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17):1332-1336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细胞黏附分子、炎症反应因子及内皮素等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治疗的10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复方丹参滴丸组和西药组。西药组给予常规治疗并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复方丹参滴丸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l(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血栓素B2(TXB2)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细胞黏附分子、炎症反应因子、NO、ET、PAGM、TXB2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个疗程治疗后,两组sICAM-1、sVCAM-1、MCP-1、TNF-α、hs-CRP、ET、PAGM、TXB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复方丹参滴丸组sICAM-1、sVCAM-1、MCP-1、TNF-α、hs-CRP、ET、PAGM、TXB2水平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复方丹参滴丸组和西药组NO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复方丹参滴丸组NO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辅助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调节细胞黏附分子表达,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及血小板功能,降低血栓的形成,可有效缓解老年颈动脉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管软化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皮功能及血清分子指标的影响。方法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软化丸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内皮功能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清黏附分子指标和蛋白酶分子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Crouse斑块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皮微粒和血管扩张反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中E-选择素(ES)、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及CD40含量较前明显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中组织蛋白酶K(Cat K)、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l)、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含量较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软化丸能够降低血清黏附分子和蛋白酶分子的含量,改善内皮功能,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可用于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3.
唐莹  郝志新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1046-1047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北京铁路总医院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住院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服用血脂康0.6g,2次/d;对照组40例,服用拜阿斯匹林100mg,每次1d,疗程12个月。于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与治疗后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脂康可以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安全、有效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血脂康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及降脂疗效.方法 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的12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分为A、B组,各64例.A组每天口服血脂康胶囊0.6g,B组服1.2g,共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两组均能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均P< 0.05),而B组较A组消退更为明显(P<0.05).两组TC、TG、LDL-C及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HDL-C水平均升高(P<0.05),而B组较A组更明显(均P<0.05).CRP下降程度与IMT下降成正相关(r=0.85,P<0.05).结论 血脂康不仅有降脂作用,还可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可溶性粘附分子的相关性。方法脑梗死患者87例,根据入院主动脉彩超检查情况分为两大组:主动脉粥样斑块阴性组及阳性组,后组又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信号(MES)检测情况分为MES阴性组和MES阳性组。比较3组入院时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并对MES阳性组予低分子肝素钠(LWMH)等干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检测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结果各组可溶性粘附分子入院时均偏高,主动脉粥样斑块阳性的2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且MES阳性组较阴性组也有明显增高(P〈0.05);MES阳性组干预治疗后可溶性粘附分子呈下降趋势,于第2周达低峰,但第4周又有上升。结论主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及破裂与可溶性粘附分子密切相关,可溶性粘附分子可作为脑梗死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在老年人群中尝试常规抗炎治疗为防治脑梗死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同时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高脂血症的14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7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20 mg/d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d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第1天和第1、2、3周抽取血液,检测血清hs-CRP浓度。入选142例脑梗死患者于入院1周内、随访3月、6月、12月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大横切面面积。结果: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经瑞舒伐他汀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相比较,血清hs-CRP浓度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经大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后第2周和第3周,血清hs-CRP浓度显著降低(P<0.05)。治疗6月、12月,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大横切面面积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两组患者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大横切面面积较对照组显著缩小(P<0.05)。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短期内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具有较好的抗炎症反应;同时,长期大剂量使用瑞舒伐他汀具有稳定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长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群采取控制斑块、改善高危因素等综合干预,观察斑块面积、颈部动脉血管内至中层厚度(IMT)、斑块性质的改变及对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将3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控制。干预组在饮食控制基础上,口服阿托洛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续12个月;同时给予控制血糖、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结果:综合干预治疗12个月后,(1)颈动脉IMT、硬化斑块面积、性质与自身前和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均P<0.05)。(2)干预组总体卒中发生减少,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3)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0%),干预治疗后与对照组同等患者在缺血事件发生上,无显著差异(P>0.05);且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该类患者卒中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关联(P>0.05)。结论:(1)对颈动脉硬化斑块人群长期给予调酯、降糖、控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等治疗,可稳定甚至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斑块逆转,在二级预防中有助于预防卒中的发生。(2)而对于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重度狭窄,狭窄率>90%的患者,综合干预不能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的双源CT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好发部位及管腔的狭窄程度.方法:对18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将颈动脉DSCTA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部位、性质以及血管狭窄的程度.结果:18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高危老年患者中,122例(270处)可见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65.6%,其中54.1%(66例,172处)为钙化性斑块, 11.5%(14例,22处)为非钙化性斑块, 34.4%(42例,76处) 为混合型斑块;84例粥样斑块为多发性;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115处,颈内动脉颅外段65处,颈总动脉起始部位36处,颈总动脉中段29处,椎动脉25处.122例患者中83例可见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2例、中度狭窄23例、重度狭窄18例、血管闭塞10例.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以钙化性斑块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为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双源DSCTA可清晰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部位、性质和受累血管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及调脂疗效。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合并血脂异常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血脂康,1天1.2g及阿司匹林,1天100mg;对照组仅服用阿司匹林,1天100mg。疗程均为16周。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治疗组用血脂康治疗24周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减小(P〈0.01),TC、TG、LDL-C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脂康不仅有强效调脂作用,并可延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厚,有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飞行员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特征,加强航空卫生保障工作。