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突破感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患者148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为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阻滞,对比两组的阻滞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完全运动阻滞比例和完全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突破感法肌间沟臂丛操作简单,麻醉效果可靠,减少了传统穿刺法反复寻找异感损伤血管引起血肿,气胸等并发症的可能性,在基层医院特别对老人、小孩、肥胖,异感主诉不清楚者适用。  相似文献   

2.
杨建平  张亮  吕治全 《重庆医药》2009,38(14):1807-1808
目的观察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肩部和上肢手术应用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32例ASAⅠ~Ⅱ级、年龄2~6岁的肩部和上肢手术患儿,先基础麻醉后,施行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持续鼻导管给氧,监测RR、ECG、HR、BP、SpO2。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麻醉,麻醉效果优良率91%,无并发症。结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小儿肩部和上肢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行肩部手术20例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志会  张威强 《河北医药》2003,25(4):254-254
20 0 0年至 2 0 0 2年我们采用肌间沟一点法行臂丛神经和颈丛神经阻滞的方法用于肩部手术 2 0例 ,获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1 临床资料2 0例 ,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15~ 5 5岁。手术种类全部为肩部手术 ,其中肩关节手术 4例 ,肱骨头及肱骨外髁颈骨折 16例。手术时间 1~ 6h。2 麻醉方法与结果体位 :仰卧位 ,头稍偏向对侧 ,手臂贴体旁 ,显露患侧颈部。定位 :先确定肌间沟的位置 ,令病人抬头 ,显露胸锁乳突肌锁骨头 ,在锁骨头后缘可摸到前斜角肌 ,在前斜角肌外缘可摸到中斜角肌 ,两肌间的凹陷即为前中斜角肌的肌间沟。第二步确定穿刺点 :于…  相似文献   

4.
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34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儿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34例ASAⅠ~Ⅱ级小儿上肢手术患者,在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哌卡因局麻药,用量按0.5~0.6ml/kg给药。34例患儿均采用惠普多参数监护仪连续检测ECG、HR、SpO2。结果34例患儿均取得良好的阻滞效果,术中患儿患肢松弛,对手术刺激及止血带耐受良好。结论小儿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阻滞完善、并发症少等特点,且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李杨  张军辉 《云南医药》2000,21(4):356-356
为了提高肌间沟穿刺成功率 ,保证阻滞效果 ,我们对 150例上肢手术进行了一针穿刺臂丛阻滞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 ,效果确切 ,并能有效避免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ASAⅠ~Ⅱ级 150例 ,男10 0例 ;女 50例年龄 18~ 61岁。手术部位上臂上部 12例 ,中下部 58例 ,肘部 30例 ,下臂中上部36例 ,下部 14例。麻醉准备及体位同传统肌间沟法。在甲状软骨上缘平面 ,摸到绷紧肌肉的外缘 ,令病人低头使肌肉松驰 ,向下滑移直达前斜角肌上缘 ,再向外侧摸到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 ,上面是颈外静脉。用 61/ 2 ~ 7号针头在颈外静脉…  相似文献   

6.
2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5月我院采用肌间沟加尺神经阻滞用于前臂以下手术 ,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9例 ,男 12例 ,女 7例 ;年龄 16~ 6 8岁 ,平均 4 2 5岁。其中全手烧伤切痂植皮术 3例 ,手部外伤及手指骨内固定术 7例 ,腕部桡动脉及神经肌腱吻合术 5例 ,前臂下 1/ 3截肢术 2例 ,手掌部瘢痕挛缩带血管皮瓣转移术 2例。1 2 麻醉方法 采用中斜角肌前缘入路 ,从环状软骨向后侧水平线与肌间沟支点处进针 ,沿中斜角肌前缘入路向骶尾方向倾斜后缓慢进针。病人有触电异感并放射至肩部手指 ,回吸无血液后 ,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肌间沟臂丛使用定深度多层次注射法的可行性,并希望通过此法提高小儿臂丛麻醉的成功率,为临床麻醉一个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年龄2~6岁,ASAⅠ~Ⅱ级上肢手术的患儿8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A组,n=40);采用定深度多层次肌间沟注射法(B组,n=40)。B组麻醉方法:左手中指紧压肌间沟上端,母、示两指把持头皮针,药量平均注在皮下的1~0.5cm这一段距离的各组织内,即从6.5号针头的1/3深度时开始缓慢注药,边退针边注药,至余1/5长度时注药完毕)。结果 B组(定点多方向组)的麻醉效果明显高于A组(P<0.01),并发症则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定深度多层次肌间沟注射法麻醉完善率高,方法简单,不需"寻找异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由于是一种盲探式操作,常常出现定位后,导致阻滞不完善并且容易损伤神经和血管发生血气胸,引起局麻药中毒等现象,本文研究的方法简单有效,并发症少,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上肢手术80例,ASAⅠ-Ⅱ级,男性55例,女性25例,年龄16~86岁,体重45~80kg。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阻滞对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0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30例,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B组30例,肌间沟法臂丛阻滞(对照组),均采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合剂。结果 A组与B组差异明显,(1)痛觉阻滞起效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2)麻醉效果A组优良事100%大于B组优良率87%;(3)局麻药用量A组在10-15ml之间,明显少于B组25ml;(4)A组未发生并发症及不良反应,B组3例。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肌间沟两点臂丛阻滞在上臂、前臂、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60例上臂、前臂、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肌间沟两点臂丛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中Ⅰ级的百分比高于对照组组(P<0.05),而Ⅲ级的百分比低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对于上臂、前臂、手部手术,肌间沟两点臂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I~II级,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者,行肌间沟顶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本组麻醉阻滞完善,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不良反应少。结论用1%利多卡因与0.25%罗哌卡因混合液肌间沟臂丛阻滞可用于锁骨手术,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上肢手术156例经验。方法分析2002年6月~2004年12月采用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锁骨部、肩部、上臂、前臂及手部手术。结果本组麻醉完全112例,尺侧皮神经和尺神经手支或单纯尺神经手支麻醉不全者28例,正中神经阻滞不全者9例.桡神经不全者7例。结论经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麻醉持续时间长,且可反复穿刺,并发症少而短暂,操作易于掌握,敌对上肢及肩部手术,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利鹏  荣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F003-F003
我们于2000年6月至今 ,对20例锁骨手术中在颈丛阻滞的基础上复合肌间沟臂丛阻滞 ,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20例锁骨骨折患者 ,急诊开放性骨折12例 ,切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男17例 ,女3例 ,ASAⅠ~Ⅱ级。1 2麻醉方法与用药 :患者均不用术前药 ,人室后取仰卧位 ,头偏向健侧 ,于胸锁乳突肌及颈外静脉交叉点附近摸到第四颈椎横突 ,在横突面上注射局麻药3~5ml。然后拨针至颈阔肌与皮下之间注药10ml,观察5~10分钟 ,无异常情况后再于前、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注药10~15ml。局麻药配制为1 :1液 ,即2 %利多卡因10ml加0 5 %布…  相似文献   

