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心脏收缩功能正常情况下,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与心房纤颤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 62例心脏收缩功能正常心房纤颤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测后,分为A组:LA〈40mm,B组:LA〉40mm,测定病人在转复前及转复窦性心律后血清BNP的浓度,并随访1年,观察的主要终点为心房颤动复发、脑栓塞及明显心功能不全。结果房颤复律后血浆BNP水平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复律后BNP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房颤动复发、脑栓塞及明显心功能不全的风险随BNP升高而升高;左心房内径增大,房颤复发率增高。结论房颤可导致血浆BNP水平升高,复律后BNP水平下降,左心房内径的大小影响心房颤动复律的成功率和BNP水平,BNP在房颤的预测、治疗和预后判断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白黎峰 《北方药学》2015,(2):107-107
目的:研究血浆B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s,BNP)检测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均在入院治疗d2和进入缓解期后空腹取静脉血约2ml,离心取血浆,测定血浆脑钠肽水平;同时,选择到本院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空腹取静脉血约2ml,离心取血浆,测定血浆脑钠肽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性期血浆BNP水平为(355±28.6)ng/L,观察组进入缓解期后检测患者血浆BNP水平为(97.7±18.5)ng/L;对照组测定血浆BNP水平为(32.3±15.7)ng/L。观察组患者急性期血浆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缓解期血浆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急性期血浆BNP水平高于缓解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脑钠肽水平对判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其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相关性,为临床评估及早期诊断心力衰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45例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在入院、出院时测定其血浆BNP、LVEDD、LVEF,选择45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对上述检测指标进行组内、组间对比。结果: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与心功能分级具有相关性,与LVEDD、LVEF具有相关性,患者BNP水平出院时明显降低。结论:血浆BNP可以筛查心脏疾病,判断左心室收缩、舒张障碍,客观反映心力衰竭的程度,并且与NYHA分级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也显示出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检测对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住院患者共155例(其中心房颤动患者79例,非心房颤动患者76例),健康对照组61例.所有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均接受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留取静脉血检测BNP.房颤患者复律后再次测BNP.结果 心房颤动组复律前血浆BNP水平为(351.63±52.47) ng/L,非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浆BNP水平为(212.05±35.28) ng/L,与对照组的(29.38±11.2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67、10.49,均P<0.01).心房颤动组复律前与非心房颤动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8,P<0.05).房颤组患者复律后血浆BNP水平为(28.36±7.54) ng/L,较复律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31,P<0.01).结论 血浆BNP水平对房颤诊断的敏感性较高,且可反映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梗死部位血B型钠尿肽(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变化关系。方法选择AMI住院患者62例和对照组47例,于入院后24h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浆BNP浓度,入院后1周行心脏彩超检查,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AM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血浆BNP水平的变化和LVEF的变化。结果AMI组患者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且前壁组血浆BNP水平升高较下壁组更明显;AMI组患者LVEF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前壁组LVEF下降较下壁组更明显。结论AM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血浆BNP水平具有明显差异,血浆BNP升高越明显的梗死部位LYEF下降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NT-pro BNP水平在心力衰竭(HF)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和其预后的价值。方法测定128例明确诊断为HF的不同病因、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患者入院时、治疗开始后48h及出院时血浆NT-pro BNP水平,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并与50名健康对照组比较,随访观察患者心脏事件的再发生。结果各组患者NT-pro 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NT-pro BNP水平(2.59士0.12ng/mL),心功能分级升高,NT-pro BNP亦呈升高趋势(P〈0.05),出院前NT-pro BNP水平与入院时相比明显下降(P〈0.05)。随访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组血浆血浆NT-pro BNP出院时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组(P〈0.05)。结论检测BNP可为临床诊断CHF及治疗提供依据。