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传红 《现代保健》2012,(19):74-75
目的:运用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流成像(3D-TOF-MRA)对头颈部的血管变异进行诊断,评估3D-TOF-MRA评估头颈部血管变异的价值。方法:1200例头颈部MRA经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重组后,行双盲法诊断,分别记录患者的颅内血管、颅外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MRA血管特点。结果:3D-TOF-MRA共检出血管变异438例,占总数36.5%;其中椎-基底动脉变异217例,大脑前动脉变异88例,窗式变异58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61例,大脑中动脉变异5例。结论:3D-TOF-MRA能清晰显示血管变异,且具有无需造影剂,安全、无创、无辐射的特点,在诊断血管变异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1年3月间到该院就诊的52例怀疑患脑血管疾病的病例作为观察对象,主要选用飞利浦1.5T超导核磁共振仪,软件3.0/P。先作平扫(MRI),然后进行脑血管成像(MRBA)。结果 52例进行MR脑血管成像的病例中,阳性32例,占61.53%。诊断出脑血管畸形13例,其中AVM9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大脑动脉瘤12例:后交通支动脉4例、基底动脉2例、大脑前动脉2例及大脑中动脉4例。脑血管狭窄7例:大脑前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4例、大脑后动脉1例、颈内动脉虹吸部1例。结论 3DTOFMRA是常用的颅内动脉显示技术之一,其分辨率高,对比度强,信号强,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颅内动脉病变的部位和病灶的大小,能够更加有效地了解肿瘤情况和血管性病变提供有力诊断依据,具有很高的临床医学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颅超声血管造影对正常人脑动脉的显示情况。方法因各种原因需进行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检查的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37~68岁,平均(53±14)岁。受检者均在1周内分别进行经颅超声血管造影和MRA检查,观察经颅超声血管造影后两侧脑动脉各节段的显示情况,包括大脑中动脉(MCA)M1、M2、M3段、大脑前动脉(ACA)A1、A2段和大脑后动脉(PCA)P1、P2、P3段。并将结果与MRA结果进行对照,计算经颅超声血管造影显示脑动脉的显示率。结果 32例受检者进行经颅超声血管造影后,仅1例因声窗差,脑动脉及大脑动脉环显示不清,其余31例受检者的脑动脉和大脑动脉环均能显示。MRA检查后31例受检者均能显示正常脑动脉和大脑动脉环。结论实时经颅超声血管造影对脑动脉有较高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 coronary angiography,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s,MCAOD)的临床诊断价值,并进行对比。方法:医院收治的150例脑血管病患者(300条受检血管),均经CT血管造影,并结合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等方法来显示颅内脑动脉狭窄情况,7 d内进一步行MRA检查,并将CTA与MRA的显示情况和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150例患者300条受检的大脑中动脉中,经MRI检查为正常或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的血管条数分别为76、114、110条;经CTA检查正常或轻度、中度和重度的血管条数为66、94、90条,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RA检查还得到3组之间的平均收缩峰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重度狭窄流速最快;重度狭窄的CTA表现为主动脉壁呈新月型或环形增厚。结论:CTA和MRA是诊断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病变准确性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而检测的侧重面不同,所以应将两者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和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135例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瘤62例、血管畸形26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47例)经MRA和DSA对照检查。结果 MRA可以对124例患者做出正确诊断,结合靶MIP、MPR和原始像,其诊断符合率为91.9%。对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8.7%;动静脉畸形为84.6%;47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与DSA相一致。3DTOF可显示1-5级脑血管分支;2DTOF显示血管畸形具优势;3DTOF增强提高了动脉瘤的检出率。结论 MRA具有安全、可靠和方便的优点,是脑血管疾病筛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和MRA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对3700例行MRI头颅检查的患者行常规T1WI、T2WI、FLAIR、DWI扫描及头颅MRA扫描,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在3700例样本中,有21例表现颈内动脉床突段、眼段、海绵窦段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或闭塞,并伴有大脑缺血性改变或脑梗死表现,1例脑梗死合并脑出血.结论:MRA是诊断烟雾病的重要筛查及诊断方法,MRI和MRA相结合对该病的正确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血管造影探讨对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对脑血管疾病需血管评估的患者行血管造影,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患者进行检查,设为对照组。查找危险因素,进一步明确病因诊断。