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针刺颅骨缝区(头针)对急性脑梗死(CI)痰证患者血清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针刺颅骨缝区(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等)加药物(B组)和单纯药物(A组)治疗急性CI痰证患者各20例,对照观察患者血清MDA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前后A组血清MDA含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血清MDA含量降低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B组血清MDA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差异显著(P〈0.05,P〈0.01),B组较A组更明显地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P〈0.05)。结论头针加药物治疗性脑梗死痰证患者比单纯药物治疗,能更有效降低血清丙二醛的含量,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  相似文献   

2.
针刺颅骨缝加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提高治疗急性脑梗死(CI)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60例早期CI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B组采用CI早期常规药物治法,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颅针治疗.结果:A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较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血小板膜糖蛋白(GMP-140)较B组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①颅针加药物改善临床神经功能,抑制血小板活化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②CI早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与血浆GMP-140水平呈中度正相关,表明血浆GMP-140水平可作为CI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不同疗法与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晓哲 《中国针灸》2005,25(5):320-322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将477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A组,常规取穴多针浅刺法)、电针治疗组(B组,常规取穴加电针)、药物治疗组(C组)、针刺加药物治疗组(D组)、电针加药物治疗组(E组),经40次治疗后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各组有效率分别为84.0%、57.1%、60.6%、95.8%、73.5%.D组疗效最好,且与其他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A组与B组、C组疗效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和药物的结合是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最佳治疗方案,且多针浅刺法优于电针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头穴久留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目的:观察头穴不同留针时间对血管性痴呆(VD)的作用差异.方法:将60例VD患者随机分为3组:头穴久留针组(A组),应用头针穴位长时间留针治疗(留针10 h);头穴电针组(B组),应用常规头针穴位电刺激治疗(留针30 min);药物治疗组(C组),口服脑通片(10 mg,每日3次).应用长谷川痴呆修改量表(HDS)、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FAQ)于治疗前后分别评分,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T3、T4、FT3指标.结果:治疗后3组HDS、MMSE、FAQ评分改变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A组与B组上述评分较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血清T3、FT3水平升高,其变化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穴留针10 h与留针30 min均可促进VD患者智能、社会活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颅针合药物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清IL-6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义造  俞昌德 《中国针灸》2008,28(8):569-572
目的:探讨颅针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3例患者随机分为颅针合药物组(21例)、单纯药物组(22例).颅针合药物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发病后第4天针刺颅骨缝,每日1次,连续针刺10次;单纯药物组只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颅针合药物组治疗前后血清IL-6浓度分别为(11.29±8.63)pg/mL和(1.91±1.02)pg/mL,单纯药物组分别为(12.15±7.23)pg/mL和(3.61±2.71)pg/mL,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颅针可促进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清IL-6浓度迅速降低及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针刺后对免疫抑制模型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及外周血IFN-r、IL-4含量的影响,探讨不同穴位针刺后对免疫抑制大鼠T细胞极化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5组,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模型加针刺头针组(C组),模型加针刺体针组(D组),模型加针刺头针体针组(E组)。采用环磷酰胺注射法制备免疫抑制模型,分别选取"头穴(百会及旁开4 mm两针丛刺)"、"体穴(足三里和关元)"、"头穴加体穴"进行针刺,时间为20 min,每隔5 min进行补法捻针。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FN-r和IL-4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外周血CD4+TC和CD8+TC含量。结果:B组大鼠外周血CD4+TC含量显著下降,与A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经针刺治疗后,针刺各组外周血CD4+TC显著升高,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各组CD8+TC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前B组IFN-r含量下降、IL-4含量升高,与正常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IFN-r含量显著升高,与B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以E组疗效最佳,效果优于其它治疗组。结论:头针加体针的配穴方式可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大鼠血中CD4+T淋巴细胞的含量,促使TH细胞向Th1型转化,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疗效优于体针和头针组。  相似文献   

7.
头针超前镇痛对肠癌患者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头针超前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需做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头针加硬膜外组(头针组)30例和硬膜外组30例。头针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前20min即行头针刺激,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手术结束时给予硬膜外镇痛。硬膜外组只在手术结束时给予硬膜外镇痛。通过观察肠癌患者手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布氏舒适评分(BCS)、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头针对肠癌患者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的影响。结果:头针组VAS评分在6h、12h、24h、48h4个时间点均较硬膜外组低,6h、12h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BCS评分在4个时间点比较,头针组均较硬膜外组低,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以头针组快,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也以头针组快,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头针具有一定的超前镇痛作用,可减轻患者术后不适,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不同刺法调整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以廉泉为主要穴位进行不同的针刺方法在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困难之咽阶段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将111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廉泉单针浅刺法(A1组)、廉泉单针深刺法(A2组)和廉泉加旁廉泉多针深刺法(B组),连续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B组为95·0%,A1组为65·7%,A2组为83·3%,B组与A1、A2组比较分别为P<0·01和P<0·0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和显著性意义;在愈显率方面,B组为82·5%,A1组为20·0%,A2组为52·8%,B组与A1、A2组比较均为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在治疗7天后,吞咽功能评分B组与A1、A2组比较均为P<0·01,说明改善吞咽障碍敏感性方面B组优于A1、A2组。结论:以颈部腧穴解剖为基础的多针深刺法不但可以明显改善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咽阶段障碍,而且安全性高、见效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头针联合体针对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寻找提高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按会诊顺序随机将120例中风偏瘫病人分为3组,头针配合醒脑开窍组(A组)33例,头针配合传统针刺组(B组)60例,传统针刺组(C组)27例,根据患者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观察3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基本痊愈3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90.9%,B组分别为7例、28例、21例及93.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C组显效7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66.7% 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意义(P〈0.05,P〈0.001)。结论:头针配合醒脑开窍法治疗中风急性期、恢复期的疗效与头针配合传统针刺法相似,优于单纯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0.
