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DNA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下称乙肝)免疫标志物(HBV-M)两对半模式与乙肝病毒核酸(HBV DNA)阳性率及复制水平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乙肝患者血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两对半免疫指标(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 DNA含量,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HBV-M不同模式中,HBV DNA的阳性率不同,HBV DNA含量也不相同;在HBV-M中HBeAg阳性与HBV DNA检出率呈正相关。以HBsAg(+)HBeAg(+)抗-HBc(+)组(大三阳组)HBV DNA的阳性率最高,病毒载量较高。结论不同HBV-M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而HBV DNA是衡量乙肝传染性的最精确指标,是确定HBV感染不同复制状态的检测手段,HBV DNA阳性表明有完整的病毒颗粒复制,即有传染性。因此,联合检测HBV-M和HBV DNA,不仅可以提高检出率,避免漏诊,而且为临床对HBV感染、复制、传染性判定以及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评估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大蛋白(LHBs)与 HBV 复制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2013年8~11月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17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 LHBs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 HBV 表面抗原(HBsAg)及 HBV e 抗原(HBeAg),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 HBV‐DNA 。按 HBeAg 结果分为 HBeAg 阳性组(58例)和 HBeAg 阴性组(112例)。比较 LHBs 和 HBV‐DNA 的阳性率,同时分析 LHBs 水平与 HBsAg 浓度及 HBV‐DNA 拷贝数的相关性。结果 HBeAg 阳性患者血清中,LHBs 阳性率与 HBV‐DNA 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2,P >0.05);HBeAg 阴性患者血清中,LHBs 阳性率与 HBV‐DNA 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χ2=5.349,P<0.05)。 LHBs 水平与 HBV‐DNA 拷贝数(r=0.979,P<0.05)、HBsAg 浓度(r=0.923,P<0.05)呈正相关。结论 LHBs 是从蛋白水平反映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的可靠指标,尤其是对 HBeAg 阴性患者抗病毒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不同诊断试验方法。方法选取该院行肝脏活检的患者68例,A 组12例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B 组27例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阴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阴性,且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的患者;C 组11例为 HBsAb 阳性,且 HBcAb 阳性的患者;D 组18例为 HBsAb 阴性、HBcAb 阳性的患者。检测外周血清乙型肝炎标志物,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肝组织 HBV DNA 的表达。结果 A 组患者为显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血清学、PBMCs 、肝组织 HBV DNA 检测均提示 DNA 阳性。 HBcAb 阳性的患者(C 、D 组)其隐匿性 HBV 感染的比例较 HBcAb阴性(B 组)的患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匿性 HBV 感染在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对于高危患者(合并丙型肝炎或 HBcAb 阳性)应常规检测 HBV DNA ,联合多种检测方法可提高隐匿性 HBV 感染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血液标本的核酸和血清学的检测(NAT)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讨核酸检测在血液病毒筛查中的作用.方法 对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和核酸检测.使用诺华诊断血液筛查系统对标本进行单人份核酸检测.如标本核酸检测为阳性,则需要对标本进行鉴别;鉴别结果为HBV DNA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一步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五项.结果 10 127例血液标本中检测出NAT(+)标本30例,其中NAT(+)、ELISA(-)的标本12例,ELISA漏检率为1.18‰,鉴别后有6例标本为HBV DNA(+)、ELISA(-),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五项为全阴性或抗-HBc(+),未检出HIV RNA或HCV RNA;另有7例标本为NAT(-)、ELISA双试剂(+),其中3例为HBsAg(+),4例为抗-HCV(+).结论 核酸检测可以有效降低酶联免疫法漏检造成的输血风险,但其也存在漏检的情况,因此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相结合可作为血液筛查检测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Surface gene mutants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have been reported in a variety of patient groups. Because of limited data regarding these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occult HBV infections; 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se mutations among high-risk patients with occult HBV infection. The presence of HBV-DNA was determined in patients with isolated anti-HBc by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Then, surface gene region was amplified by nested PCR and mutations were analyzed after sequencing. The mutations that resulted in nonfunctional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were insertion of single nucleotide in 2 cases, which causes frameshift and single-nucleotide replacement, and premature stop codons at Leu15 and Gly10 in the other 2 cases. Amino acid substitution at amino acid position 207(S207N) was found in the other isolates. Our study suggested that “a” region mutations did not play a major role in HBsAg detection, and other genetic and nongenetic factor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failure to detect HBsAg by routine laboratory tests.