结果血管造影134例,造影结果显示:正常26例,脑动静脉畸形6例,脑动脉瘤8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7例,有大动脉粥样硬化者61例,亚组分析在1-2级血管中,动脉狭窄大于50%者:颈内动脉11例,大脑中动脉8例,大脑前动脉8例,椎动脉10例,大脑后动脉11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2例。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血管造影相比,在诊断率方面,对照组低于观察组明显(P〈0.05)。结论血管造影临床操作非常简单、迅速以及可靠等,可以使误诊发生率降至到最低,是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并发脑血管闭塞致脯梗死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血管病变特征.方法 2例甲亢并发脑梗死病例,均为中青年患者,均行头颅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彩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例患者1例并发右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1例并发双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远端呈丛状血管网向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区域供血,呈烟雾病样表现.结论 甲亢可以并发颅内、外血管闭塞性病变,且发病年龄较轻,因此对于年轻人无明显原因出现脑梗死时可以对甲状腺功能进行筛查,而甲亢患者最好也行脑血管病变筛查,以尽早发现病变,早期预防,避免脑卒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颅内囊性动脉瘤的三维立体形态及颅底血管变异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2月收治的颅内囊性动脉瘤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数83个,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影像工作系统观察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方向及颅底血管变异情况.结果 颅内囊性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43.37%(36/83),后交通动脉28.92%(24/83),颈内动脉9.64%(8/83),大脑中动脉6.02%(5/83),大脑前动脉A1~A3 3.61%(3/83),基底动脉3.61%(3/83),大脑后动脉2.41%(2/83),小脑下后动脉1.20%(1/83),脉络膜前动脉1.20%(1/83),形态以规则形态为主.颅底血管变异发生率为56.63%(47/83),前交通动脉瘤中大脑前动脉A1发育不良或缺如的变异发生率为72.22%(26/36).结论 颅内囊性动脉瘤的立体形态及血管变异均可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充分显示,动脉瘤的发生可能与颅底动脉变异相关.  相似文献   

10.
检查目标: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用方法:对100例脑血管病患者先行MRA检查,并按改良的Seldinger技术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检查结果:DSA结果:41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血管闭塞1例,严重血管狭窄者13例,狭窄病变血管16根,Moyarnoya病1例,基底动脉梭型动脉瘤1例;4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fA)患者中。发现血管闭塞2例,严重血管狭窄8例,狭窄病变血管11根;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发现动脉瘤4例;3例脑出血患者中发现动静脉畸形1例;2例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中发现Moyamoya病1例;1例癫广间患者确定为动静脉畸形;1例头痛患者确定为动静脉畸形。MRA结果:41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血管闭塞2例,严重血管狭窄17例,狭窄痛变血管20根;45例TIA患者中,发现血管闭塞4例,严重血管狭窄9例,狭窄病变血管12根;7例SAH患者中发现动脉瘤2例;余结果与DSA相同。结论MRA对脑血管病诊断有其优越性,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日立公司生产的20EX0.2T永磁型MR扫描机上进行MRA检查163例,其中作为正常对照组82例,各种脑血管疾病81例,使用SE序列MRI,三维时间飞越法MRA,原始血管图像用最强信号投影重建。结果:163例MRA检查均成功,160例显示满意。82例正常对照组中,脑前、中、后动脉显示清晰。81例脑血管疾病者,MRA可显示各种病变的影像特征。总的符合率为90%,定位诊断为100%。结论:MRA检查成功率高,颅内动脉的血管闭塞,血管狭窄及先天性血管床发育畸形等显示清晰,对颅内病变的适应证广泛,诊断可靠,还可作为脑血流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olitaireAB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12月11例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并接受SolitaireAB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大脑中动脉闭塞5例,合并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1例,单纯基底动脉闭塞4例,椎动脉颅内段延伸至基底动脉近段闭塞1例。分析血管再通效果,术后出血情况,评估院内及3个月后的临床结局。结果11例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中10例闭塞血管成功再通,8例达到充分再通标准。4例患者在取栓后责任血管存在明显狭窄,给予球囊扩张术,3例因取栓后仍存在管腔狭窄,将SolitaireAB支架在狭窄处释放后狭窄纠正,残余狭窄率〈40%,遂予电解离断。11例患者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3个月,5例功能转归良好,其中2例术后即时疗效明显,1周内症状完全缓解;1例术后3个月仍遗留肢体偏瘫;5例死亡,其中4例家属放弃后续治疗出院。结论SolitaireAB支架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显著改善3个月后的临床结局。为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可脱性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及操作技术。