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病例介绍例 1,男性 ,39岁。“尾骶部疼痛 3年 ,加剧半年”,于 1999年 7月入院。血压 16 / 11k Pa,余无异常 ;尿及生化检查均正常 ;CT、B超提示右肾上腺肿瘤 ,因条件所限未作血尿、儿茶酚胺测定及 1 31 IMIBG显像入院。 3日后行肿瘤切除。麻醉方法 :以东莨菪碱 0 .3mg,芬太静滴 ,辅以安氟醚、卡肌宁维持麻醉。术中监测 ECG、BP、HR、CVP和血糖 ,并配备好压宁定、立其丁、利多卡因、硝普钠、去甲肾上腺素、异搏定等。术中在探查肿瘤时血压骤升至 30 / 19k Pa,HR16 0 bpm ,频发室性早搏 ,即暂停探查 ,给于压宁定 12 .5 mg两次 ,利…  相似文献   

2.
3.
回顾性分析8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膀胱嗜铬细胞瘤主要临床症状为排尿时血压升高,出现头痛头晕、血尿、心悸、多汗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尿CA和VMA是定性诊断和监测复发的有效方法。围手术期控制血压和扩容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膀胱嗜铬细胞瘤属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临床少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3年来收治5例,现就其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3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管理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全部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利其丁控制血压,根据用药时间不同分为预防用药组和即时用药组(治疗组),预防用药组在麻醉平面固定后、于切皮前作嗜铬细胞瘤“功能性切除”。治疗组在探查肿瘤收缩压升至24kPa以上再开始降压。比较结果“功能性切除”有显著优点,即时用药既被动又收不到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报告5例膀胱嗜铬细胞用,3例良性,2例恶性。3例排尿时有典型高血压发作,2例排尿时血压正常。除了1例因肿瘤转移,另1例因诱导麻醉突然死亡外.余3例进行手术,术后效果满意。随访3~8年未见肿瘤复发。根据临床症状,膀胱嗜铬细胞瘤分为高血压型(又称功能型)和正常血压型(又分隐匿型和无功能型)。电子显微镜对肿瘤的超微结构研究显示:有功能的肿瘤分泌颗粒相当大,直径为220~280nm;无功能的肿瘤分泌颗粒比较小,直径仅为100~180nm。为明确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定位,分别对膀胱镜、CT、MRI、B超和 ̄(131)I一MIBG等项检查的价值进行了评论。膀胱嗜铬细胞瘤以手术为主,但必须做好术前准备。最后对恶性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7.
膀胱嗜铬细胞瘤为非上皮性肿瘤,较少见,国外报道约占整个膀胱肿瘤的0.38%[1]。我院1975年9月~1994年11月诊治5例,约占同期膀胱肿瘤的0.33%(5/1516),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例,皆为女性,年龄35~65岁,平均44.5岁...  相似文献   

8.
8例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口服酚苄明或哌唑嗪,心率快者加用心得安,麻醉应用硬膜外加全麻,控制性降压,肿瘤切除前后扩充血容量,肿瘤切除后用适量血管收缩药等.麻醉效果满意,无麻醉并发症和死亡。  相似文献   