对心力衰竭的危险程度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浓度与心功能不全及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将患者分为器质性心脏病组(60例)和对照组(37例);其中器质性心脏病组又分为心功能Ⅲ、Ⅳ级组(37例)和心功能Ⅰ、Ⅱ级组(23例);按心电图表现又分为心电图异常组(64例)和心电图正常组(33例);心电图异常患者再分为心房颤动组(24例)和非心房颤动组(40例);测定患者血浆BNP水平并作相关分析。结果血浆BNP浓度在器质性心脏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心功能Ⅲ、Ⅳ级组与心功能Ⅰ、Ⅱ级组比较,心电图异常组与正常范围心电图组比较,P〈0.01;心电图异常组中,心房颤动与非心房颤动患者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BNP对心脏病特别是心功能不全、心电图异常患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对于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以OPCAB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手术前、术后5h、术后24h、术后72h及术后1周测定血浆BNP水平,分析术后BNP的变化趋势。将血浆BNP水平与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等临床事件进行分析。结果:(1)OPCAB术后5h血浆BNP水平开始上升,72h达峰并开始下降,到1周时仍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1)。(2)术后心律失常组术前、术后24h、72h及1周的血浆BNP水平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1或P〈0.05)。结论:(1)OPCAB术后血浆BNP水平呈动态变化趋势。(2)术前及术后升高的血浆BNP水平可能与术后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B型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 BNP)水平对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复律的预测价值。方法66例心房颤动患者随访12月,根据入院时血液BNP水平为(200±23.7)ng/L,取BNP水平均数为介值,分为低BNP水平组和高BNP水平组。结果血液BNP水平与左房内径存在明显相关性。低BNP水平组心房颤动的转复率明显高于高BNP水平组(P〈0.05);低BNP水平组心房颤动的复发率明显低于高BNP水平组(P〈0.05);低BNP水平组心房颤动的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高BNP水平组(P〈0.05);低BNP水平组心房颤动的住院率明显低于高BNP水平组(P〈0.05)。结论 B型利钠肽的高低有助于预测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及复发率,并可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C型利钠肽(CNP)水平变化与心房颤动不同类型的关系。方法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该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135例作为心房颤动组,其中永久性心房颤动组4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4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组47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浆CNP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结构。结果各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浆CNP水平[阵发性心房颤动组为(26.46±9.32)pg/mL、持续性心房颤动组为(30.98±12.20)pg/mL、永久性心房颤动组为(70.62±20.30)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5.25±5.48)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浆CNP水平明显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NP水平升高,且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NP水平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相似文献   

11.
丁大胜 《现代医药卫生》2009,(14):2099-2101
目的:观察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转复与维持窦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98例房颤病程3天~5年患者首先接受华法令抗凝治疗3周,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接受胺碘酮治疗,第一周为0.2g,每日3次口服,第二周0.2g,每日2次口服,如房颤未转复,则行电复律治疗;B组(48例):接受普罗帕酮150mg.每8h1次,连续应用4d,如房颤未转复,则行电复律。A组复律成功者继续服用胺碘酮0.2g,每天1次维持。B组复律成功者继续接受普罗帕酮150mg,每8小时1次维持。结果:转复率:胺碘酮组12%(6/50),普罗帕酮组10%(5/48),两组转复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随访1个月,6个月,1年,2年,胺碘酮组的维持率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两组药物复律成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考虑与选择房颤病程多数在1年以上有关,但是复律后维持窦德方面胺碘酮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3种药物治疗高血压后心房纤颤(AF)的发生情况。方法:将211例高血压患者分为3组:氨氯地平组70例,培哚普利组71例,氯沙坦钾组70例,治疗时间均为24个月。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时,观察治疗前、后左房内径和随访过程中的AF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4个月后,培哚普利组、氯沙坦钾组较氨氯地平组AF发生率低、左房内径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哚普利组、氯沙坦钾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氯地平组有3例双下肢踝部水肿不能耐受退出,培哚普利组有4例顽固性干咳不能耐受退出,氯沙坦钾组无一例退出。结论:将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时,培哚普利、氯沙坦钾能改善患者心房电重构和解剖重构,使AF发生率低、左房内径缩小。氯沙坦钾组无一例退出试验,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13.