方法:选择并回顾性总结分析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病例,共发现动脉瘤63例,前交通动脉瘤28例,后交通动脉瘤25例,颈内动脉岩段动脉瘤3例,在全麻下将可脱性微弹簧圈经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诱发血栓形成并最终使动脉瘤闭塞,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结果:1例因术中过度栓塞造成载瘤动脉血流略显受阻,1例略有神经功能障碍,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经继续栓塞止血成功;其余53例患者中动脉瘤栓塞后无再出血,临床症状消失。结论:可脱性弹簧圈可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偏头痛患者发作期、间歇期的颅内大动脉血流速度与正常人群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1年8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偏头痛住院患者80名和50名健康对照,分别测量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后动脉(PCA)、基底动脉(BA)以及椎动脉(VA)的血流速度,分析比较偏头痛患者发作期、间歇期的颅内大动脉血流速度是否与正常人群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偏头痛组在发作期各动脉的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偏头痛组在间歇期大部分动脉的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偏头痛患者组所有颅内动脉在发作期时的血流速度均低于间歇期。结论在偏头痛患者的间歇期、发作期测定患者颅内动脉血管的收缩、扩张状态,有利于对不同患者采取针对性的用药,消除血管的不正常状态,缓解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Willis动脉环及其穿支进行解剖观察与测量,为临床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5例成人尸体头颅经眶颧额颞下入路对动脉环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Willis动脉环由前交通动脉,左右大脑前动脉A1段,左右颈内动脉,左右后交通动脉及在右大脑后动脉内侧段组成,Willis动脉环变异多,尤其以大脑前动脉A1段明显,且左侧A1外径大于右侧A1外径。脑底动脉环上各部均有穿支发出,一般从起源动脉发出后走向内上方分布到垂体柄,视束,视交叉,丘脑,下丘脑,基底节和内囊等区域供血。结论 熟悉Willis动脉环的显微解剖,保护好其穿支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讨以小动脉病变为主要发病机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CT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利用TCD技术检测120例经CT或MRI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颞窗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及后动脉;经枕窗探测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记录血流速度,观察频谱形态及监听音频变化、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等。结果:120例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TCD检测结果血流动力学异常109例(90.8%),脑动脉硬化112例(93.3%),血流速度正常11例(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CT/MRI显示96例(80%)梗死部位发生在基底节区和基底节合并放射冠、侧脑室旁等多发梗死灶。结论:患者同时行TCD和CT检测,对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病因和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使用PHILIPS Allura Xper FD20血管造影机对疑有颅内血管病变的25例患者进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通过遮盖表面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三维重建方法进行颅内血管重建。结果通过3D-DSA检查24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6个动脉瘤),1例确认为后交通动脉起始端壶腹样膨大。在3D-DSA检查中25例患者病变血管的位置清晰可见,24例患者26个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尺寸、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均可清晰显示或测量。结论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造影中可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3.0T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初步探讨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轴位分布特点及其与脑梗死灶的相关性。方法:对20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DSA、颅脑MRI及基底动脉高分辨MRI检查。根据DSA对所有患者的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进行分组,颅脑MRI对脑内的缺血软化灶进行统计。统计基底动脉管腔最狭窄的层面斑块在4个90o扇形角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斑块分布特点,评价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存在缺血病变的斑块分布。结果:轻度及中度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的患者有12例,斑块分布以左侧和腹侧者为主,而重度管腔狭窄者有8例,斑块分布差异不明显。椎基底动脉供血区MRI异常的患者有9例,斑块出现在腹侧最多。结论:轻度及中度管腔狭窄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以左侧和腹侧为主;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存在缺血梗死灶者的基底动脉斑块较多分布在腹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