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者的话     
翁建平 《英国医学杂志》2013,(5):M0003-M0003
近年来,糖尿病研究领域呈现空前繁荣。对2型糖尿病发生相关靶点的认知从胰岛β细胞、肌肉和肝脏扩展到脂肪组织、胃肠道、胰岛α细胞、肾脏和中枢神经;降糖治疗药物种类从传统的胰岛素、磺脲类和双胍类扩展到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二肽基酶(DDP)-Ⅳ抑制剂、SGLT-2等繁多种类;  相似文献   

2.
杨光燃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8):2245-2250
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我国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常见病因。近年来多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动蛋白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降糖药物除降糖作用之外,部分还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其中钠-葡萄糖共转动蛋白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已被相关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推荐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提供了新选择。本文结合最新指南及临床试验总结、分析了新型降糖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脏获益,以期为临床更好地应用新型降糖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双重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有效地减轻胰岛素抵抗才能更好地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格列美脲为第3代磺脲类降糖药物,与传统磺脲类药物相比,格列美脲是促胰岛素分泌剂,但同时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可显著降低血糖[1-2].本研究旨在观察格列美脲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及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静  胡天晓  许瑶 《浙江医学》2020,42(15):1569-1573,1578
我国是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糖尿病性大血管和微血管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传统的降糖药物多局限于降血糖,未给患者带来降糖外的获益。近年来,多种新型降糖药物问世,在关注药物的降糖效果及安全性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药物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方面的获益。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在降糖的同时,还有降低血压、减轻体重、降低肾小球高滤过、减少尿白蛋白、降低尿酸等降糖以外的独特作用。本文对SGLT-2抑制剂的降糖作用、并发症获益以及安全性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述评,旨在为临床工作中SGLT-2抑制剂的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子。故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且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及其住院率增加,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升高。因此,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降糖药物的选择是临床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及胰岛素。临床上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的降糖药物需进一步研究,以期发现更为安全的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6.
1 作用机理1.1 胰腺内的作用 ①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和分泌胰岛素 磺脲类降糖药可刺激胰岛的β细胞,使其增加胰岛素的分泌.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与胰岛β细胞表面有磺脲类高亲和力受体有关,此类药物对于β细胞有功能者效果好,而对胰腺切除或I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完全丧失者无效.②动物试验还证明磺脲类药物有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及新生胰岛形成的作用,并有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和  相似文献   

7.
张玄娥  周尊海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8):2251-2259
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且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传统降糖药物尽管降糖疗效显著,但缺乏对心血管结局的良好评估。新型降糖药物经过大型临床试验确保了疗效和对心血管结局的安全性。本文从降糖药物对心血管结局影响的角度,介绍传统降糖药物及新型降糖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心血管安全性,指出某些新型降糖药物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良好心血管保护作用,其治疗地位在多项指南中得到提升,成为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重要选择。本文结合多项国内外最新临床证据对糖尿病治疗药物对心血管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医疗工作者制定糖尿病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白桦  许玫  韩梅  刘聪 《中原医刊》2011,(5):53-54
目的2型糖尿病不同病程阶段使用的降糖药物不同,探讨随着胰岛p细胞功能下降,降糖药物用量是否应持续增加。方法收集12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每5年为一个阶段分成四组,统计每纽降糖药物用量,分析病程对降糖药物用量的影响。结果病程10年以下者口服降糖药物用量最大,病程5年以下者二甲双胍用量最大。病程10年以上者胰岛素用量明显增多,但病程继续延长,降糖药物用量无需增加。结论对病程10年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的降糖药物不会继续增长,应警惕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126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胰岛素治疗组(胰岛素组)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检测胰岛β细胞功能,并随访观察早期胰岛素治疗对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结果胰岛素组较对照组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P<0.05),随访1~4年,胰岛素组仅通过饮食控制或小剂量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就可获得长时间良好的血糖控制,而对照组大部分需要2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物或联合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血糖控制。结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并可获得长时间良好的血糖控制,延缓糖尿病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发病是因为胰岛B细胞的损伤和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发病开始可以使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患者随着病情发展,胰岛分泌功能越来越差,使用常规降糖药物,常导致血糖波动幅度较大。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可72 h持续监测血糖,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血糖波动信息;持续胰岛  相似文献   

