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Bilitec 2 0 0 0光纤分光光度仪应用中胆红素吸光值 (abs)与其浓度的关系 ,及 pH对abs的影响。方法 用Bilitec 2 0 0 0进行体外实验 ,将胃液与胆汁配成不同浓度的混合液 ,测其abs;改变胆汁和胆红素溶液的 pH ,测定abs的变化。结果 胆红素浓度低于 89μmol/L时 ,abs与浓度呈明显线性关系 ;酸性环境下 (pH <3.5 ) ,质量浓度为 10 %胆汁的abs偏低 32 .8%。结论 胆红素浓度较低时 ,abs与浓度呈线性关系 ,pH <3.5时abs偏低。故用Bilitec 2 0 0 0检测胆汁反流时 ,对abs应全面综合分析后再做结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生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的发生情况 ,探讨其发生特点和意义 ,并建议健康青年人群DGR的正常参考范围。方法 应用便携式胆汁监测仪 (Bilitec 2 0 0 0 )和便携式pH监测仪同步监测 4 8例健康青年志愿者的胃内 2 4小时胆汁反流和pH变化情况。计算 0 14、0 2 0和 0 2 5三界值时胆红素吸收值 (BA)≥界值的时间百分比的均值、标准差、中位数、第 2 5 %、75 %、95 %位数 ;总、立位、卧位、餐时和餐后等各时段BA≥界值的时间百分比、反流频率、长时间反流频率、最长反流时间以及胆红素吸收值的最大值、平均值和中位值 ,以及pH…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文测定胃内 2 4小时胆汁含量 ,旨在探讨其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上的诊断价值 ,并于空腹和餐后测定胃窦的运动节律和强度 ,借以观察胃窦动力变化 ,了解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与胃窦动力的关系。方法 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 4 2例 ,均符合下列条件 :①上腹和 (或 )胸骨后烧灼痛。②胃镜检查时在无明显恶心及注气过多的情况下粘液湖内有黄色粘液或胃窦部粘膜黄染。③胃镜观察及胃粘膜病理检查均见炎症存在 ;对照组 2 8例 ,为非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 ,胃镜及病理证实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9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8例。应用Bilitec 2 0 0 0型便携式 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re fluxdisease ,GERD)的内镜分级与食管酸、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 98例 ,全部进行内镜检查 ,2 4小时食管下段pH值及胆红素测定 ,14 C 尿素呼气检查。结果  1 98例GERD患者按内镜分级分组 :0级组 4 7例、Ⅰ级组 2 1例、Ⅱ级组 17例、Ⅲ级组 13例。 2 2 4小时食管下段pH监测结果表明 ,不同级别的GERD患者pH监测各项指标 (包括pH <4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反流≥ 5分钟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 <4的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 ) ,组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 2 4小时Bilitec2 0 0 0胆汁检测仪检测胃大部切除术 (毕Ⅱ式 )后患者的胆汁反流情况 ,观察铝碳酸镁对患者症状、胃镜下粘膜炎症和胆汁反流改变情况。方法  2 0 0 0年 2月~ 2 0 0 1年 2月在我院胃镜室收集胃大部切除术 (毕Ⅱ式 )后胆汁反流性胃炎和吻合口炎患者共 18例 ,随机给予铝碳酸镁或硫糖铝片剂 (每次 1克 ,一日 3次 )治疗 4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反流症状积分、内镜下残胃和吻合口炎症和2 4h胆汁反流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一周两组药物均能显著改善患者反流症状积分 (P <0 0 1) ,两组药物治疗组间在一周、两周和四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生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特点和意义,并建议健康青年人群DGR的正常参考范围. 方法应用便携式胆汁监测仪(Bilitec 2000)和便携式pH监测仪同步监测48例健康青年志愿者的胃内24小时胆汁反流和pH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慢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术后患者胃内胆汁反流情况.