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综合干预对受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小学生受虐待现象及其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作用。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徐州市某区小学179名小学生进行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SIFS)的调查。把179名小学生按班级随机分为干预组(88人)与对照组(91人)。对干预组进行2个月的综合干预,干预方法包括教师干预、家长干预、学生干预和媒体宣传。干预结束半年后,对两组小学生重测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小学生的受虐待率下降较明显:总受虐待减少率(33.8%对20.5%,χ^25.13,P〈0.05)。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综合干预后干预组触觉过分防御得分增长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感觉统合能力得分增长值的因素有:性别、干预前感觉统合能力、是否受干预、干预后受虐待(Beta值=-0.123~-0.913,P〈0.001;Beta值=0.075~0.187,P〈0.05),其中是否干预仅对触觉过分防御的增长值有预测作用(Beta值=0.146,P〈0.01)。结论综合干预能减少小学生受虐待现象的发生,可以促进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儿童期虐待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的社会能力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低于元虐待:总分[(15.56±3.64)分与(17.70±3.72)分,t=3.73,P<0.001],11~12岁年龄组的学校情况因子分低于9~10岁组[(4.94±0.76)分与(5.17±0.63)分,t=2.19,P<0.05].除性虐待外,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社会能力各因子分和总分呈负相关(r=-0.159~-0.410,P<0.05或P<0.01).躯体虐待对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1~-0.201,t=-2.124~-2.433,P<0.05);情感虐待对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和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9~-0.207,t=-2.141~-2.723,P<0.05或P<0.01).忽视和性虐待对学校情况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0~-0.273,t=-2.236~-3.441,P<0.05和P<0.001).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SIFS)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SIFS各因子分均低于无虐待组,9~10岁组在学习能力发展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34.20±6.02)分vs(31.85±7.92)分,t=2.26,P<0.05];男女生之间SIFS各因子分没有明显差异.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SIFS各因子分呈负相关(r=-0.154~-0.513,P<0.05或P<0.01).忽视对大肌肉及平衡、触觉防御及情绪、本体感不佳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均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1~-0.309,t=-2.126~-4.722,P<0.05或P<0.01);性虐待对大肌肉及平衡、本体感不佳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13~-0.293,t=-2.778~-3.967,P<0.01);情感虐待对触觉防御及情绪和学习能力发展不良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68~-0.201,t=-2.375~-2.771,P<0.05或P<0.01);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可显著预测个体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索一套治疗小学生行为问题持续有效的方法。方法:抽取3-5年级有行为问题的学生85名,分成干预组(N=45名)和对照组(N=40名)。应用个体心理治疗、家庭、学校及教育等方法,集中进行持续二年的综合干预。结果:干预二年后,显效率达75.56%。CBCL评定,干预组男性的分裂样、交往不良、强迫性和体诉因子分,女性的抑郁和社交退缩因子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干预对小学生行为问题持续有效,是通过各干预方法的作用特点共同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方法:应用自编儿童心理卫生调查问卷、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社区所属的两所小学一年级学生1482人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其中一所小学学生738人为干预组,另一所小学744人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2年的综合干预,前瞻性观察行为问题干预效果.结果:按CBCL的中国常模判断行为问题的标准,干预前符合此标准者干预组109人,检出阳性率为14.8%;对照组113人,检出阳性率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51,P>0.05).干预前两组家庭环境及父母对子女教育等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过对干预组进行2年综合干预后,对两组再重新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干预效果.干预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阳性率明显下降至8.8%,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2.58,P<0.01).干预组在干预后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两年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阳性率为14.1%,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33,P>0.05).结论:对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早期进行综合性干预,有助于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05例儿童行为问题综合干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1993年武汉市洪山区、青山区整群随机抽样对975名4-14岁儿童进行行为问题影响因素调查[1]基础上,对其中705名儿童分别在1994年、1995年进行三学期综合干预观察。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共113项,按照忻仁娥等制定中国常模[2],检出有行为问题儿童。自编“儿童心?..  相似文献   

7.
