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表皮生长因子(EGF)是一种由53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类生长因子。EGF通过与细胞膜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结合,诱发EGFR胞内酪氨酸激酶区自身磷酸化,引起细胞内三磷酸肌醇和二脂酰甘油增多,作为第二信使引起细胞内游离Ca2 增多,激活蛋白激酶C和环腺苷酶,改变细胞的骨架结构,使细胞分化、分裂和增殖。血液中的EGF主要来源于颌下腺,切除颌下腺将导致生精功能低下。这表明,EGF对雄性的生殖功能有显著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睾丸中存在EGF及其受体表达,并可能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影响睾丸功能,本文就此做一综述。1EGF、EGFR… 相似文献
2.
三磷酸肌醇受体各亚型在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以及在慢性哮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正常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中三磷酸肌醇受体(Inositol 1,4,5 triphosphate receptors, IP3R)各亚型的表达以及在慢性哮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培养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RT-PCR方法测定IP3R亚型的表达,并将纯化的PCR产物与pGEM-T载体连接后进行DNA序列分析;卵蛋白致敏并激发大鼠制备慢性哮喘模型,RT-PCR测定各受体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中IP3R的3种亚型共表达,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登录的序列完全一致;制备的慢性哮喘模型中,病理切片显示平滑肌层及粘膜层明显增厚,IP3R1的表达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上调P<0.01.结论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中IP3R 3种亚型共表达,提示存在着复杂的细胞内钙调节机制;并且IP3R1在慢性哮喘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晚期败血症大鼠肝细胞内核膜上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nositol1,4,5triphosphatereceptors,IP3R)的变化。方法:通过结扎并穿刺盲肠制作大鼠败血症模型,差速离心分离内核膜,[3H]IP3放射配体分析肝内核膜IP3R与其配体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及亲和力(Kd)。45Ca2+转运测定内核膜IP3R释放Ca2+功能。结果:早期和晚期败血症Bmax分别增加14%(P<0.05)和91%(P<0.01)。但Kd值无明显变化(P>0.05)。IP3引起45Ca2+转运在败血症时也相应增加。结论:在败血症时肝细胞核被膜IP3R发生上调,其释放Ca2+的能力增强,但结构可能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组织中I型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的表达.方法:35只健康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C组,n=10)和DN组(以新鲜配制的枸橼酸缓冲液稀释链脲佐菌素成10 g/L的溶液,按60 mg/kg腹腔注射进行造模,当血糖值超过16.7 mmol/L,表明糖尿病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逼尿肌不稳定(DI)大鼠逼尿肌组织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变化与DI的关系.方法建立DI大鼠模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DI及逼尿肌稳定(DS)大鼠逼尿肌组织IP3R亚型变化.结果DS大鼠及DI大鼠膀胱逼尿肌组织均有IP3RⅠ、Ⅱ、Ⅲ亚型表达,DI大鼠IP3RⅠ、Ⅱ亚型表达显著高于DS大鼠(P<0.05~0.01),IP3R Ⅲ亚型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I大鼠IP3RⅠ、Ⅱ亚型表达增强可能参与了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在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表达。方法:用异硫氰酸胍酸酚一步法提取大鼠VSMC总核糖核酸(RNA)。用AMV逆转录酶反转录,以IP3R各亚型的引物进行反转录PCR(RT-PCR),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及测序。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检测I型IP3R在VSMC的分布。结果:3个亚型IP3RmRNA在VSMC中均有表达,扩增片断分别为405、183和169bp。VSMC中表达缺失型I型IP3R。免疫荧光染色显示,I型IP3R在细胞质内围绕核膜周边分布。结论: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表达3种亚型的IP3R,提示单一细胞内存在复杂多样的信号转导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组织盐皮质激素受体(MR)和赋予MR特异性的关键酶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Ⅱ(11βHSD2)的mRNA和蛋白表达改变。方法入选进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5例,其中窦性心律12例,慢性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时程≥6月)13例。术前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所有患者在术前均签订知情同意书,于手术时取左右心房侧壁组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R和11βHSD2的mRNA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MR和11βHSD2的蛋白表达改变。