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蓓婧 《重庆医学》2015,(4):534-537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形成的一种焦虑障碍。创伤暴露后大约有10%的患者随后会发展为PTSD。PTSD的诊断基于事件发生后出现的三类症状:(1)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包括事件的侵入性回忆和噩梦;(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刺激,整体反应麻木;(3)警觉性增强,包括睡眠紊乱和注意力不集中。诊断 PTSD ,上述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并且对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困扰和损害。PTSD的发生率日趋增加,研究PTSD的发病机制及如何预防PTSD成为当前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经历一个或多个创伤事件后出现的一种以闯入性创伤情感记忆、高警觉性和回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除了上述临床表现外,睡眠障碍也是PTSD的核心症状之一。本文主要围绕失眠、夜间梦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及周期性肢体运动四方面探讨PTSD相关睡眠障碍的临床研究现状。失眠是PTSD发生发展的有效预测因素,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是PTSD患者失眠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夜间梦魇是PTSD的核心症状之一,哌唑嗪及意象排演治疗是治疗创伤后梦魇的有效方法。PTSD患者中OSA共病率超过40%。初步研究表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有助于改善共病者PTSD症状。对PTSD患者进行临床诊疗的过程中,应注重首先评估PTSD患者是否罹患失眠、OSA等睡眠障碍,再进一步明确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症状个体自传体记忆提取抑制功能的神经机制,以期在预后评估中建立更准确的指标,同时为PTSD症状个体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使用PTSD症状自评量表筛选PTSD症状组和对照组被试各25人.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vre...  相似文献   

4.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指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是应激性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其特征性的症状为病理性重现创伤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性回避、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以及对未来失去信心等[1].PTSD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终身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自杀率为普通人群的六倍,成为一个严重损害人类健康的精神疾病.既往对PTSD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与战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相关的创伤事件中.随着对PTSD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诊断标准也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1994年DSM-Ⅳ出版,对应激重新定义后增加了体验到的应激事件的数目,把威胁到生命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作为一个能导致PTSD的潜在应激源.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应激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作为一种严重的应激,带来许多诸如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等心理问题.近年来创伤后应激障碍成为肿瘤心理学领域中的新课题,国内外研究较多集中在恶性肿瘤PTSD相关的理论探讨或单病种如乳腺癌的PTSD相关研究[1],也有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角度研究对恶性肿瘤患者PTSD症状的影响[2].本研究旨在通过较大样本调查研究恶性肿瘤患者PTSD症状,并以姜乾金教授提出的应激系统论模型为指导,通过建立结构模型的方式研究应激相关因素对PTSD症状的影响和各应激有关因素相互作用,从实证的角度探讨恶性肿瘤患者PTSD发生的深层心理机制,以期为该群体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综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预测因素,以便能在创伤性事件后早期发现PTSD高危人群。分析结果表明,PTSD的预测因素主要包括创伤性事件、早期症状、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等。预测PTSD的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各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普遍认为,青少年在经历创伤事件后可能会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PTSD主要表现为对创伤事件的再体验,对创伤相关事件的逃避和恐惧,以及警觉性增高,注意力不集中等,往往还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1])。以创伤为中心的心理疗法是较为成熟的针对持续性PTSD的主要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多次对创伤相关事件的再体验在青少  相似文献   

8.
重大应激事件经历者处于不同程度的应激状态,一部分人会出现持久的精神障碍,即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stress disorder,PTSD)。但是,有一部分人程度较轻,没有达到PTSD诊断标准,仅有PTSD的某些症状,未来可能发展成PTSD。这部分人迫切需要得到及时的干预,防止PT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增多,创伤后应激障碍已开始引起学术界的重点关注。在第157届美国精神病学年会上,就有10次有关创伤应激及相关问题的专题会议,其中对“SARS、战争与恐怖主义、911”均有相关专题。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或)持久的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因其慢性病程、症状多样、高复发率,使得其治疗面对很多挑战。许多患者终身服药并长期接受心理治疗。近几年,我国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性研究越来越多,但创伤后应激障碍仍然存在许多的治疗难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舟曲泥石流灾害引起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应对方式.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灾区第一高中的374名高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PTSD症状群总阳性率为66.1%.(2)女性、少数民族、来自农村、地震中受伤、核心家庭学生PTSD症状总体阳性率分别高于男性、汉族、来自城镇、地震中未受伤、非核心家庭的学生.(3)被试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多于消极应对方式.(4)消极应对方式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呈高相关关系.结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是泥石流重灾区中学生重要心理问题,不同特征的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形式及严重程度不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老年患者因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发生的可能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 方法 脑卒中住院患者(GCS评分13~15)的47例,年龄60~79岁,应用前瞻性随访方法,对致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的因素进行临床研究。 结果 脑卒中4~5周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为80.9%,心理、人格水平等两组间显著差异(P<0.05);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部分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的正常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格N因子和SCL-90中的精神病性因子为其早期预测脑卒中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因素(P<0.05)。 结论 老年患者脑卒中后普遍存在早期出现心理和人格变化等精神因素,应对及早给予心理辅助。  相似文献   