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考察不同类型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方法:采取方便取样,选取哈尔滨市不同地区的4所普通小学四、五年级全体学生共820人,回收有效问卷775份,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CTQ-SF)施测,筛选出从未受虐待的儿童41人为对照组,并设定3个实验组,即情感虐待伴忽视组(EN组)34人,躯体虐待伴忽视组(PN组)40人和躯体情感虐待伴忽视组(EPN组)43人。对4组受试施测社会信息加工结构访谈,以分别测量在同伴情景(同伴加入、同伴激惹)和成人情景(权威、家庭)的清晰和模糊情况下,4组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编码、解释(意图归因)、反应生成(生成反应的数目、性质)、反应评估(人际效能感、工具效能感)各阶段特点。结果:4组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的编码阶段和反应评估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解释阶段和生成反应阶段4组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模糊同伴激惹情景下,EPN儿童(55.8%)较正常儿童(22.0%)更多将人物意图归因为敌意(P=0.001);在清晰权威情景下,3个虐待组儿童生成反应的数目均低于对照组儿童[(1.88±0.91),(1.58±0.75),(1.90±0.97)vs.(2.29±0.87),P<0.01]。结论:受虐待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存在缺陷,受多种类型虐待的儿童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人格的情绪性维度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和一般情况问卷,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1女生的敏感分高于男生(16.20±2.82vs14.25±3.67,P〈0.01),急躁和悲观分低于男生(急躁7.68±3.17vs9.66±3.71,P〈0.01;悲观8.23±3.25vs9.62±3.31,P〈0.01)。2性虐待与情绪性维度无相关性,情绪性总分与儿童虐待无相关性,敏感与儿童虐待呈负相关(r=-0.177~-0.228,P〈0.05),急躁和悲观与儿童虐待呈正相关(r=0.170~0.260,P〈0.05)。3情感虐待和性别对敏感、急躁和悲观具有预测作用(Beta绝对值=0.178~0.280,t绝对值=2.394~3.900,P〈0.05),性虐待仅对敏感因子具有较弱的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80,t=2.510,P〈0.05)。结论小学生人格的情绪性特质存在性别差异,人格特质的形成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高年级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和一般情况问卷,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1女生的合群因子分数高于男生(39.4±4.9vs36.6±6.7,F=7.883,P0.01);性别和年级在活跃因子上存在交互作用(F=4.403,P0.05);受虐待者与未受虐待者的外向性特质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诙谐因子与性虐待呈正相关(r=0.240,P0.01),而外向性特质的其它因子与虐待呈负相关(r=-0.151~-0.216,P0.05);3情感虐待和躯体虐待对外向性特质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性虐待对诙谐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女性对合群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小学生人格的外向性特质存在性别差异,外向性特质的形成可能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城乡儿童社会能力的强弱和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9~15岁的447名城市儿童和498名农村儿童进行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对照分析。结果 社会能力评分:城市儿童显著高于农村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评分:9~11岁儿童,农村高于城市;12~15岁儿童,除体诉因子外,城市高于农村。结论 城市儿童社会能力比农村儿童强,城市年龄较小儿童的行为问题比农村相应年龄儿童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社会能力缺陷儿童干预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一套治疗社会能力缺陷儿童持续有效的方法。方法:抽取3—5年级有社会能力缺陷的儿童85名,分成干预组(n=45)和对照组(n=40)。运朋综合干预的方法,集中进行持续1年的干预。结果:干预1年后显效率达80%,YSR评定干预组各因子得分均澎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干预对社会能力缺陷儿童持续有效,是通过各种干预方法的作用特点共同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社区综合干预对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药物消耗量、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12个月.干预组给予社区综合干预,包括健康教育、社会功能锻炼、药物干预及心理干预;对照组仅作门诊随访不进行特殊干预.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于基线和干预后4,8,12个月末分别进行评定.并记录基线和4,8,12个月末前1周的用药量.结果 干预组PANSS总分(61.78±8.46)于第4月末起减分明显优于对照组(65.21±7.58)(t=3.02,P<0.01);干预8,12个月末,干预组SDSS总分及各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8个月末开始,干预组日均药物消耗量(467.61±63.97)明显低于对照组(497.21±60.02)(t=3.36,P<0.01).结论 社区综合干预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降低药物消耗量,减少社会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犯罪青少年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分类,并探讨其与生活事件和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法,运用社会问题解决能力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核查表和问题行为问卷对上海和昆明553名犯罪青少年进行测量。结果:①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可以分为不良型、一般型和较好型三类。②不良型、一般型和较好型的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得分依次显著升高,问题行为得分依次显著降低。③社会问题解决能力类型在生活事件和问题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结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干预可以考虑从改善其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入手,提高其抵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部队医院住院官兵心身状况的影响。方法从某战区所辖8所部队医院同期的非精神科508例住院军人中抽取60例作为实验组,6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在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评定,并对生理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检测。结果①实验组在入院时和出院时SC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敌对、恐怖、GQOLI-74总分、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躯体功能存在显著性差异(t=3.043~9.648,P<0.05或0.01);②出院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SCL-90总分及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恐怖、GQOLI-74总分、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存在显著性差异(t=2.164~10.752,P<0.05或0.01);③出院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血糖、血清皮质醇和P300潜伏期及波幅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t=2.087~6.437,P<0.05或0.01)。结论综合心理行为干预有助于减轻综合医院住院官兵的心理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行为问题儿童的社交焦虑、个性特征及其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筛查行为问题儿童82名,分为干预组(n=41)和对照组(n=41),随机抽取非行为问题儿童50名作为正常组。对干预组儿童采用以社会技能训练为主的行为干预一个学期,干预前后采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评估。结果:行为问题组儿童的社交焦虑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组儿童,行为问题组情绪稳定性(N)分高于正常组、内外向(E)分低于正常组(P<0.01,0.001)。干预前干预组社交焦虑及个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社交焦虑及各因子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与正常组比较,社交焦虑及个性各因子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行为问题儿童和正常儿童在社交焦虑水平、个性特征方面存在差异。以社会技能训练为主的行为干预对行为问题儿童的社交焦虑和个性缺陷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