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及评价乙肝5项ELISA使用水浴箱与快速孵育器实验的结果比对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乙肝患者92例,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184例作为对照,采用水浴箱和快速孵育器用ELISA同时检测标本的乙肝5项。结果 2组结果阳性符合率较高。水浴箱的标本OD值的平均值会比较高。但是快速孵育器的标本S/CO值平均值较高,与其CO值比水浴箱的标本高有关系。结论日常工作中可引进快速孵育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弱反应性结果的标本,需要使用水浴箱复查,并做好记录。快速孵育器最好只用于HBsAg的反应,因其他四项的反应流程时间比较短,并且有部分结果不符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浙江省温州市吸毒人员艾滋病病毒(HIV)、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B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CV)以及梅毒螺旋体(TP)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干预工作,预防控制相关疾病在该类人群中流行提供依据。 方法 2011年新入住温州市强制戒毒所戒毒的人员作为本次调查对象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采集静脉血进行HIV、HBV、HCV、TP血清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403名吸毒人员HIV、HBV、HCV、TP阳性率分别为0.50%、16.87%、55.09%和9.68%。合并HBV/HCV、HBV/TP二重感染分别占60.49%和8.64%,HBV/HCV/TP、HIV/HBV/HCV三重感染分别占27.16%和2.47%,HIV/HBV/HCV/TP四重感染占1.23%。 结论 吸毒人员是HIV、HBV、HCV、TP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该类人群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以降低这几种疾病在该人群中的传播和扩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顺德地区成年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感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顺德地区乙肝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2012~2013年来佛山市顺德区慢性病防治中心自愿体检的人群1158例,根据职业分为公务员、教师、医务人员、餐饮业从业者、农民工5类,根据年龄分为18~<20岁、20~<30岁、30~<40岁、≥40岁组。同期选择顺德区6岁以下学龄前儿童40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结果18~<20岁、20~<30岁、30~<40岁、≥40岁组分别与对照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1、6.80、9.21、11.18,P <0.05)。18~<20岁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与20~<30岁、30~<40岁、≥40岁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3、4.43、10.12,P<0.05)。农民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公务员、教师、医务人员、餐饮业从业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74、14.21、16.80、19.21,P<0.05)。餐饮业从业者的乙肝病毒阳性率最低,仅0.90%。结论年龄增加导致社会活动及接触乙肝病毒机会增加,从而导致乙肝病毒感染率增加,制定针对高危人群规范的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对于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显得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深圳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B和C基因型及亚型的分布规律,研究不同毒株全基因序列进化关系。方法对30例HBsAg(-)/HBV DNA(+)标本进行基本核心启动子/前C区(BCP/PC,295 bp)、HBV全基因(3 162 bp)巢式PCR扩增,PCR产物克隆后测序。2者均为阳性的5份标本合成3 215 bp长的全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HBV A~H基因型23株的全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确定基因型,将所属基因型B和C亚型再作系统进化树分析,以确定基因亚型。结果获得5例全基因序列,4例为C型,1例为B型。分属于C2,C2,C2,C1和B2亚型。3例C2亚型与日本、马来西亚基因亚型的进化距离最近,C1株与马来西亚和泰国2例携带者的病毒株进化距离最近。B2株与印度尼西亚华裔基因亚型的病毒株进化距离最近。结论深圳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病毒基因亚型有C2,C1,B2,以C2亚型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人群中隐匿性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71例重庆黔江区HBsAg阴性住院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结果271例HBsAg阴性人群血清HBV—DNA阳性率为10.7%,HBV-DNA含量均低于10^3 copy/mL。HBV—DNA检出率与性别、年龄无关。在HBV-DNA阳性人群中抗-HBc抗体出现率较高,抗-HBs阳性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全阴性也可检出HBV-DNA。结论血清HBsAg阴性者存在一定比例的隐匿性感染,对不明原因的肝损害、输血、器官移植等应结合灵敏度高的HBV-DNA检测结果再作判断。  相似文献   

12.
