗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了解婴儿湿疹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108例1~12个月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婴儿的基本情况、皮损特点、临床表现、舌象指纹进行诊察,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婴儿湿疹中医证型多见湿热浸淫证,其中湿热浸淫证87例(80.56%),脾胃湿蕴证2例(1.85%),血虚风燥证19例(17.59%)。湿热浸淫证湿疹发病时多累及头颈部(93.1%),而血虚风燥证湿疹发病时多数累及躯干后部位(68.42%)。婴儿湿疹发生于头颈部、下肢与瘙痒相关。结论了解其临床特征有助于治疗和预防,鉴于其头颈部的多发性,在预防调护方面,需要注意头颈部皮肤的保湿,以隔离外界的理化刺激。此外,根据中医证型与发病部位的关系以及瘙痒与发病部位的关系,在用药以及药物剂型方面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湿疹患者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设计《湿疹患者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调查患者体质;设计《湿疹患者辨证分型表单》,由调查者依据患者病情填写表单,调查患者中医证型:并进行体质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300例湿疹患者中,湿热质占16%,阳虚质占15%,阴虚质占15%,气郁质占14.33%,痰湿质占12.33%;湿热浸淫证占23.67%,脾虚湿蕴证占23%,血虚风燥证占37.67%,湿热瘀阻证占12.66%。湿热浸淫证与湿热质正相关(P〈0.01);脾虚湿蕴证与痰湿质、气虚质正相关(P〈0.05);血虚风燥证与阳虚质、阴虚质正相关(P〈0.01),湿热瘀阻证与湿热质正相关(P〈0.01)。结论湿疹患者体质与中医证型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徐妍  陆小左 《吉林中医药》2012,32(2):168-169
目的:分析和获得湿疹类别与性别、发病部位、皮损特点等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对采集的湿疹病例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脾虚湿蕴型的患者占总人数的57.36%,血虚风燥型的患者占总人数的42.64%,男性人数中脾虚湿蕴型占55.7%,女性人数中脾虚湿蕴型占59.5%.结论:女性患脾虚湿蕴型湿疹的概率大于血虚风燥型;血虚风燥型湿疹脱屑的概率远远高于脾虚湿蕴型,但其他皮损特点以脾虚湿蕴型居多.  相似文献   

14.
刘光国 《北京中医》1998,17(1):55-56
祛风换肌丸出自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原书主治“白屑风及紫白癜风、顽风顽癣、湿热疮疥,一切诸疮,搔痒无度,日久不绝,愈之又发宜服之”。笔者根据其组方配伍特点,专用治皮肤病证属阴虚血燥夹湿或湿热化燥伤阴,同时具有湿与燥两种病机的证候,获效满意。一、配伍...  相似文献   

15.
湿疹,首见于《金匮要略》。风、湿、热留于肌肤或心火炽盛、脾湿内生,或血虚、生风化燥等而致皮肤炎症反应,并以浸淫湿润为著,故名湿疹。临床上通常按炎症反应的性质而分为急性  相似文献   

16.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主要以慢性、复发性、炎症性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通过收集、整理与分析中医药诊治湿疹的文献,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湿疮”“浸淫疮”“火革疮”“四淫”“绣球风”“奶癣”等范畴,其发病多为脏腑失调,风、湿、热共同影响所致,急性期与亚急性期的病机特点多为标本俱实,慢性期的特点为标实本虚。湿疹的分型虽尚未统一,但主要可分为湿热浸淫、脾虚湿蕴、阴虚血燥和风热蕴肤等证型。中医治疗以口服中药为主,辅以其他中医特色手段,如外用中药、软膏、火针、穴位注射、内外合治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湿疹中医不同证型脉象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湿疹病人160例,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脾虚湿蕴型80例,血虚风燥型80例.由脉象采集仪自动完成脉象时域信号的采集,根据脉搏波波形图,进行时域参数提取和分析.结果:h3/h1血虚风燥型为(0.176±0.313),脾虚湿蕴型为(0.283±0.358);h5/h1血虚风燥型为(0.014±0.031),脾虚湿蕴型为(0.023±0.041);w/t血虚风燥型为(1.646±0.512),脾虚湿蕴型为(1.501±0.572).2组h3/h1、h5/h1、w/t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不同证型间脉图参数存在差异,为慢性湿疹的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鹅掌风因其皮损为掌部粗糙、脱皮、开裂如鹅掌而得名 ,多因阴虚血燥、血虚风燥、湿热内蕴而致。可包括现代医学的手癣、掌部湿疹、进行性指掌角皮症、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病。治疗上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辨证施治。1湿证多因湿热内蕴或外感风湿热邪 ,内外相搏浸淫肌肤而致。可分为湿热内蕴型与脾虚湿困型。湿热内蕴型表现为皮损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 ,伴口苦咽干 ,舌红 ,苔黄厚腻 ,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 ,方用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导赤散等方加减或合用。脾虚湿困型除以上皮肤表现外 ,伴有纳呆 ,脘腹不适 ,便溏 ,舌质红或…  相似文献   

19.
湿疹是皮肤科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症之一。中医学根据发病的部位和形态的不同分别称之,“浸淫疮”、“湿疮”、“四弯风”、“旋耳疮”等。笔者于1999年3月至2002年5月,用自拟止痒汤对87例湿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下。1资料1.1临床资料1.1.1一般资料87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女48例,男39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2岁,平均7.6岁,病程最长20a,最短7d,平均1.9a。皮损呈多种形态,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及阴囊等处多见。个别严重者常泛发全身。1.1.2中医辨证临床分为湿热浸淫型、脾虚湿蕴型和血虚风燥型。湿热浸淫型:发病急…  相似文献   

20.
牛洪霞 《河北中医》2004,26(5):387-387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因素体血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或风、寒、湿、热、燥之毒邪侵袭肌肤而诱发。临证中根据皮损特点及舌苔脉象将其分为血热风燥型和血虚风燥型。现就其辨证施护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