结果心房颤动组比窦性心律组左房内径显著扩大(P〈0.01);房颤组患者MR nRNA表达(右房:5.37±1.15V82.67±1.09,左房:5.19±1.14vs2.70±0.82P均〈0.01)和11βHSD2 mRNA表达(右房:0.86±0.14V80.33±0.12,左房:0.95±0.15V80.37±0.10P均〈0.01)均明显增加;同时房颤组患者MR和11βHSD2蛋白表达也较窦性心律者明显增加,MR分别为右房:1.65±0.72VB0.86±0.33(P〈0.01);左房:1.72±0.62V80.97±0.37(P〈0.05)。11βHSD2分别为右房:1.18±O.64VB0.71±0.21(P〈O.01);左房:1.36±0.58V80.85±0.15(P〈0.05);但在左右心房之间无论是在窦性心律或心房颤动时,MR和11βHSD2二者在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时心房肌组织MR和11βHSD2表达增加,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将可能对心房颤动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声学定量方法动态评价房颤时右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通过快速心房起搏建立慢性房颤动物模型,采用声学定量方法(AQ)动态监测对照组(n=6只)和房颤组(n=8只)犬,起搏前、起搏1、4、8周时右心房容量-时间曲线。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起搏4周后,房颤组右心室收缩末期右心房容积(ESV),右心室舒张末期右心房容积(EDV),右心房快速排空期末容积(EREV)开始增加,右心房射血分数(EF),右心房管道容积(CV)降低(P均<0.05);起搏8周后,ESV,EDV,EREV增加显著(P均<0.001),而EF峰值、心房排空率(PAER)降低显著(P均<0.001),CV亦明显降低(P<0.05),余指标在起搏过程中无明显改变。与起搏前相比,房颤组起搏1周后右心房AQ各项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起搏4周后ESV、EREV、EDV增加(P<0.05),EF降低(P<0.05);起搏8周后ESV、EREV、EDV显著增大(P<0.001),EF和PAER降低(P<0.001);与起搏1周相比,起搏8周后ESV,EREV,EDV增大(P<0.01),EF和PAER减低(P<0.01);余指标在起搏过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房颤时右心房的助力泵功能和管道功能减低,而储存器功能无明显改变;AQ技术为无创性评价房颤时右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内源性分泌受体(es-RAGE)及晚期糖基化终产物C端短截受体(cRAGE)水平的变化。方法本研究收集我院连续入院的75例AF患者,另外纳入32例年龄和性别与AF组相匹配的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人群血清HMGB1、cRAGE及esRAGE水平。结果阵发性AF组及持续性AF组HMGB1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持续性AF组HMGB1水平高于阵发性AF组(P〈0.05)。阵发性AF组及持续性AF组cRAGE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持续性AF组cRAGE水平高于阵发性AF组(P〈0.05)。阵发性AF组及持续性AF组esRAGE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持续性AF组esRAGE水平低于阵发性AF组(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持续性和阵发性AF患者血清HMGB1和cRAGE水平显著升高,而esRAGE水平显著降低,提示cRAGE和esRAGE可能成为AF的两种新型生物标记物,且可能与HMGB1共同参与了AF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左心房功能。方法:选取房颤患者35例,窦性心律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无心脏明显扩大、左室收缩功能明显减退、严重瓣膜病或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采集房颤患者二尖瓣血流频谱、二尖瓣血流彩色M型图像、组织多普勒运动曲线及左房应变曲线的参数,并与窦性心律组比较。结果: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房颤组舒张早期左室内血流传播速度(vP)、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峰值速度平均值(Em)、收缩期侧壁运动峰值速度(Vs)及左房应变峰值速度(ε)降低(P〈0.05)。结论:(1)与窦性心律组比较,房颤组患者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左房功能降低。(2)彩色M型、组织速度成像及应变成像技术能较精确地定量分析房颤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氧化应激对慢性心房快速起搏诱发心房颤动(房颤)犬心房肌钙激活蛋白酶Ⅰ表达及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 20只犬无菌条件下开胸手术,植入高频起搏器(400次/分),建立房颤犬模型,分为假手术组(不起搏),对照组和普罗布考组心房快速起搏6周.普罗布考组于起搏前1周服用普罗布考(100 mg/kg),至起搏6周结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犬心房肌钙激活蛋白表达情况;分别于起搏前和起搏6周后,记录各组犬房颤诱发情况;比色法检测各组犬心房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 对照组左、右心房肌肌溶解比率[(53.6±11.8)%,(58.5±9.2)%]比假手术组[(4.4±3.1)%,(4.1±2.9)%]显著增加(P<0.01);对照组比假手术组心房肌细胞线粒体肿胀伴糖原沉积明显,心房肌钙激活蛋白酶Ⅰ表达显著上调(P<0.01);普罗布考组左、右心房肌细胞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改变比对照组明显减轻,肌溶解比率明显减少[(12.3±3.2)%,(12.0±2.6)%,P<0.01],钙激活蛋白酶Ⅰ表达显著下调(P<0.01).普罗布考组心房肌MDA水平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T-AOC和抗O2-水平明显增加(P<0.01),房颤诱发率和平均持续时间显著减少(均P<0.01).心房肌钙激活蛋白酶Ⅰ表达和MDA均与肌溶解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958,r=0.939,P<0.01).结论 普罗布考能够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抑制房颤犬心房肌肌溶解等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防止心房颤动犬心房重构,减少房颤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