11.
丹蛭降糖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疗效确切。实验研究表明,丹蛭降糖胶囊主要通过调节血糖、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胰岛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及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从而发挥其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预混双相门冬胰岛素(诺和锐30)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其对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38例初诊2型糖病患者,分为诺和锐30治疗组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治疗时间为6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75克葡萄糖负荷后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胰岛B细胞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诺和锐30治疗组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在降糖,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方面,有非常显著差异性。诺和锐30组明显优于口服降糖药物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口服降糖药物组。结论:对初诊的2型糖尿病人,每日给予二次皮下注射诺和锐30强化治疗能更好的控制血糖,改善和恢复胰岛B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早期皮下注射胰岛素对胰岛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选择100例门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愿意参加本试验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治疗组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胰岛素治疗组3周后改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或者仅饮食运动控制血糖。观察治疗前、后3周及1年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胰岛功能,比较两组血糖和胰岛功能改变。结果使用胰岛素组胰岛功能较口服药物治疗组有较大的改善。结论早期使用胰岛素有助于改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分泌的缺陷和敏感性,为今后的血糖控制奠定基础;尤其对青壮年初发的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更有利于胰岛功能恢复,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是以ATP为能源的具有转运胆固醇功能的一类蛋白。有研究表明ABCA1与2型糖尿病发病及胰岛β细胞功能有关。口服降糖药物是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其机制大多是通过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改善机体对胰岛素敏感度发挥作用。ABCA1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从而导致口服降糖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本文综述ABCA1基因多态性对2型糖尿病及磺脲类药物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疗效的影响,为临床制定基因导向的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锌剂与降糖药物合并治疗糖尿病42例,结果表明,在用降糖药物后加用锌剂,比单用降糖药血糖下降明显。其机理可能为糖尿病时,锌的吸收减少、丢失过多影响了糖的代谢,补锌后,促进了糖代谢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狄灵  厉英倩  张薇 《医学争鸣》2003,24(19):1774-1776
目的: 观察参芪降糖颗粒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C肽及血浆胰岛素释放的影响,并初步探求其降糖机制. 方法: 用链脲霉素(streptozotocin, STZ)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参芪降糖颗粒对上述模型动物胰岛β细胞、C肽及血浆胰岛素释放的作用. 同时观察参芪降糖颗粒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结果: 参芪降糖颗粒大剂量(2.0 g*kg-1)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有明显降低作用. 并能同时升高C肽含量,增加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的水平;参芪降糖颗粒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 结论: 参芪降糖颗粒对STZ引起的动物高血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修复、改善受损的胰岛细胞功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7.
陈燕梅  李志勇 《重庆医学》2013,(34):4214-4216
国际糖尿病联盟2011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估计有3.662亿糖尿病患者,每10秒钟就有3人新诊断为糖尿病,按照这个增长速度,估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病率人数将达4.38亿[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严重经济负担。一项为期20年糖尿病前瞻性研究报告指出,初发糖尿病人良好血糖控制可以减少患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2]。目前的降糖药物,发挥生物效能多与胰岛素有关,但随着病程延长,胰岛细胞进行性衰竭,胰岛素抵抗增强,降糖药物降糖效能会减弱,同时因降糖药物副作用例如腹胀、恶心、水肿、体质量增加、低血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药物合理选择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糖尿病是一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慢性疾病,因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胰岛β-细胞损害,胰岛素分泌功能减退或周围靶组织对胰岛素抵抗而造成持续性高血糖,以及由于长期代谢紊乱等致全身组织器官损害的临床综合病症。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以及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可引起致残或致死。其治疗原则大致可分为:1食物治疗和体育锻炼2口服降糖药物来降低体内的过高血糖2.1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药物磺酰脲类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口服降糖类胰岛素促泌剂,主要刺激胰岛β-细胞,使胰岛素释放增加但不…  相似文献   

19.
结合2005年欧洲糖尿病年会的最新信息,对近年来已上市和正在试验及研发阶段的新型降糖药物,如非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肠促胰岛素、DPP-Ⅳ抑制剂、新型胰岛素类似物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王芬芬  张永莉 《海南医学》2014,(22):3361-3363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抑制剂)是一种新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其能安全有效降糖,又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为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转归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其在T2DM合并NAFLD治疗中可能的疗效和临床证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