13.
针对母婴传播的4大途径对孕产妇进行严格的产前检查和尽量采取自然的分娩方式,同时对分娩时所使用的产包、器械、分泌物进行处理,环境以及医务人员的临床分娩中手进行消毒,并进行疫苗的接种等,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肝硬化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72例非酒精性肝硬化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德福韦酯,1次/d,10mg/次,疗程为1a。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血清白蛋白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7%)高于对照组(77.8%)(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非酒精性肝硬化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效果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HBV病毒表面抗原(HB sA g)的表达、肝功能变化及拉米夫定的作用,同时与67例非原发性肝癌实体瘤患者及67例普通人群做对比。结果:67例NHL患者HB sA g阳性率为23.9%,明显高于本地区普通人群(9.0%)及非原发性肝癌实体瘤患者(10.4%);HB sA g阳性的NHL组中,化疗后肝损害发生率(68.8%)与HB sA g阴性患者发生率(29.4%)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拉米夫定在预防病毒复活时起到重要作用。结论:NHL患者HB sA g阳性率高于本地非原发性肝癌实体瘤患者(其他肿瘤组)及普通人群组,拉米夫定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HBV的再激活;HBV感染者在化疗时应加强保肝并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鸭乙型肝炎病毒在鸭肝原代细胞中复制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正常雏鸭肝脏制备原代细胞,在细胞培养板中进行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感染,通过PCR、紫外分光光度仪、细胞原位杂交等实验技术的检测,观察DHBV在鸭肝原代细胞中的复制。结果,DHBV感染鸭肝原代细胞后3d,病毒即表现出明显的复制现象,在随后一周内细胞内DHBV复制逐渐增强;第二周病毒复制能力开始逐渐衰减,35d后复制能力基本消失。病毒分布和复制区域主要在肝细胞核内。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耐药病毒株产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5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1年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样经离心分离血浆,进行HBVDNA定量检测,再进行基因测序和基因分型。结果基因测序和基因型分析结果为A型4例(4.7%),B型28例(32.9%),C型37例(43.5%),D型11例(12.9%),B/C混合型5例(5.9%)。其中发生YMDD耐药突变的基因型突变率分别是A型1例(25.0%),B型5例(17.9%),C型16例(43.2%),D型2例(18.2%),B/C混合型1例(20.0%)。结论 HBV基因型C型发生YMDD耐药突变的频率较高,HBV基因型与YM-DD突变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立时间分辨荧光方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以及乙肝核心抗体(HBcAb)(俗称乙肝两对半)的检出限(LOD),以指导其检测结果的合理解释与应用。方法参考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化委员会(CLSI)EP17-A文件提供的方案和相关文献,建立实验室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的空白限(LOB)及LOD。结果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LOB分别为0.042 5ng/mL、0.500 5mIU/mL、0.000PEIU/mL、0.997DRU/mL、0.091DRU/mL;LOD分别为0.163ng/mL、1.203 mIU/mL、0.401PEIU/mL、1.756DRU/mL、0.350DRU/mL。结论时间分辨荧光方法检测血清乙肝两对半,均有较低的检出限,可较敏感地检出血清乙肝两对半中的各项抗原及抗体,早期指导临床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疗效的观察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以及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君  袁梁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0):1393-1394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六种主要基因型的分析,并探讨与乙肝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方法提取200例北京同仁医院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核酸,采用型特异性引物PCR进行基因分型。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结果B型占26%、C型64%、BC复合型10%;C型的HBeAg阳性率显著性高于B型,在不同的基因型中HBsAg转阴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北方人群中C型占优势,且C型HBV不易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2007级新生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为防治HBV传染提供一定依据。方法空腹静脉采血5 mL,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HBsAg,对HBsAg阳性者进行乙肝三系统(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检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紫外-乳酸脱氢酶法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紫外-苹果酸脱氢法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功能。结果受检的933名新生中,HBsAg阳性率为4.61%,其中男生为7.94%,女生为2.91%,男生HBV感染率高于女生,不同性别间感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P0.01)。ALT异常者占0.86%,HBsAg阳性者中合并ALT异常的人数占11.63%,ALT异常者中HBsAg阳性人数占62.50%。结论2007级新生HBsAg阳性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