方法共51例患者入选,其中慢性胃炎患者45例,胃部分切除术后患者6例, 慢性胃炎患者中浅表性胃炎17例,糜烂性胃炎21例,萎缩性胃炎7例;用Bilitec 2000便携式胆汁监测仪(瑞典Medtronic Synectics公司)分别对51例受试者行胃内24h胆汁持续监测. 获得胆汁反流指标,以胆红素吸收值>0.14作为异常指标.分析指标包括吸收值>0.14 的总时间百分比;胆汁反流次数;胆汁反流持续超过5min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结果不同类型慢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术后组之间各项胆汁监测指标相差显著.组与组间两两比较,慢性糜烂性胃炎组与胃部分切除术后组各项监测指标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相比较,除最长反流时间二者相差不显著外,其余3项胆汁反流(以胆红素吸收值,即abs>0.14为标准)指标后者均高于前者(P<0.01或0.05);胃部分切除术后组与各慢性胃炎组比较,前者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后者(P<0.01);慢性糜烂性胃炎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之间比较,各项胆汁反流指标无明显差异.根据各组患者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均数绘制的线图,可以观察到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及胃部分节除术后,胃内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比成逐渐上升趋势.结论不同类型胃炎的胃内胆汁反流程度不同,胃粘膜损伤程度与胆汁反流程度成正相关,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粘膜损伤最严重,胆汁反流亦最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24小时Bilitec2000胆汁检测仪检测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后患者的胆汁反流情况,观察铝碳酸镁对患者症状、胃镜下粘膜炎症和胆汁反流改变情况. 方法2000年2月~2001年2月在我院胃镜室收集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后胆汁反流性胃炎和吻合口炎患者共18例,随机给予铝碳酸镁或硫糖铝片剂(每次1克,一日3次)治疗4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制能连续48h监测胆红素的检测仪器,并进行体外实验。方法利用分光光度仪原理,研制动态胆汁反流监测仪样机。配制浓度为500μmol/L标准胆红素溶液,依次等比稀释至3.91μmol/L,用自行研制的动态胆汁反流监测仪样机和Bilitec2000分别测定其吸光度,绘制动态胆汁反流监测仪样机的吸光度值-胆红素浓度曲线,计算变异系数。应用动态胆汁反流监测仪样机和日立717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同1份含胆汁胃液标本中胆红素浓度。抽吸含胆汁胃液标本2份,用样机连续6d测定吸光度值,每天上、下午各5次。结果研制出能够连续监测48h的便携式动态胆汁反流监测仪样机。该样机测定的吸光度值与胆红素浓度关系如下:Y=-0.1226 0.0982lnX(Y为吸光度,X为胆红素浓度),F=215.59,P=0.000,决定系数R2=0.840。经样机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同一份含胆汁胃液标本中胆红素浓度分别为(165.18±2.94)μmol/L和(165.46±1.35)μmol/L,经t检验,t=0.00,P=0.90。经样机检测2份胃液标本可得批内变异系数(CV)为1.3%,批间变异系数(CV)为0.83%。实验仪器吸光度与Bilitec2000吸光度呈正相关,r=0.982,P=0.000。变异系数分别为3.81±1.97和0.28±0.17。结论该实验自行研制了动态胆汁反流监测仪样机,性能较好,但与国外进口产品仍有差距,需继续改进研制的产品样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胃内pH值与胆汁反流的关系.方法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22例,用Digitrapper MKⅢ型便携式pH值监测仪及Bilitec 2000便携式胆汁监测仪(瑞典Medtronic Synectics公司)同时监测胃内24h pH值及胆汁监测,取得胃内24h pH值和胆汁吸收值.根据每1例患者监测记录结果,选择胆汁吸收值明显增高的1个小时的时段作为研究时段,取得相同时段相同时点的胃内pH值和胆汁吸收值 ,作为1对数据,每隔10min取1次,每例患者得到6对数据,22例患者共有132对数据.这样 ,可以对胆汁反流时胃内的pH值和胆汁吸收值进行直线相关分析,以确定胆汁反流时pH值和胆汁吸收值有无相关性.同理,选择pH值明显升高的1个小时的时段,可以得到pH值升高时胃内的胆汁吸收值和pH值共132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以确定pH值增高时pH值和胆汁吸收值有无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监测.