张景富  尹春元 《中国药房》2011,(24):2288-2290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心房颤动复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2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安慰剂组。胺碘酮组(n=87)静脉推注胺碘酮5mg·kg-1,再以胺碘酮10~20mg·kg-1·d-1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持续静脉滴注,维持直至恢复为窦性节律;安慰剂组(n=85)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并给予控制心室率治疗。观察2组复律成功率和复律时间。结果:胺碘酮组有74例(85.1%)恢复为窦性节律,安慰剂组有68例(80.0%)恢复为窦性节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短于安慰剂组(P<0.01)。胺碘酮组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停药后恢复。结论:胺碘酮静脉应用不能提高复律率,但能缩短心房颤动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4.
徐伟 《中国药房》2012,(44):4172-4173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服用胺碘酮转复后窦房结功能与体内甲状腺素水平的关系,探讨心房颤动心电活动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制定临床研究观察表观察68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均常规给予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根据转为窦性心律最初1min内的心率数值分为3组,分别检测患者入院时和转窦即刻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甲状腺素水平随着心室率的增加而升高,呈显著正相关(P〈0.05),并且转复后心室率越慢的患者转复前后甲状腺素水平变化越显著。结论:甲状腺素是心房颤动电信号不稳定因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Holter)与心脏彩超(PAF)的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就诊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及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各50例,分别定义其为A组和B组,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检查指标比较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24h内的房早次数明显比B组多,其房早联律间期也明显较B组短;两组患者的左心房内经大小检测结果显示,没有明显差别。所有观察数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与房早的提早量,房早的发生频率,左心房的大小,及自主神经的调控能力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胺碘酮静脉(急性)和口服(慢性)两种不同给药途径治疗非瓣膜病快心室率房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56例非瓣膜病快心室率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82例,先用胺碘酮5μg/kg静脉注射15min(负荷量),接着以1~1.5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24~48h,同时口服胺碘酮200mg/d;B组74例,口服胺碘酮600mg/d。给药后持续心电及血压监测,每日记录心电图变化,观察2组间转复时间及24h、48h、1周、1月的转复率。结果两组的房颤转复率没有差别(P>0.05),但A组的房颤转复时间明显缩短(P<0.05)。给药后1周、1月两组均未转律仍保持房颤的患者心室率明显降低(P<0.05)。A组有2例浅静脉炎。两组患者在用药后血压一直保持稳定。结论胺碘酮可有效地治疗非瓣膜病快心室率房颤,静脉用药可显著缩短房颤的转复时间,有效降低心室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甘华文  唐其柱  周恒  袁园  纵静 《中国医药》2012,7(5):529-53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DC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房颤组(48例)与非房颤组(129例)年龄、心功能分级、血尿酸水平、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的差异.按尿酸水平分为升高组(88例)与正常组(89例)后比较房颤发生率,并分析尿酸水平对于房颤发生的影响.结果 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患者年龄较大[(64±13)岁比(59±15)岁,P<0.05],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491±135)μmol/L比(424±121) μmol/L,P<0.01],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 (48 ±8)mm比(43 ±5)mm,P<0.01];血尿酸升高组患者房颤的发生率较正常组高[34.1% (30/88)比20.2% (18/89),P<0.05];血尿酸水平(OR:1.003,95% CI:1.000 ~1.006,P<0.05)和左心房内径(OR:1.147,95% CI:1.076~1.224,P<0.01)是DCM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尿酸水平是DCM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DCM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补体C3与心房纤颤(房颤)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对56例房颤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血清C3水平测定。结果房颤患者血清补体C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持续性房颤C3水平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结论血清C3水平增高可能是房颤的发生和持续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