14.
肖贵全  阳兴  房秀生 《江苏医药》2000,26(4):326-326
近年来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的报道较多见 ,现将我院采用硬膜外穿刺针行肌间沟颈丛神经持续阻滞2 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对象 :本组男 15例 ,女 5例 ,年龄 18~ 4 5岁 ;其中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14例 ,甲状腺瘤摘除术 4例 ,颈部包块切除术 1例 ,甲状腺癌根治术 1例 ;手术时间一般 3~ 5h ,最长达 7h。方法 :用 18号硬膜外穿刺针加工成带弧形 12 0~ 140度 ,消毒备用。患者术前常规肌注苯巴比妥钠 0 1g ,穿刺时病人去枕平卧 ,患侧肩部垫薄枕 ,两上肢自然平放在躯干两侧 ,头转向对侧 ,消毒铺巾 ,用手指摸清肌间沟后 ,在肌间沟顶角处用 16号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手术法的临床实效。方法208例进行肩部或上肢手术的患者,在手术中对其实施肌间沟阻滞麻醉法,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回顾,分析研究各自的临床麻醉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08例患者均完成手术麻醉,其中有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共3例,术后并发症率为1.44%。结论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并发症率低,简单易行,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肌闻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效果观察.方法 180例ASA Ⅰ-Ⅱ级上肢手求患者随机分为肌间沟组、腋路组、及联合阻滞组(肌间沟+腋路组),每组病例60例.记录3纽麻醉效果比较.结果 联合组优于肌间沟纽与腋路组;而肌闯沟组和腋路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肌间沟和腋路高低两点处分别穿刺分次注药,有利于局麻...  相似文献   

17.
蒙丽宇  招国宝 《中国当代医药》2013,(17):107-108,112
目的研究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患者上肢手术中的神经阻滞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6—60岁,无明显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斜角肌间沟法组(A组)、腋路法组(B组)、肌间沟-腋路联合法组(C组)。3组均使用0.5%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混合局麻药液25~40mL。比较3组间阻滞效果、阻滞持续时间、不良反应情况及麻醉满意度。结果臂丛各支神经阻滞完善时间C组短于A、B组,且阻滞时间显著延长,主要分支阻滞完善率C组高于A、B组,C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阻滞满意度提高。结论肌问沟一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法阻滞效果完善,可以满足各种上肢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程芳 《江苏医药》2001,27(4):272
作者 1996年以来 ,对 4 0例肩关节和锁骨手术患者 ,联合应用肌间沟阻滞法和第 4颈椎 (C4 )“一针法”行颈深丛阻滞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对象 :选择ASAⅠ~Ⅱ级患者 4 0例 ,男 31例 ,女 9例 ,年龄 16~ 6 0岁 ,平均 30 5岁。手术种类为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术 2 9例 ,肩锁关节切开复位术 6例 ,陈旧性肩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术 3例 ,肩关节离断术 1例 ,肩关节融合术 1例 ,手术时间 30~ 190分钟 ,平均 110分钟。方法 :局麻药为 1%利多卡因和 0 2 5%布比卡因的混合液。病人去枕平卧 ,头偏向健侧 ,先行肌间沟阻滞 ,于胸锁乳突肌后缘触摸前、…  相似文献   

19.
曹文亮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0):1530-1531
我院中医骨科是区属重点专科,手外伤患者较多。2004年10月~2005年10月臂丛肌间阻滞麻醉246例,均参照Winnie氏法确定肌间沟,改进穿刺方法,不深穿刺(〈2cm)、不寻异感、不刺达横突行肌间臂丛阻滞,取得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组58例中男41例.女17例;左肩32例.右肩26例:年龄36—80岁;病程15天~3年。功能重度受限14例.中度受限28例,轻度受限16例。压痛点168个。按肌间沟臂丛阻滞方法于前、中斜角肌间沟注入2%利多卡因10—20ml加确炎舒松—A注射液1.5~2.0ml的混合液;剩余少量注入前斜角肌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