12.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暴露于严重心理创伤后产生的一种应激相关障碍,会使得个体变得脆弱,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近年各种类型的创伤事件不断增多,PTSD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关于PTSD的研究也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方向.动物模型是揭示PTSD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有效工具,且可用于探究新的治疗方法,有...  相似文献   

13.
156例交通事故引起精神损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宝昌  邢淑美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2022-2023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或)持久的反应。道路交通事故(RTA)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目前已成为社会的“第一杀手”。在国内韩建波等人也证实RTA受害人确实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我们特对起诉至法院请求赔偿的RTA受害人这一特殊群体中PTSD的发生情况;伤残等级与PTSD的关系;PTSD的发生和转归与是否获得赔偿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从震区转入我院的26例伤员及其家属进行一般状况、应激症状的调查.结果 患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PTSD症状,其中睡眠障碍、不由自主回想地震经历、烦躁焦虑、难以集中注意力为主要临床特征.结论 汶川伤员有不同程度的PTSD症状和体征,发现问题应积极给以危机干预处理,可以避免PTSD的发生和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尿毒症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对2016年1~4月在成都市华西医院肾脏内科就诊的103例尿毒症患者的PTSD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进行横断面调查,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尿毒症患者PTSD-SS的平均得分为(34.29±15.31)分,其中,阳性症状者(≥50分)19例(占18.4%);病程≤2年PTSD发生率为14.5%,病程>2年PTSD发生率为24.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和医保类型是尿毒症患者PTSD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PTSD症状;对于尿毒症患者存在的PTSD危险因素,低学历和无医保患者,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宋发友  李溥  陆耀宇  胡琨 《吉林医学》2013,34(7):1285-1288
目的:调查贵州省汉族与苗族妇女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收治的急性创伤女性患者473例。按民族将其分汉族组244例和苗族组229例,采用埃森创伤问卷(ETI)、临床用PTSD诊断量表(CAPS)对急性创伤住院患者进行评估,依据DSM-IV中PTSD的诊断标准确诊PTSD患者,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①两组总体发病率比较:汉族组244例,确诊PTSD25例,发病率为10.24%;苗族229例,确诊PTSD48例,发病率为20.96%。两组患者PTSD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ETI评分情况比较:苗族组闯入症状、回避症状、高警觉症状、分离症状及PTSD总分与汉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两组患者病程与发病率关系比较:苗族组各病程时间段PTSD发病率随病程延长无递减趋势与汉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两组PTSD发病因素比较:汉族组40~49岁年龄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高(P<0.01);苗族组30~39年龄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高(P<0.05),病程长的患者比病程短者易发病(P<0.01)。两组均为既往经历创伤事件较多者容易发病(P<0.01);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民族、家庭经济情况、婚姻状况、创伤程度、病程是患者PTS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苗族妇女急性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高于汉族,在临床诊治中应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乳腺癌住院患者述情障碍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影响。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确诊为乳腺癌3个月后且住院治疗的2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中文平民版(PCL-C)及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多因素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及述情障碍对PTSD的影响。结果:家住非城市、保留乳房的患者PTSD症状较轻;家庭人均月收入越少、患病时间越短,患者PTSD症状越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0例乳腺癌患者述情障碍得分37~83分,平均为(61.09±7.27)分,述情障碍程度越轻的患者PCL-C总分越低,即PTSD症状越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述情障碍、患病时间及是否保留乳房是PTSD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住院患者的PTSD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应及早筛查鉴别PTSD高危患者,探索合适的心理干预方式,减轻述情障碍症状来缓解PTSD症状,降低PTSD发生的可能,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神经症、抑郁症住院患者与PTSD的共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神经症、抑郁症住院患者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共病情况。方法对在2009年3月至2009年10月期间连续住院的神经症及抑郁症患者共112例进行埃森创伤问卷(ETI)调查,再用创伤后应激症状筛查表(PTSS-10)对ETI症状得分〉27分者进行症状筛查。结果 ETI症状得分〉27分者为40例(占112例患者的35.7%),其中PTSS-10得分〉35分者为37例(占40例患者的92.5%),且此40例患者的首次发病时间和创伤事件发生的时间存在相关(P〉0.05)。结论神经症及抑郁症的住院患者中有较高的共病PTSD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陆秉玮  王祥瑞 《上海医学》2012,35(4):337-340
术中知晓是指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发生意识的恢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在意识;二是对手术过程中的事件存在记忆。发生术中知晓会增加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出现焦虑、抑郁、暴力倾向、性功能障碍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ICU机械通气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CU机械通气患者重症监护体验量表对大连市某三甲医院ICU196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调查。结果ICU机械通气患者PTSD得分为(32.34±12.82)分,PTSD阳性率为45.41%,其PTSD得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年龄、APACHE II评分、机械通气时间。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明显,发生率较高,有关医护人员应制定相应策略进行干预,保障患者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