9.
男,12岁。近两年来,小便后出现头痛、头晕、伴胸闷、恶心,有时呕吐。症状以晨起第一次小便后为著,无尿急、尿频、尿痛及肉眼血尿。查体及化验无阳性发现。于病儿小便前测其血压为16/14kPa,小便后即测血压达20/16kPa,并出现上述症状,持续约半分钟后血压恢复至16/14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在静吸复合全麻下对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行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监测患者术中的各项生理指标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气道压力(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人工气腔后30m in MAP、HR、PEAK均明显升高(P<0.05),PETCO2显著升高(P<0.01);术毕PETCO2仍高于术前(P<0.05);肿瘤探查后5m in MAP、HR明显高于探查前(P<0.05)。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麻醉选择、血管活性物质的应用以及严格的呼吸管理是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管理。方法对19例拟行后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患者,经充分术前准备,选用静吸入复合全麻,同时给予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等麻醉管理技术,严密监测,及时有效地处理高血压与低血压。结果 19例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无一例患者应用α-受体兴奋剂。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的麻醉管理是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患者麻醉安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76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围术期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麻醉手术效果,探讨此手术的术前准备、麻醉诱导与维持、术中监测、液体管理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方面的经验.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术期,无手术麻醉并发症.通过实施麻醉诱导期急性高容量填充策略,术中循环维持稳定,红细胞压积由诱导后即刻的0.352士0.093降至手术探查前的0.262±0.042,绝大部分患者均在术后1 h内停用血管活性药物并拔除气管导管,送返病房.结论 a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和血容量的适量扩充是控制嗜铬细胞瘤术后转归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王飞  王为服  钟江  符厚圣 《海南医学》2012,23(20):57-59
目的 探讨膀胱壁内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与治疗的1例膀胱壁内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患者行膀胱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为膀胱嗜铬细胞瘤,恢复良好,血压降至正常,痊愈出院,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膀胱壁内嗜铬细胞瘤临床罕见,预后良好,虽其症状比较典型,但临床上少见,术前极易漏诊,需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加术后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的疗效。方法:采用TURBT治疗膀胱肿瘤32例,术后定期使用丝裂霉素等药物膀胱腔内灌注化疗。结果:32例患者成功实施TURBt。32例随访3个月~2年,平均1年,肿瘤复发8例,其中原位复发5例,异位复发3例。结论:TURBT加术后膀胱灌注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具有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嗜铬细胞瘤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围术期麻醉管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Guo X  Luo A  Huang Y  Ren H  Ye T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8):523-526
目的 总结嗜铬细胞瘤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围术期麻醉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 2 5 8例嗜铬细胞瘤病人的临床特征、麻醉方法及围术期死亡率。结果  5 8% (15 / 2 5 8)的嗜铬细胞瘤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 (MEN)II型或混合型的组成部分。 6 0 % (14 9/ 2 4 9)的嗜铬细胞瘤病人在术前有儿茶酚胺的心脏毒性表现。术前 5 9% (14 7/ 2 4 9)的病人有糖耐量改变。术中补充的液体量在硬膜外麻醉组为 3474ml± 6 2 4ml,硬膜外加全麻组为 36 5 4ml± 4 75ml,两者均明显高于全麻组 (2 5 34ml± 5 12ml,q1=5 72 ,P <0 0 1,q2 =5 83,P <0 0 1)。与全麻组相比 ,硬膜外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组在肿瘤切除之前血流动力学较为平稳。围术期死亡率由第 1阶段 (195 5~ 1975年 )的 8%(5 / 6 0 )明显降低到第 2阶段 (1976~ 1994年 )的 1 2 % (1/ 75 ) (χ2 =4 0 5 ,P <0 0 5 )。在第 3阶段(1992~ 2 0 0 1年 )无围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后良好的转归取决于围术期的诸多因素 ,包括术前仔细评估重要脏器功能、应用α受体阻断剂扩血管以达到扩充血容量的目的、术中周密的麻醉管理、以及术后适当的循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1997年至2007年资料完整、经病理证实的膀胱嗜铬细胞瘤7例。结果7例均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膀胱嗜铬细胞瘤。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和输尿管再植术(累及患侧输尿管口),2例行TUR-BT,1例行小切口腹腔镜辅助膀胱部分切除术。随访6个月~2年,血压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嗜铬细胞瘤为潜在恶性肿瘤,诊断需结合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7.
对7例膀胱嗜铬细胞瘤进行了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观察,其中4例作电镜观察,并结合临床表现,分析了5例非功能性肿瘤在临床与病理诊断中容易误诊原因,及对病理组织学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气管内肿瘤切除与气道重建术的麻醉经验。方法对1997年1月~2002年5月间23例行气管内肿瘤切除与气道重建手术的麻醉处理进行分析。根据肿瘤部位(上、中、下段)、大小和气管阻塞程度决定麻醉和气道处理。结果全组无1例麻醉意外。术中5例(21.7%)出现脉搏氧饱和度(SpO2)<90%,经多次吸痰、鼓肺后,SpO2回升至95%以上。术毕17例(73.9%)通气良好,SpO2>95%,清醒后拔管;另6例(26.1%)带气管导管留外科ICU观察,于术后24h内拔管。结论气管内肿瘤切除术麻醉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部位、大小、气管阻塞程度以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而定,术中麻醉处理的关键在于既要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又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尿路上皮癌术后膀胱癌的发生规律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93例上尿路上皮癌病例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对预后以及术后发生膀胱癌情况分别做Kaplan—Meier曲线单因素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再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93例患者接受根治手术后发生膀胱癌者28例,占30.1%。有无多部位生长和有无同发膀胱癌对术后发生膀胱癌有显著影响,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894和4.483,相关系数小;与术后存活率显著相关的因素有3个,肿瘤数目、分期、有无同发膀胱癌,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822、2.197和1,808,相关系数小。结论肿瘤数目、有无多部位生长和有无同发膀胱癌为术后发生膀胱癌的危险因素;肿瘤数目、分期、有无同发膀胱癌对存活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尿路上皮癌术后膀胱癌的发生规律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93例上尿路上皮癌病例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对预后以及术后发生膀胱癌情况分别做Kaplan-Meier曲线单因素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再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93例患者接受根治手术后发生膀胱癌者28例,占30.1%。有无多部位生长和有无同发膀胱癌对术后发生膀胱癌有显著影响,其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894和4.483,相关系数小;与术后存活率显著相关的因素有3个,肿瘤数目、分期、有无同发膀胱癌,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822、2.197和1.808,相关系数小。结论肿瘤数目、有无多部位生长和有无同发膀胱癌为术后发生膀胱癌的危险因素;肿瘤数目、分期、有无同发膀胱癌对存活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