将胆汁反流时,胃内pH值(Y轴)对应相同时刻胆汁吸收值(X轴)得到的132对数据绘制成散点图,观察到所有观测数据的分布杂乱无章, 不呈线性分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胆汁吸收值与pH值无相关性(R=-0.06,P >0.05).将胃内pH值增高时,胃内胆汁吸收值(Y轴)对应相同时刻pH值(X轴)得到的132对数据绘制成散点图,亦观察到所有观测数据不呈线性分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胃内胆汁吸收值与pH值无相关性(R=-0.17,P>0.05).结论可见,胃内pH值和胆汁反流无关,根据胃内24h pH值监测判断有无胆汁反流是不科学的,需监测胃内胆汁吸收值来证实胆汁反流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酸和胆汁反流的发生情况.方法 RE患者85例及健康志愿者20例,应用Digitrapper MKⅢ便携式pH监测仪及Bilitec 2000便携式胆汁监测仪同步监测食管24h pH变化及胆汁反流.结果 RE组有酸和胆汁共同反流者为53例(62.4%),单纯酸反流者26例(30. 6%),单纯胆汁反流者3例(3.5%),无任何反流者3例(3.5%).RE组中酸及胆汁反流次数、持续反流大于5min次数、最长持续反流时间及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男女之间比较,各种反流无差别.结论胆汁反流与酸反流同样常见于RE患者,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同步动态监测食管pH值及胆汁变化对R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术后患者食管内酸及胆汁反流情况.方法胃术后患者57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4组,A组为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残胃吻合患者,共15例,B组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Billroth Ⅰ型吻合患者,共9例 ,C组为无端胃大部切除术后Billroth Ⅱ型吻合患者,共24例,D组为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患者共9例;正常对照组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21~68岁,平均( 43.1±12.4)岁,均无胃食管反流症状,内镜证实无食管下段炎症,并排除消化道及严重全身器质性疾病.食管内pH及胆汁监测前分别对A、B、C、D 4组患者根据烧心、反酸、胸痛、呕吐胆汁每一症状不同程度进行症状评定及记分,计算出总积分.用Digitrapper MKⅢ型便携式pH监测仪及Bilitec 2000便携式胆汁监测仪(瑞典Medtronic Synectics公司)行食管内24h pH及胆汁监测.结果胃不同类型手术组患者D组症状积分高于A、B、C 3组(P值分别<0 .05,0.05,0.01),而其食管内酸及胆汁反流指标并不高于A、B、C 3组,提示全胃切除术后的不适症状与食管内的酸及胆汁反流无关.食管内pH监测发现A、B、D 3组反流时间%并不高于对照组(P>值0.05),C组酸反流时间%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及A、B、D 3组(P 值<0.01,0.05,0.01,0.01),而后3组之间无差异.食管内胆汁反流监测发现A、C 两组胆汁反流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值均<0.01),B、D两组较对照组无差异,各手术组之间比较,食管内胆汁反流次数A组>B、D两组,C组>D组,反流大于5min次数A、C两组>B、D两组,最长反流时间、反流时间百分比A组>B、C、D 3组,B、C、D 3组间差别不显著,总体分析,食管内胆汁反流A、C两组>B、D两组.结论同步动态监测食管pH值及胆汁变化对不同类型胃手术患者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 (Duodenogastricre flex)发生与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igratingmotercomplex ,MMC)的关系。方法 对 2 0名 (男 9名 ,女 11名 ,平均年龄 2 9± 2 7岁 )健康志愿者进行同步胃内pH值和胆红素吸光值 (Abs)持续监测 ,并进行长时 (8— 12小时 )胃窦十二指肠压力测定。结果  2 0例健康人进行 2 4小时胃内pH值监测和胃内胆汁监测后 ,分为 2组 :DGR阴性组 (D1) 7例 ,DGR阳性组 (D2 ) 13例。D1组MMC周期数明显增加 ,P <0 0 5 ;D2组较D1组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收缩明显减少 ,P <0 0 5 ;十二指肠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Bilitec2000的体外实验探讨其检测的线性范围以及pH对胆红素吸光值(Abs)的影响,并进行其与胃镜、放射性核素扫描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明确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内镜分级与食管酸、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98例,全部进行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下段pH值及胆红素测定,14C-尿素呼气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内镜RE阴性的GERD患者症状与酸(或胆汁)反流的关系.