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组(A组)122例,正常对照组(B组)130例,观察血压、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和载脂蛋白B(apo B)、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NMD),并进行比较。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组TC、LDL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RP、LP-PLA2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在s ICAM-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FMD和NMD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FMD与s ICAM-1呈正相关;NMD与LP-PLA2呈负相关。结论飞行员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CRP、LP-PLA2水平升高,s ICAM-1水平下降,FMD、NMD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体检的老年人(≥60岁)231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观察并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颈总动脉(CCA)和颈内动脉(ICA)内膜和内-中膜厚度(IMT)、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结果:高血压组研究对象的CCA和ICA内径,CCA和ICA的IMT厚度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患者CCA和ICA的PSV和最大剪切率(SR)值均显著低于非高血压组(P<0.05),而血管阻力指数(RI)值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高血压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阴性率显著低于非高血压组,而内膜增厚和粥样斑块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随着血压程度的升高,粥样斑块检出率也随之升高,组间具有差异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早期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对早期预防、早期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作为老年人群体检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的T2DM组并根据颈动脉超声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另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的对照组。采集血清并测定尿酸、内皮损伤标志物、炎症介质、脂质代谢指标的含量。结果:T2DM组血尿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T2DM组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尿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未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分位、中分位患者血清中内皮素-1(ET-1)、可溶性血栓素(sTM)、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含量显著高于低分位患者,NO含量显著低于低分位患者;高分位患者血清中ET-1、sTM、sEPCR、vWF、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脂蛋白a(LPa)、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载脂蛋白B(ApoB)的含量显著高于中分位患者,一氧化氮(NO)、载脂蛋白A1(ApoA1)的含量显著低于中分位患者。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血尿酸水平升高会造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参与该过程的分子改变包括内皮损伤、炎症反应以及脂质代谢紊乱的加重。  相似文献   

13.
黄敬  张良兵 《安徽医学》2012,33(6):741-743
目的测定应用阿托伐他汀干预前后颈内动脉易损斑块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探讨阿托伐他汀防治颈动脉狭窄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有颈内动脉粥样斑块患者4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药物干预组(A组,20例)及非他汀药物干预组(B组,20例)。干预前1d、干预2、8、16周后,采用免疫透射化浊法测定血浆CRP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A组与B组两组间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8、16周后A组CRP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治疗颈内动脉粥样斑块中能降低血浆CRP水平,起到抗炎作用和稳定斑块的作用,为防治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经超声检查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的老年患者3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5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 mg,每晚1次,脑心通胶囊3粒(1.2 g),3次/d,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150例)采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每晚1次。于治疗前,治疗2、6个月时,检测颈动脉彩超、肝肾功能、血脂、凝血功能、血液流变、糖化血红蛋白、hs-CRP等指标的变化,以观察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斑块数量、低密度脂蛋白(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改变。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老年颈动脉斑块,能通过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机制达到治疗动脉硬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颈动脉粥样斑块(carotidarteryplaque ,CAA)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日渐上升。尽管CAA本身症状不典型 ,但目前已公认它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存在密切联系。目前认为CAA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是包括了脂代谢异常、局部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在内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solubevascularcelladhesionmolecular 1,sV CAM 1)分别是脂代谢异常和非特…  相似文献   

16.
肖钧 《中外医疗》2011,30(3):168-168
目的 探讨彩超在检测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 通过彩超检查6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直径,检测有无斑块,并测量颈动脉内径及内-中膜厚度(IMT),与60例老年健康对照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组60例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出现中度及以上血管狭窄,对照组60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0例,仅1例出现中度血管狭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调脂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调脂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CVD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阻力指数(RI)及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血脂康组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x-LDL水平明显下降,颈动脉IMT、RI明显变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调脂治疗对ICVD患者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彩超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粥样斑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彩超对7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进行检测.并设立43例无高血压、无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史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最大血流速度、平均速度、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搏动指数.结果:脑梗死组发现55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5.3%.患病组颈动脉IMT[(1.25±0.33)mml和对照组IMT(0.62±0.15)m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为主,且表面多呈不规则型.结论:腩梗死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粥样硬化斑块脂质型为主,说明粥样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预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效预防老年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生素E联合维生素C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干预作用,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大兴黄村镇5个社区45岁以上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明确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1.0 mm的患者196例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及他汀类降脂药治疗的基础上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加服维生素E 200 mg/晚)、B组(加服维生素E 200 mg/晚,维生素C 200 mg早晚各1次)、C组(加服维生素C 200 mg早晚各1次)及对照组(不加服维生素E和C)。干预18个月后,对干预前后斑块大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后4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干预前后斑块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用维生素E和(或)维生素C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没有明显缩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心通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干预的作用。方法:将130例门诊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脑心通组(4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脑心通1.6g,3次/d;阿伐他汀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口服阿伐他汀20mg,1次/晚;联合治疗组(44例)应用脑心通1.6g,3次/d,阿伐他汀20mg,1次/晚,均连用6个月。所有患者均于服药前和服药后6个月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各组患者用药前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患者用药前后自身对照,颈动脉粥样斑块明显减轻(P<0.05);用药前后单一用药组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较单一用药组明显减轻(P<0.05);各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脑心通和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两药联合效果更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