谭清  王丽英  王建平 《中国针灸》2006,26(11):781-783
目的:观察针刺泻法加益视明目中药对视神经萎缩视功能的影响。方法: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采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对视功能的改善和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疗效相比,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75·76%,对照组为56·67%,观察组治疗前后视力分布明显改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视觉诱发电位(VEP)之P100波潜时延长及波峰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经χ2检验,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而视野、色觉改善无明显意义。结论:针刺配合中药对视神经萎缩视功能的改善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头针对手术期氧化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需做肠癌根治术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头针加全麻组(简称头针组)和单纯全麻组(简称全麻组)各26例。头针组患者先行头针麻醉诱导20min,然后行全身麻醉,头针麻醉持续刺激至手术结束。全麻组只行单纯气管内全麻。观察头针对手术期氧化应激产物丙二醛(MDA),氧自由基清除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结果两组在术后MDA均明显降低(P<0.05),手术前后MDA的差值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头针组术后SOD无明显变化(P>0.05),全麻组术后SOD明显降低(P<0.05),手术前后SOD的差值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针可抑制抗氧化防御系统酶SOD的降低,因此头针对减轻手术期的氧化应激反应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头针应用于脑梗死 (CI)早期的作用。方法 :60例早期CI患者 ,随机分为A、B两组 ,B组采用CI早期常规药物治法 ,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针 ,每日 1次 ,10次为 1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外周血丙二醇 (MDA)检测、神经功能评分 ,并对MDA含量与神经功能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两组治疗后均可显著改善MDA及神经功能评分的情况 (P <0 .0 1) ,A组疗效优于B组 ,治疗前后MDA含量与神经功能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结论 :头针应用于CI早期治疗时 ,对MDA及神经功能改善有肯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较佳方法。方法: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0例均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术后随机分为针药组(30例)和药物组(30例)。两组均采用内科西药常规治疗,针药组在此基础上,术后第2天加用针刺,穴取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血海和水沟,治疗10天,以"中国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手术死亡率为20.0%;术后采用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针药组总有效率为40.0%,优于药物组的13.3%(P<0.05)。结论: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能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死亡率;术后采用针刺配合西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有协同作用,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头穴丛刺法联合川芎嗪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元突触重建的影响。方法:行简单随机法将72只SD大鼠分组,备制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梗死模型,A组18只(MCAO模型对照),B组18只(头穴丛刺法),C组18只(川芎嗪),D组18只(头穴丛刺法+川芎嗪)。B组、D组取百会及穴位邻近左侧与右侧2 mm处针刺; C组、D组以盐酸川芎嗪注射液20 mg/(kg·d); A组以同剂量0.9%氯化钠溶液注射。于MCAO建模7、14、28 d比较各组星形胶质细胞、突触个数,检测突触素、GFAP的含量。结果:随时间延长,各组神经元突触、星形胶质细胞个数均有增长,突触素、GFAP表达均有提高,其中B、C、D组增长明显(P<0.05)。14 d、28 d D组神经元突触、星形胶质细胞个数及突触素、GFAP表达均显著高于A、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B、C组14 d、28 d显著高于A组(P<0.05),B、C两组7、14、28 d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联合头穴丛刺可促进MCAO脑梗死大鼠神经元突触增殖,增强突触素、GFAP表达,提高突触效能传递,为神经功能重塑提供基础,保护神经元超微结构,修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头针加药物治疗早期脑梗塞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寻找提高治疗早期脑梗塞(CI)疗效的最佳方法。方法:60例早期CI患者,随机分A、B两组,B组采用CI早期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针治疗,经1个疗程后,观察总结疗效及MDA含量的变化。结果:A组与B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MDA含量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之间的差异亦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前后MDA含量与功能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A组疗效优于B组,提示头针应用于CI早期治疗时,对MDA及神经功能改善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高秀领  何立  张雪娟  丁敏 《中国针灸》2007,27(10):738-740
目的:观察针刺加耳穴贴压与单纯药物减肥的疗效差异,探讨针刺减肥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各25例。针刺组采用电针天枢、关元、三阴交、丰隆、足三里等穴,配合耳穴贴压神门、内分泌、脾、胃、三焦、大肠等穴的方法;药物组采用口服西布曲明10mg,每日1次的方法。观察治疗2个疗程(2个月)。分别评价减肥疗效并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胰岛素的含量。结果: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8.0%,药物组的总有效率为80.0%,2组的治疗结果相近(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胰岛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针刺组下降水平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针刺加耳穴贴压减肥与西药减肥疗效相当,但针刺加耳穴贴压较西药能有效地改善单纯性肥胖患者的高胰岛素血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头穴透刺结合康复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计算器随机法随机分为头穴透刺结合康复组(A)、康复组(B)、西药对照组(C).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2.9%,愈显率为75.0%,B组为84.6%和69.2%,C组为75.9%和37.9%,A组、B组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A组和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结论:头穴透刺结合康复能明显提高脑出血临床疗效,降低急性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头针配合体针与单纯体针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2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头针配合体针和单纯体针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等进行综合评分并比较。结果:2组疗后积分均比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显著大于体针组(P〈0.05);2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愈显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头体针组疗效明显高于体针组。结论:针刺可明显改善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神志、语言和肢体运动功能状态,头针配合体针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