方法采用标准餐,食管pH和Bilitec 2000作24h同步监测,出现症状作记录 ,以与监测结果作对照.病理性酸反流以DeMeester评分>15为阳性,胆汁反流以胆红素吸光值≤0.14为阳性.结果 14例以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为主诉的门诊患者,男性10例、女性4 例 ,年龄30~67岁,平均53岁,内镜检查仅为慢性胃炎,未见食管炎.监测结果9例(64%)未见病理性酸或/和胆汁反流,仅5例有病理性酸或/和胆汁反流,其中3例同时可见酸反流和胆汁反流(1例酸和胆汁同步反流、2例非同步反流),2例仅有酸反流.酸反流计分15~50分者2例、51~100分者3例.分析症状与反流的关系,5例有反流者白天出现的症状显示与反流有关 ,夜间大多无症状,但仍示有酸(胆汁)反流.9例无反流者有3例患者表示监测期与平时有明显不同,未出现反流症状,其余6例程度不等有症状但未见酸(或胆汁)反流.结论本组GERD(RE阴性)者9例(63%)未见病理性酸(或胆汁)反流,仅5例有病理性酸(或胆汁)反流,因此对此类GERD的临床意义及诊断尚需作进一步探讨,例如对症状积分及肉眼所见的正常食管部位作病理组织学研究,有可能阐明RE阴性的GERD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症状发生与酸及胆汁反流事件之间的关系,以确定胆汁反流是否与酸反流同样为引起胃食管反流症状的主要原因.方法对32例有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烧心、反食、反酸)患者和24h食管内 pH及胆汁同步监测.监测中患者均完成日记,内容包括进餐的时间和食物内容,卧位和直立位时间及症状.并通过症状标记按键进行症状标记.通过计算机分析结果以DeMesster计分1 4.72为标准将患者分成两组1组为无明显酸反流组(14例,56.25%),2组为有明显酸反流组(18例,43.75%).分析两组患者所标记的症状发生的时间(餐时,餐后,直立位,卧位 );是否与酸反流事件或胆汁反流事件或酸和胆汁混合反流事件有关.如果症状发生前后2mi n内食管内pH<4持续10s以上则表明症状与酸反流有关;症状发生前后2min内食管内胆红素吸收值>0.14持续10s以上则表明症状与胆汁反流有关.计算每一例患者的酸反流和胆汁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symptom index SI).与酸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SI=(与酸相关的症状次数)/(总的症状次数)×100%,与胆汁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SI=(与胆汁相关的症状次数)/(总的症状次数)×100%.结果 32例患者监测中共发生症状272次(包括烧心、反酸、胸痛、反食).第 1组患者人平症状发生次数低于第2组(5.1 vs 11.3).第2组仅18次(2.7%)的症状发生与酸反流有关,而第2组有102次(50.5%)的症状发生与酸反流有关.两组仅有7.7%的症状发生与胆汁反流有关.第1组与酸和胆汁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计分较低;而第2组与胆汁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计分亦较低,但与酸反流有关的症状指数计分明显高于第1组(P<0.05). 结论反流症状的发生明显与酸反流事件相关而较少与胆汁反流事件相关. 胆汁反流不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症状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的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窦部胃电图异常的特点。方法 研究对象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 5 6例 ,男 30例 ,女 2 6例 ,年龄 4 4 3± 12 6岁 ,具有腹痛、腹胀、上腹部烧灼感、恶心、呕吐、早饱及食欲下降等症状 ;健康人对照组 ,30例 ,男 16例 ,女 14例 ,年龄 4 1 4± 12 3岁。用便携式胆红素监测仪 (Bili tec 2 0 0 0 )行 2 4h胃内胆红素监测及床边体表胃电图检查 ,比较病理性DGR患者与生理性DGR患者之间、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胃窦部胃电图特点。结果  2 4h胆汁反流总时间百分率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近年研究发现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亦起到重要作用.铝碳酸镁不但能中和胃酸,还能可逆性结合胆酸,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方面已取得良好疗效.2000年3月至2001年3月,国内6所医院对铝碳酸镁治疗45例反流性食管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45例胃镜证实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年龄为50.52±13.10(28~78岁);对照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为47.45±14.11(28~70岁).根据烧心、反酸及胸痛症状严重程度及发生频度进行症状记分.根据症状的不同程度记录为0、1、2、3分,胃镜检查,对食管炎进行分级.食管24h pH及胆红素联合监测,了解反流情况及类型.然后,治疗组予以铝碳酸镁(商品名达喜, 德国拜耳公司)1.0g,每日4次口服;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商吕名洛赛克,美国阿斯利康公司)20mg,每日2次,治疗2周,后改为20mg,每日1次,再治疗4周.治疗6周后,由同一医生复查胃镜,食管炎消失者为治愈,改善≥1个级别为有效,改善不明显为无效.治疗组17 例患者、对照组13例患者复查食管24h pH及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铝碳酸镁及奥美拉唑治疗后1、2、4、6周均可显著降低患者烧心、反酸及胸痛症状积分(P均<0.01).治疗后1、2、4、6周时对两组患者烧心、反酸及胸痛症状积分下降值无显著差异,揭示铝碳酸镁与奥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烧心、反酸及胸痛症状疗效相似.治疗组14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行胃镜检查.治疗前反流性食管炎A 级8例,B级6例,铝碳酸镁治疗6周后,镜下治愈9例,好转2例,无效3例.其治愈率为64.2 8%,有效率为78.5%.对照组15例患者治疗前反流性食管炎A级3例、B级8例、C级2例、D级2 例,治疗6周后,镜下治愈10例,好转4例,无效1例.其治愈率为66.67%,有效率为93.33 %.经统计分析两组在治愈率及有效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17例患者及对照组13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行食管24h pH及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显示治疗后铝碳酸镁及奥美拉唑均可明显减少食管24h酸及胆汁反流次数,降低食管24h酸及胆汁反流百分比. 综合分析食管24h pH及胆红素联合监测结果,铝碳酸镁治疗组17例患者,治疗前16例患者存在混合反流(94.12%),1例存在单纯酸反流(5.88%);治疗后5例恢复正常(29.41%)、3例变为单纯酸反流(17.65%)、3例变为单纯碱反流(17.65%)、6例(35.29%)仍为混合反流. 奥美拉唑治疗组13例患者,治疗前12例(92.31%)存在混合反流,1例(7.69%)存在单纯酸反流;治疗后10例(76.92%)恢复正常,1例(7.69%)变为单纯酸反流,1例(7.69%)变为单纯胆汁反流,1例(7.69%)仍为混合反流.铝碳酸镁组治疗后食管24h pH及胆红素监测恢复正常者,明显低于奥美拉唑组(P<0.05=).结论铝碳酸镁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有效药物,其既可中和胃酸,又可结合胆汁酸,提示其在治疗混合反流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常见的临床病症,近年来国内报道发病率上升,GERD发病机理复杂,胃食管屏障压降低、食管清降能力下降、胃排空延缓等均参与GERD的发生.本研究通过食管下段24h pH监测诊断为GERD患者食管测压观察,探讨其相关性.方法 1.食管下段24h pH监测确诊为GERD患者62例,内镜下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48例,Ⅰ级28例,Ⅱ级16例,Ⅲ级4例.2.食管测压采用多导胃肠功能检测仪(瑞典C TD公司).测定下食管括约肌长度(LESL)、腹段LESL,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及食管远端蠕动压.3.食管下段24h pH监测观察24h内pH<4百分率(pH<4%=、大于5min的长酸反流次数及总反流时间.4.统计学处理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对食管测压和pH监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t检验对不同食管动力变化与食管酸反流的关系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pH<4(%)与LESL相关,r=-0.327,P <0.01,与LESP相关,r=-0.49,P<0.001,与食管远端蠕动压相关,r=-0.331, P<0.001.2.腹段LESL<2cm及LESP<6mmHg时,pH<4(%)明显高于腹段LESL>2c m及L ESP>6mmHg,P均<0.01.3.食管远端压力低于30mmHg者pH<4(%)明显高于60mmHg者 ,P<0.01;且与长酸反流相关,P<0.01.结论 LES的功能是胃食管反流发生的决定因素,同时与食管体部的蠕动功能密切相关另外如胃排空紊乱、酸分泌过多及食客粘膜抵抗能力下降均参与胃食管反流的发病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